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化合物论文_张烝彦,叶沁,刘晓颖,潘丹杰,杨志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性,色谱,化合物,气相,傅立叶,溶剂,离子。

极性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烝彦,叶沁,刘晓颖,潘丹杰,杨志成[1](2019)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结合向前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快速测定食用油中总极性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结合向前区间偏最小二乘法(FiPLS)快速测定食用油中总极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以精炼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及其煎炸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光谱预处理,采用FiPLS优化建模区间,得到了较优的总极性化合物分析通用模型。结果表明:原始红外波谱经二阶导数处理后,在3 400~2 800、1 800~1 400、1 000~800 cm~(-1)上建模,所得模型的性能最优,此时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99 0,校正均方差为0.93,预测均方差为1.16。利用5种类型的油共15个样品对模型进行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其真实值与红外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3.88%,表明所开发的红外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稳定性和广谱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常锋[2](2019)在《亲水型开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在极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亲水色谱拥有类似于正相色谱的固定相、类似于反相色谱的流动相,在分离极性物质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填充柱,整体柱拥有更好的通透性和可设计性,但对亲水有机整体柱来说,柱床在有机溶剂中易溶胀是其明显的缺点。开管柱是整体柱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贯通的中空结构及紧贴管壁的环形多孔层,这使得该柱既保留了整体柱的特征,又能允许较大流量的流动相通过,更重要的是这种中空结构使柱床不会因溶胀而堵塞。本文拟从该思路出发,尝试探索几种亲水型开管整体柱的制备和应用,具体包括叁个方面:1.以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为单体,硫酸铵水溶液为致孔剂,使用简便的双水相聚合方式合成了ploy(PEGDA)开管整体柱。经优化后得到了具有均匀聚合物多孔层的开管整体柱,在流速为1.8 mm/s时分离烯丙基硫脲可获得41500塔板每米的柱效。另外,该柱对核苷、苯甲酸类等极性小分子化合物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且为典型的亲水保留机制。尤其在50 ~oC时,五种苯甲酸类化合物能在5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表明该开管整体柱对羧酸官能团有优异的选择性。最后,测试了该开管柱的气相色谱分离性能,实现了和PEG商品柱相似的分离能力,进一步表明poly(PEGDA)柱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基于ploy(PEGDA)开管整体柱,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甲基丙烯酸(MAA),利用PEGDA和MAA的双键反应,以热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制备了同时含有羧基和醚基的poly(PEGDA-co-MAA)开管整体柱。在合成开管整体柱过程中优化了单体、温度等参数,得到形貌均匀、通透性好的开管柱。对该柱进行了色谱分离能力探究,在分离核苷、苯酚等极性物质时得到了良好的分离结果,结果表明极性化合物在该开管多孔层整体柱上保留为亲水保留机理。与第二章中制备的ploy(PEGDA)柱相比,该柱展现出更强的亲水保留能力,对核苷、苯甲酸类等物质的保留更强。该柱对肿瘤标记物和含氯苯酚类环境污染物标准品具有很好的分离能力。3.在第一个体系的基础上,本章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以PEGDA为交联剂,制备出了同时含有酰胺基和醚基的ploy(PEGDA-co-AM)开管整体柱。优化条件后制备的酰胺柱的通透性很好,可将苯酚、苯甲酸等几类极性分子基线分离,且该柱展现出亲水的保留特征。相较于ploy(PEGDA-co-MAA)柱,该柱在相对低的乙腈含量(80%)流动相下对这几种极性小分子仍有良好的分离能力,且在酸碱流动相浸泡后分离能力变化较小,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另外,该柱对几种肿瘤标记物和氯酚环境污染物样品的标准品也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玉,全凯军,段文达,黄新异,郭玫[3](2019)在《溶剂系统极性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多酚类化合物过程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目标化合物极性和溶剂系统极性在HSCCC分离过程中的相关性,本文以油橄榄叶中的2种主要有效成分-橄榄苦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为目标化合物,系统考察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系统[(1∶19∶1∶19,v/v)、(1∶9∶1∶9,v/v)、(1∶9∶2∶8,v/v)、(1∶9∶3∶7,v/v)、(1∶6∶1∶6,v/v)、(1∶5∶1∶5,v/v)]不同比例组成的两相溶剂系统对目标化合物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苦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随着溶剂系统的极性的减小,其分离效果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最佳的分离条件下,分离制备所得橄榄苦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纯度按照HPLC归一化法检测,分别为87.8%和77.5%。