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论文_耿明会,宋海斌,关永贤,张如伟,刘伯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海东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海,甲烷,叶绿素,地壳,自生,过渡带,极大值。

南海东北部论文文献综述

耿明会,宋海斌,关永贤,张如伟,刘伯然[1](2019)在《南海东北部深水区泥火山的分布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在南海东北部发现许多与天然气渗漏相关的规模大小不一的泥火山。受数据类型和分辨率所限,这些泥火山规模大小存在数据断层。利用多波束地形数据,在研究区域新发现了27个直径在300~1 170m、高度在5~120m范围内的泥火山,并且这些泥火山大多发育在海底侵蚀作用强烈的峡谷中。南海东北部海底地层中泥质和烃类来源充足,较快的沉积速率构成的超压体系以及强烈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使得含气高压泥浆上涌,穿透峡谷较薄的沉积层,这些黏性泥质在海底表面堆积形成了泥火山。(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9年10期)

侯文爱[2](2019)在《南海东北部陆缘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是研究岩石圈张裂-破裂过程的极佳场所,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由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非火山型的大陆边缘。然而,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这里存在着大量的裂后期火山活动,并且下地壳高速层在这里广泛分布。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地质属性及下地壳高速层的形成原因,本文从速度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南海东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层的成因为切入点,探讨下地壳高速层的形成原因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本文基于2016年南海东北部陆缘采集的主动源OBS数据和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利用射线追踪的正演方法得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并利用Vp/Vs 比值与岩性的关系,获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在测线揭示的范围内,Vs由沉积层中的0.34 km/s向下增加至下地壳的4.16 km/s。莫霍面则由陆架下方埋深27-15 km,向洋盆方向逐渐抬升至12-10 km。2.测线北段潮汕凹陷处发育有厚度为3-5 km的中生界地层,于洋陆转换带边界处间灭,横波速度由2.4 km/s增加至3.1 km/s。纵横波速比由新生代地层中的2.8下降至中生代地层的1.74,表明岩石的固结程度逐渐升高。3.测线下方陆架和陆坡处发现两处下地壳高速异常,Vs为4.0-4.2 km/s,Vp/Vs为1.73-1.78,揭示其可能成份为铁镁质的角闪岩。进一步的Vp/Ns与Vp图分析发现,高速异常也可能是由扩张后期温度较高时地慢熔融所产生的富镁辉长岩所致。4.在洋陆转换带边界附近发现剖面中的第叁个高速异常区(Vp:7.0-7.8 km/s;Vp以s:1.85-1.96),其宽约70 km,厚度约4 km。重力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证据揭示该异常可能是由大陆上地慢抬升和地慢橄榄岩被蛇纹石化后形成的。并且由地震速度与蛇纹石化程度的关系图中,发现该处的蛇纹石化程度由下地壳的43%减少至上地幔的37%。(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15)

赵洁,王家生,岑越,苏丕波,林杞[3](2018)在《南海东北部GMGS2-16站位自生矿物特征及对水合物藏演化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是海洋富甲烷沉积环境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其内发生的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通常能影响多种自生矿物(碳酸盐类、黄铁矿、重晶石和石膏等)的形成过程。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GMGS2-16站位的58个沉积物样品,对其中发育的自生矿物进行了类型、含量、分布、显微形貌和稳定同位素研究。GMGS2-16站位岩心沉积物中主要发育碳酸盐类、黄铁矿和石膏3类自生矿物,亦发现单质硫颗粒的存在。自生矿物含量分布变化较大,存在多个富集层位。自生碳酸盐类均为块状,具极负的δ~(13 )C值(-37.3‰~-51.7‰VPDB)和较重的δ~(18 )O值(3.13‰~4.95‰VPDB),指示其为甲烷碳源,即AOM成因。自生黄铁矿主要呈不规则块状、棒状-管状和生物充填状,δ~(34 )S值变化范围为-41.7‰~27.1‰VCDT,其中δ~(34)S值异常正偏很可能与大量甲烷流体上涌至SMTZ内加强AOM反应有关。多层AOM成因的自生碳酸盐类与δ~(34)S值异常的自生黄铁矿产出层位基本吻合,共同指示了研究站位曾发生过多期次甲烷渗漏事件,可能与研究站位天然气水合物藏失稳存在一定联系。自生石膏主要呈棱柱状和透镜状,偶见黄铁矿-石膏共生体,初步推测自生石膏可能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排离子效应和(或)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导致的黄铁矿氧化有关。因此,海洋沉积物中碳酸盐类-黄铁矿-石膏自生矿物组合对探讨古海洋甲烷渗漏事件和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李国辉,李云月,张衡,崔清辉,白玲[4](2018)在《基于叁重震相拟合的南海东北部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地质学证据表明其曾受到大平洋和特提斯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影响。最新的地震学观测表明南海东北部地幔过渡带内存在异常厚的高速异常体(Wang et al., 2018),也支持了俯冲板块的存在,但是,与该俯冲板块相关的上地幔动力学过程不太清楚,对该问题的回答对我们认识南海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密集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Zhengetal.,2009;doi:10.11998/SeisDmc/SN;(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24: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期刊2018-10-21)

