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型影响论文_王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振型影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位移,阻尼,结构,分解,高阶,剪力墙,塑性。

高振型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1](2016)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侧向力加载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作为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Pushover方法可指导结构方案设计,也可用于在役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并制定加固方案。然而,传统固定性水平加载模式的Pushover方法无法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导致其在高层建筑、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的应用受限。近年来,受高振型影响较大的结构的数量日益增多,基于传统的侧向力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将导致结构地震反应结果失真。另一方面,具有较高计算精度改进的Pushover方法水平加载模式概念复杂,计算繁琐且实施困难。因此,提出一种能考虑高阶振型影响且方便实施的加载模式越显重要。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1)采用纤维模型在Perform-3D中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并以某框架试验为算例,对比试验所得骨架曲线和Pushover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2)根据中国结构设计规范,应用盈建科软件设计了平立面布置规则的7个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和6个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每个结构选取15~21条天然地震波,采用非线性分析软件Perform-3D对这13个结构分别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和叁种常规水平加载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研究两种分析方法下的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沿结构高度的分布规律,考察随着结构高度增大,高振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3)研究结构在时程分析与Pushover分析下非线性反应的差异程度。以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角为参数,分别将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叁种侧向力加载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结果与多条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果均值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评价方法,对7个框架结构大震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评价。(4)以结构层间位移角为研究指标,以多条地震波时程分析结果为基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了叁种常规侧向力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结果,得到了不同加载模式的组合系数。分别考虑两种结构形式下某一加载模式的组合系数与对应结构基本周期的关系,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两者的定量关系式,从而确定能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叁种常规侧向力加载模式的组合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6-06-30)

张剑,刘强,刘畅[2](2015)在《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的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对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T2塔楼的大震弹塑性分析,比较了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与未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结果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土木&建筑》期刊2015年01期)

谭建宁[3](2012)在《高振型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计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钢筋混凝土体系的高层建筑,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等。其中剪力墙结构能使房间的空间整体性很好,并且钢筋混凝土墙板能承受竖向和水平力,其刚度很大,是目前建筑结构中抗震性能最好的,因此也是高层住宅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2年31期)

赵金全,刘煦[4](2012)在《高振型对主厂房框架柱地震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8°区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少墙型钢混凝土火电厂主厂房框架结构体系框架中柱的地震作用效应,考察结构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确定应该考虑的合理振型数目。为充分考虑高振型的影响,选取不同振型数目组合进行计算比较,计算剪力和弯矩增大系数,然后对不同场地类别对剪力增大系数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2年08期)

