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入汇论文_陈泽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泥石流入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石流,模型,格子,悬移质,高度,河段,危险性。

泥石流入汇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硕[1](2016)在《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水—泥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是山区最常见几种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入汇河流,将大量沙石巨砾带入河流,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泥石流入汇主河成灾主要体现在汇流区,轻则淤积河道形成急流或险滩,对河流通航、泄洪等造成影响;重则完全堵断河流形成堰塞坝,造成淹没及洪水灾难。本文以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汇流区的泥石流运动、输移以及沉积特性为研究内容,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总结分析了泥石流入汇主河的特点、形式、结果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开展不同条件下的泥石流入汇主河模型试验,获得各参数对汇流区堆积体形态参数和汇流区水位变化的影响趋势,分析泥石流堵河的不同模式及其汇流机理;最后利用动量守恒定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在汇流区形成的堰塞体宽度。磨西河泥石流堵塞大渡河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容重对汇流区堆积体的形态参数影响较大,当泥石流容重大于1.7g/cm3时,汇流区才会形成稳定堆积体,随着容重的增加,堆积体尺寸呈线性增加;高流速泥石流能够横穿河床,撞击对岸后折返,溯源堆积;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泥石流的总量越大,堵河程度越严重。根据相似条件,若磨西河再度爆发的泥石流容重大于1.9g/cm3,当泥石流总量达到47.5×104m3时,磨西河泥石流将半堵大渡河;当泥石流总量达到85.5×104m3时,将完全堵断大渡河,试验结果与雨洪法计算结果有较好的适应性。磨西河泥石流为其流域群发泥石流汇合而成,具备再次堵塞大渡河的能力,应注意防范。交汇角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泥石流与主河汇流结果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交汇角a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探索泥石流与主河汇流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了泥石流入汇主河的概化模型试验。试验表明:直角交汇为泥石流堵河的最有害交汇角,钝角交汇形成的堆积体范围较其他情况小但厚度大;当堵塞程度系数大于0.4时,汇流区上游才出现水位壅高的现象,不同堵塞程度和堵河模式,水位壅高值不同;泥石流容重和总量同样是影响汇流区堆积体形成的重要参数;从实验现象和试验结果分析出泥石流堵河的四种不同模式:①顶冲堰塞全堵、②单向推进局部堵塞、③双向束窄局部堵塞、④潜坝壅堵,各模式出现的几率和存在的时间长度与天然条件下相符。泥石流入汇主河是从较陡沟道进入较平缓的河床,依据Takahashi的泥石流在变坡度沟道内的运动方程,考虑河床阻力以及水流阻力的影响,推导泥石流在河床上的运动距离计算公式,用于计算汇流区堆积体的宽度。理论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结果有较好的适应性,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能够为泥石流堵河的前期识别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张金山,林伟[2](2012)在《蒋家沟入汇河段泥石流堆积与输移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堆积及其对主河河床演变和输沙特征影响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基于实地观测数据的具体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还不多见,以2008年至2010年蒋家沟入汇段小江河床地形断面监测和采样分析为基础数据,结合泥石流活动的观测资料,对蒋家沟入汇后泥沙物质的堆积及其再起动输沙特征进行了分析。蒋家沟入汇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堆积于入汇口以下500 m(主河宽10倍以内)的范围内,堆积量的多少与原堆积物被小江冲刷输移的量有关。泥石流物质在被小江输移的过程中沿途落淤而堵塞河道,常常引起主河小江的改道。泥石流物质的堆积使小江在入汇处形成节点,尽管近年来入汇口附近小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的趋势,但下游冲刷速度较上游快,导致下游河床比降增大而上游减小,入汇口的节点特征更为突出。(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2年09期)

