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互联网”怎么走?

国有“互联网”怎么走?

一、国有“网路”怎么走?(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孙嘉璐[2](2019)在《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异质性与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从现今各方面的证据显示都足以佐证说明,知识在企业内和社会组织中已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而成为组织能不断成长的主要关键因素。但知识对于任何企业组织的竞争而言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充其量只够用来达成阶段性某些特定的目标,一个组织如何能不断的创新知识,除了全体成员必须愿意不断累积及分享个人的智慧和经验外,还要有能引导企业高管成员有效整合及善用现今信息科技的导入战略及应用系统(Sorenson,2013)。这些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已经到来。知识的创新性挑战不可避免。所谓知识经济时代,是指工业化发展的后期,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并形成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型经济体系。创业型经济体系的特质是能够对知识加以创新的应用,这个“知识”的包括范围远超过所谓的高科技,而知识发展与有效应用,就是今天发达国家社会持续成长的主要驱动力(Goerzen and Beamish 2005)。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与创业精神是驱动企业成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劳动力、土地、资本属于传统的生产要素,企业家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推动企业创新,而创新与创业精神正是形成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网络的复杂结构和知识创新,对于企业的创新体系构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Shaner and Maznevski,2011;Sampson,2017)。在新企业创建与发展过程中,为了发挥知识创新的作用,创业企业将大力整合人力资本并不断完善其知识转换能力,以期强化组织的知识创新绩效。本研究将从知识视角出发,剖析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并探究多元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内部的知识转换能力对上述关系的权变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创业企业的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影响二者关系的权变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管理领域、社会网络领域以及创业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第一,分析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是结构洞理论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如何利用结构洞生成新的知识以驱动知识创新不仅影响组织的绩效,更影响创业组织的成长,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将会对创业企业具有特殊意义。第二,深入剖析知识网络密度与知识创新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创业企业知识网络密度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能够为创业企业构建网络关系以及构建何类关系提供一定参考。第三,深入分析知识网络集中度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网络集中度决定了网络参与者行动轨迹和路径,以及处理网络关系的手段(Schneider等,2002)。本文对这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网络集中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能够为创业企业如何识别网络以及参与网络的深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这一关系也是本研究的难点。第四,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边界作用。如前所述,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环境下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战略性资源,可以拉开与竞争者的竞争距离,迅速适应环境变动(Aaker.1989:Barney.1991)使企业逐步构建持久竞争优势。人力资本特性对于知识网络中知识的流动、知识的转换、知识的创造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分析人力资本异质性对上述三个关系的调节效用。第五,知识转换能力也是知识管理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其边界作用决定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效益,尤其是上知识转换能力对上述三个关系的影响会深化创业企业的网络关系认知与选择。从上可知,本文基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探讨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机理,将知识网络结构的各维度,即知识网络结构洞、知识网络密度、知识网络集中度作为前因变量,分析他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并探究人力资本异质性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以社会网络理论探讨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议题,能够进一步丰富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深化知识创新理论。网络结构是组织中信息与知识传导、创新的一张地图,而Cross et al.,(2001)以及Burt(2017)的研究指出,即使一些组织拥有技术上领先的平台以及获取、识别与储存的知识制度和经验,但人们仍倾向通过人际间非正式网络寻求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近年来大多研究者多着重在以Nonaka所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框架下来探讨知识与创新议题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知识转移能力的构建,对于组织间非正式互动及所处的网络位置结构等关系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即从企业互动的角度出发,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创业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之相关议题。这不仅丰富了创业相关理论,也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网络理论,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网络结构的认知。其次,以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创业企业组织行为,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网络分析法,更深入探究特殊网络结构的作用。Krackhardt(1993)是将网络分析运用在组织行为研究上的开创者,Tichy(2011)强烈建议组织行为的研究,应该采用网络分析的观点,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属性、组织成员间关系网络结构,而Balkundi et al.(2007)也认为,通过对经典的组织行为的研究能了解网络的重要性,例如网络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等等。Burt(1992)更企图提出一个融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模式,以网络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替企业进行诊断。由于社会网络问卷所调查的资料是企业成员间互动关系之关系性数据,并且由企业成员互评且记名方式进行,因此在数据收集过程上较传统匿名问卷更为困难,而过去以社会网络理论进行实证的对象大多属于概念性或传统自评的非关系性数据。本研究获得了创业企业的协助与配合,克服了社会网络分析中最困难的问卷数据收集,从社会网络分析角度,针对研究对象(创业企业知识网络)进行完整的网络分析,了解组织之间知识交流、分享与创造的情形,以协助组织妥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知识。再次,以完整的样本实证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创新之间的曲线关系,突破了二者之间正相关的局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结构洞的相关研究。目前对于社会网络理论中结构洞的研究结果显示,各学者对结构洞和绩效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结构洞与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关系(Ahuja,2000、Burt,2004)、负向关系、甚至存在曲线关系(Balkundi et al,2007)。