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镇地区砂砾岩沉积体系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永安镇地区砂砾岩沉积体系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姜祥[1]2003年在《永安镇地区砂砾岩沉积体系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是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叁下段、沙四上段的冲积扇和扇叁角洲砂砾岩体,目的层发育在东营凹陷陡坡带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因断层多期强烈活动,导致永安镇油田沙叁下段、沙四上段的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多,时空演化变化大,在扇根一带小层对比难度大,给油田开发带来很大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流动单元研究难度更大。 本文综合应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动静态油藏描述、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系统地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叁下段、沙四上段两种成因类型的砂砾岩体的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及评价。 建立了沙叁下段、沙四上段两种成因类型砂砾岩储层流动单元的识别参数优选、识别、分类和评价标准,并指导油田开发。 应用多学科的理论、信息和技术建立两种成因类型砂砾岩流动单元静态模型(包括单井、剖面、平面模型),揭示了砂砾岩流动单元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和油气富集规律。指导油田开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曲全工[2]2016年在《永安镇油田永1块古近系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止2015年底,胜利油田上报砂砾岩油藏探明储量1.5亿吨,其中已开发1.03亿吨。砂砾岩油气藏储层为陡坡带碎屑流搬运、杂乱堆积形成,其内幕结构复杂,横向变化快,纵向期次划分难,储层解释难,井间连通关系复杂,造成砂砾岩油藏无法有效开发。本文通过岩心观察确定永1块沉积环境,结合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细分沉积相带,揭示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在建立叁维岩相体的基础上,开展多尺度砂砾岩期次细分对比研究,将对比精度提升至小层级别。在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模式测井解释模型研究,提高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分析沉积、成岩过程及储层相对位置对砂砾岩储层物性影响,总结砂砾岩有效储层连通模式,指导了该类特殊类型储层油藏的开发。观察岩心3口井264.2m,结合实验室粒度资料、物性资料,分析了沙四段的沉积相标志,确定了本区为扇叁角洲的沉积环境,结合研究区实际划分为扇叁角洲平原、扇叁角洲前缘及前扇叁角洲3个亚相及主河道、河道间、扇中水道、水道前缘及前扇叁角洲5个微相,形成了扇叁角洲沉积模式建立方法。针对砂砾岩岩性复杂特征,探索出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出发,结合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优选岩性敏感曲线,实现34口井井点岩性自动识别;总结不同岩相组合地震反射特征,建立研究区叁维岩相体petrel模型。开展地层演化模式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及物源分析,宏观认识岩性分布规律,对叁维岩相体进行检验和解释,形成了砂砾岩岩性展布研究方法。在沉积模式控制下,开展了不同尺度砂砾岩期次对比划分研究,利用地震资料搭建等时地层格架,建立9个叁级地层等时旋回;在沉积模式控制下,结合叁维岩相体,采用不稳定泥岩逐井外推等方法,划分了31个四级地层等时旋回(小层),形成了砂砾岩期次细分方法。在取心井四性关系研究基础上,利用岩性交会确定岩相分类,分岩性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形成多模式储层模型建立技术,提高孔隙度、渗透率的解释精度;在岩心核磁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储层T2截止值为2ms,结合核磁测井资料识别油水层,结合动态资料建立油水识别标准及水淹识别图版,开展了50口井储层综合解释,形成了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利用子波重构技术,在单井储层识别的基础上进行了砂砾岩储层预测,在永1块沙四段预测了45个砂砾岩连通体;结合地质认识开展有效储层连通体分析,建立砂砾岩有效储层连通模式,确定了储层连通规律。

