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氢合金测试论文-刘守平,刘小军,刘志红,楼渝英

贮氢合金测试论文-刘守平,刘小军,刘志红,楼渝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贮氢合金测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织结构,贮氢合金,钛基合金,热力学

贮氢合金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刘守平,刘小军,刘志红,楼渝英[1](2009)在《贮氢合金TiMn_(0.5)(V_4Fe)_(0.3)组织结构与吸放氢热力学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测试了TiMn0.5(V4Fe)0.3合金的组织结构和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合金主相为体心立方(bcc)结构的TiFe相,SEM显示基体存在岛状结构,EDS分析表明岛状结构主要是Ti的偏析;随着合金颗粒粒径的减小,吸放氢容量降低,活化性能改善,平台压下降,平台斜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平台压力升高,贮氢量减少;合金放氢过程的焓和熵分别为-36.1kJ/mol、-126.9J/(mol.K);合金在充电过程中出现了钝化,但通过升高充电温度可以消除钝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9年08期)

王英,肖方明,彭能,唐仁衡,卢其云[2](2007)在《测试技术在稀土贮氢合金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稀土贮氢合金性能过程中几种常用的测试技术。在贮氢合金组织结构方面,应用XRD、SEM和金相测试技术,研究贮氢合金的相结构,通过有关公式计算合金晶粒尺寸,以及反映热处理工艺前后相结构、晶粒形貌、晶界的变化情况。在贮氢合金吸放氢机理方面,通过将贮氢合金粉制作成微电极,采用恒电位阶跃、交流阻抗、循环伏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稀土贮氢合金电极反应的动力学性能,计算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氢扩散系数及固/液界面电荷传递电阻等参数;采用PCT测试仪,研究贮氢合金的储氢量、平衡氢压等性能。在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方面,通过采用模拟电池测试技术,研究贮氢合金的活化、放电容量、放电平台、循环等性能。(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7年S1期)

王英,肖方明,彭能,唐仁衡,卢其云[3](2007)在《测试技术在稀土贮氢合金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稀土贮氢合金性能过程中几种常用的测试技术。在贮氢合金组织结构方面,应用 XRD、SEM 和金相测试技术,研究贮氢合金的相结构,通过有关公式计算合金晶粒尺寸,以及反映热处理工艺前后相结构、晶粒形貌、晶界的变化情况。在贮氢合金吸放氢机理方面, 通过将贮氢合金粉制作成微电极,采用恒电位阶跃、交流阻抗、循环伏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稀土贮氢合金电极反应的动力学性能,计算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氢扩散系数及固/液界面电荷传递电阻等参数;采用 PCT 测试仪,研究贮氢合金的储氢量、平衡氢压等性能。在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方面,通过采用模拟电池测试技术,研究贮氢合金的活化、放电容量、放电平台、循环等性能。(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潘伟林[4](2007)在《在PCT测试中温度对贮氢合金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贮氢合金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贮氢合金材料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由于贮氢合金材料具有不污染环境和可以重复利用等特点,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能源、汽车、通信和军工等领域。目前贮氢合金的最大吸氢量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贮氢合金的吸氢量通常都是采用 PCT 测试来获得的,吸氢量的大小取决于贮氢合金的活化程度。在贮氢合金的活化过程中,活化温度对贮氢合金的活化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用于研究吸氢的贮氢合金的种类较多,它们的成分和晶相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在 PCT 测试中,在 H_2压力恒定的情况下,贮氢合金的活化温度的选择非常重要。活化温度过低合金无法完全活化,活化温度过高可使合金钝化,二者均表现为吸氢量低于最大吸氢量。本文采用日本 Suzuki Shokan 公司制造的 PCT 测试仪和99.999%的高纯氢气,对 AB_5、AB_2、AB_3型贮氢合金的最佳活化温度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07-11-01)

杨幼平,唐有根,王勇[5](2002)在《影响测试贮氢合金电极放电容量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检测过程中其放电容量的影响因素 ,如充放电制度、温度、电解液、隔膜、成型压力、导电剂、粘合剂、添加剂以及合金的表面处理。由于影响贮氢合金电极放电容量的因素很多 ,在不同测试条件下 ,电极放电容量测试结果会有所不同 ,所以不同贮氢合金粉的对比测试应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进行(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2年04期)