据此,本研究利用网络理论架构及研究对象样本的完整性来探讨此议题,而经实证结果指出,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知识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创新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这一结论突破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得出了与主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网络结构洞理论。最后,进一步解析了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边界作用,深化了人力资本异质性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首先缘起于英国的labor Management。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各式名称,最后发展至以人力为组织资源概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吴宏孝,2007)。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经济学理论视人力资本为个人在教育训练上的投资,其结果是个人收入与生产力提升(Lazear.1998:Kaufman,1994)。人力资本是企业成长、创新与战略革新的基础,任何作业流程的改善或新奇想法的建议,都来自于人员智慧的结晶。简单来说,人力资本是企业内管理者与员工所拥有的技术、知识与能力(Bassi and Van Buren,1999;Iymn,1999;Dzunkowski,2000),是组织技术累积与个人知识的结合。现有研究聚焦于人力资本的直接影响(对绩效、对团队效能),较少分析人力资办特质(如同质性、异质性)对组织知识创新的作用(Prieto等,2012)。而关于人力资本对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键性影响的研究更是鲜有。本研究突破这一局限,探究人力资本特性的边界作用,这进一步丰富了人力资源相关研究,也为创业企业构建人力资本基础,配置人力资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李涛[3](2019)在《法治与改革:1978—2018年法律制定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予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是改革开放起步之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两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它们连接起了 40年中国前进的脚步。在4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存在两条既彼此互相关联,但又不完全重合的主线——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法治的建设。这种复线交织的变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制度变迁模式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而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和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最鲜明的两个主题,没有改革,社会不会进步;没有法治,社会不会稳定,法治和改革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关键。其中,法治的基础是法律,法律制定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改革需要法治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改革中本身就包含着法律制度的变革。因此,法律制定是追寻法治的起点,也是考察法治与改革关系演变的理想观察视角。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内容,是解决有法可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路径。改革开放40年来,法治与改革同时起步,共同发展,法律制定的任务常常是改革的任务,法律制定的难点也常常是改革的难点。我国法律的制定,既是改革在法律上的投射,又是法律本身对新时期发展的自觉回应,其制定的变迁和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法治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导论、结论以及五章。第一章对法治、改革、法律的制定以及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概念释义和界定,明确了研究的主体和范围。第二章回顾了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法律制定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我国法律制定重新起步的转折点。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法律制定的目标主要是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并且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保障。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是改革优先,法治提供保障,在确保秩序和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同步推进。法治建设可以概括为以恢复秩序并且突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秩序法治观。第三章对1992—2012年的法律制定进行了分析和回顾。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重新起步并且既往开来的阶段,法治建设也进入快车道,即适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阶段。围绕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方向以及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决定了法律制定的目标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体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法治观。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表现为改革为主,法治指引,法治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并相互促进。第四章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法律制定进行了全面理解和总结。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制度的高效运转对法律制定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良法善治”。这一时期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是,法治引领改革,改革推动法治发展。法治观念升华为治国方略法治观,法治建设方针转变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五章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法治的转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强调中国的法治必然也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时代法治与改革应该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并且统一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新时代,法律的制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法律制定的客观规律,坚持人民利益为导向,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依法、科学、民主法律创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但超越历史阶段的愿望又产生于历史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之中,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矛盾。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新时代的实践需要理论的解释提升,从而构建出基于中国经验的话语体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时进行的新时代,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又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在处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时,通过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定的方式来完善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体会“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和思想光芒。纵观社会转型成功的国家,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建设都坚持把法律的制定放在首位。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国法律制定不断摸索规律的40年,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律,我们所制定的法律就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立法者必须正确认识法律的功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法律的制定工作。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大规模进行法律制定的活动已经结束,法制发展已经由侧重法律制定、搭建法律体系框架,转变为对于具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的“精耕细作”。