本实验结果为HSCCC溶剂系统快速筛选及提高HSCCC在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目标化合物的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柯昌炜,徐耀辉[4](2018)在《鄂西陡山沱组和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高成熟页岩中NSO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结合常规的色谱质谱分析,对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抽提物中NSO极性大分子化合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有机杂原子类型和分布的研究发现,2个层位中均缺少含氮化合物,且因为成熟度过高,DBE(等效双键数)值普遍较低,陡山沱组页岩中极性大分子化合物是以O_3S类化合物为主,而龙马溪组则以O_2类化合物为主;陡山沱组沉积环境相对闭塞,有一定的蒸发量,而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相对开阔,这是导致震旦系O_3S类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远大于龙马溪组的原因;由于出露地表,可能遭受生物降解,龙马溪组中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远高于陡山沱组。(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美,张成,赵德智,袁胜华,段林海[5](2018)在《中东常压渣油及其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馏分中极性化合物的分子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装置,按照分子大小和极性强弱将中质原油常压渣油进行多级萃取分馏,获得4个宽馏分和1个萃余残渣。获得原料和宽馏分的密度、粘度等基本物化性质;高温模拟蒸馏及凝胶渗透色谱获得沸程分布及烃类分子分布信息;正、负离子模式下的电喷雾电离源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原料和4个宽馏分中所包含的极性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各个馏分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N1类化合物。馏分由轻到重,N1、N1O1、N1S1等类型含氮化合物的DBE和碳数分布范围变宽,且馏分越重,分子缩合度越高,碳数越大,分布越均匀。(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洋[6](2017)在《基于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对传统中药中极性化合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药因其悠久的临床实践和甚好的疗效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对于中药的研发也受到了普遍重视。中药成分较为复杂且品种诸多,对于其有效成分的分析无疑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传统的中药通过水煎煮入药,其水提取物是一类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括一些亲水性极性物质如核苷碱基,黄酮,皂苷,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等,因其通常具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多样,含量差异大等诸多特征使得开发出一种高效的分析方法对其质量加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迄今为止,多种色谱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分析当中,例如反相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正相液相色谱、亲水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气相色谱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SFC)等。在这些分析方法中,反相液相色谱因其可兼容各种固定相,不同色谱模式,较好的重现性等优势被认为是在中药分析中广泛使用一种技术手段。然而,该技术依然存在耗时长以及消耗大量有机溶剂等缺点。SFC是一种发展和完善于20世纪80年代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主要是二氧化碳)依靠流动相的溶剂化能力来进行分析的色谱技术。该色谱具有高效快速低有机溶剂消耗以及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且具备兼容各种检测器特征如二极管阵列,蒸发光散射,质谱等种种优势使其应用领域从小极性的化合物(胡萝卜素,脂肪酸,萜烯)拓宽到大极性化合物(皂苷,核苷碱基,黄酮,氨基酸,糖等)的分析,因此,使得该技术在中药分析中应用的拓展显得颇具潜力。同时,因其超临界流体优势,也令该技术在低极性化合物分析和手性药物的制备与分析方面的应用非常显着。但在非手性方面的分析目前还较少报道,尤其对于传统中药分析领域研究更加甚少。而且对于SFC技术中分离和保留的机理研究,截至目前还鲜少报道,也一直是一个难点。