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裂强度论文_李施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折裂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度,纤维,玻璃纤维,表面处理,核技术,磨牙,厚度。

折裂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施园[1](2019)在《不同厚度及材料对嵌体抗折裂强度的影响及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牙体缺损的修复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修复,即利用树脂,玻璃离子等材料对窝洞进行直接充填,这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修复方法;另一种是间接修复,即利用嵌体进行间接修复。尽管直接充填较为快捷经济,但在缺损面积较大等一些情况下,直接充填治疗无法完全恢复缺损牙齿的牙合面形态,邻面容易出现悬突,会产生食物嵌塞,易导致牙周问题。相比起传统的直接充填治疗,嵌体修复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美观性更好,边缘密合度更好,全瓷嵌体的力学性能也远胜于直接充填材料。并且随着椅旁CAD/CAM技术的发展,嵌体能够做到一次性就诊,节约了医生以及患者的时间,因此全瓷嵌体现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生及患者的选择。而在嵌体修复中,牙体的预备以及嵌体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嵌体的使用寿命和剩余牙体硬组织的健康,是口腔医生最为关注的方面。目的:本实验从体外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叁维有限元分析两个角度,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嵌体材料,Vita enamic瓷块和IPS e.max瓷块,来研究其不同牙合面厚度及材质对嵌体抗折裂强度以及对嵌体、剩余牙体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利用嵌体进行间接修复提供实验基础及临床指导。方法:实验制备30个标准右下第一磨牙近中牙合面嵌体的代型,调节嵌体牙合面厚度分别为1.5mm,2.0mm,2.5mm,每种厚度10个,随机分为2组,利用椅旁CAD/CAM全瓷材料Vita enamic瓷块和IPS e.max瓷块制作嵌体,用3M Rely X Unicem树脂粘结剂套装粘固。粘结后生理盐水中37℃水浴24小时,使用万能测力机测试其最大抗折裂强度。选取一个成年人的健康无龋损、咬合关系正常的右下第一磨牙,通过CBCT扫描技术获得数字化模型,再利用计算机逆向工程技术以及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完成近中邻牙合面嵌体模型模拟,静态模拟轴向加载,选择正常咬合接触的八个加载点,分别为近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颊面牙合1/3,近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舌面牙合1/3,近远中舌尖颊面牙合1/3,共施加280N的载荷?观察分析不同牙合面厚度及材料的嵌体以及剩余牙体硬组织的应力分布。结果:结果显示IPS e.max中不同厚度组间有统计学差异,2.0mm时抗折裂强度最大,Vita enamic中不同厚度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在2.5mm时抗折裂强度最大。相同厚度情况下,在2.0mm厚度时,IPS e.max比Vita enamic抗折裂强度更高,1.5mm和2.5mm时无统计学差异。叁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完整的正常牙齿中整体等效应力的峰值分布在牙颈部以及加力点,中心区的应力值较大,越往四周,应力值越小。在IPS e.max组中,嵌体的等效应力的峰值随着厚度增加而增加;Vita enamic组中,等效应力的峰值在2.0mm时最大;在相同厚度的情况下,IPS e.max的等效应力均大于Vita enamic。IPS e.max组中,剩余牙釉质的等效应力与完整牙齿的牙釉质的等效应力相比有所降低,分别为1.06%,0.16%,0.48%;Vita enamic组中,当厚度为1.5mm时,剩余牙釉质的等效应力与完整牙釉质相比降低了0.86%,在2.0mm时,增加了0.29%,在2.5mm时,剩余牙釉质所受的应力峰值增加了16.3%。相同厚度情况下,IPS e.max的剩余牙釉质的等效应力峰值均小于Vita enamic。两种材料修复下的牙本质的等效应力峰值均大于完整牙齿的牙本质,IPS e.max中分别增加了15.37%,15.04%,7.42%,Vita enamic中分别增加了15.23%,14.79%,7.46%,但随着厚度的增加,剩余牙本质的等效应力峰值在减小。结论:IPS e.max组中厚度为2.0mm时的抗折裂强度最大,Vita enamic组中抗折裂强度随着厚度增加而增加。嵌体厚度均为2.0mm时,IPS e.max组的抗折裂强度更大。相同厚度情况下,IPS e.max比Vita enamic的嵌体承担了更多的应力,减少了剩余牙体组织所受的应力,并且,IPS e.max组中嵌体厚度越大,牙体组织所受应力也越小,有利于剩余牙体组织的保存。(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陆支越[2](2015)在《桩核修复与牙根抗折裂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桩核修复在残根残冠保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桩核的设计与牙根抗折强度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就桩修复材料、剩余牙本质、根管预备、桩核形态、黏结等与桩修复牙抗折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萍,朱智敏[3](2014)在《不同桩核修复方式对牙体抗折强度和折裂形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桩核修复方式修复后牙体抗折强度和折裂形式。方法将2013年10~12月拔出的15颗下颌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叁组,每组5颗。A组为铸造金属桩核修复,B组为纤维桩联合树脂核修复,C组为树脂充填修复。所有试件在完成桩核修复后均做金属冠修复,在力学测试机上测试试件的抗折强度,记录试件断裂时的力值和试件折裂形式。结果 A组的破坏载荷值最高,为(1.41±0.29)k N,高于B、C组[(1.20±0.28)、(1.20±0.30)k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破坏载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折裂形式主要为不可修复性折裂,其他两组主要为可修复性折裂。A组可修复性折裂发生率(0)低于B、C组[80.0%(4/5)、100.0%(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可修复性折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修复残根、残冠时,可以优先考虑纤维桩联合树脂核修复或者树脂充填修复。(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4年23期)