赵勇[3]2005年在《东营凹陷北带构造—层序—成藏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随着近十年叁维地震资料的大量使用、地质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油气勘探进入以砂砾岩扇体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本文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为研究区以沙叁-沙四段为主要目的层位,通过开展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构造、沉积、储层等为基本内容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重点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构造、沉积层序以及成藏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深层次探讨。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在构造研究方面,运用构造动几何学、动力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构造活动期次和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构造层序进行了划分,同时,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样式和构造特征,对其形成的深层次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多级坡折带对可容空间、沉积相带展布尤其是低位域发育的控制机理。 在沉积层序研究方面,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北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和砂砾岩扇体层序地层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扇叁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类型、对比模式及其与油气问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 在成藏动力学研究方面,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对东营凹陷北带的生烃史、排烃史以及油气的运移、成藏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生烃史模拟,运用包裹体均-温度等方法确定油气运移时间和油气成藏时间和过程。同时在油气运移特征分析及成藏事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东营凹陷北带4类成藏模式。

刘军锷[4]2009年在《民丰地区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丰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东北部,北部紧邻陈家庄凸起,东接青坨子凸起,沙叁、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生油岩和丰富的储集砂体,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已成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的储量接替阵地之一。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民丰洼陷沙叁、沙四段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等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民丰地区地层发育较全,对重点层系沙四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叁中亚段进行了细分,其中沙四下和沙叁中亚段分别划分为6个砂层组、沙四上亚段划分为4个砂层组。通过重矿物、特征元素分布、砂砾岩百分含量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沙叁-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叁个方向的物源体系。在物源体系控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扇叁角洲、河流-叁角洲、滑塌浊积岩及坡移浊积扇等沉积相类型。沙四段沉积时期以发育来自北部物源体系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沙叁中亚段和沙叁上亚段沉积时期以发育来自东部和东南部物源体系的河流叁角洲-滑塌浊积岩沉积为主,沙叁下沉积时期属于北部和东部物源体系的过渡沉积时期。由于沙四下亚段的上部发育多套稳定分布的盐膏层,形成了盐上和盐下两套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其中盐下(即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是2007年发现的一套新的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的油气为叁期冲注,其主要储集类型是近岸水下扇,属于凝析油气藏,自生自储类型。扇中亚相是有效储层,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物性控藏的特点,成藏特点是扇根封堵、扇中富集、迭合连片。盐上(沙四上亚段-沙叁中亚段)发育叁套烃源岩,分析认为沙叁中亚段为非主力烃源岩,油气主要源自沙叁下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分为它源和自源两种成藏模式。沙叁-沙四上亚段储层目前已基本进入了中成岩A1亚期阶段,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解孔隙为主。沙四上亚段以砂砾岩扇体岩性油气藏为主,沙叁中亚段以浊积岩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的分布与富集主要受控于宏观构造背景、沉积相带、储层厚度、封堵性、断层、地层压力等多种因素等。提出了扇根侧向封堵的观点,实现了近岸水下扇由构造向岩性勘探思路的转变。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提出有利勘探目标21个,目前已部署12个,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4884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011万吨。