徐文龙,王桂芬,周雯,许占堂,曹文熙[5](2018)在《南海东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垂向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动力过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a浓度是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海洋中垂向分布极不均匀,其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利用海洋光学观测的高垂向分辨率剖面数据,系统地研究叶绿素a浓度垂向剖面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关系,可为揭示南海典型动力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重要基础。文章基于2015年夏季黑潮调查航次实测生物光学剖面,利用676nm处吸收基线高度(a_(LH)(676))与叶绿素a浓度(Chla)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具有较高反演精度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Chla=49.96×(a_(LH)(676))~(0.9339),决定系数R~2=0.87和均方根误差RMSE=0.16mg·m~(-3));进一步结合观测期间物理过程,揭示了叶绿素垂向分布对不同水动力过程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岸区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42~1.57mg·m~(-3),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浓度逐渐降低,在沿岸上升流影响区域,叶绿素a浓度明显增高,垂向上相对趋于均一分布;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um,SCM)现象在外海显着存在,受中尺度过程影响明显,SCM深度在34m到100m之间变化,在吕宋岛以西海域,黑潮入侵加速了上层水体的混合,SCM所在水层被显着抬升至34m左右;在冷涡影响区域,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层被抬升,涡旋中心比涡旋边缘抬升更为显着,同时SCM的厚度增大。(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芳,杨楚鹏,常晓红,廖泽文[6](2018)在《南海东北部下陆坡20 ka以来稀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及其对物源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南海东北部STD235沉积柱状样品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及特征参数的分析,结合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探讨了STD235柱状样沉积物REE指示的物质来源及其纵向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 ka以来STD235站位的沉积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质来源,以陆源物质输入为主。通过与周边河流沉积物的对比分析发现,STD235柱状样沉积物REE上地壳标准化的配分模式及其特征参数分布与台湾东南部河流沉积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表明该站位陆源物质主要来源于台湾东南部河流输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西南河流沉积物对该站位也有所贡献,沉积物的搬运过程主要受到了北太平洋深海流及黑潮的影响。沉积物中REE和主量元素的纵向变化指示20 ka以来南海东北部下陆坡的沉积物源区在冰期时风化作用较弱,间冰期则相对增强。该变化与沉积物源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关,指示了20 ka以来台湾地区气候由相对冷干向暖湿转变,由此推测20 ka以来台湾岛和华南地区应该受相同环境因素的制约,东亚季风系统是控制该区域环境变化的主因。此外,在约16~13 ka BP的末次冰消期期间,STD235柱状样沉积物中的各项指标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并都指示了风化作用的逐渐增强,代表了该阶段沉积物源区逐渐向暖湿的气候环境转变。(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宋海斌,陈江欣,赵庆献,关永贤[7](2018)在《南海东北部地震海洋学联合调查与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地震海洋学联合调查航次,获得了同时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与水文数据(XBT)联合调查数据.通过针对性处理获得了清晰的海洋水体反射地震剖面,捕捉到南海东北部次表层涡旋,证明了该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背景场约束反演方法得到海水的波阻抗、声速、密度、温度和盐度剖面,揭示了涡旋具有相对低速、高密、低温与高盐特征.处理和反演结果表明,在浅部和部分噪声较强和无约束反演区域,结果误差较大,可靠性较低.调查结果说明,获得较高信噪比的原始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方法、联合约束数据的获取、针对性的特殊处理方法和有效的反演方法是地震海洋学资料有效分析利用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阎贫,王彦林,钟广见[8](2017)在《大陆地幔窗:南海东北部陆缘的极端裂谷拉张与台湾弧陆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大陆与大洋板块汇聚时,通常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而弧陆碰撞则代表了大陆俯冲到大洋板块之下。以往解释弧陆碰撞发生的模型中通常都假定陆块前存在大洋板片,位于前端的大洋板片俯冲到另一侧的大洋之下,形成火山弧,并拖曳后方的大陆板片向火山弧碰撞、俯冲。(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7-10-15)

