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塑性模型论文_杨书灵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塑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塑性,模型,混凝土,有限元,因子,岩石。

损伤塑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书灵[1](2019)在《ABAQUS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塑性模型有限元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塑性模型、混凝土与钢筋塑性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凝土损伤因子的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以钢筋混凝土梁为中心,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式,对其所具有的结构进行了探索,有效对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为有限元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21期)

张俊,李志伟[2](2019)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较好描述损伤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明确动态循环荷载对其损伤本构关系的影响,利用经典黏弹塑性流变理论,在Burgers黏弹性模型上串联一个黏塑性元件,并根据损伤力学应变等效原理,建立了一个能体现动态循环荷载作用特点及能考虑加载频率影响的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应力水平、沥青用量及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较好描述沥青混合料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还能体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及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意义明确、规律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周倩瑶,秦志军,王伟,王豫宛,梅胜尧[3](2019)在《考虑塑性变形的分数阶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较为经典的岩石蠕变模型元件都是线性的,虽然可以较好地模拟岩石蠕变的前两个阶段,但是却无法对岩石加速蠕变阶段进行模拟,且因为忽略了蠕变初期岩石压密产生的瞬时塑性变形,模型所反映出的瞬时变形小于真实值.本文引用了裂隙压密体元件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瞬时塑性变形,通过使Riemman-Liouville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理论构建分数阶黏滞体元件,同时考虑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岩石损伤对黏滞体的黏滞系数的影响,使得构建的分数阶黏滞体元件可以反映岩石加速蠕变阶段.将裂隙压密体和考虑损伤的分数阶黏滞体与经典的Poyting-Thomson模型进行串联组合组成新的模型,推导了新模型的蠕变方程,最后,将模型的蠕变方程与相关文献中的蠕变试验曲线进行拟合确定模型参数,同时将理论蠕变曲线与蠕变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任娟娟,王吉,李家乐,邓世杰,徐家铎[4](2019)在《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轨道板损伤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建立CRTSⅠ型轨道板损伤分布计算模型,将Tekscan传感器测得的钢轨支点压力作为荷载输入,以轨道板竖向位移及拉伸损伤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客货共线条件下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离缝状态时锚穴周边轨道板上表面混凝土的内部损伤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离缝长度的不断扩展,损伤产生及完全损伤的临界离缝高度均逐渐变小;当离缝长度扩展至第2、3锚穴时,客车荷载下损伤产生的临界离缝高度分别约为0.8、1.0 mm,货车荷载下约为0.5、0.8 mm;一旦超出损伤产生的临界离缝高度,由于轨道板损伤的发展,轨道结构整体抗弯刚度迅速降低导致板端竖向位移迅速增大;对于客车荷载,当离缝扩展至第3锚穴且高度大于1.0 mm后,CA砂浆形成脱空,板端位移不再增长,对于货车荷载,当离缝扩展至第3锚穴且高度大于1.3 mm后,由于二次损伤带的产生,板端竖向位移随离缝高度的增大迅速增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李辉,张俊发[5](2019)在《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震性能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需要对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方法。从有效应力与Cauchy应力张量,建筑材料损伤演化方程等方面对弹塑性损伤模型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建筑材料应变率与建筑结构损伤能释放率的相关关系,通过Bonora损伤模型获取失效建筑材料损伤指数,并计算整体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指数,以建筑材料损伤指数和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指数为依据,完成中强地震下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利用实例进行分析,地震加速度值为0.3g的情况下,该模型的建筑结构相对位移时程曲线与实际位移曲线拟合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拟精度,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蒋邦友,谭云亮,王连国,顾士坦,戴华宾[6](2019)在《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Mogi-Coulomb准则能够较好的描述真叁轴条件下岩石的破坏强度特征,基于Mogi-Coulomb准则,同时考虑岩石材料的塑性及损伤共同作用,建立了岩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基于塑性增量理论,构建了模型的本构关系,实现了模型在FLAC~(3D)软件中的二次开发.对比分析不同岩性试样在真叁轴压缩路径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误差较小,对大理岩、红砂岩和水泥砂浆3种试样极限八面体剪应力和应力极限点ε_1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1.60%和3.56%,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与Mohr-Coulomb模型相比,本文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岩石材料在真叁轴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条件及变形特征,更适合深部叁维应力状态下地下工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曾宇,胡良明[7](2019)在《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参数计算转换及校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经过换算需与ABAQUS损伤塑性模型对应统一的问题,引入了在ABAQUS内对压缩和拉伸通用的损伤因子计算方法,对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的参数计算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确定了利用塑性应变值来判断各种强度等级混凝土损伤塑性参数的可用性。在ABAQUS中用简支梁模仿真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了参数的正确性与计算转换方法的可靠性,并说明了ABAQUS损伤塑性模型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蔡小培,钟阳龙,阮庆伍,任西冲,高亮[8](2019)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无砟轨道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无砟轨道非线性损伤分析及长期服役性能研究的需求,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理论和CA砂浆劈裂抗拉试验结果,建立可考虑无砟轨道各组成结构材料非线性损伤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主要考虑温度和列车荷载作用,对比分析塑性损伤模型与线弹性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变形较小时,非线性塑性损伤模型与线弹性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当无砟轨道升温幅度超过30℃、正温度梯度超过60℃/m或列车荷载大于225 kN时,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开始产生差异且随着荷载的增大而不断扩大。配筋的塑性损伤模型与现场实际结构和材料属性较为相符,可为无砟轨道非线性分析、塑性变形及损伤累积效应分析、长期服役性能研究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洪雨[9](2019)在《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抗压强度尺寸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压强度是混凝土重要的基本力学性能之一。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会随着试件尺寸的增大而降低,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然而经典连续介质理论无法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应变梯度理论是为解释材料在细观尺度下的尺寸效应现象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在经典连续介质理论基础上,考虑应变梯度的影响,并引入材料的内禀尺寸,进而能够解决不同尺度下的材料力学行为及尺寸效应。本文在混凝土屈服函数中考虑了塑性应变梯度项和内禀尺寸,并且对于开裂后的混凝土引入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建立基于塑性应变梯度理论的混凝土损伤力学模型,编制有限元数值分析程序,分析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系统推导了平面问题应变梯度理论的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及本构方程。并在应变梯度屈服函数中,考虑周围相邻点对其本身硬化参数的影响,在相邻区域内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将包含内禀尺寸和塑性应变梯度项的硬化参数引入到屈服函数当中,推导了包含材料内禀尺寸参数和塑性应变梯度项的屈服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梯度塑性形式的 Tresca、Mises、Drucker-Prager 和 Mohr-Coulumb 屈服函数以及相应的梯度塑性的本构关系。(2)对于混凝土裂缝的开展以及裂缝处混凝土逐渐失去承载力退出工作的现象进行描述,用损伤参数描述这种混凝土刚度退化现象。同时,分析混凝土受力损伤模型,Loand模型、Mazars模型、分段线性模型、分段曲线模型和双折线模型,并应用于有限元模型。(3)通过最小势能原理建立有限元求解格式,并以此建立塑性应变梯度理论混凝土损伤模型,采用Fortran进行有限元程序编制,并对混凝土受压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在考虑材料内禀尺寸参数情况下,数值解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从而验证塑性应变梯度理论混凝土损伤模型能够有效解决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现象。(4)通过有限元模型的模拟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标号混凝土的内禀尺寸参数的取值,并确定了其合理取值范围,并且研究了混凝土材料组成的差异对内禀尺寸参数的影响。(5)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尺寸参数(细观材料内禀尺寸、宏观结构尺寸)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试件宏观尺寸不变时,内禀尺寸参数越大,混凝土抗压强度越高,反映了材料内部细观结构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当混凝土材料组成不变,即保持内禀尺寸定值时,试件尺寸越大,混凝土抗压强度越低,但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抗压强度降低趋缓,尺寸效应不再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熊进刚,丁利,田钦[10](2019)在《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及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已有混凝土损伤塑性(CDP)模型及其相关参数计算方法,建议一种确定CDP模型损伤因子的单轴应力-应变曲线,并推导对应的损伤因子计算公式。采用该建议公式和ABAQUS有限元软件对2根钢筋混凝土试验梁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值和试验值符合较好,验证了CDP模型用于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适用性及本文建议公式的合理性,为相关学者进行混凝土非线性分析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9年01期)