张金山,屈益,林伟,张应良[3](2011)在《蒋家沟泥石流入汇时小江悬移质输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9年8月4日蒋家沟的一场泥石流入汇小江后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蒋家沟泥石流入汇小江后的泥沙输移特征。泥石流为小江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悬移质泥沙,导致入汇时小江输移的泥沙量剧增,输沙率达到了平时的5倍以上;部分堆积于入汇口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也在泥石流结束后受小江水流冲刷再次起动,使小江悬移质输沙率在泥石流结束后呈平稳下降,与蒋家沟呈幂曲线下降形成明显的区别。由于泥石流输入的泥沙中细颗粒更容易被小江水流输移,因此尽管入汇的泥石流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但在小江泥沙中含量增加的却是较细的粉沙、黏土颗粒,小江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与含沙量、输沙率和流量的关系曲线都呈上凸形。(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王沁,姚令侃,何平,汤家法[4](2005)在《泥石流入汇主河的格子Boltzmann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泥石流入汇主河的运动机理,对于预测和防治泥石流入汇主河所造成的灾害非常重要。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一种将Euler法和Lagrange法结合在一起的新方法。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将支沟中泥石流视为一种宾汉体,主河中清水视为一种外力,建立格子Boltzmann模型,对入汇角为90°的情况进行了模拟。通过与相应的室内实验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格子Boltzmann方法成功地模拟了泥石流入汇主河,说明格子Boltzmann方法在泥石流预测和防治上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为研究泥石流入汇主河的运动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敖汝庄,郭志学,曹叔尤[5](2004)在《泥石流入汇主河淤积规律的水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淤积规律,主要探讨了淤积量及淤积分布问题。通过试验分析认为,泥石流入汇主河后的淤积量基本随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就其淤积速率而言,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淤积量在流量比大约为0.5时出现峰值,在流量比为0.65时出现谷值,淤积量与流量比关系变化曲线以倾斜向上的直线为对称轴,呈倾斜向上的正弦波形。各工况下淤积范围基本不变,但试验中反映出,淤积范围有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郭志学,方铎,曹叔尤,余斌[6](2004)在《泥石流入汇条件下交汇区的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动量原理,引入了输运流量和淤积流量以及输运率和淤积率等概念,研究了泥石流入汇主河道后,主河道交汇口附近水位壅高以及交汇区泥沙淤积等问题,分析了泥石流进入主河道后流量、容重等的变化。研究了交汇区复杂条件下的动量传递关系,推导了综合反映交汇后下游水力条件关系和交汇区淤积情况的弗劳德数计算公式,并应用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只要参数选取得当,用所提出的公式计算可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4期)

陈春光,姚令侃,杨庆华[7](2004)在《入汇主河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基于野外观测资料和模型试验,提出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两种模式,即:有上下分层交汇和无明显分层的潜入式交汇。建立了潜入式交汇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方程,并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计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当主河水流费劳德数比较小(Fr<0 35)时,入汇主河泥石流龙头在主河的运动速度近似以线性减速,且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混合流粘滞系数和绕流系数对龙头运动速度影响较大;泥砂沉降速度对龙头内部体积比浓度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郭志学,余斌,曹叔尤,方铎[8](2004)在《泥石流入汇主河情况下交汇口附近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汇口附近各水力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泥石流入汇后下游水位相对壅高与流量比以及交汇角的关系,得出相对壅水高度随流量比及交汇角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分析了主河在入汇口附近的淤积变化规律。在30°、60°和120°交汇情况下,淤积量随支流流量及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淤积率则随总流量增大而减小,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大值。90°交汇时,淤积量随支流流量及流量比的增大而减小;淤积率随总流量增大而增大,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小值。平均及最大淤积深度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大值。顺河向交汇时,淤积深度最大值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120°交汇时淤积深度与30°交汇时相当。(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郭志学[9](2003)在《泥石流入汇交汇区水沙运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容重、高流速、大流量和强摧毁力为特征的泥石流骤然间将大量包含各种粒径(尤其是大尺寸颗粒)的泥沙输入主河,在短时间内改变主河水沙组成及局部边界条件,对主河水沙运动特性及演变规律等都带来重要的影响。在泥石流与主河交汇区,主河水位被壅高,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在该区段发生淤积,给交汇区及其上、下游河段一定范围内的河床地形和水流条件带来重大改变,严重时还可能形成堵江坝和堰塞湖,淹没上游农田、铁路、公路等沿江建筑物,造成大范围灾害。当洪水漫过堵江坝时,又可能发生溯原冲刷,而当堵江坝溃决时,会产生大规模的溃决洪水,造成下游长距离超常冲刷,冲毁下游农田和沿江建筑物,形成二次灾害。泥石流入汇问题与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经济建设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从学科范畴来说,泥石流入汇主河属于复杂的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相互作用问题,对在交汇区复杂水沙及边界条件下主河水流和泥石流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交汇区的水沙运动特性等的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泥石流入汇主河后交汇区的水沙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归纳,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诸如水位壅高、交汇区淤积变化规律、堵江临界判别条件以及宽级配非均匀沙再起动等一系列交汇区水沙运动特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六章,现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论文第一章对泥石流及支流入汇问题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泥石流入汇主河属于复杂的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相互作用问题,迄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极需结合试验对泥石流入汇后交汇区的水沙运动特性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摘要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为探讨泥石流入汇机理所进行的系列水槽试验,包括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试验,西南交通大学试验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试验以及前两家所进行的泥石流堵江试验。本章对各家试验布置、设备、试验内容及观测手段做了说明,文中还对试验现象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对试验资料所显示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通过对不同容重的泥石流入汇主河后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的差异的分析发现,泥石流容重是影响交汇区紊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泥石流容重越低,进入主河的流速越高,在交汇区引起的紊动就越强烈,反之亦然。对不同流量比的泥石流入汇试验现象的分析发现,流量比是影响主支流对比关系的主要因素,流量比越大,支流加于主流的作用越强,表现为,在泥石流容重较小时交汇区紊动加强,泥石流容重较高时结构性保持完好,容易形成堵江,主支流量相当时则对不同容重的泥石流都表现为较强烈的交汇区紊动掺混。其次,结合不同交汇角的泥石流入汇试验现象分析认为,交汇角是影响泥石流对主河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交汇角越大,泥石流入汇后对主河的奎水作用越明显,.在交汇区越容易形成堵江现象。此外,通过对不同流速的泥石流入汇后如「区运动变化特性的分析还发现,流速是影响交汇区掺混强度和紊动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支流流速越高,进入主河时对主河的侧向冲击越强,交汇区紊动掺混越强烈。 论文第叁章对各家试验成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泥石流入汇后交汇区上游水位变化的分析认为,受泥石流入汇的影响,交汇区上游水位奎高,其奎高幅度随交汇角的增大而增加,在交汇角一定时则随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对交汇区淤积特性的分析指出,随流量比的增大,交汇区淤积量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平均淤积深度具有随流量比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表现出与主河流量有很好的相关性,主河流量越大,淤积物越分散(出现堵江情况例外),淤积深度越小。最大淤积深度出现在主支流量相当时,最大淤积深度点多分布于支槽对岸主河下游侧,当泥石流容重较高时,则多集中分布在支槽出口附近。 论文第四章应用动量原理对交汇区水沙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引入输运率和淤积率等概念,研究了泥石流入汇后流量比和容重比等因子变化对交汇区水沙特性影响的规律,并推导得出可以综合反映泥石流入汇后水位奎高和交汇区泥沙淤积的关系式。此外,对泥石流入汇引起堵江的各种因素所进行的分析指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出,随泥石流入汇角、泥石流与主河的流量比、泥石流入汇总量、泥石流浆体屈服应力等的增大有利于堵江现象的发生,而主河宽度和主河比降的增大则不利于泥石流堵江,泥石流容重和泥石流与主河流速比的影响呈现一种抛物线型关系,即随参数的增大对堵江先有利而后朝不利方向发展。最后建立了泥石流堵江的临界判别式。 论文第五章探讨了交汇区淤积体在主河水流作用下的再起动问题。文中引入泥沙颗粒切点公切线与水平面的交角作为表征泥沙颗粒在床面位置的参量,根据床沙处于不同位置时受力情况,确定颗粒起动的判别条件。结合指数流速公式,推导了与泥沙粒径和位置参量(公切角)相关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公式。此外,从泥沙与水流相互作用机理出发,建立了可以反映泥沙颗粒对近底处水流结构影响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4-01)