拉妮娅(Rania Mohamed Ramadan Ahmed Saleh)[4](2018)在《媒体与埃及的政治变革(2010-2013) ——基于三种媒体形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0年12月“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埃及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革。穆巴拉克政权被18天的“一 ·二五革命”推翻,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SCAF)掌管着国家政权,直到2012年总统选举,政权转移到穆斯林兄弟会候选人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i)手中,他成为了埃及第一位民选总统。然而,在穆尔西执政仅仅一年后,其政权就被军方推翻,且在其政权被推翻之前已经在埃及各地爆发过大规模要求其辞职的抗议风暴。这一时期,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塑造政治形态方面和政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电视脱口秀节目、政治漫画和社交媒体三种媒体形式,在埃及最近三次重大政治过渡期间——“一 ·二五革命”前后(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11日)、SCAF统治期间(2011年2月11日至2012年6月30日)和穆尔西统治期间(2012年6月30日至2013年7月3日)——作为政治沟通工具所发挥主要的作用,尤其是讨论了它们动员人民支持或反对统治政权的能力。此外,由于埃及流行的政治笑话和抗议歌曲是媒体信息发展的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研究也把政治笑话视为一种反对立场的表达,把抗议歌曲视为精神、怀旧和团结的表达。为了确定埃及在三次政治过渡期间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大事件,本文对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埃及5份重要报纸——《金字塔报》(Al-Ahram)、《华夫脱报》(A1-Wafd)、《今日埃及人报》(Al-MasryAl-Youm)、《朝阳报》(Al-Shorouk)和《宪章报》(Al-Dostour)——上发表的10795幅政治漫画进行了分类研究。笔者也重点关注了一些热门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如埃及国家电视台的《今日埃及》(MasrEl-Nahardah)、“梦想”电视台(Dream TV)的《晚上 10 点》(Al-AshiraMasa’an)和《事实》(Al-Haqiqah)、“ONTV”电视台的《节目》(Al-Bernameg)和“法老”电视台(Al-Faraeen)的《今日埃及》(Masr Al-Youm)等等。笔者还涉猎了脸书(Facebook)上发表的重点热门帖子,以及推特上特别流行的推文。此外,笔者还涉猎了抗议期间流行的政治笑话和抗议歌曲。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了媒体在穆巴拉克政权倒台中的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了埃及媒体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漫画、报纸、广播电视和社交媒体的简史,及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接下来是对埃及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的简要概述,包括简短介绍一些以阿拉伯文播出的国际媒体;然后是考察媒体视角下穆巴拉克政权倒台的最重要原因——社会经济与民生的恶化、弥漫全国的腐败问题和政治的停滞:笔者还研究了媒体作为一种政治沟通工具,在为革命铺平道路、动员并塑造革命进程中的作用。这一章表明,虽然电视是政府向公众传达信息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渠道,但电视也成了辩论的平台,一些电视脱口秀节目刺激了埃及社会的反对意见;相比之下,报纸漫画和社交媒体则主要是反对派声音主导的媒体。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媒体在革命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反,是各种媒体形式——从卫星电视到脸书,再到抗议歌曲等媒体之间的互动,在革命期间共同协调行动,构建了革命的整个舆论氛围。第二章探讨了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SCAF)统治下的媒体角色。这一章探讨了 SCAF与革命立场、反革命立场以及非伊斯兰主义者和伊斯兰主义者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这一章还讨论了 3月公投和议会选举的情况,其中革命政治力量和新生自由政党在与新伊斯兰主义政党的竞争中受到考验。当时,社交媒体不足以在街上号召动员,也无法弥补其缺乏政治经验的缺陷。笔者还强调2012年总统选举之前和期间影响选民选择的政治环境和情况。这一时期的历史表明,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在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都试图塑造舆论,动员民众采取行动。最后一章探讨了媒体在穆尔西统治期间的作用,探讨其动员人民支持或反对统治政权的能力,尤其是在导致穆尔西政府倒台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这些事件被认为是穆兄会试图将国家“兄弟会化”的一部分,包括公布有争议的新宪法。这一章还讨论了“六·三十”起义前后的媒体动员,以及军队干预推翻穆尔西政权的情况。这一章也表明,电视脱口秀节目,如《节目》(Al-Bernameg)和《今日埃及》(MasrEl-Youm)在煽动公众舆论反对伊斯兰主义者,尤其是穆兄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章的最后,还提到媒体帮助传播了一些对穆兄会及其与西方的关系的谣言和“阴谋论”。结语部分指出,本研究表明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媒体(电视脱口秀节目、政治漫画和社交媒体)在埃及最近三次政治过渡中的有效作用。埃及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利用不同的文化信息来支持他们的政治抱负,并将他们的声音传到全世界。但是,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信息并打开了自由批评的大门的同时,也散布了大量的谣言和“阴谋论”,造成了埃及不稳定、不明确的政治环境。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埃及媒体必须经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伦理改革过程,而同时又要确保不减少言论自由。

宋蕊佳[5](2016)在《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学制度探究》文中认为文学制度的建构问题已为当下学界广泛关注。作为社会化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文学艺术与生俱来地与相应的制度体系相伴而生。文学制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物,是规约文学生产的规范体系,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某种规范。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学以其自由性对文学制度规范发起了冲击,不仅从业者、创作者与文本创作量都已蔚为壮观,其“狂欢化”的书写被看作是对文学惯例的极大消解。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产业化极具成熟,影响着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国家机构对网络文化管理较为滞后,民间网络文学组织存在缺陷,网络文学市场运营机制有所失衡,如此等等。如何建构网络文学制度,以制度规范和促进网络文学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网络文学生产的低门槛和草根化,网络文学话语空间的驳杂与多元,网络传播的自发与迅捷等,给网络文学制度的建构带来诸多挑战。本文以文学社会学为主要理论资源,对文学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理分析。“自由的网络文学”与“硬制度”存有与生俱来的悖论,但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在对审美自由与制度规范这一悖论问题进行重识后,本文阐述了网络文学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积极功能。文学制度对网络文学活动不仅有规范作用,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亦具有积极作用:如文学网站对网络作家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文学评奖制度激励作家创作出兼具文学价值与网络文学特色的作品;文艺政策对文艺创作的引导等。建构网络文学制度首先要确立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原则与目的: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保障创作量与文学的深层价值,实现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法律、行政与经济为主要建构方式。在现实维度方面,法律上既要版权立法又要文艺立法;网络文学市场需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旨归;文学网站要担负起责任监管的重任;要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学从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网络文学制度需要吸纳传统制度的精髓,紧密结合网络文学的发展实践。既不能故步自封,亦不能过于激进。

