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穗培养论文_李懿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幼穗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织,颗粒状,小麦,植株,离体,粳稻,体系。

幼穗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懿义[1](2019)在《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这些年的进步和发展都是非常迅速和明显的,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很多方面都获得了进步和提升,尤其是科学技术这方面,更是在这些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对于小麦组织培养和幼穗遗传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在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都投身于这项研究当中。因此,本文将针对于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进行浅谈,将从小麦系统的受体系统,基因型影响以及优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3期)

周妍彤,张琳,郭强,田小霞,孟林[2](2018)在《长穗偃麦草幼穗离体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幼穗为外植体, 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幼穗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C+3 mg·L-1 2,4-D,诱导率达66.67%, 4周后可见淡黄色愈伤组织。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C+0.1 mg·L-1 2,4-D+3mg·L-1 6-BA,分化率为64.44%, 4周后出现芽点,同时伴随根毛发生。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R+0.5 mg·L-1 NAA,生根率为100%,移栽后全部成活?(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云玲格,李造哲,马青枝,谢菲,李月强[3](2016)在《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_1幼穗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_1幼穗为外植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的基本培养基、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等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以MS为基本培养基+3mg/L 2,4-D较好;外植体在MS+3mg/L 2,4-D+30g/L蔗糖+7g/L琼脂的诱导培养基上经过20d培养,小穗愈伤组织诱导率达28.3%;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基为MS+1mg/L 6-BA+1mg/L NAA+30g/L蔗糖+7g/L琼脂,愈伤组织分化率达78%;生根培养基以1/2MS+0.5mg/L IBA+0.5mg/L NAA+蔗糖+7g/L琼脂为最佳,生根率可达86.7%,移栽后成活率可达100%。(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栗聪[4](2014)在《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叁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日益加剧的人口危机和粮食危机,提高作物产量,并保障粮食供应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多年的驯化和改良,使得单纯依靠传统育种技术提高小麦产量难度日益加大。应用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将在作物品种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小麦成熟胚和幼穗的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并对幼穗的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别利用优化的转化体系对8(4)个基因型的幼穗材料进行了转化,取得以下结果:(1)小麦成熟胚高效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以西农509等7个基因型的成熟胚为材料,对成熟胚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分析了不同类型诱导培养基、取胚方式和浸种方式对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出愈率普遍较高,均在90%以上;而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愈伤质量和植株分化率差异较大,从10.72%到34.72%不等;采用4℃浸种15h和成熟胚切割取胚的诱导前预处理组合更易获得较优的组培效果;利用西农509对8种不同类型诱导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出,西农经Mg培养基诱导可以获得相对最高的出愈率和分化率,达到93.37%和13.22%。(2)小麦成熟胚高再生基因型的筛选利用优化的成熟胚再生体系,对196个黄淮麦区推广品种(系)进行筛选,获得10个与对照品种Bobwhite具有相似或更高植株再生能力的材料。10个材料的出愈率均在95%以上,其中D白C23最高(100%);所有材料的分化率均高于21.29%,D白C23等4个基因型的分化率显着高于对照品种Bobwhite,其中D白C23最高,达到36.78%。筛选出的10份材料均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丰产性,有利于在转化后直接应用到小麦品种改良中。(3)小麦幼穗高效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实验针对对幼穗组织培养具有较大影响的取材时期、接种长度和穗位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结果如下,1.0cm的幼穗的半愈期最短,出愈率及分化率最高;0.4和1.0cm幼穗的培养差异不显着,均优于0.1cm的幼穗,但0.4cm接种长度的材料利用率显着高于1.0cm;幼穗顶部和幼穗中部的植株再生能力显着优于基部幼穗。(4)相同基因型成熟胚和幼穗植株再生的比较相同基因型幼穗和成熟胚的出愈率差异不大,而幼穗分化率普遍高于成熟胚;因此,选定幼穗作为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的受体材料。(5)幼穗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农杆菌的过度繁殖导致的愈伤死亡对转化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实验分析了对农杆菌繁殖有较大影响的菌液浓度、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方式等条件发现,不同菌液浓度和共培养温度对农杆菌繁殖影响较大,而不同共培养方式处理的农杆菌污染情况无显着差异。故选用0.50OD菌液浓度和20℃共培养温度的处理组合对西农509等4个黄淮麦区推广品种进行农杆菌转化,共获得转化阳性株6株,其中西农509和郑麦366的转化率分别为0.23%和1.07%。(6)幼穗基因枪转化体系的优化不同高渗培养基及轰击压力对植株再生的影响如下:与650psi的轰击压力相比,1100psi处理易于获得更高的GUS瞬时表达率,但对愈伤组织的伤害也更大,表现在分化率相对较低;采用渗透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受体细胞对基因枪轰击的耐受力,但不同渗透剂的效果不同,对比发现愈伤组织经G1培养基处理后,分化率和GUS瞬时表达率均高于其他处理;16个处理组合共获得再生植株2766株,利用EhHOG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共鉴定出PCR阳性植株16株。其中轰击压力为650psi的处理获得阳性植株7株,轰击压力位1100psi的处理获得阳性株9株。(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徐耀华,刘琳,陈菲,刘晓波,杨春华[5](2013)在《2,4-D对扁穗牛鞭草幼穗离体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雅安扁穗牛鞭草的幼穗为外植体,研究了2,4-D浓度和不同取材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继代培养时不同浓度的2,4-D对愈伤组织增殖、分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幼穗下部为外植体接种在MS+2,4-D 7.0 mg/L培养基中,颗粒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达100.00%;MS+2,4-D 1.0 mg/L是幼穗愈伤组织较为适宜的继代增殖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的出愈率为89.44%,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和生根率都可达100%,平均绿芽点数和生根数等均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李璟琦,高萌,张晓静[6](2012)在《小麦幼穗离体培养技术优化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应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关键环节,该文对以小麦幼穗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最终获得再生植株的研究进展及在基因转化、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冯章丽,常海龙,李兴涛,于翠梅,郭志磊[7](2010)在《低温和激素处理对直立穗型粳稻幼穗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低温预处理和激素浓度及其配比对直立穗型超高产粳稻幼穗组织培养的影响,以沈农265和盐丰47幼穗为试材,比较研究了外植体经5~8℃不同持续时间低温预处理,以及诱导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6-苄基腺嘌呤(6-BA),分化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激动素等几种培养条件下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经24h低温预处理的幼穗出愈率显着提高,各处理均达89%;诱导过程中2,4-D浓度为3mg·L-1时,2个品种出愈率均处较高水平,分别达到86%以上;分化过程中激动素(KT)与萘乙酸(NAA)浓度配比为2mg·L-1/0.05mg·L-1时,是2个品种愈伤出苗的适宜浓度。因此,低温预处理、激素种类及配比是决定直立穗型粳稻幼穗离体培养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梁流芳,佘建明,吴瑛瑛,张保龙,董民强[8](2008)在《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建立起海雀稗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为开展海雀稗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育种工作创造条件。以Adalay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Sw.cv.Adalay)的幼穗为外植体材料,在附加2,4-D 2.0~4.0 mg/L稍作修改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0%以上。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影响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发生频率:1.0~2.0 cm长的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0%以上;2.0 cm以上的幼穗,诱导率降至60%以下。在添加2,4-D2.0 mg/L和BAP 0.05 mg/L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占愈伤组织总数的40%以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琼脂的用量提高到16 g/L时,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保持颗粒状结构。颗粒状愈伤组织经连续继代培养3次后转移到附加BAP 2.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达98%。通过提高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渗透压,海雀稗幼穗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颗粒状的结构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梁流芳,佘建明,吴瑛瑛,叶晓青,董民强[9](2008)在《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Sw)具有较高的耐盐、耐干旱、耐涝和耐磨损性,作为草坪草,在世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广为种植,是继狗牙根、结缕草和假俭草等暖季型禾草之后兴起的后起之秀[1]。海雀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云南、广东和海南等省。多年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艳红,祝长青,覃建兵[10](2008)在《新疆小麦幼穗组织培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前提和基础。本试验以新疆主栽的35个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组织培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率、生根率不存在显着的基因型效应,绿苗率存在显着的基因型效应,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生根率和绿苗率分别为100%、99.90%和34.83%,绿苗率最高可达57.55%,冬小麦与春小麦品系分化率差异不显着,初步确定新春20和新春15可作为新疆小麦遗传改良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幼穗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幼穗为外植体, 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幼穗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C+3 mg·L-1 2,4-D,诱导率达66.67%, 4周后可见淡黄色愈伤组织。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C+0.1 mg·L-1 2,4-D+3mg·L-1 6-BA,分化率为64.44%, 4周后出现芽点,同时伴随根毛发生。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R+0.5 mg·L-1 NAA,生根率为100%,移栽后全部成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穗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懿义.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J].农家参谋.2019

