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田园诗之鉴赏

初中语文田园诗之鉴赏

罗忠项广西德保县那甲初中533703

摘要:田园诗始于晋代,盛于唐朝。放情田园,风雅若其源流,陶潜开启其流派,唐人承其衣钵。往往采用自摘的写作艺术手法,通过平凡的生活素材来表现不平的生活情趣,语言平淡自然、质朴精练、深厚含蓄,独具特色而著称于世。在诗歌的行文上,多采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以物喻人,托物寄情,给物象赋予个人的情感,物著我之色彩,物我一体,使诗歌的主体形象人格化、诗意化。

关键词:田园诗图画美意境美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王孟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而得名,其作品多以五言为主,注重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美,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讲究技巧,风格淡远清新,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形似与神似结合起来,既有闲寂,也有空灵,既有陶渊明诗深融圆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精工细刻的特色,语言清新凝练、含蓄生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鹿柴》等为其代表作,他的诗风以“文不按古,匠心独运”的形式,清新中只见飘逸之气,语言凝练自然,具有诗歌的图画美、意境美。

一、诗歌的图画美

王维写画时,多采用静态的描绘手法,将大自然景物卷入他情感的意象之中,具有恬淡的自然美。如《山居秋暝》用写真的手法,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玩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寥寥八句,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诗以个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把秋的声色、气势、动态等自然景物展现出来,使之似静如动、动静结合,画中见真、真中见画,将明媚的莲城春雨图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他观画赏画、赏画作诗时,吟诗作画无疑会对他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他的意识深处积淀起一种绘画意识,使他常常能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发现一幅幅图画,并在描摹图画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了浑整圆融、意蕴含而不露的诗境——即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二、诗歌的意境美

关于诗歌的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其文章之妙,以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为有意境呢?“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而且是意与景、情与景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在于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在于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境界的传神感人。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树木繁茂,万径匿迹,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尽显秋的幽清明净。“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正是诗人高洁的心志,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的浣女;亭亭玉立的荷叶,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空山”即诗人心中的世外桃源,“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与“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绝然归隐了。

这首诗以自然美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标签:;  ;  ;  

初中语文田园诗之鉴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