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件化技术论文_沈怡颹,张程,何益康,林荣峰,朱晏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件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构件,软件,测试,系统,机器人,技术,摩擦系数。

构件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沈怡颹,张程,何益康,林荣峰,朱晏庆[1](2019)在《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卫星控制系统软件构件库运行监控与可信验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系统建模工具可以按照设定的仿真步长对控制器的行为动态模拟,也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模拟控制器所在的系统架构和动态数据交互,因此传统的卫星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时一般采用在同一模型建模体系进行,并进行相应的控制算法设计;但是由于动态系统建模工具其自身的时钟步长和数据流处理逻辑,不能完全模拟目标机的内部ALU逻辑和真实外围设备工作行为,可能与真实物理环境要求的系统有一定的出入,造成对承载卫星控制器功能的目标机CPU处理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影响仿真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卫星控制系统软件构件库可信验证技术,使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真实物理目标机功能的完全模拟,运用软件非干涉运行监控技术,获取可信的开发证据和应用证据,利用协同仿真组件和卫星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控制算法模型对各个软件构件进行动态同步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8期)

李文进[2](2016)在《浅谈软件构件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就对工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机器人能够更好的代替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近年来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操作对象或是工艺设计软件,对于软件系统中可重构部分重视程度偏低,致使加工对象结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性能的发挥,迫切的需要完善和创新。(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17期)

彭天玲,袁凯南,罗华,朱战伟[3](2015)在《电机测试分析软件中构件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如何将先进的软件构件化开发技术应用于电机测试软件开发过程中,对电机测试工程领域内的需求进行整理、封装和抽象,并根据电机测试过程的情况提出了系统模型,且实现了电机测试分析软件的系统构件。并将提炼的系统构件应用于电机测试分析软件系统的开发中,结果表明系统构件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电机测试分析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软件的复用性、通用性、开放性。(本文来源于《防爆电机》期刊2015年03期)

袁程龙[4](2015)在《火箭构件装配工艺仿真及现场可视化技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是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当前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数字化水平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产品的装配工艺设计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虚拟装配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表明,虚拟装配技术能够极大的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装配质量,降低了装配成本,因此虚拟装配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通过对火箭构件装配工艺仿真及现场可视化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论文以火箭构件为研究对象,对火箭构件装配序列规划进行研究。通过对装配信息模型及装配序列几何可行性要求的分析,建立了火箭构件的装配干涉矩阵、装配联接矩阵、装配支撑矩阵。构建了以装配序列几何可行性,装配体的稳定性以及装配重定向次数为评价目标的产品评价指标,建立了面向产品装配序列规划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函数。2.论文利用离散粒子群算法(DPSO)来求解装配序列。为了使离散粒子群算法更有效的求解装配序列,论文研究了相应的关键技术,提出并定义了更新粒子的速度与位置的相关操作。为了解决离散粒子群算法易于局部收敛的缺陷,论文提出了一种混合离散粒子群万有引力算法(DPSO-GSA),并将混合离散粒子群万有引力算法与离散粒子群算法相比较。通过实例验证,采用混合离散粒子群万有引力算法能更有效的生成更多的可行装配序列,提高了算法的搜索能力,算法性能更优于离散粒子群算法。3.研究基于DELMIA的火箭构件虚拟装配仿真技术。利用“可拆即可装”的原理对火箭构件装配路径进行规划,对规划好的虚拟装配路径进行干涉碰撞分析,通过DELMIA中的人机工程模块对火箭构件的装配可达性、可视性、及舒适度安全性分析验证,最后输出装配仿真动画。4.基于3DVIA Composer平台,实现了火箭构件装配模型的轻量化,并在分析了二维装配大纲AO(Assembly Order)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完成了叁维AO的发布过程,实现了叁维AO与Word等office软件的无缝集成。(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周伟花[5](2013)在《软件构件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产品日趋多样化,这导致工业生产对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做某些单调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柔性,近年来获得了获得大量应用并且应用量逐年增加。然而,传统的集成方法仅考虑单个工作站的应用,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针对特定操作对象、特定作业工艺设计软件,忽视了软件系统中的可重构部分,加工对象的变化将导致一系列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耗时、耗力,尤其是在软件应用方面,需要重新设计软件、测试、检测。这一模式制约了工业机器人性能的发挥,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柔性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从而最大程度实现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一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焊接、铸造、热处理、喷涂、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代替人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工业机器人集成软件需要根据作业领域、作业对象的加工工艺等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编程。若按照传统的集成方法,需要对机器人每个作业过程进行编程,这将严重影响机器人的使用效率。通过分析这些作业过程,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共同部分,在系统设计初期,将共同部分设计成构件形式,构建构件库,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作业对象、作业工艺中调用经过测试的构件,通过构件重用,减少软件设计工作量。本文结合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探讨了软件工程构件技术在工业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工业机器人集成技术的特点,设计了工业机器人焊接构件和工业机器人铸造构件。采用构件技术的工业机器人系统,不仅可以使机器人灵活适应不同产品、不同工艺的需求,而且可以花更少的代价引入新工艺,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及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11-01)