朱亚萍,郭建青,傅柏平[4](2012)在《前磨牙楔状缺损修复后的抗折裂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楔状缺损深及牙齿颊舌径的1/4或1/2的前磨牙采用不同材料充填后牙体的抗折裂强度及牙齿折裂模式。方法收集正畸拔除的新鲜前磨牙60颗,颊侧颈部设计颊舌径1/2和1/4楔状缺损,对1/2深度根管治疗后分别选择复合树脂、复合体或玻璃离子水门汀叁种材料充填,运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前磨牙颊尖垂直向载力直至牙体断裂。记录牙断裂时的受力数值,并观察断裂模式。结果不同深度的楔状缺损其抗折裂强度不同,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前磨牙抗折裂强度显着增加(P<0.01),而不同充填材料对牙齿抗折裂强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楔状缺损深及前磨牙颊舌径的1/4以上时容易导致前磨牙折裂。材料充填后可以提高前磨牙的抗折裂能力且与充填材料的种类无关。(本文来源于《口腔材料器械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蔡惠,陈蕾,熊瑛[5](2012)在《纤维桩表面处理对其修复后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的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纤维桩修复后牙根抗折裂性能的影响。方法将24根纤维桩平均分为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分别将其黏固于24颗经过桩道预备的离体牙内,树脂成核,然后行金属全冠修复。模拟口腔环境将样本进行冷热循环和循环加载,然后置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抗折裂强度,记录样本折裂时的力值以及折裂模式。结果纤维桩表面处理组的牙根抗折裂强度均大于未处理组(P<0.05),而喷砂和过氧化氢处理组之间的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折裂模式均以根颈1/3处折裂为主。结论喷砂和过氧化氢酸蚀处理均能提高纤维桩加树脂核修复后的牙根的抗折裂强度。(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熊瑛[6](2010)在《不同表面处理对纤维桩粘结性能和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薄片推出实验分析纤维桩粘接前不同的表面处理对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以及纤维桩在相同的表面处理下,不同深度根管内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评价纤维桩粘固前的表面处理对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不同的表面处理对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根据纤维桩不同的表面处理分六组,即硅烷化组、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硅烷化+喷砂组、硅烷化+过氧化氢酸蚀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将经过表面处理的纤维桩用树脂粘结材料粘结在离体牙根管内后,模拟口腔环境进行冷热循环和循环加载。将牙根沿与牙长轴垂直的方向切成厚度为1m的薄片,用薄片推出法分别测量并计算根管冠1/3,中1/3和根尖1/3的粘结强度的大小。光学显微镜观察试件破坏方式。第二部分:不同表面处理对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将纤维桩分为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在离体牙内粘结后并形成树脂核,金属全冠修复。模拟口腔环境进行冷热循环和循环加载。将试件在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抗折裂强度,加载头置于全冠颊尖颊斜面中央,加载方向与牙体长轴成30°(模拟下颌前磨牙受力方式),加载速度1mm/min,记录试件破环时的力值及破环形式。结果1.硅烷化组与未处理组的粘结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2.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硅烷化+喷砂组以及硅烷化+过氧化氢酸蚀组的粘结强度明显大于未处理组(P<0.05)3.硅烷化+喷砂组和硅烷化+过氧化氢酸蚀组的粘结强度明显大于喷砂组和过氧化氢酸蚀组(P<0.05)4.各组根上部粘结强度明显大于根下部(P<0.05)5.喷砂组和过氧化氢酸蚀组的抗折裂强度明显大于未处理组(P<0.05)结论1.单独的硅烷化处理不能提高纤维桩与树脂粘接剂之间的粘结强度。喷砂和过氧化氢酸蚀处理均能提高纤维桩与树脂粘接剂之间的粘结强度和抗折裂强度,可作为纤维桩粘接前的表面处理方法,上述处理后再使用硅烷化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纤维桩与树脂粘接剂之间的粘结强度。2.桩道的深度会影响粘结强度的大小,根管上部至根尖部位粘结强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05-01)