郑俊[6](2016)在《跨国并购流程与绩效研究 ——以中联重科并购CIFA为例》文中提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增长机遇的时代,身处不断升级的全球化大潮中,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早已迈开了跨国并购的步伐,甚至形成并购的热潮,与世界优秀的企业同台竞争。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不断进取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入跨国并购的行列中。然而,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跨国并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跨国并购流程的复杂性,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失败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从学术上对跨国并购流程进行理论研究。作为跨国并购的后来者,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实现预期的并购目标,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流程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首先,分析跨国并购以及并购流程相关理论,接着对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分析该并购活动的并购流程以及并购绩效,以探索中国企业在实务操作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跨国并购流程去驾驭整体的跨国并购活动,从而取得理想的并购绩效,实现最初的并购目标。本文关于跨国并购流程的相关研究,不同于大多数学者采用的实证研究,而是选用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流程与并购绩效。另外,以往的学者多从并购流程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元素展开研究,很少从整个并购流程的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不仅在并购的知识理论方面有一定的深入和进展,同时使得中国企业更加清晰地看到跨国并购流程如何才能有效运作,有助于中国企业改善企业的跨国并购流程,探索成功并购之路,更好地实施国际化战略。

邹磊[7](2013)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新丝绸之路”的兴起》文中研究指明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中东和中亚)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信仰之路,曾是近代西方世界兴起之前全球最重要的地缘经济组合和宗教文化纽带。在陷入数百年的沉寂之后,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贸易通道再次得到了激活。各种商品、人员、资金的快速流动,陆上跨境公路、铁路、管道等战略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义乌、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再度活跃的中东商人、新“蕃坊”和清真寺,新疆、宁夏等西北省份在国家“向西开放”进程中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对伊斯兰世界石油天然气的高度依赖……种种迹象表明,“新丝绸之路”正在海洋和陆地两个地缘空间同时兴起。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系列重要进展得以兴起的条件、逻辑和影响呢?这正是本文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地缘(海洋和陆地)、贸易(商品与货币)、信仰(伊斯兰化)的深入考察,本文获得了观照“新丝绸之路”兴起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视角。在充分借鉴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广泛利用各种一手文献、访谈和田野调查,勾勒并剖析了海陆“新丝绸之路”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机理。本文的研究认为,“新丝绸之路”的兴起同时受到双重逻辑的推动和制约:(1)石油、美元与“中国制造”三者间的全球流动;(2)中国区域和地缘战略的既有结构及其内在调整。正是在此意义上,“新丝绸之路”不是历史的简单再现,而是深嵌于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政治经济的权力结构之中,古代丝绸之路的部分历史遗产正是在这一系列宏观语境下才得以被激活与重组。对于义乌、广州和新疆、宁夏等地的微观考察表明,信仰纽带有效地强化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经济纽带,并在客观上有助于中国政治版图内部的区域与地缘战略调整。与此同时,宗教因素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双重嵌入,也意味着经济力量和政治版图仍是激活或制约信仰版图最重要的因素。“新丝绸之路”的政治影响在于:(1)伴随着在伊斯兰世界战略利益的深化,未来中国将不可避免且越来越多的卷入到伊斯兰世界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教派和政治关系中,而中亚和中东国家内部的族群宗教和国家建设也逐渐对于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溢出效应;(2)伴随着国际能源供需版图的剧变和中美战略重心的再平衡,中国将日益面临如何与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开展战略互动、进行利益协调的外交局面。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对于“新丝绸之路”的研究,只是对中国国家利益全球化进程初步且局部的考察。

赖耀全[8](2013)在《并购企业营销整合战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发展中,专业化与多元化的争议并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对于我国成长型企业来说,细分市场集中企业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壮大所在领域的竞争地位,这是实现企业阶段性目标理性的选择。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企业之间的并购在国内有很多,有整合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案例更多,其中有很多是因为营销整合的失败。并购企业在获得目标企业的经营权或股权之后,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营销整合方面等安排的不完整,从而导致并购企业没有实现企业预期。本论文以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中最大的企业集团——Z车辆集团为研究背景。简单阐述Z车辆集团的成立、发展的过程,以营销整合战略的角度,分析Z车辆集团在企业并购协同、企业文化整合以及具体营销整合行动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并对Z车辆集团战略规划的分析,给出管理制度、信息沟通网络、销售决策系统、营销理念、品牌推广等营销整合方面的建议。并购不是企业经营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企业经营战略布局的全面整合,通过整合实现经营、管理、财务和战略协同效应。营销整合是企业并购的龙头,销售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命。以Z车辆集团营销整合战略为研究对象,本文营销整合的角度,对于企业并购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刘娟[9](2012)在《波特五力模型下中国网络电视台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信通讯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融合时代的到来,三网融合的产物之一的网络电视台该如何应对激烈的网络视频行业的竞争?本文运用管理学竞争战略理论,从视频行业现有竞争状况、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内容提供商的议价能力、替代视频的威胁、视频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五个层面考察分析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环境,并且比较了网络电视台与竞争者相比的优势劣势,最终提出了我国网络电视台运营的竞争战略对策。