损伤塑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较好描述损伤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明确动态循环荷载对其损伤本构关系的影响,利用经典黏弹塑性流变理论,在Burgers黏弹性模型上串联一个黏塑性元件,并根据损伤力学应变等效原理,建立了一个能体现动态循环荷载作用特点及能考虑加载频率影响的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应力水平、沥青用量及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较好描述沥青混合料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还能体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及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意义明确、规律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塑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书灵.ABAQUS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塑性模型有限元分析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2].张俊,李志伟.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周倩瑶,秦志军,王伟,王豫宛,梅胜尧.考虑塑性变形的分数阶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任娟娟,王吉,李家乐,邓世杰,徐家铎.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轨道板损伤规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5].李辉,张俊发.中强地震下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6].蒋邦友,谭云亮,王连国,顾士坦,戴华宾.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7].曾宇,胡良明.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参数计算转换及校验[J].水电能源科学.2019

[8].蔡小培,钟阳龙,阮庆伍,任西冲,高亮.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无砟轨道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J].铁道学报.2019

[9].刘洪雨.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抗压强度尺寸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熊进刚,丁利,田钦.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及试验验证[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9

论文知识图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应力偏量上的屈服面平面应力状态的屈服面塑性材料球形模型钢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损伤塑性模型屈服面示意图

标签:;  ;  ;  ;  ;  ;  ;  

损伤塑性模型论文_杨书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