谢风猛[5]2007年在《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表征》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以郑南—利津地区沙叁、沙四段为例,在分析了陆相断陷盆地砂砾岩体储层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储层的产能出发,用地质、测井、地震、动态资料的综合配套技术,以正确的地质模型为指导,对已有探井的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分析控制储层质量的地质因素,从而指出优良产能贡献的层段和可能的有利储集区。在岩心、岩石薄片研究及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和区域沉积背景资料,认识了本区沙叁下和沙四段沉积具明显的水下重力流特征,并将该区的沉积岩划分为12个岩石相,综合分析该套储层,确定为近源陡岸水下扇浊积体的沉积体系,划分了沉积相、沉积亚相以及砂体微相。详细阐明了各种沉积亚相及砂体微相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总结了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和平面展布,为储层的预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利用各种砂体描述技术(扇体的地震识别模式、地层厚度预测、叁维可视化与古地貌恢复、测井约束反演与地震属性提取),结合沉积体系分析,确立了砂砾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利用利54井、利85井的声波曲线进行的测井约束反演,可将砂砾岩体内部明显划分为多个层段。根据泥岩粘土矿物的演化、砂岩经历的成岩变化以及烃源岩内有机质的成熟特征重建了砂岩的成岩史以及储集空间演化的半定量模式。研究表明,沙叁下和沙四段砂岩次生孔隙占有了较重要的地位,而次生孔隙的好坏直接与原始孔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将沙叁下—沙四上的砂砾岩储集体分成五类,从渗透率值,孔隙结构参数的比较均表明C类粗砂岩类和B类砾状砂岩及细砾岩类最优,发育最普遍的中、细砂岩大部分具备形成中等或差储层的条件。D、E两类即含泥及含钙(云)砂岩一般几乎不具储集性。并根据储集岩的五类,建立了5种不同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定量关系式。研究认为直接控制储层质量的因素是砂、砾岩的结构,砂砾岩的粒级,泥质含量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是决定砂砾岩渗透率的变量,同时是决定储层质量的直接变量。内扇和中扇的水道粗粒砂岩和砾岩以及中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次级水道的中—细砂岩可以形成好的储层,泥质砂岩和钙质砂岩最差,或为非储层。根据储层的岩石特征、孔隙结构和粘土矿物成分与含量,依据流动试验研究了砂砾岩体储层的敏感性,并运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储层的下限与分类标准,并将工区砂砾岩体分为了四类储层,沙叁下段中与断层有关的湖底扇和孤立的浊积砂体,虽然砂岩细,砂层薄,但由于沙叁下段砂体包裹在有机质丰富的暗色泥岩中,具有良好的次生孔隙的发育条件以及圈闭条件,可望成为成藏的有利场所。而沙四段的最好储层发育在中扇范围内的辫状水道和次级辫状水道砂体中。

张宗峰[6]2009年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体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利用研究区200多口井的录井、测井、试油、分析测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体输导体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砂体输导体系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在地质背景和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结合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研究结果,对北部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砂砾岩体类型、平面展布、剖面连通性等宏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部陡坡带砂体主要发育在沙二段-沙叁上亚段,尤以沙二段叁角洲相砂体连通性最好,该层段砂体剖面连通性也较好有利于油气侧向运移;平面上在靠近凸起的北部边缘砂体发育,连通性好;沙四末-沙叁中期为扇体主要发育期,具有继承性和多期性迭加分布的特点。通过分析砂体与烃源岩接触关系、成岩作用、砂体物性特征、裂缝发育特征等,对砂体输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层段高孔渗分布带是输导油气的优势通道;借助模拟实验等分析了砂体输导油气的微观机理,选取几个关键因素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砂体输导能力进行了半定量评价。选取典型井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明确了沙四上、沙叁中下两套烃源岩及其相关叁类原油的分布特征;采用原油物性、正构烷烃参数等分析了油气的运移方向,结果表明油气具有从下向上、从南向北、从断层向两侧运移的趋势;包裹体测温资料分析显示该区油气为两期成藏:东营末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配合研究区断层、不整合分布特征,总结了断裂与砂体型(T型)、不整合面与砂砾岩体型(S型)、隐性输导(“一”字型)3种油气成藏模式,指出连通砂体在油气输导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周建林[7]2003年在《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勘探前景研究》文中认为利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胜坨油田的油气分布、构造和圈闭、沉积和储层、油气生成和运移、以及油气勘探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综合研究,进行了成藏模式和成藏机理探讨,阐明了油气富集的地质规律,明确了该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的方向和目标。对整个胜利油区的隐蔽油气藏成因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通过精细的油源对比,确定了胜坨地区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标志,查明了附近利津洼陷和民丰洼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阐明了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及其成因规律,说明有效烃源岩对胜坨复式油气聚集带形成的控制作用。 2.通过系统的断裂形态学、断裂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阐明了胜北断层对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和储集性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及对各种圈闭的控制作用。同时开展了构造应力场分析,再现油气运移和成藏的流体运动方向。 3.通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研究,建立了沙河街组储集性砂体分布模式,着重建立了Es_~中和Es_3~下储集性砂体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依据。同时利用储层描述方法和技术,对Es_2重点储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研究,阐明胜坨大油田储集空间的展布规律。 4.在有效烃源岩、断裂构造和储层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运移期次分析,查明胜北断裂及其次级断层是沟通研究区储层和圈闭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扇叁角洲和水下扇砂体是油气运移的另一种通道。所以与大型断层相连的砂体基本都形成了油气充满度较高的油藏。 5.针对研究区沙叁段下部和沙四段岩性圈闭比较发育、成藏条件良好的情况,首次利用物理模拟装置进行了单砂体油藏形成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压异常条件下,孔隙度和渗透率对原油进入由水充满砂岩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虽然胜坨经过40年不断的油气勘探找到了4亿多吨原油储量,但是作者认为还具有很大的找油潜力。其中胜北断裂下降盘的沙叁段下部和沙四段扇叁角洲砂体、近岸水下扇砂体和浊积扇砂体具有很好的成藏条件,值得进一步勘探。

