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钢框架结构论文_曾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轻型钢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型钢,框架结构,框架,开洞,有限元,性能,屈曲。

轻型钢框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曾玉[1](2017)在《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轻型钢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广泛应用于中低层民用住宅建筑和中低层厂房结构中,但是对于带填充墙的轻型钢框架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还不足,在抗震分析中,填充墙只是作为一种围护结构,通过在模型上施加线荷载来模拟填充墙的重量,没有考虑填充墙的质量对结构抗震的影响。当加入填充墙后,结构的周期、层间位移、加速度以及内力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考虑填充墙和轻型钢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才可以很好的研究轻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研究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建立4种轻型钢框架模型,即纯轻型钢框架结构、剪力墙+轻型钢框架结构、填充墙+轻型钢框架结构、剪力墙+填充墙+轻型钢框架结构,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研究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的自振频率和振型、位移、加速度以及内力的影响。对本文要研究的具体内容说明如下:1.本文采用弹簧单元来模拟填充墙与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连接,通过建立不同弹簧刚度的模型,研究得到合理的弹簧刚度来模拟填充墙与轻型钢框架结构之间的连接。2.本文通过研究4种轻型钢框架模型的前10阶自振频率和阵型,得到轻型钢框架结构前3阶的阵型特点以及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阵型的影响。3.本文采用反应谱分析法,在沿结构宽度方向的地震作用下,研究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的各层最大位移、各层位移以及各层层间位移,还有柱底剪力和弯矩的影响,从而得到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的影响。4.本文采用时程分析法,在沿结构宽度方向的地震作用下,采用3条地震波,研究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的顶点最大位移、各层最大位移、顶点动位移时程曲线以及顶点加速度时程曲线,还有柱底剪力时程曲线和柱底弯矩时程曲线的影响,从而得到填充墙是否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起到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7-05-01)

贾连光,杜月,王春刚[2](2012)在《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开洞墙体在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找出开洞墙体的破坏方式及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填充墙钢框架进行拟静力分析,框架的主要变化参数为窗洞口的面积.结果 4个模型的承载力和刚度均有明显下降,当开洞率为42%时,模型承载力约为无开洞框架承载力的46.5%,此时结构的刚度和极限位移接近于纯钢框架.结论洞口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影响较大,随着洞口面积的增大,承载力和刚度随之降低,极限位移增大,结构的延性性能较好.结构洞口面积的设计不宜超40%.(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杜月[3](2011)在《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填充墙钢框架结构在建筑结构应用中广泛,但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维护结构的研究体系理论还不完善,研究深度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填充墙的抗侧力性能对结构的影响以及墙体开洞两个方面。我国目前针对此类结构的主要设计方法是:将墙体等效为恒载施加到结构上,忽略墙体对结构的有利作用以及对结构不利方面的影响。然而墙体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侧向刚度影响较大,这样会导致在设计中结构的抗震性能略有偏差,而墙体开洞对结构的性能影响更大,所以对填充墙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利用Abaqu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填充墙钢框架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已有试验对比,认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来对填充墙结构体系进行建模分析是可行的。随后分别建立了配筋率模型,轴压比模型,带洞口模型等一系列模型,并对这些模型分别进行了水平单调加载和低周反复循环加载作用下的拟静力模拟。提取了系列模型的单调荷载位移曲线、刚度退化曲线、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在水平单调加载和低周反复加载的作用下与纯钢框架相比,填充墙钢框架结构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侧向刚度,但是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性能明显劣化。墙体的受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受压向墙体对角线区域,当墙体截面无削弱时,结构承载力的降低是由于墙体脆性破坏引起的,而此时钢框架仅有部分区域达到不同程度的屈服状态,结构并未达到极限强度,因此对墙体替换后,结构可以继续使用。当轴压比为0.2时,对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延性影响较小但同等条件下轴压比越小,结构的受力性能越好,过大的轴压比会导致结构过早的发生破坏。ALc墙板内配置钢筋时,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并且随着配筋率的增大,承载力和刚度也越来越大,而结构的极限位移却随之降低,延性劣化。墙体开洞对结构的承载力、位移、刚度等一系列性能影响较大,并且不同开洞面积对结构的影响不同,墙体的极限承载力、刚度随着洞口面积的增大而降低,而耗能性能和延性性能却显着提升,当开洞率超过50%以后,墙体对结构承载能力和抗侧向能力与纯钢框架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刚度相差不大,因此在结构设计中不宜将窗口的面积设置过大当墙体洞口和柱距的绝对距离不变时,在梁的不同端加载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不大当洞口处于柱端时,结构的承载力下降明显,刚度和延性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设计应予于避免。最后建立了简化的整楼计算模型,对纯钢框架和填充墙框架体系进行了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墙体的存在有效的限制了结构的侧移,但结构会较早发生破坏,设计中不应忽略墙体的刚度。(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1-11-01)

贾连光,许峰,张绍武,郑永会,尹晓东[4](2005)在《轻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利用柱屈曲后强度的轻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对两榀平面轻钢框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在介绍了试验情况的同时,对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5年10期)