赵金全[5](2012)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火电厂主厂房高低跨中柱地震作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灾害是引起火电厂主厂房破坏和倒塌的主要原因,而火力发电厂属于生命线工程,所以对火电厂主厂房的抗震性能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高烈度区大容量机组火电厂主厂房更应该加以重视。但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体系已不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对新型火电厂主厂房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体系,并对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新型结构体系能够很好的满足高烈度大容量机组主厂房的抗震需要,并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是关于高振型对这种新型结构主厂房的影响的研究甚少,台湾地震及日本神户地震中多高层建筑破坏高于预期说明了高振型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1],所以研究高振型对该新型结构体系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以8°区单机容量为1000MW机组火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排架主厂房为研究对象,采用1/7缩尺剪力试验模型进行试验和SAP2000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对比研究结构动力特性,并通过模态分析,考察振型质量参与系数,得出计算采用的合理振型数目。主厂房高低跨中柱柱底剪力受高振型影响较大,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别选取一、二、叁、四、五、六、七、十和十二个振型,计算各柱柱底剪力,并考察各个振型对剪力的贡献程度,验证高振型的影响不可忽略。通过研究发现考虑前十个振型进行组合时,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已达到90%,满足规范要求。由于主厂房结构的复杂性,随着考虑振型阶数的增加高低跨中柱柱底剪力仍有增大,本文考虑更高振型的影响,通过计算考虑200个振型与考虑10个振型高低跨中柱的柱底剪力的比较,提出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进行调整的剪力增大系数,以调整各柱所受剪力,保证足够的安全储备;考察主厂房各层位移受高振型的影响;通过上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场地类别下的剪力增大系数,得出场地类对剪力增大系数的影响;根据主厂房主要结构或构件破坏状况,总结火电厂主厂房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构造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罗静[6](2011)在《高振型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房屋建筑结构又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与之相关的抗震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及居住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中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而高层建筑一旦遭到地震破坏,更容易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就要求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有更高的安全及使用性标准。通常,结构工作者在对工程结构做抗震设计时,往往只根据抗规和高规的要求选取前几阶振型作为地震作用所需考虑的振型数,而对于高阶振型对结构抗震有何影响却一般未作考虑,本文则着眼于研究考虑高振型影响的重要性。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提出的国内外背景,说明该课题在国内还存在的问题,以此引出本文要达到的目的和研究意义。接着集中阐述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种方法,明确本文的计算分析中要采取的方法。第叁部分则是选取当前高层建筑较常采用的几种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高阶振型对这两种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突出其在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影响。其次,本文选取某一实际的剪力墙高层建筑,利用SAP2000建模分析。当取前12阶振型参与抗震计算时,X和Y方向的质量参与系数均能满足规范中,质量参与系数不小于90%的要求;通过选取代表性的振型数参与计算,发现试算振型数越多,相同振型处的质量参与系数累积值越小,当分配给基本振型的参与系数越低时,高阶振型的影响越显着;对于周期,参与计算的振型数越高,同阶振型的周期越大。再次,本文对该剪力墙结构模型,按不同的设防烈度、不同振型数做动力分析,对比后得出,高振型对结构顶层附近和底层附近的层剪力影响最明显,且对顶层剪力影响更甚于基底剪力;高阶振型对倾覆力矩和顶点位移的影响很小。最后,本文对高振型在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影响作了总结和建议:当结构的基本周期进入速度敏感段或位移敏感段时,高振型的影响应该予以重视;对于弯曲变形特征明显的剪力墙结构,更不能忽略高振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辛力,梁兴文,曾凡生,王敏[7](2010)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考虑高振型影响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因混凝土剪力墙设计方案选取不当引起的能力曲线在弹性阶段高于或低于需求曲线的情况,由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各性能水平的目标位移导出相应的目标周期,以结构弹性基本自振周期小于或等于目标周期确定墙肢的截面厚度,使混凝土剪力墙的能力曲线与需求曲线在弹性阶段基本重合,抗震能力基本等于抗震需求。同时,针对因结构设计承载力过高或过低而引起的能力曲线在弹塑性阶段高于或低于需求曲线的情况,对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超强系数取值做了探讨,将结构各性能水平地震需求的最大值除以超强系数得到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地震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承载力设计,确保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满足各性能水平的承载力需求。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保证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满足各性能水平的承载力需求。(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林小丹[8](2010)在《考虑高振型和非弹性影响的DBSD目标位移改进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结构地震反应的不断研究以及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位移这一指标在地震工程评价和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现阶段实现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并有望成为抗震设计实用方法,成为未来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DBSD)以结构的位移作为控制结构性能的参数,在进行设计时,首先根据抗震性态水准的要求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进而依次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质量、等效阻尼比、等效刚度和地震作用,最后完成构件的强度设计。因此,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目标位移的确定非常重要。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然而这些方法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结构的反应由基本振型控制,并且在结构屈服前后侧向荷载分布模式保持不变,因此都不能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知,随着结构周期的增长,高阶振型对于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增大,故这种只考虑第一振型的目标位移确定方法在用于周期较长或者说高振型参与比例较大的结构设计时,会有较大的误差,甚至可能出现对变形控制的失效。本文以国外新近开发的结构非线性分析工具OpenSees为平台,分别从结构非线性反应下各振型对顶点位移的贡献,以及R取值不同对结构非线性反应顶点位移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基于位移设计顶点目标位移确定中引入高振型和非弹性影响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以按我国7度0.15g区设计的5层和11层两个框架为例,以结构弹性反应为基础,介绍了将结构顶点位移按结构弹性振型分解的方法。进而深入到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介绍了Chopra振型解耦的方法,并采用取结构顶点位移最大值时刻的特征值和对梁柱刚度进行折减两种方案,将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顶点位移进行分解,研究除基本振型外的高阶振型对结构顶点位移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顶点位移最大值随结构高度的增加和地震作用水准的增大而增大。②在同一地震水准下,随着结构高度增加,周期变长,第二振型和第叁振型的参与比例明显增大;而同一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第二和第叁振型的参与比例没有明显规律。③对于周期较短的结构,地震水准(即大震、中震或小震)对于高振型参与比例的影响较大,且规律是地震水准越高,高振型参与比例越大。第二,以叁个地震力降低系数Rd分别取2.5、3.25和4.0进行设计的框架为例,输入10条地震地面加速度记录进行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对结构顶点位移最大值进行统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随着Rd取值的增大,结构非线性反应顶点位移也系统性增大,且Rd越大,顶点位移的增大越明显。这意味着在基于位移的设计中,还应该以R取值为依据,对顶点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进行修正。第叁,根据以上结论,以FEMA356分项系数法为基础,引入高振型和R值的影响,对顶点目标位移的计算公式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王七林,闻奇光[9](2009)在《结构模态Pushover及高振型影响的对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层、10层和16层规则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为例,对框架输入3种不同加速度幅值的地震动,并将各框架在七条地震波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统计结果作为对比基准点,以层间侧移和梁、柱端部转角为考察对象,研究了4种常规Pushover及Modal Pushover的分析结果的误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框架层数增加,Modal Pushover的层间侧移误差基本不变,常规Pushover的模拟误差明显增大,表明Modal Pushover能更合理地模拟高振型的影响。随非线性程度加深,Modal Pushover、常规Pushover分析的层间侧移误差均相应增大。Modal Pushover对上部楼层梁端转角和多数柱端转角的模拟误差明显比常规Pushover更小。(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辛力,梁兴文[10](2006)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过程。在结构各自振型及相应自振周期已知的前提下,由其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等效位移导出结构位移曲线,解决了高层建筑结构各振型目标侧移曲线的建立问题,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基础上实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通过算例介绍本文所给设计方法的全过程,并由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6年S1期)

高振型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对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T2塔楼的大震弹塑性分析,比较了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与未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结果的差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振型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考虑高振型影响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侧向力加载模式研究[D].深圳大学.2016

[2].张剑,刘强,刘畅.考虑高振型阻尼影响的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J].深圳土木&建筑.2015

[3].谭建宁.高振型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计算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2

[4].赵金全,刘煦.高振型对主厂房框架柱地震作用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2

[5].赵金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火电厂主厂房高低跨中柱地震作用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罗静.高振型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

[7].辛力,梁兴文,曾凡生,王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考虑高振型影响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10

[8].林小丹.考虑高振型和非弹性影响的DBSD目标位移改进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

[9].王七林,闻奇光.结构模态Pushover及高振型影响的对比评估[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

[10].辛力,梁兴文.考虑高振型影响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06

论文知识图

框架KJ1、KJ2和KJ3所采用的实际地面加...合肥电视塔楼层风振反应峰值下柱的震害2、图 3、图 4 得出结构的需结构刚度不规则引起的破坏改进前后的层间位移曲线

标签:;  ;  ;  ;  ;  ;  ;  

高振型影响论文_王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