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竞争战略和集群理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网络电视台的竞争战略,具体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省级网络电视台、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管理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发、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和定量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电视台的概况和波特的五力模型。然后从多个维度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外网络电视台和省级网络电视台进行比较分析,其后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竞争环境,然后本文又运用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研究了网络电视台的竞争优势,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四大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集群战略。本文创新点:对比分析了CNTV和HULU以及不同的省级网络电视台,从中找出了网台页面设计应遵守的原则;运用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分析了网络电视台的竞争环境,得出网台竞争的核心在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即要制定竞争战略;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网络电视台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的竞争优势;提出网络电视台发展的四种竞争战略,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和集群战略。另外,笔者大胆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未来的网络电视台必将与网购密切合作,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林雯[10](2012)在《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在北美,研究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本论文把研究对象时间段设定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从1991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不但占据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领先地位,而且最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华文网络文学在复杂的各种外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和内因(新媒体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分化。本论文采取纵横两个方向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媒体理论的基础上论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性和个性。纵向是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北美网络文学社群(论坛、网刊和网站),对发表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特点与成果。横向是以地域划分,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放入世界文学格局与中华文化概念中,与北美英文文学、大陆网络文学、东南亚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北美网络华文文学创作者身处西方文化环境之中,这种跨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特色与意义。本论文也探讨了当今在新媒体语境中和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各种文化艺术样式。如Iphone、Ipad、电子书等新兴科技,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最后,通过追踪几个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成名的网络写手,在以后十多年中的创作方向与成就,论述无论是网络文学变成纸质印刷品,还是在网上收费阅读,都是在消费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二、国有“网路”怎么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网路”怎么走?(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异质性与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知识管理理论
        2.1.2 社会网络理论
        2.1.3 人力资本理论
    2.2 知识网络结构相关研究
        2.2.1 知识网络的缘起
        2.2.2 知识网络的定义
        2.2.3 知识网络的特征
        2.2.4 知识网络结构
    2.3 知识创新相关研究
        2.3.1 知识创新的内涵
        2.3.2 组织知识创新
        2.3.3 知识创新的衡量方式
    2.4 人力资本异质性相关研究
        2.4.1 人力资本的多样性
        2.4.2 人力资本的类型
        2.4.3 人力资本及其影响结果
        2.4.4 人力资本异质性
        2.4.5 人力资本异质性对绩效和组织承诺的影响
    2.5 知识转换能力相关研究
        2.5.1 知识转换能力的内涵
        2.5.2 知识转换能力对绩效的影响
    2.6 研究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量内涵界定与假设提出
    3.1 变量内涵界定
        3.1.1 知识网络结构
        3.1.2 人力资本异质性
        3.1.3 知识转化能力
        3.1.4 知识创新
    3.2 假设提出
        3.2.1 知识网络结构洞对知识创新影响的假设
        3.2.2 知识网络密度对知识创新影响的假设
        3.2.3 知识网络集中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假设
        3.2.4 知识网络规模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假设
        3.2.5 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3.2.6 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假设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2 调研样本选择
        4.2.1 调研对象的确定
        4.2.2 调研区域选择
    4.3 变量测度
        4.3.1 知识网络结构(KWS)的测量
        4.3.2 知识创新(KI)的测量
        4.3.3 人力资本异质性(HRH)的测量
        4.3.4 知识转换能力(KTC)的测量
        4.3.5 控制变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相关系数矩阵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的检验
        5.3.2 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5.3.3 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
    5.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与启示
    6.1 结果讨论
        6.1.1 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的讨论
        6.1.2 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1.3 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讨论
    6.2 研究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性
    7.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问卷
附录2 变量缩写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法治与改革:1978—2018年法律制定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述评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二)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结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治与改革及法律制定释义
    第一节 法治与改革的意义阐释
        一、法治的内涵
        二、改革的内涵
        三、法治、改革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第二节 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一、法治与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二、法治与改革之间的张力
        三、法治与改革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释义