马建新,李寿权,李锐,应窕,潘洪革[6](2001)在《贮氢合金吸氢速率微机控制自动测试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套用于贮氢合金吸氢速率的微机控制自动测试系统.文中,我们对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以及软件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以FeTi_(1.3)+1.5wt%Mm合金作为实验合金,对该系统进行了实验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微机的控制下能够自动测试贮氢合金的吸氢速率,基本达到了设计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1-10-01)

李传健,王新林,王崇愚[7](1998)在《影响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的因素——循环次数和充放电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较系统地研究了循环次数和充放电制度对贮氢合金电极片的电化学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贮氢合金的放电容量和电压特性一般应在第25次~30次循环左右进行、以充放电次数表达的活化速度需注明充放电制度以及测量大电流放电特性应避开小电流放电后的最近几次循环等。(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1998年01期)

康龙,罗永春[8](1995)在《贮氢合金动力学测试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贮氢合金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在等容差压法热力学测试装置上进行等温等压的吸放氢动力学曲线的测定。用该装置直接进行测定,只能得到压力变化的动力学曲线,为解决等压问题,采用了在不同初始氢压下进行多条吸氢曲线的测试、计算并绘出某一恒定氢压下吸氢量与吸氢速度的关系曲线,进而利用数值积分公式计算并绘出吸氢量与时间关系动力学曲线。通过LaNi_5合金动力学曲线的测定,证明了该合金的良好动力学性能和测定方法的可信性。(本文来源于《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康龙,罗永春[9](1995)在《贮氢合金热力学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贮氢合金热力学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研究了贮氢合金热力学的p-C-T曲线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LaNi_5合金的性能测试,证明了该合金具有良好的活化性能和吸氢性能,在30℃常温下吸氢平衡压仅为0.28MPa,吸氢量(H/M)可达1,吸放氢反应热焓达31.9KJ/mol。(本文来源于《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贮氢合金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稀土贮氢合金性能过程中几种常用的测试技术。在贮氢合金组织结构方面,应用XRD、SEM和金相测试技术,研究贮氢合金的相结构,通过有关公式计算合金晶粒尺寸,以及反映热处理工艺前后相结构、晶粒形貌、晶界的变化情况。在贮氢合金吸放氢机理方面,通过将贮氢合金粉制作成微电极,采用恒电位阶跃、交流阻抗、循环伏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稀土贮氢合金电极反应的动力学性能,计算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氢扩散系数及固/液界面电荷传递电阻等参数;采用PCT测试仪,研究贮氢合金的储氢量、平衡氢压等性能。在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方面,通过采用模拟电池测试技术,研究贮氢合金的活化、放电容量、放电平台、循环等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氢合金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守平,刘小军,刘志红,楼渝英.贮氢合金TiMn_(0.5)(V_4Fe)_(0.3)组织结构与吸放氢热力学性能测试[J].材料导报.2009

[2].王英,肖方明,彭能,唐仁衡,卢其云.测试技术在稀土贮氢合金研究中的应用[J].合成化学.2007

[3].王英,肖方明,彭能,唐仁衡,卢其云.测试技术在稀土贮氢合金研究中的应用[C].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4].潘伟林.在PCT测试中温度对贮氢合金活化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2007

[5].杨幼平,唐有根,王勇.影响测试贮氢合金电极放电容量的因素[J].电源技术.2002

[6].马建新,李寿权,李锐,应窕,潘洪革.贮氢合金吸氢速率微机控制自动测试系统[C].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

[7].李传健,王新林,王崇愚.影响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的因素——循环次数和充放电制度[J].电源技术.1998

[8].康龙,罗永春.贮氢合金动力学测试方法的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5

[9].康龙,罗永春.贮氢合金热力学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的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5

标签:;  ;  ;  ;  

贮氢合金测试论文-刘守平,刘小军,刘志红,楼渝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