李海龙,吴招才,高金耀[9](2017)在《南海东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在南海东北部进行的多个航次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剖面资料,我们根据深反射地震剖面和OBS剖面上识别的下地壳高速层,得到了它在南海东北部的分布范围和厚度特征,并根据下地壳高速层的波速比Vp/Vs、深部环境的温度条件和岩浆分布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1.分布特征下地壳高速层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西北部延伸到珠一凹陷,西部延伸到番禺低隆和白云凹(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洋陆过渡带结构与演化、专题15: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期刊2017-10-15)

周才源,王天巍[10](2017)在《热带低压已加强成为今年第10号台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周才源 通讯员 王天巍)7月29日上午,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台了解到,南海热带低压已于28日20时加强成为今年第10号台风。受其影响,29日~30日南海东北部海域,中沙群岛附近海面风力8级、阵风9~10级,其中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旋转风8~9(本文来源于《叁亚日报》期刊2017-07-30)

南海东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是研究岩石圈张裂-破裂过程的极佳场所,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由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非火山型的大陆边缘。然而,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这里存在着大量的裂后期火山活动,并且下地壳高速层在这里广泛分布。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地质属性及下地壳高速层的形成原因,本文从速度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南海东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层的成因为切入点,探讨下地壳高速层的形成原因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本文基于2016年南海东北部陆缘采集的主动源OBS数据和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利用射线追踪的正演方法得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并利用Vp/Vs 比值与岩性的关系,获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在测线揭示的范围内,Vs由沉积层中的0.34 km/s向下增加至下地壳的4.16 km/s。莫霍面则由陆架下方埋深27-15 km,向洋盆方向逐渐抬升至12-10 km。2.测线北段潮汕凹陷处发育有厚度为3-5 km的中生界地层,于洋陆转换带边界处间灭,横波速度由2.4 km/s增加至3.1 km/s。纵横波速比由新生代地层中的2.8下降至中生代地层的1.74,表明岩石的固结程度逐渐升高。3.测线下方陆架和陆坡处发现两处下地壳高速异常,Vs为4.0-4.2 km/s,Vp/Vs为1.73-1.78,揭示其可能成份为铁镁质的角闪岩。进一步的Vp/Ns与Vp图分析发现,高速异常也可能是由扩张后期温度较高时地慢熔融所产生的富镁辉长岩所致。4.在洋陆转换带边界附近发现剖面中的第叁个高速异常区(Vp:7.0-7.8 km/s;Vp以s:1.85-1.96),其宽约70 km,厚度约4 km。重力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证据揭示该异常可能是由大陆上地慢抬升和地慢橄榄岩被蛇纹石化后形成的。并且由地震速度与蛇纹石化程度的关系图中,发现该处的蛇纹石化程度由下地壳的43%减少至上地幔的3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海东北部论文参考文献

[1].耿明会,宋海斌,关永贤,张如伟,刘伯然.南海东北部深水区泥火山的分布与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9

[2].侯文爱.南海东北部陆缘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赵洁,王家生,岑越,苏丕波,林杞.南海东北部GMGS2-16站位自生矿物特征及对水合物藏演化的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4].李国辉,李云月,张衡,崔清辉,白玲.基于叁重震相拟合的南海东北部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探测[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24: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2018

[5].徐文龙,王桂芬,周雯,许占堂,曹文熙.南海东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垂向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动力过程的响应[J].热带海洋学报.2018

[6].刘芳,杨楚鹏,常晓红,廖泽文.南海东北部下陆坡20ka以来稀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及其对物源的指示[J].海洋学报.2018

[7].宋海斌,陈江欣,赵庆献,关永贤.南海东北部地震海洋学联合调查与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8

[8].阎贫,王彦林,钟广见.大陆地幔窗:南海东北部陆缘的极端裂谷拉张与台湾弧陆碰撞[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017

[9].李海龙,吴招才,高金耀.南海东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洋陆过渡带结构与演化、专题15: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2017

[10].周才源,王天巍.热带低压已加强成为今年第10号台风[N].叁亚日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吕宋海峡示意图计算范围及地形图2.7中L1点位于吕宋海...吕宋海峡L2点处2005年6月正压潮流速变...(续)剖面III处斜压流速变化过程内波垂向模态结构示意图点处第一EOF时间系数与温度变化过...

标签:;  ;  ;  ;  ;  ;  ;  

南海东北部论文_耿明会,宋海斌,关永贤,张如伟,刘伯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