互层状论文-刘如杰

互层状论文-刘如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层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层状,超稠油,非烃类气体,效果

互层状论文文献综述

刘如杰[1](2019)在《非烃类气体采油技术在互层状超稠油开发实践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曙一区兴隆台互层状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汽压力高、动用不均及高周期低产等开发矛盾,采用氮气、二氧化碳及空气非烃类气体采油技术取得显着效果。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叁种非烃类采油的油藏和施工适应性分析。分析表明:净总比0.4~0.6、油层4-9层、黏度90 000~170 000 MPa·s、施工工艺为连续注入氮气时氮气+蒸汽采油效果最优;净总比0.5~0.7、油层厚度大于30 m、原油黏度大于130 000 MPa·s、施工工艺为表面活性剂+二氧化碳+蒸汽时二氧化碳+蒸汽采油效果最优;净总比0.4~0.7、油层厚度大于30 m、施工工艺为复合催化剂+空气+蒸汽时空气+蒸汽采油效果最优。(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9年04期)

张章[2](2019)在《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Z油田是渤海湾盆地唯一一个石油储量达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油田,是中国海上最大油田,渤海油田重要产量支撑。该油田是在渤南低凸起带基底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处于郯庐断裂带上,属于被断层复杂化的大型背斜构造,核心部位受气云区影响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存在多解性。主要含油层段是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纵向上砂泥间互发育,累计油层厚度大(平均108米),但较为分散,油层纵向跨度大(平均472米),具有典型的小层数量多、非均质性强的薄互层状油藏特点。长期采用一套层系强注合采水驱开发,整体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受构造复杂、薄互层油藏特点影响,诸多开发矛盾日益凸显。以油藏精细描述思路为指导,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和丰富的钻井资料,充分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等,从地层格架、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等方面进行再认识,开展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指导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田高效挖潜提出对应策略。(1)基于区域构造分析和高精度相干技术,结合油田丰富动静态资料,从不同期次和级次断裂系统入手分析,对气云区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进行系统刻画,明确田北东向走滑断层为PZ油主控断层,并改变了PZ油田已沿用十五年的构造断裂模式认识。(2)以沉积物源为基础,综合各类沉积相标志特征进行沉积相再认识,通过对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沉积演化规律,重新构建PZ油田沉积体系认识,认为PZ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为浅水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改变了前人认为是河流相沉积的认识。(3)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通过曲线重构技术提高井震岩性标定精度,在PZ油田实现了“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进行砂层组级别储层展布预测,结合储层沉积模式进行单砂体刻画,进一步以“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为核心,开展砂体内部结构解剖研究,并通过多资料模型融合建模技术,实现了多级次叁维地质模型精细化表征。本论文在构造特征精细解释、沉积体系再认识基础上,深入开展储层精细刻画和定量表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纵向细分开发、平面完善注采井网、水平井局部挖潜剩余油的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立体挖潜技术策略,应用和实践效果良好,PZ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如杰[3](2019)在《曙光油田互层状超稠油吞吐后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油田曙一区互层状超稠油采用蒸汽吞吐开发,经过近20年开发,取得显着开发效果,但受目前油藏认识水平和采油工艺水平限制,油藏采出程度仅为22%,大量剩余油未得到有效利用。结合互层状超稠油油藏特点和开发实际,利用目前常用的测井、测试及动态生产资料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对互层状超稠油平面和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通过增加开井数、调整注采方式、优化增能措施等手段挖掘平面剩余油,通过调层补孔、加深注汽管柱、实施选配注措施等手段挖掘纵向剩余油。2017年这些措施应用后,超稠油综合递减控制在4%以内,取得较好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金瑞[4](2019)在《薄互层状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油田薄互层状稠油油藏杜255块,在直井开采条件下,存在井间剩余油难以动用,采油速度低,最终采收率低,且平面采出状况差异较大等问题,近年利用水平井重建井网进行二次开发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不同砂岩组水平井生产效果差异较大,多方面对比分析,差异原因主要为生产效果较差的砂岩组低产油层比例偏高,严重影响吸汽效率,为水平井后续开发提供指导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李昂,邵国建,苏静波,刘君成,孙阳[5](2018)在《软硬互层状岩体的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锦屏软硬互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试验分析单轴应力状态下岩样的3种破坏模式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探讨层面倾角、软弱夹层数量、分布及所占体积比等因素对互层状岩体变形特性、强度特征及破坏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锦屏互层状岩体的破坏总体遵循单轴压缩破坏的多裂纹劈裂模式,且在缓层面倾角范围内岩体的破坏以岩质材料自身属性为控制,而在较大倾角水平上则以层理弱面的影响为主导因素;软弱夹层数量对于层状岩体的U形强度规律影响不显着,但随着软弱夹层数量的增加,破坏荷载极小值有向层面倾角较小方向前移的趋势;随着软弱夹层所占体积比的增加,破坏荷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当软弱夹层所占体积比接近时,软弱夹层数量的增加对岩样破坏荷载下降的影响与岩层倾角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当岩层水平时,对强度基本不发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如杰[6](2018)在《互层状超稠油更新井效果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油田曙一区属于互层状超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油井套损、出水现象,影响区块开发效果。2011年开始实施更新井技术,在原井眼附近重新钻井,挖潜原井附近剩余油。通过对更新井生产规律和原井及邻井生产效果对比分析,发现更新井生产效果明显优于原井及邻井,其生产效果主要受油藏发育和区域动用因素影响;更新井生产效果与油层有效厚度及净总比呈正相关,原井生产周期在6~14周期、累产油2000~10000t、采注比大于0.7的更新井生产效果更好;油层有效厚度在20m以上、原井采出量在10000t以下的可部署更新井,采出量达到15000t的井部署需慎重,邻井采出量在15000t以上的井需考虑邻井影响。通过对更新井原井挤灰封层、提高更新井固井质量、增加射孔避射厚度、提高套管强度等配套措施可避免更新井出现大规模出水套损等开发矛盾。(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8年10期)