本论文将基于线性溶剂化自由能模型(LSER)来探索溶质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在SFC中的分离机理;通过该模型分析,将为后期该技术在中药分析方面的应用给出参考的方向和理论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应用该技术对中药提取物中多种大极性的化合物进行成分方法开发和探索,通过优化一系列分离参数和条件,有望开发出一种高效快速的分析方法并对中药的质量加以控制。且较之于传统的液相色谱分析,使得两者的分离具备一定互补性。本文将针对几类具体的实例研究来对SFC技术在中药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文献调研发现,极少文献报道研究这些中药提取物中的几类活性成分(黄酮,皂苷,核苷碱基,糖,氨基酸)的SFC方法开发和研究,在系统对分离方法的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后,将建立的SFC方法和传统经典的液相色谱方法进行比较,以期给现有的分离分析提供新思路和数据依据。最后,鉴于商品化填充柱存在着价格昂贵,制备复杂等缺点,本论文还创造性地制备了一款亲水整体柱,并实现了将该款亲水整体柱与SFC首次进行在线分析联用,对几种选择的核苷碱基,苯甲酸类的极性化合物均体现出较好的分离选择性。该联用无疑对极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提出更多的研究思路。针对本论文的具体的研究篇章如下:第一章:传统中药应用于疾病治疗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中药质量控制是其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从而限制了其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对于研发一种高效快速环保的分析方法对中药的质量加以控制无疑显得尤为重要。SFC作为一种含有高效,快速,环保等诸多优势于一体的技术已在极性和非极性的化合物分析方面,手性制备分析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分离潜力。该篇章主要是综述了SFC在非手性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侧重于分析方法中参数的优化的思路和策略(如固定相,流动相,背压,背温和检测器)提出思考和归纳。且就近年来,相应的中药中几类有代表性的化合物,进行分类应用实例详细阐述,按照极性的由小到大主要包括脂类,萜烯类,酚类,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和糖类的方式就SFC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SFC中的分离机理和保留规律研究鲜少有报道,线性溶剂化自由能关系(LSER)模型可用来描述溶质分子与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保留行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模型中系数,用于评价作用力的相对强弱程度,从而解释固定相对溶质分子的保留机制。为了更好的阐明其间的关系,本文选取12种不同键合官能团的固定相和122种溶质探针分子进行LSER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计算模型中的系数值的大小,并比较其相对强弱,实验结果表明,几款硅胶基质色谱柱呈现一定的相似性比如,Diol,RX-SIL,HILIC和X Amide柱,所选取的溶质在几款固定相上也呈现相似的选择性或者保留;相反,几款其他固定相之间的保留差异悬殊,如NH_2,RX-SIL,PFP和Phenyl柱,相应的作用力强弱也能通过相关系数进行解释,最后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溶质(核苷碱基类,苯甲酸类,胺类,酚类,酮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分析和验证几款代表性固定相上的保留。该结果有望为实际中药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提供数据参考。第叁章: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被报道具有多种生理及药理活性。基于此,本章拟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的SFC方法对12种不同类别的黄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分析条件的系统地优化,12个黄酮均可以在ZORBAX RX-SIL固定相上达到基线分离。就12个黄酮的分离情况而言,0.1%磷酸作为添加剂被证明最为合适;将背压和背温调节至200 bar和40~°C时,分析物的保留和分离度得到最佳。相比较于文献报道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SFC法体现出快速(×3倍),高效和峰对称性好等优势。最后,针对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验证,并将该方法应用到4批不同产地的野菊花当中(滁菊,贡菊,杭菊和亳菊)中5种黄酮类成分(山奈酚,木犀草素,槲皮素,芦荟苷,栀子苷)。该结果表明,方法重现性好,选择性佳,其相对标准偏差值均低于3%。检测限和定量限的范围分别为0.73-2.34μg/mL和2.19-5.86μg/mL。结果表明,该SFC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手段被应用于以黄酮作为活性物质的传统中药的质量控制当中。第四章:叁萜皂苷是中药中一大类具有诸多药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因其化学性质不太稳定,具有大极性和缺乏紫外吸收等特征,使其对分析仪器的要求颇高。但是截至目前还鲜少有研究报道使用SFC技术对其分析研究。本篇章主要以植物大叶冬青提取物中的大叶冬青皂苷(9个),野木瓜提取物中的野木瓜皂苷(6个)以及人参提取物中的人参皂苷(11个)为分析研究对象,基于SFC-MS联用技术,建立一种高效,快速且环保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这些提取物的方法研究和质量控制。