韩清华[8]2008年在《东营凹陷辛东地区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东营凹陷辛东地区古近纪及新近纪地层为研究目标,通过层序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储层评价和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综合评价了油气藏,并进行了有利勘探目标预测。在辛东地区首次通过层序地层学原理划分4个二级层序、7个叁级层序,为储层和圈闭预测建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砂岩、灰岩、泥岩和页岩等,以砂岩和泥岩为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单井沉积相研究,结合剖面地震相和剖面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发育叁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湖底扇等沉积类型,形成浊积扇体-前叁角洲-叁角洲前缘-叁角洲平原-河流相-浅湖亚相纵向演化序列,包括了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储层;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存在1600 ~ 2200m和2600 ~ 3200m次生孔隙带,为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与部分岩屑的溶蚀作用和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所致,在断裂活动、有效烃源岩成熟度范围的中细砂岩内最发育;较好的渗透层主要分布在东营组、沙二段和沙叁上亚段。研究区发育断层、岩性、断层-岩性等类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①古近纪末东营期的生油层系内及邻近地区,以原生岩性油气藏为主;②新近纪至第四纪沉积时期,其中新近纪明化镇和第四纪沉积时期,成为油气运聚的重要时期。成藏动力学系统呈现下部自源原生封闭型、中部它源原生半封闭型及上部它源次生开放型叁种典型特征。通过对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认识,在本区优选出3个有利勘探区域:①沙叁中下及沙四段浊积砂体,在构造翼部地区发育岩性油藏;②沙二段和沙叁上砂体,孔渗条件好,断层封堵性控制油藏;③馆陶-明化镇组浅层次生油藏,油气沿着断层、砂体不断地从翼部的深层向核部的浅层运聚形成油藏。

李佳[9]2011年在《东营凹陷永8西地区沙叁段储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对研究区沙叁段层序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将研究区沙叁段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即沙叁上、沙叁中和沙叁下,进一步将沙叁上和沙叁中各分为四个短期旋回,沙叁下分为两个短期旋回。研究表明永8西地区沙叁段主要沉积相是叁角洲相和深水湖相,沙叁上时期主要沉积相是叁角洲前缘亚相,沙叁中和沙叁下时期主要沉积深水湖相,并沉积了部分浊积砂体;研究区的物源主要是来自东北方向的青坨子凸起,砂体由东北方向向南和西南方向逐渐推进,研究区西部由于井位数量较少,导致沉积相的展布控制不理想。研究区南北各发育了一条走向为北东东向的断层将研究区切割成中间陷落的背斜构造,形成了研究区主要的构造格局。由于次一级断层的发育,形成的构造格局再一次被复杂化,这些断裂带控制着研究区地层的格架构成和沉积特征。研究区储层主要是叁角洲的砂体和浊积砂体,储层孔隙主要发育次生孔隙,以粒间、粒内孔隙为主,与碳酸盐岩溶蚀、长石溶蚀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有关,孔喉主要以高孔-中细喉和中孔-细喉为主;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溶解作用为主,其中压实、胶结作用会破坏储层孔隙,溶解作用使得孔隙得以改善。最后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对研究区的储层砂体展布规律进行分析,预测了八个短期旋回的砂体厚度。

