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潜在深地结构型态与效能概估法探索

开挖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潜在深地结构型态与效能概估法探索

论文摘要

深部地热的开发利用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基于井巷开挖技术的创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以热学、力学理论为基础,以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和编程计算为工具,研究了其典型构件几何的确定、制裂区整体结构热采率概算以及循环管结构换热机理,为后续研究建立了初步基础。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给出了确定EGS-E模型中最典型深地结构构件——圆形巷道的截面几何的过程,可作为后续精细化模拟的建模基础:(i)基于力学基本原理,利用弹性力学中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的多连体理论编程求解得出3 m裸洞半径下所需衬砌厚度为590 mm。(ii)基于热学基本原理及全球最深矿井开挖经验,给出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非齐次边界条件的非稳态热传导方程来确定所需隔热层厚度的详细过程。再结合施工所需空间,即可确定圆形巷道的合理截面尺寸。(2)建立了EGS-E制裂区大规模采热热采率的简捷估算方法,为后续定量研究采热结构与其效能间关系探索超算模拟的可行替代方案:(i)研究了高温巷道围岩30年非稳态热传导一维平面问题的模拟解与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模拟解的可靠性。(ii)研究了洞壁温度、洞半径及岩石种类对巷道采热年热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岩某一初始温度下,降低洞壁恒温,增大传热巷道洞半径,提高岩石热扩散率,均可提高巷道年热采率。(iii)针对EGS-E模型中棋盘型和梳齿型地下巷道布置型式,提出3种热采率概算方案并分别研究了适用范围和相对误差;且给出了更复杂的蛛网型巷道的概算思路。(3)模拟了EGS-E模型中循环管内强制对流与换热池内恒温流间稳态传热过程,并研究了管道过水流速与其采热量及出水温度间关系,可作为后续EGS-E传热过程优选流速、管径、流体种类等采热影响因素的参考。结果表明:其他因素不变时,管道出水温度将随流速不断增大而不断减小至接近其初始温度;而管道水年热采率则随流速增大其提升的幅度将越来越接近于零。因此流速的优选需结合管道水年热采率及出水温度随其流速大小变化关系以及不同流速下的管道水输送成本综合判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地热开采发展现状
  •     1.2.2 EGS-E相关概念及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传热理论及应用软件简介
  •   2.1 传热学理论基础简介
  •     2.1.1 热能传递基本方式及典型过程
  •     2.1.2 计算求解所涉及基本概念
  •   2.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3 EGS-E典型构件几何研究
  •   3.1 引言
  •   3.2 圆形巷道合理截面尺寸的确定
  •     3.2.1 基于力学基本原理设计衬砌厚度
  •     3.2.2 基于热学基本原理设计隔热层厚度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EGS-E制裂区整体结构热采率概算研究
  •   4.1 引言
  •   4.2 EGS-E巷道采热数值模拟及解析解验证
  •     4.2.1 高温圆形巷道围岩非稳态传热数值模拟
  •     4.2.2 高温圆形巷道围岩非稳态传热解析求解
  •     4.2.3 高温圆形巷道围岩非稳态传热模拟解与解析解对比
  •   4.3 EGS-E巷道采热效能的影响因素
  •   4.4 EGS-E地下巷道不同布置型式的热采率概算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EGS-E循环管结构换热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EGS-E循环管传热过程稳态数值模拟
  •   5.3 EGS-E循环管传热过程合理流速的确定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轴对称平面应变接触问题弹性求解main.f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唐敏

    导师: 唐春安,李宏

    关键词: 构件几何,热采率概算,对流换热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球物理学

    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分类号: P314

    DOI: 10.26991/d.cnki.gdllu.2019.001438

    总页数: 60

    文件大小: 3633K

    下载量: 59

    相关论文文献

    • [1].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耦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6)
    • [2].增强型地热系统环境地质影响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2)
    • [3].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建造及其评价[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02)
    • [4].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5].辽宁省丹东市东汤民生地热勘查研究[J]. 城市地理 2016(24)
    • [6].从传统地热能到增强型地热系统[J]. 国际学术动态 2020(02)
    • [7].含干热岩增强地热系统的微能源网容量优化配置[J]. 电网技术 2020(05)
    • [8].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9].增强型地热系统防震减灾减排研究[J]. 能源与环境 2017(01)
    • [10].碳晶电地热系统在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7)
    • [11].增强型地热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 可再生能源 2012(09)
    • [12].增强型地热系统:潜力大、开发难[J]. 地学前缘 2015(01)
    • [13].凝聚地热精英,组建地热院士工作站,创建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示范工程[J]. 能源与环境 2016(06)
    • [14].松辽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选区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02)
    • [15].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氢同位素的变化[J]. 地震地质 2013(01)
    • [16].探秘“能源新星”——干热岩[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20(03)
    • [17].关于增强型地热系统的技术研究[J]. 节能 2016(07)
    • [18].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经验及对我国地热开发的启示[J]. 新能源进展 2014(04)
    • [19].7个福建省典型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备选靶区介绍[J]. 能源与环境 2016(03)
    • [20].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开发技术进展[J]. 科技导报 2012(32)
    • [21].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试验与性能特征研究进展[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2(03)
    • [22].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以法国苏尔士地热田为例[J]. 热能动力工程 2012(06)
    • [23].采暖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岩层温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J]. 能源与环境 2018(06)
    • [24].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固流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6(10)
    • [25].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3)
    • [26].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J]. 能源与环境 2013(04)
    • [27].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化耦合模拟装置研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7)
    • [28].四川省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地热地质特征浅析[J]. 冶金管理 2019(09)
    • [29].共和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开采过程数值模拟[J]. 科技导报 2015(19)
    • [30].基于绿色经济的增强型 地热系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中国产业 2011(04)

    标签:;  ;  ;  

    开挖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潜在深地结构型态与效能概估法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