        一、法律制定概念的界定
        二、法律制定的法理价值
        三、法律制定与立法及法律创制、制订、拟走的关系
第二章 1978—1992年:法律的制定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法律的制定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
        二、法律制定: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 制定的法律:改革开放的保障
        一、制定的主要法律
        二、改革开放初期法律制定的特点和成就
        三、法律制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社会秩序法治观
        一、社会秩序法治观:以社会秩序为中心
        二、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改革先行,法治保障
第三章 1992—2012年:法律的制定指引改革开放
    第一节 改革的重新启动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法律制定的改革背景:发展布局由“三位一体”转向“四位一体”
        二、法律制定的法治建设背景:从“法制”到“法治”
        三、深入推进改革时期法律制定的目标
    第二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时期制定的法律
        一、制定的法律:为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
        二、改革深入推进时期法律制定的特点、成就
        三、法律制定需要改进的方向: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第三节 经济法治观
        一、经济法治观:法治在于指导和保障经济建设
        二、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改革为主,法治指引
第四章 2012年以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法律制定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法治与改革
        一、法律的制定迎来历史的转折点
        二、新时代法律制定的使命和历史任务
        三、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重点领域的法律制定
        一、制定的法律:良法善治的根基
        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法律制定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新时代的治国方略法治观
        一、新时代的法治观: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二、治国方略法治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三、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法治引领改革,改革推动法治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法治与改革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国法治的转向
        三、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
    第二节 法治与改革良性互动的新时代进路
        一、正确处理新时代法治与改革的关系
        二、在法治引领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法治
    第三节 新时代法律制定的面向
        一、新时代法律制定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二、新时代法律制定的价值目标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媒体与埃及的政治变革(2010-2013) ——基于三种媒体形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学术史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媒体在穆巴拉克政权倒台中的作用
    第一节 埃及媒体政治作用概述
        一、政治漫画和报纸
        二、广播电视
        三、社交媒体
        四、世界大国在埃及的媒体战
    第二节 媒体对穆巴拉克政权存在问题的揭露
        一、严峻的经济和民生问题
        二、弥漫全国的腐败问题
        三、政治的停滞
    第三节 媒体对革命的动员作用
        一、媒体在革命前的动员作用
        二、媒体在革命期间的动员作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媒体在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统治下的作用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政权
        一、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对“一·二五革命”的立场
        二、媒体在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时期的状况
        三、“反革命”背后的推手
    第二节 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统治期间的意识形态
        一、非伊斯兰主义者与伊斯兰主义者
        二、平民化与军事化
    第三节 媒体与伊斯兰主义者的上台
        一、媒体在三月宪法修正公投动员中的作用
        二、媒体与议会选举
        三、媒体与总统选举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媒体在推翻穆尔西政权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 穆尔西统治的前100天
        一、“文艺复兴项目”
        二、穆尔西承诺兑现时刻表
    第二节 国家的兄弟会化
        一、谁统治埃及:是穆尔西还是穆兄会?
        二、宪法起草委员会的问题
        三、穆尔西的宪法声明
        四、宪法公投
    第三节 反对穆兄会的媒体战
        一、反穆兄会的媒体讽刺话语
        二、反穆兄会的媒体“阴谋论”
        三、穆兄会对抗媒体和反对派的策略
    第四节 媒体对“六·三十”起义的动员作用
        一、媒体铺就“六·三十”起义之路
        二、“六·三十”起义中的媒体和军队
        三、“六·三十”起义:政变?革命?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一) 着作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四) 网络媒体文献
    二、阿拉伯文文献
        (一) 着作
        (二) 报刊论文和漫画
        (三) 学位论文
        (四) 网络媒体文献
    三、中文文献
        (一) 期刊论文
        (二) 学位论文
        (三) 网络媒体文献
附录1: 中英文、中阿文词汇对照
    一、中英文词汇对照
    二、中阿文词汇对照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一、着作
    三、书评
    四、发表的关于中东情况的采访
    五、发表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
    六、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作者简介
致谢

(5)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学制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文学的自由品格与文学制度新面向
    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网络文学的繁兴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学新样态
        (二)网络文学的市场化、产业化
    二、网络文学自由品格的主要向度
        (一)网络文学生产的草根化与低门槛
        (二)网络文学话语空间的驳杂与多元
        (三)网络文学传播的自发与迅捷
    三、网络文学制度遭遇的困境
        (一)国家机构对网络文化管理的滞后
        (二)民间网络文学组织存在缺陷
        (三)网络文学市场运营机制的失衡
第二章 网络文学制度的学理分析
    一、“文学制度”作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一)“文学制度”等相关概念剖析
        (二)网络文学制度悖论之表征
    二、网络文学制度的积极功能
        (一)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合理性
        (二)网络文学制度的保护、激励、引导等作用
第三章 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实践探索
    一、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原则与目的
        (一)满足网络文学各层级阅读主体的需求
        (二)兼顾网络文学创作量与文学深层价值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主要方式
        (一)法律方式: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立身之本
        (二)行政方式: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重要依靠