刘坚[5](2003)在《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符合环保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科技含量较高等优点,随着我国实行积极采用钢结构的政策以及我国钢总产量进一步提高,建筑钢结构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住宅、办公和旅馆等钢结构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建筑钢结构中,钢框架结构是一种多高层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但钢框架结构容易失稳,另一方面,钢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着结构弹性内力分析与构件弹塑性极限状态设计、把强度与稳定分开来进行设计等不合理现象,因此,对解决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多高层轻型钢框架的广泛应用,它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是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人们已对多高层钢结构的空间静、动力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涉及因素很多,十分复杂,至今许多问题尚未圆满解决,特别是多高层轻型钢框架二阶非弹性分析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时代,使得人们在进行试验研究的同时,有可能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多高层轻型钢框架二阶非弹性的计算理论,建立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有效和实用的方法,以达到为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服务的目的。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结构架计算理论和应用,重点研究和建立了轻型钢框架结构二阶非弹性分析方法和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采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实现了可完成以上理论分析的数值分析计算程序,为轻型钢框架的二阶非弹性分析及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设计方法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应用工具和手段。通过算例和ANSYS软件论证了本文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且对基于遗传算法的多高层轻型钢框架优化设计方法也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基于稳定插值函数的多高层轻型空间钢框架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利用修正的拉格朗日列式,从增量虚功平衡方程出发,推导了钢框架结构梁柱单元空间二阶弹性分析的刚度矩阵;研究了基于稳定插值函数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钢框架空间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梁柱理论模型。在‘拉弯模型’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扭转翘曲稳定函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推导了基于扭转翘曲稳定插值函数的开口轻型薄壁梁柱单元的扭转翘曲刚度矩阵;同时提出了侧扭几何刚度矩阵;(2)基于平面精细化塑性铰模型,考虑梁柱构件的剪切变形、侧扭变形、翘曲<WP=6>变形、效应、残余应力、几何初始缺陷和材料渐进屈服等影响后,把平面钢框架精细化塑性铰法推广应用到轻型框架空间二阶非弹性分析中;把有限元法与梁柱理论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轻型钢框架空间二阶精细化塑性铰分析法;建立轻型钢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设计方法;研制了基于精细化塑性铰概念的轻型钢框架空间二阶非弹性分析软件,成功地实现了轻型钢框架结构空间二阶非弹性分析及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设计方法。通过ANSYS软件实现了轻型钢框架空间二阶塑性区分析,同时还与一些试验结果及算例进行了对比,利用这些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及精度。(3)针对目前各种连接模型都存在一定缺陷,提出基于神经网络BP算法的半刚性连接节点计算模型。推导了半刚性连接轻型钢框架结构空间二阶非弹性分析新的切线刚度矩阵,建立半刚性连接轻型钢框架结构空间二阶非弹性分析和结构极限承载力设计新的计算方法。在考虑节点半刚性连接、效应和剪切变形之后,提出了柔性连接多高层轻型钢框架结构自振周期的简化计算公式,这使采用底部剪力法在计算柔性连接多高层轻型钢框架地震作用时,更加符合半刚性连接多高层轻型钢框架的实际受力和变形特点。(4)结合本文轻型钢框架的二阶非弹性分析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及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将遗传算法引入轻型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中,这为合理地进行轻型钢框架结构工程设计提供了有利的工程指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3-07-10)

陈全,石永久,王元清,陈宏,张勇[6](2002)在《带组合扁梁多层轻型钢框架结构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多层钢结构住宅示范楼的设计 ,着重讨论了组合扁梁楼盖在大开间住宅体系中的应用及设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大开间住宅 ,采用组合扁梁楼盖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建筑方面的要求 ,显着地降低建筑的层高 ,减少围护结构的费用和减轻基础压力 ,而且能够减少结构的总用钢量 ,降低结构的单位造价(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2年02期)

轻型钢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开洞墙体在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找出开洞墙体的破坏方式及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填充墙钢框架进行拟静力分析,框架的主要变化参数为窗洞口的面积.结果 4个模型的承载力和刚度均有明显下降,当开洞率为42%时,模型承载力约为无开洞框架承载力的46.5%,此时结构的刚度和极限位移接近于纯钢框架.结论洞口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影响较大,随着洞口面积的增大,承载力和刚度随之降低,极限位移增大,结构的延性性能较好.结构洞口面积的设计不宜超4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轻型钢框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曾玉.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

[2].贾连光,杜月,王春刚.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杜月.填充墙对轻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沈阳建筑大学.2011

[4].贾连光,许峰,张绍武,郑永会,尹晓东.轻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

[5].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

[6].陈全,石永久,王元清,陈宏,张勇.带组合扁梁多层轻型钢框架结构体系分析[J].建筑结构.2002

论文知识图

主计算程序(SNALFV1.0)对话框Figu...厂区建筑效果四周变形可控连接试验模型(LSFR-3)损...结构塑性应变云图结构塑性应变云图主塔结构平面图

标签:;  ;  ;  ;  ;  ;  ;  

轻型钢框架结构论文_曾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