通过对8种不同固定相进行初筛,分析条件的系统优化发现,当添加剂为含水量为10%和甲酸含量为0.05%时,所有化合物的色谱行为和质谱灵敏度均最佳。当然,除了流动相的组成外,也对补充液的浓度进行优化以期得到最佳的质谱响应。此外,较之与传统的液相色谱法,该法验证了SFC的高效和快速的优势。最后,成功地将该SFC技术应用到实际中药提取物样本中的分析当中(大叶冬青提取物和人参提取物)的叁萜皂苷的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物中的所选择的叁萜皂苷类成分均可以快速地且基线分离。结果表明,该SFC技术可以有效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评价以叁萜皂苷为活性成分的中药提取物质量。第五章:人参皂苷经常被用来作为人参药材的指标成分而进行对其质量进行控制,但是中药的药效的发挥,经证实,通常是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核苷碱基也被报道是人参中一类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成分,比如对人参补益类药效的发挥就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这些成分在人参中的含量较低。且因极性差异较大等原因,截至目前鲜少有分析方法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在该篇章中,运用SFC-MS技术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用于同时分析人参提取物中17种化学成分包括6个核苷,4个碱基以及7个人参皂苷。对影响分离行为的诸多实验因素进行了系统优化和考查(包括色谱柱类型,柱温,背压,改性剂和添加剂的类型以及补充液的浓度)。在最佳优化的条件下,该SFC方法成功地被应用于评价14批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参提取物药材的质量,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人参药材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也证实该法适用于人参药材的质量评价。第六章:糖类化合物作为自然界中一类重要化合物在诸多活体生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因其化学性质具有大极性,缺乏紫外吸收等特点使其分析存在诸多挑战。较之于常规的需要衍生化的液相色谱的分析方法,SFC-MS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而用于分析糖类化合物(核糖,木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蔗糖,乳糖,海藻糖)。本研究首次将该SFC-MS技术应用于糖类的分析,在相应的分离参数如色谱柱类型,添加剂的种类,温度,补充液溶剂与浓度均得以系统优化和考查后,该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不同种蜂蜜样本中的叁种糖的分析(果糖,葡萄糖,蔗糖)。需要提出的是温度的影响对糖分离以及峰型的影响颇大,当柱温高于60~°C时,峰型不容易出现裂分。此外,通过对比液质分析方法,两种方法呈现不一样的保留和选择性,且表现出互补的分析策略。SFC灵敏度比液相色谱法高出约1.5-2倍。尤其就甘露糖和葡萄糖的分离选择性而言,SFC体现得更加明显。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较好的检测蜂蜜中这几种糖类成分且能够体现出SFC高效,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该方法的开发也能为同类商品中含有这几类糖的样品分析提供一种方法参考。第七章:茶叶作为一种复杂混合物呈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依据茶的发酵程度的不同将茶分类为普洱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氨基酸也被报道是茶叶中一类发挥活性的药效成分。因其大极性,且无紫外吸收等特征,使得传统的分析方法需要衍生化处理,该操作存在冗长且衍生化试剂易污染色谱柱和系统等弊端。基于此,一种较为新颖的SFC-MS联用分析方法用来同时直接测定几种不同品种茶中的11种氨基酸含量得以建立。对该法的分离条件进行了仔细地优化,例如色谱柱的类型,背温,背压和不同类型的添加剂等。针对测试的分析物而言,当添加剂为水(5%)和叁氟乙酸(0.4%)时候,分析物在SFC上的色谱行为最佳。随后,将开发的方法应用于这些茶叶中的11种氨基酸的分析并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线性关系(r≥0.995),精密度(RSD≤2.99%),稳定性(RSD≤2.88%)和准确度(91.95%~107.99%)均良好。检测限和定量限的范围为1.42至14.69ng/L以及4.53至47.0 ng/L。此外,6种不同茶叶中11种氨基酸的含量得以测定并呈现一定含量差异。氨基酸含量的高低顺序是,绿茶>红茶>普洱茶和乌龙茶。该法在根据氨基酸含量不同来区分不同茶叶品种方面呈现出较大的潜力。第八章:首次在尺寸为100 mm×2.0 mm i.d.的不锈钢管中,通过热引发的聚合方式制备得到一款poly(SPE-co-EDMA)亲水整体柱并实现将该整体柱与SFC进行在线分析联用,在一系列聚合比例优化以调整该整体柱的孔径结构后。以尿嘧啶的分离度大小为计,最终得到一款最优的整体柱,并对其性能以及其内部结构通过表征。该柱的重现性和稳定性通过多次反复进样分析得以评价(以腺嘌呤,尿嘧啶和胞嘧啶计),其RSD值低于7.0%(n=3)。结果显示,该制备的整体柱体现出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红外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显示,改款柱子制备成功且具备良好的通透性和孔径。和传统液相相比,SFC呈现出较高的柱效和选择性。成功用于苯甲酸、碱基以及核苷类极性化合物分析,该技术的联用成功克服了传统填充柱制备复杂、价格昂贵等缺点,为整体柱与SFC的在线分析,提供确凿证据,同时也填补了整体柱与SFC技术联用的空缺。第九章:针对论文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该技术未来的一些应用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10-01)