        (三)经济方式: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调节手段
    三、网络文学制度建构的现实维度
        (一)由网络版权保护到文艺立法
        (二)人性化服务:创新网络文学市场制度的旨归
        (三)责任监管:文学网站制度建设的“重镇”
        (四)理性介入:网络技术的管控
        (五)风险规避:优化网络文学从业者的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跨国并购流程与绩效研究 ——以中联重科并购CIF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与主要贡献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跨国并购流程
    2.3 相关理论基础
    2.4 并购绩效研究方法
    2.5 文献评论
3. 中联重科并购CIFA案例描述
    3.1 研究设计
    3.2 资料搜集
    3.3 案例背景
        3.3.1 交易概况
        3.3.2 参与方背景
        3.3.3 交易动因
4. 中联重科并购CIFA案例分析
    4.1 中联重科跨国并购流程分析
        4.1.1 恰当的并购目标
        4.1.2 详尽的尽职调查
        4.1.3 专业的并购团队
        4.1.4 合理的估值方法
        4.1.5 适合的融资方式
        4.1.6 科学的交易结构
        4.1.7 有效的整合举措
        4.1.8 系统的风险管控
    4.2 中联重科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4.2.1 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
        4.2.2 跨国并购的非财务绩效
    4.3 案例结论和启示
5. 结论与启示
    5.1 分析结论
    5.2 建议启示
        5.2.1 明确的跨国并购战略
        5.2.2 引入专业的中介机构
        5.2.3 创建整合团队培养机制
        5.2.4 确定企业文化整合模式
        5.2.5 创建跨国并购风险管控系统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新丝绸之路”的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一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问题缘起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第四章 篇章结构
第二章 地缘、贸易与信仰: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再思考
    第一节 古代丝绸之路的海洋与陆地
        1、海舶连大食,丝路通天方
        2、海陆丝路的历史性兴替
    第二节 古代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
        1、商品结构
        2、结算货币
    第三节 古代丝绸之路的伊斯兰化
        1、历史进程
        2、信仰遗产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中东石油与海上“新丝绸之路”
    第一节 海上“新丝绸之路”的结构性条件
        1、“中国制造”与经济沿海化
        2、中东石油与中国的能源依赖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与中东石油的双向流动
        1、贸易伙伴
        2、结算货币
    第三节 贸易与信仰:海上“新丝绸之路”上的“义乌现象”
        1、义乌小商品的中东生意
        2、义乌穆斯林社群的形成
    第四节 海上“新丝绸之路”的现实挑战
        1、中国制造的升级压力
        2、中东石油的政治风险
        3、海上运输的安全隐患
第四章 西部开发、向西开放与陆上“新丝绸之路”
    第一节 陆上“新丝绸之路”的国内动力
        1、西部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
        2、向西开放与海陆地缘平衡
    第二节 陆上“新丝绸之路”的政治基础
        1、边界稳定与政治互信
        2、共同打击“三股势力”
        3、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
    第三节 陆上“新丝绸之路”的物质载体
        1、作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跨国公路
        2、作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跨境铁路
        3、作为陆上能源通道的油气管道
    第四节 中国西北省份与伊斯兰世界
        1、新疆与中亚地区
        2、宁夏与阿拉伯世界
第五章 “新丝绸之路”的内在逻辑与国际效应
    第一节 “新丝绸之路”的内在逻辑
        1、石油、美元与中国制造的全球流动
        2、中国的区域与地缘战略之内在调整
    第二节 “新丝绸之路”的国际效应
        1、中国在伊斯兰世界战略利益的深化
        2、中美在伊斯兰世界互动格局的形成
第六章 结论:古今视野中的“新丝绸之路”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深刻变革
    第二节 海陆地缘的新处境
    第三节 宗教因素的双重嵌入
    第四节 中国外交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8)并购企业营销整合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1.3 研究的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并购企业营销整合的理论依据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
    2.2 营销整合的概念和构成
        2.2.1 营销整合的概念
        2.2.2 营销整合的构成
    2.3 并购企业营销整合与营销整合的区别
        2.3.1 整合资源不同
        2.3.2 整合周期不同
        2.3.3 组织领导机制不同
        2.3.4 营销整合价值源泉不同
    2.4 并购企业营销整合的理论依据
        2.4.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4.2 协同效应
第三章 Z 车辆集团营销整合
    3.1 专用汽车行业的背景
        3.1.1 专用汽车企业逐渐规模化
        3.1.2 专用汽车行业存在诸多的问题
    3.2 Z 车辆集团的营销整合
        3.2.1 Z 集团
        3.2.2 Z 车辆集团的形成
        3.2.3 Z 车辆集团营销整合
        3.2.4 Z 车辆集团营销整合的失败
第四章 Z 车辆集团营销整合分析
    4.1 并购缺乏战略规划的协同指导
        4.1.1 企业文化融合失败
        4.1.2 营销整合混乱
第五章 Z 车辆集团营销整合战略的建议
    5.1 Z 车辆集团近 5 年规划纲要
        5.1.1 五年战略规划的前提
        5.1.2 2016 年市场目标
        5.1.3 2016 年管理目标
        5.1.4 未来规划战略举措
        5.1.5 实现目标的举措
    5.2 现有营销体系问题总结
        5.2.1 营销流程过于繁杂
        5.2.2 营销与生产系统两头争利
        5.2.3 核心销售渠道不再核心
        5.2.4 子品牌战略影响整体品牌
        5.2.5 未来营销体系建设的建议
    5.3 建立合理的集分权管理体制和完善信息沟通网路
        5.3.1 建立科学的销售决策系统
        5.3.2 树立正确的市场管理战略思想
        5.3.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链条
        5.3.4 建立品牌效应
        5.3.5 加大品牌推广
第六章 并购企业营销整合战略
    6.1 并购战略规划的协同
    6.2 重组组织结构
        6.2.1 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
        6.2.2 简单高效化原则
        6.2.3 优势互补的原则
    6.3 加强企业文化整合
        6.3.1 明确企业发展战略
        6.3.2 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6.3.3 结合实际,加强沟通
        6.3.4 树立共同目标
        6.3.5 领导垂范,全员参与
    6.4 加强人力资源整合
        6.4.1 人力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6.4.2 人力资源整合的方法
    6.5 加强营销整合
        6.5.1 重整营销理念
        6.5.2 改造营销渠道
        6.5.3 重建营销与企业战略关系
        6.5.4 组合产品
        6.5.5 组合营销传播
        6.5.6 重组销售队伍
        6.5.7 整合产品品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波特五力模型下中国网络电视台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1.4 理论依据及创新点
2 网络电视台的概况
    2.1 网络电视台形成
3 网络电视台比较分析
    3.1.中外网络电视台比较
    3.2 省级网络电视台的比较分析
4 波特五力模型视野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竞争环境分析
    4.1 视频行业现有竞争状况