王欣[7](2010)在《四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牙体组织抗折裂强度及折裂模式的体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金属桩核和非金属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后牙体组织抗折裂强度及折裂模式。为临床残根残冠进行桩核修复的设计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对40颗近期正畸拔除的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根管治疗后,从唇侧距釉牙骨质界2mm处截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颗离体牙,分别用镍铬合金铸造桩核、40%金钯合金铸造桩核、MACRO-LOCKTM石英纤维桩、Cosmopost氧化锆预成桩进行桩核修复后,用平行研磨仪预备出2mm的牙本质肩领及统一的核部形态,铸造金属全冠粘结修复。自凝塑料包埋,固定于万能试验机上与牙长轴成30度角,加载速度为1.0mm/min于颊尖加载,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瞬间破坏时的力值,测试实验牙的抗折强度及观察其折裂类型,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镍铬合金组的抗折强度最高;镍铬合金与40%金钯合金的抗折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氧化锆组的抗折强度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钯合金与氧化锆组抗折强度同样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纤维桩组抗折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金属桩核组牙体的折裂模式与金属桩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镍铬合金铸造桩核、40%金钯合金铸造桩核、MACRO-LOCKTM石英纤维桩、Cosmopost氧化锆预成桩的抗折强度均能满足临床要求。2.本实验纤维桩、氧化锆桩多发生为根颈1/3的折裂,而镍铬和金钯合金的桩多发生为根中和根尖1/3的折裂,所以非金属桩核系统相比金属桩核更有利于牙根的保护。(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李新,周蕊,赵芳英[8](2008)在《玻璃纤维桩核与镍铬合金桩核修复牙组织抗折裂强度的体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传统桩核材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新型玻璃纤维桩核的强度有待证实。比较玻璃纤维桩核和镍铬合金桩核系统修复离体牙咀嚼抗折裂强度。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9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实验室完成。选择因牙周病拔出的6个月以内的上颌中切牙40颗,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知情同意,并自愿捐献。40颗离体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玻璃纤维桩核系统组和镍铬合金桩核系统组,每组20个。行常规根管治疗后截除牙冠,分别用玻璃纤维桩核系统和镍铬合金桩核系统进行桩核及烤瓷冠恢复外形,包埋于底座后在INSTRON测试仪上进行抗折裂强度的测试,记录试件折裂时测试机上的读数以及试件折裂的模式。结果:①玻璃纤维桩核系统修复的牙体折裂时的负荷值高于镍铬合金桩核系统[分别为(1.29±0.46)kN,(0.93±0.58)kN]。②牙体组织折裂后可再次修复玻璃纤维桩核系统组18个,镍铬合金桩核系统组5个,玻璃纤维桩核系统的牙体组织折裂后可再次修复的可能性高于镍铬合金桩核系统修复的牙齿,差异性有显着性意义(P<0.01);牙体组织折裂后不可再次修复玻璃纤维桩核系统组2个,镍铬合金桩核系统组15个。结论:玻璃纤维桩核系统修复离体牙咀嚼抗折裂强度优于镍铬合金桩核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10期)

