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构成论文_刘康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和声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和声,和弦,结构,材料,表面波,音高,调式。

和声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华[1](2018)在《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下)——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特点及其应用价值纯五声和声材料是指:在五声音阶范围内的音程所能构成的3—5个音的和弦材料(在特殊情况中,如声部数量或织体所限,也可指音程)。通常我们可以从五声音阶本身来观察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与结构特点,如按五声音阶的相邻音、相隔音,或自由结合来构成叁个音、四个音、直至五个音的和弦,进而分析它们的结构与排列特点,论述根音认定等等。但若要更(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康华[2](2018)在《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上)——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声运用上的民族风格问题"自中国作曲家将和声作为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技术基础时便发生了,并且对和弦结构风格化处理的探索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虽然纯五声特性的音高材料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已被运用于多元化的音高组织思维与技术之中,但在传统调性范围内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运用经验,依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本文先简要回顾了自20世纪10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中探索和弦结构风格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进而以五度音列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纯五声和声材料构成的内在因素、分类及其结构特点,并在评述它们"积极"与"消极"面的同时,提出了营造"准根音"是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最终对纯五声和声材料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思维与具体技法作了分类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康华[3](2014)在《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和声语言开始摆脱共性写法的桎梏,开创了探索和声(音高结构)个性写法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探索从开始的那天起,便离不开它的"本土"特征,即1、以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或感受为基础,2、以创作相应的个性化和声材料为核心,3、以西方现代音高组织技术为借鉴,4、通过构建新的材料相互关系,以适应和声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特定理念。这反映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的深层因素。笔者认为,和音、音组、音列、音响等四种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涵盖了20世纪音高组织手法从思维到技法的一些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内容,同样能包含中国当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文章试图以这些分类为基础,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以解析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中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特征,从而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郑敏,文玉梅,李平[4](2007)在《一种超磁致伸缩材料和声表面波谐振器构成的复合磁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新的超磁致伸缩材料和声表面波谐振器构成的复合磁传感器.该传感器将超磁致伸缩材料在磁场中产生的应力应变传递到声表面波谐振器上,改变其谐振频率,通过对谐振频率的检测进行磁场测量.该传感器可以用于静态和动态磁场测量,并且可用作无源、无线磁传感器.主要分析了该结构用于静态磁场测量的原理,给出了实验结果.传感器谐振频率的变化对于静态磁场变化的灵敏度可达132 Hz/Oe,谐振频率测量分辨率在1 Hz时,磁场测量分辨率可达10-7T数量级.(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崔永日[5](2007)在《浅谈民族五声调式和声构成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和声中的和弦结构往往是叁度迭置,但随着音乐作品音响素材的日益丰富促使和弦结构不断地更新变化。如何将五声性旋律配以中国民族化的和声是我国音乐理论界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具有五声调式特征和弦的一般规律,以寻求适合表现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及多声部写作的和声方法。(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范晓峰,周静[6](1999)在《声乐旋律的和声构成与主体性表现特征──声乐美学探索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声乐艺术作为人声演唱的带有语言的音乐,界定了它语言化和音乐语义化的构成与主体表现方式的质的规定性。文章从声乐旋律的和声构成方式和特征入手,阐述了声乐旋律和声与主体表现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声乐艺术构成质的规定性即语言音乐化和音乐语义化的不同转换方式和构成特征;分析了声乐和声与器乐和声之间的差别,从而确定声乐旋律的和声构成,是以实现其主体表现特征为目的的音乐语义化的转换及构造方式。(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胡向阳[7](1997)在《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的构成方法──“复合”与“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是通过一种独树的方法建立的,首先是通过“复合”的方法构成作为和声中心材料的“特殊和弦”,然后将特殊和弦进行“复制”,产生几个相互关系的“循环体”,形成“环结构”以及“斯克里亚宾有限移位调式”,从而建立了以特殊和弦为中心的和声体系,(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和声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和声运用上的民族风格问题"自中国作曲家将和声作为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技术基础时便发生了,并且对和弦结构风格化处理的探索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虽然纯五声特性的音高材料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已被运用于多元化的音高组织思维与技术之中,但在传统调性范围内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运用经验,依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本文先简要回顾了自20世纪10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中探索和弦结构风格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进而以五度音列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纯五声和声材料构成的内在因素、分类及其结构特点,并在评述它们"积极"与"消极"面的同时,提出了营造"准根音"是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最终对纯五声和声材料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思维与具体技法作了分类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声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1].刘康华.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下)——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

[2].刘康华.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上)——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

[3].刘康华.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

[4].郑敏,文玉梅,李平.一种超磁致伸缩材料和声表面波谐振器构成的复合磁传感器[J].传感技术学报.2007

[5].崔永日.浅谈民族五声调式和声构成特点[J].艺术研究.2007

[6].范晓峰,周静.声乐旋律的和声构成与主体性表现特征──声乐美学探索之二[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

[7].胡向阳.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的构成方法──“复合”与“复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单端对声表面波谐振器等效电路、表4)可以看出,样点5和样点6的声景观...第二部分专题2006年经济频率收听状况分析(...第二部分专题2006年经济频率收听状况分析(...第二部分专题2006年经济频率收听状况分析(...第二部分专题2006年经济频率收听状况分析(...

标签:;  ;  ;  ;  ;  ;  ;  

和声构成论文_刘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