杨晨临,杨国强[7](2017)在《一种基于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的测量线粒体极性的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1。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正溶剂化效应,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强,荧光光谱红移。该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在四氢呋喃中为0.2),较长的发光波长(甲醇中最大发射峰为620nm)等优点。该化合物可以定位细胞内线粒体,并测量不同细胞的线粒体极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邹云,Ngoc-A,Dang[8](2017)在《采用新型的聚乙二醇气相色谱柱可提高极性化合物的分析可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二醇(PEG)固定相的气相色谱柱常用于分析含极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它们非常适用于食品、香精和香料,医药以及工业化学品等行业中质量控制和研究开发检测方法的分析应用。但传统的PEG气相色谱柱由于惰性不好,在分析活性尤其是痕量的极性化合物,例如二醇,叁醇和有机酸,常常存在峰形拖尾以及重现性不好等缺点。随着各级监管机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如何提高这类棘手样品的分析灵敏度以及如何实现可重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复杂的极性化合物而(本文来源于《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19)

鞠法帅[9](2017)在《城市地区PM_(2.5)中的极性有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区大气环境复杂多变,来自天然源和人为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其产生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s)是城市地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质燃烧也可对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城市地区受人为活动影响,易形成多种污染物、多种作用机制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的复合型大气污染。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近年来频发的大气污染事件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为制定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政策,对城市地区气溶胶各组分形成、分布及贡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用GC/MS,对金华地区分别代表郊区、市区和工业区的叁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采样分析,采样时间为2015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共采集225个PM_(2.5)样品,并对其中十种极性有机示踪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包括天然源:3个异戊二烯SOA示踪物、1个α-蒎烯SOA示踪物和2个真菌孢子示踪物,和人为源:1个甲苯SOA示踪物、3个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对各组分的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组分对有机碳的贡献进行了估算,得出主要结论有:(1)异戊二烯SOA示踪物浓度平均值为11.5 ng/m~3,其中2-甲基丁四醇的浓度平均值为2.75 ng/m~3;2-甲基甘油酸的浓度平均值为8.73 ng/m~3;α-蒎烯SOA示踪物为3-甲基-1,2,3-丁基叁羧酸,其浓度平均值为6.65ng/m~3。天然源SOA示踪物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异戊二烯SOA示踪物:夏季>秋季≈春季>冬季,α-蒎烯SOA示踪物: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两者均为夏季浓度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夏季的高温、强光照有利于异戊二烯和α-蒎烯的排放及其在大气中的光氧化反应。(2)2-甲基甘油酸是主要的异戊二烯SOA示踪物,相关性分析验证了2-甲基甘油酸与2-甲基丁四醇形成路径的不同。金华地区异戊二烯光氧化反应由NO_X-channel主导,因此有更多2-甲基甘油酸产生。2-甲基甘油酸与2-甲基丁四醇的比值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通过异戊二烯示踪物和左旋葡聚糖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生物质燃烧对异戊二烯SOA具有重要的影响。真菌孢子示踪物阿拉伯糖醇平均浓度为4.23 ng/m~3,甘露糖醇平均浓度为10.8 ng/m~3;真菌孢子两种示踪物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叁个采样点均为冬季浓度最低,阿拉伯糖醇、甘露糖醇均与温度呈正相关性,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3)甲苯SOA示踪物2,3-二羟基-4-氧代戊酸的浓度范围为4.75~39.8ng/m~3,平均值为9.74 ng/m~3;甲苯SOA示踪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夏秋季节的甲苯SOA示踪物的高浓度可能是由于夏秋季节的高温、强光照所导致的强氧化作用,以及秋季特殊气象条件所导致的污染物积累所致。另外,O_3与甲苯SOA示踪物以及异戊二烯和α-蒎烯SOA示踪物均具有正相关性,表明O_3对SOA的形成有重要影响。(4)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的浓度范围为16.8~732 ng/m~3,平均值为119 ng/m~3,是本研究检测出的浓度水平最高的有机示踪物,左旋葡聚糖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表示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冬季和秋季左旋葡聚糖浓度高、浓度变化幅度大,可能是因为秋冬季节生物质燃烧量增多所导致。根据左旋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的比值得出金华地区主要的生物质燃烧来源为草本植物和硬木。(5)通过估算,二次有机碳对OC的贡献达到3.34%~26.7%,其中SOC甲苯对OC具有重要贡献(3.03%~24.5%);来源于生物质燃烧的有机碳对OC的贡献可以达到1.23~42.8%,表明人为源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对金华地区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来自真菌孢子的有机碳对PM_(2.5)中有机碳的贡献较小,平均贡献值不足1%。(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7-05-01)