王压冲[9](2007)在《不同桩核材料及牙本质肩领高度和形态对前牙抗折裂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人离体前牙为研究对象,探讨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是否应行桩核冠修复、比较不同牙本质肩领高度和不同桩核材料以及严重缺损残根使用不同桩核材料修复后的抗折性能,以寻求一种能使残根具有更高抗折裂强度并能更好保护残根的桩核冠修复方法,为临床上对不同缺损程度的残冠、残根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本实验以人离体牙制备实验模型,以力学性能近似的自凝塑料模拟牙槽骨,制作与上前牙口内受力角度相同的夹具及压力头,形成加载测试系统,力求最大程度的模仿牙齿在口内的生理受力情况。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的材料和修复方法,对牙体进行修复。采用万能测试机对修复后的样本进行抗折裂性能测试。实验结果:1.无牙体组织缺损的根管治疗牙与普通金属铸造桩核冠修复的根管治疗牙的抗折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牙本质肩领等于2mm的离体牙,其抗折裂强度明显大于无牙本质肩领的离体牙(P<0.001)。与无牙体组织缺损直接行全冠修复的离体牙无明显差异(P>0.05)。3.使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离体牙,其破坏形式均为可修复性的,而普通金属铸造桩核冠修复的离体牙的破坏形式绝大多数为不可修复性的。4.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核修复的残根,其抗折裂强度与普通金属铸造桩核冠修复和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残根之间的抗折裂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根管治疗后无牙体组织缺损的牙齿若不考虑美观,可不行修复。2.采用桩核冠修复前牙时,应尽可能获得牙本质肩领,可提高残根修复后的抗折裂强度。3.采用桩核冠修复前牙时,使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不仅可以满足咀嚼的需要,也可更好的保护残根,避免根折的再次发生。4.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核较玻璃纤维桩更不易与树脂材料分离,而且对牙体组织损伤更小,更能体现“个性化设计”,所以临床有较为广阔的使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5-01)

史彦,杨健[10](2007)在《银汞桩核抗折裂强度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深度的银汞桩核修复后牙体组织的抗折裂强度和折裂模式。方法:选取40个完整拔除的下颌单根管前磨牙,常规根管治疗后,按颊舌径的大小分为4组,每组10个。Ⅰ、Ⅱ、Ⅲ组制作不同深度的银汞桩核,Ⅳ组为对照组。试件的底座固定在电子式万能测试仪上加载,记录试件折裂时测试机上的读数以及试件折裂的模式。结果:Ⅰ、Ⅱ、Ⅲ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Ⅰ、Ⅱ、Ⅲ组与Ⅳ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银汞桩核抗折裂强度与深度无关,其强度能满足人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的牙合力。(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折裂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桩核修复在残根残冠保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桩核的设计与牙根抗折强度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就桩修复材料、剩余牙本质、根管预备、桩核形态、黏结等与桩修复牙抗折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折裂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施园.不同厚度及材料对嵌体抗折裂强度的影响及叁维有限元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9

[2].陆支越.桩核修复与牙根抗折裂强度[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

[3].李萍,朱智敏.不同桩核修复方式对牙体抗折强度和折裂形式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

[4].朱亚萍,郭建青,傅柏平.前磨牙楔状缺损修复后的抗折裂强度研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2

[5].蔡惠,陈蕾,熊瑛.纤维桩表面处理对其修复后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

[6].熊瑛.不同表面处理对纤维桩粘结性能和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

[7].王欣.四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牙体组织抗折裂强度及折裂模式的体外实验[D].大连医科大学.2010

[8].李新,周蕊,赵芳英.玻璃纤维桩核与镍铬合金桩核修复牙组织抗折裂强度的体外实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9].王压冲.不同桩核材料及牙本质肩领高度和形态对前牙抗折裂强度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

[10].史彦,杨健.银汞桩核抗折裂强度的体外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7

论文知识图

一1抗折裂强度测试一5各组平均抗折裂强度比较书p廿以.5强度折减失稳时的位移场云图与...素混凝土破坏试件Fig.5Photosofthedama...7 屏蔽中子射线的混凝土抗压度随水灰比...不同石粉含量混凝土的泌水率

标签:;  ;  ;  ;  ;  ;  ;  

折裂强度论文_李施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