谭先锋[10]2008年在《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成岩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层序地层学理论、碎屑岩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理论为指导。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构造、沉积、层序地层为背景,结合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粘土矿物X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测试资料。本文开展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成岩作用研究,并结合区内层序地层背景,对层序格架内内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阶段、成岩演化、成岩相以及成岩作用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展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共划分出了3个二级层序界面和3个叁级层序界面,二级层序界面分别为SSB1、SSB2、SSB3,;叁级层序界面分别为SB1、SB2、SB3;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一共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6个叁级层序,二级层序分别为沙四层序和沙叁~沙二下层序;6个叁级层序分别为SQ1、SQ2、SQ3、SQ4、SQ5、SQ6;并进行了陡坡带层序地层对比,建立了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摸清了陡坡带层序发育的整体概况,为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和层序地层为背景,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资料,详细研究了东营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粘土矿物胶结、黄铁矿胶结、硬石膏胶结、交代和溶蚀等成岩作用类型。并详细研究层序格架内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层序界面附近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溶蚀作用、铁碳酸盐胶结以及粘土矿物胶结等成岩作用类型;同一层序内,不同体系域成岩作用特征有所差异,低位体系域主要成岩作用有铁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高岭石胶结,硬石膏胶结等,湖盆扩张体系域主要为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胶结和泥岩压实作用为主,高位体系域主要以铁碳酸盐胶结、长石加大胶结和塑性组分溶蚀作用;层序格架内不同沉积体系成岩作用特征不同,影响储层好坏成岩作用有所差异。影响冲积扇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有粘土矿物胶结和溶蚀作用,影响扇叁角洲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影响近岸水下扇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影响叁角洲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和溶蚀作用,影响浊积扇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有碳酸盐胶结和溶蚀作用。以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铸体薄片中成岩物质特征、粘土矿物分析、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为主要依据,对沙河街组进行了成岩演化阶段划分,共划分出了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和中成岩B期四个成岩阶段,从SQ1~SQ6层序,成岩作用阶段从中成岩B期~早成岩A期的变化过程;详细研究了沙河街组成岩演化过程,恢复了沙河街组埋藏—成岩史,探讨了控制成岩演化的主要因素;在成岩作用阶段划分和成岩演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岩相的划分,共划分出了5种成岩相和8种成岩亚相类型,5种成岩相分别为早期弱压实成岩相、早期弱胶结成岩相、中期溶蚀成岩相、中期再胶结成岩相和晚期紧密压实成岩相;8种成岩亚相类型分别为塑性组分溶蚀、方解石胶结、(含)铁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混层粘土矿物充填、泥青质胶结和硬石膏胶结;在成岩相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层序格架内的成岩相展布特征;最后,建立了北部陡坡带构造—层序—成岩综合模式。成岩作用对储层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都对成岩作用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对成岩作用进行了定量的计算,引入了成岩综合指数,初步探讨了成岩综合指数与储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证明,成岩综合指数与储层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永安镇地区砂砾岩沉积体系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 姜祥.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永安镇油田永1块古近系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研究[D]. 曲全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3]. 东营凹陷北带构造—层序—成藏动力学研究[D]. 赵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4]. 民丰地区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刘军锷.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5].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表征[D]. 谢风猛. 成都理工大学. 2007

[6].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体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研究[D]. 张宗峰.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勘探前景研究[D]. 周建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8]. 东营凹陷辛东地区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藏预测研究[D]. 韩清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

[9]. 东营凹陷永8西地区沙叁段储层研究[D]. 李佳.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10]. 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成岩演化研究[D]. 谭先锋.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永安镇地区砂砾岩沉积体系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