姚颖[7](2018)在《互层状超稠油吞吐后期稳产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互层状超稠油开发矛盾深入开展油藏潜力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尹志成[8](2018)在《杜229块互层状油藏蒸汽驱开发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驱油藏参数筛选标准表明,当原油粘度超过10000m Pa·s,就不能采用蒸汽驱开发。杜229块油品性质为超稠油,50℃时原油粘度达到73900 m Pa·s,通过科学的动态调控,超稠油蒸汽驱获得成功,突破了超稠油开发的认识"禁区",形成了独特的超稠油蒸汽驱开发技术:主要包括超稠油蒸汽驱注采井网选择、超稠油蒸汽驱热启动技术及动态调控技术。超稠油蒸汽驱的成功实施,为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杨依峰[9](2018)在《薄互层状油藏动态调控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薄互层稠油油藏因其层间物性差异较大,吞吐开发后期平面及纵向动用不均的矛盾尤为突出,传统方法已无法有效的改善吞吐效果。本文根据杜66油藏热采开发特点,在储层动用程度、动用界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优选注汽层位,调整吸汽剖面,合理配套各类措施,有效提高纵向动用程度;通过优选轮注井,在低压区域恢复地层压力,有效提高油汽比。探寻出一套适合同类型区块吞吐开发后期的动态调控对策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14期)

李昂,邵国建,孙阳,师后盖,苏静波[10](2017)在《软硬互层状岩体局部区域的细观非均匀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锦屏工程地下厂房区典型软硬互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生长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表征岩体局部区域的细观结构特征,探讨获取区域生长算法中生长参数的方法;采用FLAC~(3D)差分程序,以比例关系映射方法建立与软硬互层状岩体岩样相对应的细观尺度均匀化网格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组分基元力学参数满足Weibull分布的细观概率模型。并以程序内嵌的fish语言,实现考虑岩体局部细观结构及组分材料非均匀性时基元的弹–脆–塑性本构关系,建立互层状岩体局部区域细观数值模型,进而以多种数值模拟方案考察细观非均匀性对岩体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硬互层状岩体的细观非均匀特性对其变形特性、强度特征、声发射规律及累计损伤过程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互层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Z油田是渤海湾盆地唯一一个石油储量达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油田,是中国海上最大油田,渤海油田重要产量支撑。该油田是在渤南低凸起带基底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处于郯庐断裂带上,属于被断层复杂化的大型背斜构造,核心部位受气云区影响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存在多解性。主要含油层段是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纵向上砂泥间互发育,累计油层厚度大(平均108米),但较为分散,油层纵向跨度大(平均472米),具有典型的小层数量多、非均质性强的薄互层状油藏特点。长期采用一套层系强注合采水驱开发,整体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受构造复杂、薄互层油藏特点影响,诸多开发矛盾日益凸显。以油藏精细描述思路为指导,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和丰富的钻井资料,充分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等,从地层格架、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等方面进行再认识,开展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指导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田高效挖潜提出对应策略。(1)基于区域构造分析和高精度相干技术,结合油田丰富动静态资料,从不同期次和级次断裂系统入手分析,对气云区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进行系统刻画,明确田北东向走滑断层为PZ油主控断层,并改变了PZ油田已沿用十五年的构造断裂模式认识。(2)以沉积物源为基础,综合各类沉积相标志特征进行沉积相再认识,通过对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沉积演化规律,重新构建PZ油田沉积体系认识,认为PZ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为浅水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改变了前人认为是河流相沉积的认识。(3)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通过曲线重构技术提高井震岩性标定精度,在PZ油田实现了“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进行砂层组级别储层展布预测,结合储层沉积模式进行单砂体刻画,进一步以“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为核心,开展砂体内部结构解剖研究,并通过多资料模型融合建模技术,实现了多级次叁维地质模型精细化表征。本论文在构造特征精细解释、沉积体系再认识基础上,深入开展储层精细刻画和定量表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纵向细分开发、平面完善注采井网、水平井局部挖潜剩余油的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立体挖潜技术策略,应用和实践效果良好,PZ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层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如杰.非烃类气体采油技术在互层状超稠油开发实践与应用[J].非常规油气.2019

[2].张章.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刘如杰.曙光油田互层状超稠油吞吐后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技术[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4].金瑞.薄互层状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与评价[J].化工管理.2019

[5].李昂,邵国建,苏静波,刘君成,孙阳.软硬互层状岩体的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及数值模拟[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如杰.互层状超稠油更新井效果分析及应用[J].中外能源.2018

[7].姚颖.互层状超稠油吞吐后期稳产对策研究[J].石化技术.2018

[8].尹志成.杜229块互层状油藏蒸汽驱开发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9].杨依峰.薄互层状油藏动态调控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8

[10].李昂,邵国建,孙阳,师后盖,苏静波.软硬互层状岩体局部区域的细观非均匀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标签:;  ;  ;  ;  

互层状论文-刘如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