李井辉[6](2013)在《油气井钻柱力学参数预测模型及构件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钻柱摩阻扭矩是钻柱力学分析的核心问题,钻柱受力计算是摩阻预测分析的基础,亦是影响钻柱延伸能力的主要因素。影响钻钻柱受力的因素较多,钻柱摩阻计算过程中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对于钻井工艺的飞速发展和井眼类型的增加,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越来越突出。为此,针对钻井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井场数据,依据钻柱力学分析参数的特点而引入统计学习理论,探求难用普适的数学公式明确表达影响因素与分析结果之间关系的钻柱摩擦系数与延伸能力预测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所研究问题的知识模型,求取其内在规律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钻井领域预测活动的特点和常用的预测方法研究。结合钻井过程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分析钻井领域预测活动应遵循的原则、步骤,研究钻井领域预测对象的特征及其与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技术为主的数据挖掘方法良好融合的理论基础。(2)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的摩擦系数预测方法研究。准确的获取摩擦系数是提高摩阻计算精度的有效方式之一,摩擦系数隐含了力学分析模型假设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以及井眼形状、钻井液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使摩阻系数表现出非稳定的随机性和个体差异。因此,充分利用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具有的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非线性动态处理等特性,建立了摩擦系数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隐含关系预测模型,进而实现从摩擦系数的角度提高摩阻扭矩预测精度的目的。(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钻柱延伸能力预测技术研究。钻柱延伸能力极限是钻井设计和施工中易于忽视的关键参数,针对指定工况下钻柱能够继续钻进的约束条件及其对下入极限深度的影响分析,给出适合于各种井型的下入极限深度计算模型。同时,充分利用支持向量机技术挖掘钻柱延伸能力与其不易觉察的影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模型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变量与延伸极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映射,建立了钻柱延伸能力预测模型,实现了钻柱延伸能力的快速预测。(4)摩擦系数与延伸能力预测模型的构件化分析与设计研究。以与力学分析系统的无缝集成和有效融合为目标,研究领域知识的规范化表示和预测模型的粒度,探讨构件的精确描述以及构件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预测模型的工作环境,实现预测模型的构件化分析与设计工作,以期建立增量式、层次结构的基于可复用构件的应用系统。(5)研究领域预测模型数据分析与管理模型。力学分析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是进行钻井数据有效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基础。参照相关文献及现有工程软件,提出力学分析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建立数据管理模型和数据库结构,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钻柱摩擦系数和延伸能力预测提供数据基础和数据信息的有效处理。本文以油气井钻井过程特点为基础,对钻井实际与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人工智能方法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二者的融合能够改善施工信息的利用率,可为提高油气井工程的决策效率提供依据,对油气井工程实际如钻前设计与钻进分析均有很大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3-06-06)

徐勇[7](2013)在《军用软件管理中构件化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军用软件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的快速变化,如何提高军用软件管理水平从而确保软件质量成为当前军用软件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分析了军用软件管理的特点和内涵,从构件化软件技术体制、基于构件化的软件产品线技术和构件库管理等叁方面阐明了如何采用构件化技术来促进军用软件管理,提高军用软件产品质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王伟[8](2013)在《可重构网络控制功能构件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成功引领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互联网暴露出了网络体系结构僵化、可扩展性不足、灵活性欠缺等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并灵活地支持不同类型的网络,当前迫切需要研究新型的网络体系结构,于是可重构网络技术与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各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计划和项目,介绍了可重构网络技术的研究路线,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可重构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研究现状。最新的软件定义网络技术虽然支持模块化的网络控制,但都没有考虑到网络控制模块的复用。其次,针对现有可重构网络技术与路由交换架构技术的不足,本文将构件的思想引入可重构技术中,提出了基于构件的可重构路由试验平台,试验平台为开放接口的构件提供基本的运行支撑。再次,本文研究了网络控制功能开放构件化实现的设计需求和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事件驱动的构件模型,构件模型划分为控制功能构件模型和数据包处理构件模型,本文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研究设计,并给出了事件驱动的构件服务机制,使网络结构和功能的重新配置更具灵活性和扩展性。最后,本文通过设计实验,对所提出的可重构网络控制功能构件化技术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6)

于倩,常江[9](2012)在《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平台构件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测试在航天嵌入式软件研制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全数字仿真测试平台进行软件测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仿真测试平台进行层次化构件分解和构件设计,研究航天软件仿真测试平台构件化开发方法,并给出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可大幅提高平台开发效率.(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2年05期)

李爱萍,段利国,蔡专锡,王家礼[10](2010)在《构件化技术在编译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构件化软件开发思想,在航空领域通用测试语言ATLAS编译器的实现过程中,提出采用构件化开发方式解决语义分析阶段中"仪器选择和分配"模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给出实现"仪器选择和分配"模块的层次软件体系结构的详细描述,以及通过微软公司的COM构件对象模型给出的资源配置构件的接口说明。项目完成中,采用这种COM构件实现模型很好解决了语义分析阶段中的资源调用和信号语句的语义翻译问题。(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构件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就对工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机器人能够更好的代替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近年来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操作对象或是工艺设计软件,对于软件系统中可重构部分重视程度偏低,致使加工对象结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性能的发挥,迫切的需要完善和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件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沈怡颹,张程,何益康,林荣峰,朱晏庆.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卫星控制系统软件构件库运行监控与可信验证技术[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2].李文进.浅谈软件构件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

[3].彭天玲,袁凯南,罗华,朱战伟.电机测试分析软件中构件化技术[J].防爆电机.2015

[4].袁程龙.火箭构件装配工艺仿真及现场可视化技术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

[5].周伟花.软件构件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

[6].李井辉.油气井钻柱力学参数预测模型及构件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7].徐勇.军用软件管理中构件化技术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3

[8].王伟.可重构网络控制功能构件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于倩,常江.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平台构件化技术研究[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2

[10].李爱萍,段利国,蔡专锡,王家礼.构件化技术在编译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构件化开发模式图一4目标系统采用基于JZEE的构件化技与对象适配器圣4.1.3构件锌形座构件化分析结果输出界面1软件范型当前软件技术体系的现状主要是...评估测试预测工具外观插件安装后将与...

标签:;  ;  ;  ;  ;  ;  ;  

构件化技术论文_沈怡颹,张程,何益康,林荣峰,朱晏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