[2].周妍彤,张琳,郭强,田小霞,孟林.长穗偃麦草幼穗离体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植物生理学报.2018

[3].云玲格,李造哲,马青枝,谢菲,李月强.披碱草×野大麦杂种F_1幼穗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中国草地学报.2016

[4].栗聪.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徐耀华,刘琳,陈菲,刘晓波,杨春华.2,4-D对扁穗牛鞭草幼穗离体培养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

[6].李璟琦,高萌,张晓静.小麦幼穗离体培养技术优化体系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2

[7].冯章丽,常海龙,李兴涛,于翠梅,郭志磊.低温和激素处理对直立穗型粳稻幼穗培养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

[8].梁流芳,佘建明,吴瑛瑛,张保龙,董民强.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J].草地学报.2008

[9].梁流芳,佘建明,吴瑛瑛,叶晓青,董民强.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J].江苏农业学报.2008

[10].李艳红,祝长青,覃建兵.新疆小麦幼穗组织培养效应研究[J].作物杂志.2008

论文知识图

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代幼穗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代幼穗培培养基中加入毒素的幼穗培养状...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代幼穗培引物OPF06扩增后电泳结果引物OPF14扩增后电泳结果

标签:;  ;  ;  ;  ;  ;  ;  

幼穗培养论文_李懿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