胡敏[10](2016)在《杏鲍菇黄酮类化合物不同极性部位还原过氧化氢能力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具体的探讨杏鲍菇黄酮类化合物不一样的极性位置对过氧化氢的还原能力,本实验的研究材料选择了杏鲍菇,对杏鲍菇用超声辅助方法从其里面提出了黄酮类化合物。从结果得知:杏鲍菇黄酮类化合物的不同极性部位对过氧化氢都有还原能力,表明它们均有抗氧化性,且具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24期)

极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亲水色谱拥有类似于正相色谱的固定相、类似于反相色谱的流动相,在分离极性物质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填充柱,整体柱拥有更好的通透性和可设计性,但对亲水有机整体柱来说,柱床在有机溶剂中易溶胀是其明显的缺点。开管柱是整体柱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贯通的中空结构及紧贴管壁的环形多孔层,这使得该柱既保留了整体柱的特征,又能允许较大流量的流动相通过,更重要的是这种中空结构使柱床不会因溶胀而堵塞。本文拟从该思路出发,尝试探索几种亲水型开管整体柱的制备和应用,具体包括叁个方面:1.以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为单体,硫酸铵水溶液为致孔剂,使用简便的双水相聚合方式合成了ploy(PEGDA)开管整体柱。经优化后得到了具有均匀聚合物多孔层的开管整体柱,在流速为1.8 mm/s时分离烯丙基硫脲可获得41500塔板每米的柱效。另外,该柱对核苷、苯甲酸类等极性小分子化合物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且为典型的亲水保留机制。尤其在50 ~oC时,五种苯甲酸类化合物能在5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表明该开管整体柱对羧酸官能团有优异的选择性。最后,测试了该开管柱的气相色谱分离性能,实现了和PEG商品柱相似的分离能力,进一步表明poly(PEGDA)柱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基于ploy(PEGDA)开管整体柱,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甲基丙烯酸(MAA),利用PEGDA和MAA的双键反应,以热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制备了同时含有羧基和醚基的poly(PEGDA-co-MAA)开管整体柱。在合成开管整体柱过程中优化了单体、温度等参数,得到形貌均匀、通透性好的开管柱。对该柱进行了色谱分离能力探究,在分离核苷、苯酚等极性物质时得到了良好的分离结果,结果表明极性化合物在该开管多孔层整体柱上保留为亲水保留机理。与第二章中制备的ploy(PEGDA)柱相比,该柱展现出更强的亲水保留能力,对核苷、苯甲酸类等物质的保留更强。该柱对肿瘤标记物和含氯苯酚类环境污染物标准品具有很好的分离能力。3.在第一个体系的基础上,本章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以PEGDA为交联剂,制备出了同时含有酰胺基和醚基的ploy(PEGDA-co-AM)开管整体柱。优化条件后制备的酰胺柱的通透性很好,可将苯酚、苯甲酸等几类极性分子基线分离,且该柱展现出亲水的保留特征。相较于ploy(PEGDA-co-MAA)柱,该柱在相对低的乙腈含量(80%)流动相下对这几种极性小分子仍有良好的分离能力,且在酸碱流动相浸泡后分离能力变化较小,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另外,该柱对几种肿瘤标记物和氯酚环境污染物样品的标准品也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性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烝彦,叶沁,刘晓颖,潘丹杰,杨志成.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结合向前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快速测定食用油中总极性化合物[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常锋.亲水型开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在极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王玉,全凯军,段文达,黄新异,郭玫.溶剂系统极性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多酚类化合物过程中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4].柯昌炜,徐耀辉.鄂西陡山沱组和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高成熟页岩中NSO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对比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

[5].刘美,张成,赵德智,袁胜华,段林海.中东常压渣油及其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馏分中极性化合物的分子表征[J].分析科学学报.2018

[6].黄洋.基于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对传统中药中极性化合物的分析[D].暨南大学.2017

[7].杨晨临,杨国强.一种基于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的测量线粒体极性的荧光探针[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8].邹云,Ngoc-A,Dang.采用新型的聚乙二醇气相色谱柱可提高极性化合物的分析可靠性[C].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2017

[9].鞠法帅.城市地区PM_(2.5)中的极性有机化合物[D].上海大学.2017

[10].胡敏.杏鲍菇黄酮类化合物不同极性部位还原过氧化氢能力的测定[J].山西青年.2016

论文知识图

异构体3-8的绝对构型表征基态时硅烯与卡宾的电子结构区别硅烯的反应性不同金属离子0(~4.0林M)存在下DZ的荧...染料分子5TPA-DM归一化后的吸收和荧光...染料分子6TPA-TM归一化后的吸收和荧光...

标签:;  ;  ;  ;  ;  ;  ;  

极性化合物论文_张烝彦,叶沁,刘晓颖,潘丹杰,杨志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