徐永年,匡尚富,黄永键,王力[10](2002)在《泥石流入汇的危险性判别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单沟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提出了利用影响度、危险度和危害度 3项指标判别汇流区泥石流入汇危险性的设想 ,分析了泥石流入汇可能引起堵江的影响因子。作为尝试 ,给出了判别指标的计算公式 ,经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可作为规划设计的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泥石流入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泥石流堆积及其对主河河床演变和输沙特征影响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基于实地观测数据的具体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还不多见,以2008年至2010年蒋家沟入汇段小江河床地形断面监测和采样分析为基础数据,结合泥石流活动的观测资料,对蒋家沟入汇后泥沙物质的堆积及其再起动输沙特征进行了分析。蒋家沟入汇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堆积于入汇口以下500 m(主河宽10倍以内)的范围内,堆积量的多少与原堆积物被小江冲刷输移的量有关。泥石流物质在被小江输移的过程中沿途落淤而堵塞河道,常常引起主河小江的改道。泥石流物质的堆积使小江在入汇处形成节点,尽管近年来入汇口附近小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的趋势,但下游冲刷速度较上游快,导致下游河床比降增大而上游减小,入汇口的节点特征更为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石流入汇论文参考文献

[1].陈泽硕.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水—泥流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张金山,林伟.蒋家沟入汇河段泥石流堆积与输移特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

[3].张金山,屈益,林伟,张应良.蒋家沟泥石流入汇时小江悬移质输沙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

[4].王沁,姚令侃,何平,汤家法.泥石流入汇主河的格子Boltzmann模拟[J].自然灾害学报.2005

[5].敖汝庄,郭志学,曹叔尤.泥石流入汇主河淤积规律的水槽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

[6].郭志学,方铎,曹叔尤,余斌.泥石流入汇条件下交汇区的流动特性[J].水科学进展.2004

[7].陈春光,姚令侃,杨庆华.入汇主河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机理研究[J].水利学报.2004

[8].郭志学,余斌,曹叔尤,方铎.泥石流入汇主河情况下交汇口附近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4

[9].郭志学.泥石流入汇交汇区水沙运动特性[D].四川大学.2003

[10].徐永年,匡尚富,黄永键,王力.泥石流入汇的危险性判别指标[J].自然灾害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主河无水流条件下过渡性泥石流入汇主河无水流条件下粘性泥石流入汇...一18泥石流入汇与堵江一7大、小白泥沟泥石流入汇小江的...泥石流入汇主河后龙头示意泥石流入汇示意图

标签:;  ;  ;  ;  ;  ;  ;  

泥石流入汇论文_陈泽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