    4.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3 内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4 替代民营视频网站的威胁
    4.5 视频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
5 网络电视台的竞争优势分析
    5.1 网络电视台的优势分析
    5.2 网络电视台的劣势分析
    5.3 机会
    5.4 威胁
6 中国的网络电视台的竞争战略探析
    6.1 成本领先战略
    6.2 产品差异化战略
    6.3 集中化战略
    6.4 网络电视台的集群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界定
        1.1.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1.1.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定义
    1.2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与轨迹
    1.3 研究现状的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1.3.1 海内外评论家视野中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以及存在的问题
        1.3.2 本论文的意义所在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依据
        1.4.1 亲历与口述(采访)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简述
第2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社群的兴起与发展轨迹
        2.1.1 草创期(1991—1996)
        2.1.2 蓬勃期(1997—2001)
    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网络作者的特点
        2.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北美华文新移民文学的关系
        2.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类型
    2.3 北美华文报纸文学副刊网络化
        2.3.1 北美华文报纸发展史
        2.3.2 网络化之后的北美华文报刊
第3章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中网络叙事特征
    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3.1.1 文本的开放性
        3.1.2 超文本的功能
        3.1.3 多元的参照系
        3.1.4 社群人员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3.2 开放性文本:小说接龙
        3.2.1 北美英文与华文网络小说接龙概况
        3.2.2 东南亚社群泰华小说接龙概况
        3.2.3 华文网络社群接龙小说的特点
    3.3 跨媒体跨文化语境中网络作家的接龙小说
        3.3.1 西方现实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心理
        3.3.2 西式远距离透视中的中国古典意境
        3.3.3 象征手法与超现实的意象组合
        3.3.4 结语
第4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新范式与新精神
    4.1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特征
        4.1.1 文本载体的数字化
        4.1.2 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4.1.3 全球化
        4.1.4 虚拟性
        4.1.5 交互性
        4.1.6 即时性
    4.2 网络文学的新精神
        4.2.1 文学语言的创新
        4.2.2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新式创作
        4.2.3 文学理念与精神、审美与价值观的改变
    4.3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的边界正在消解
    4.4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通俗性与精英性
第5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形态
    5.1 网络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5.1.1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生活内容和习惯
        5.1.2 网络的多重意义
        5.1.3 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的要因
    5.2 媒介更新带动文学转型
    5.3 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新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样式
        5.3.1 影视
        5.3.2 动漫
        5.3.3 社交网站
        5.3.4 电子出版物
    5.4 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主体的特色
第6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6.1 作为新移民的北美华文网络作家
        6.1.1 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的新移民身份特质
        6.1.2 跨越网络与纸媒的两栖新移民华文作家
    6.2 北美华文网络诗歌:认同困惑与家国情怀
        6.2.1 认同困惑
        6.2.2 家国情怀
    6.3 北美华文网络散文:悲歌、抗诉与回望
        6.3.1 红尘无泪篇
        6.3.2 天涯问路篇
        6.3.3 故国不思篇
        6.3.4 破衣戏语篇
    6.4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叙事中的文化观照
        6.4.1 在承载“文革”历史负荷中跋涉——阿黛的《处女塔》
        6.4.2 “人生自白”的疼痛——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
        6.4.3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灵探索——阎真的《曾在天涯》
        6.4.4 东方视角中的异域婚恋奇情——王瑞芸的《戈登医生》
        6.4.5 女性家庭角色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陈谦的《覆水》
        6.4.6 跨域经验中的文化身份蜕变——施雨的《下城急诊室》
第7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7.1 北美华文网络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
        7.1.1 从自我认同到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7.1.2 女性写作中的地缘情结
    7.2 流散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母题
        7.2.1 山水母题
        7.2.2 婚恋母题
        7.2.3 放逐母题
    7.3 浅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7.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女性主义的特色
        7.3.2 和谐是女性主义最终目的
    7.4 结语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国有“网路”怎么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异质性与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D]. 孙嘉璐. 吉林大学, 2019(11)
  • [3]法治与改革:1978—2018年法律制定的实践研究[D]. 李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4]媒体与埃及的政治变革(2010-2013) ——基于三种媒体形式的研究[D]. 拉妮娅(Rania Mohamed Ramadan Ahmed Saleh).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学制度探究[D]. 宋蕊佳. 沈阳师范大学, 2016(10)
  • [6]跨国并购流程与绩效研究 ——以中联重科并购CIFA为例[D]. 郑俊.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7]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新丝绸之路”的兴起[D]. 邹磊. 复旦大学, 2013(02)
  • [8]并购企业营销整合战略的研究[D]. 赖耀全. 天津大学, 2013(03)
  • [9]波特五力模型下中国网络电视台竞争战略研究[D]. 刘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10]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 林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国有“互联网”怎么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