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热负荷论文_白博峰,黄蓉,郭烈锦,肖泽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热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负荷,热流,密度,环状,环形,溶液。

临界热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白博峰,黄蓉,郭烈锦,肖泽军[1](2003)在《环形管环状流临界热负荷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环形管内流动与传热的特点,重新定义了环形管的水力直径和热周直径,基于圆管环状流CHF解析模型,得到了环形管内环状流临界热负荷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环形管内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在不同加热方式下发生的临界热负荷,加热方式包括有内侧加热、外侧加热、两侧同时加热等。数值预测结果与文献数据比较表明本文的解析模型在P=0.57-15.01.MPa,G=198-3789.5 kgm-2s-1,xc=0.068-0.855,L/Dhe=19.3-539.5范围内预测良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孙中宁,谈和平,阎昌琪[2](2001)在《外侧加热环隙流道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侧加热的竖直环隙流道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临界热负荷计算中使用水力当量直径和加热当量直径的合理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临界热负荷简化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值与文献实验结果十分吻合。(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1年05期)

文东升,王补宣,彭晓峰[3](2001)在《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基于宏观层 (Macrolayer)汽柱下的微层失稳导致临界热负荷产生的假设 ,分析了微层中的各种复杂行为。运用长波理论分析稳定性 ,得到临界过热度的表达式 ,从理论上预测了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发现微层中的 Marangoni流动 ,流体微观物理性质及湿润性 ,滑移系数等近壁区因素对临界过热度的大小具有重要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现有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Z1期)

孙中宁,杜泽,阎昌琪,张志华[4](2000)在《竖直及倾斜环隙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为工质 ,在常压下对垂直和倾斜环隙流道内的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得到了计及进出口局部阻力的计算公式 ,讨论了流道几何尺寸、几何形状、倾角、压力和进出口局部阻力等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 ,可用于计算竖直环隙、圆管及长方形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的半经验公式 ,其计算精度和适用范围较现有的计算公式有显着提高 ,原则上不受H/De 值大小的限制。(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00年02期)

刘进荣,陈虎,杜春华[5](1998)在《釜式再沸器壳侧管束临界热负荷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管束沸腾临界点形成的干涸机理,建立了利用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与管束传热的分格模型计算管束临界热负荷的方法,考察了管束上方液面高度、管束直径、管间距等对管束临界热负荷的影响,并对管束沸腾临界点形成的干涸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期刊1998年05期)

毛一平,张鸣远,陈学俊,李传凯[6](1997)在《垂直上升管内非牛顿流体流动沸腾的壁温工况和临界热负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非牛顿流体-高聚物水溶液在垂直上升管内强制流动沸腾过程中的壁温沿管长变化及临界热负荷的特点,并考察了高聚物种类、浓度、质量流速等对临界热负荷和壁温工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1997年06期)

项光明,彭晓峰,胡杭英,王补宣[7](1997)在《微槽表面对临界热负荷强化作用的实验与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型槽板表面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考察了微型槽结构对临界热负荷及过渡沸腾的强化作用和影响,提出分析表面微型槽强化机理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预示其强化效果。理论和实验结果极好地一致,并证实微型槽结构可明显提高加热平板的临界热负荷,强化过渡沸腾传热。(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1997年02期)

郑建学,陈听宽,罗毓珊,毕勤成,吴履琛[8](1995)在《高压汽水两相流内螺纹管壁温与临界热负荷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在西安交通大学高压汽水两相流试验回路上进行的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管采用28mm×6mm的内螺纹管,试验管材料为:12Cr1MoV,试验参数为压力p=13.0~22.0MPa,内壁热负荷q=200~800kW/m2,质量流速G=2400~1800kg/(m2·s).试验确定了在上述参数范围内的壁温变化特性,得出了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热负荷和界限质量流速。文中结论对采用内螺纹管的电站锅炉水冷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5期)

郑建学,宋纪元,陈听宽[9](1995)在《卧式V型管管壁温度特性及临界热负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卧式V型管高压汽水两相流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为:压力P=4~14MPa,质量流速G=400~1000kg/(m2·s),进口干度xi=-0.328~0.98,热负荷q=0~350kW/m2,管径为32×3mm,直管段倾角α=10°.在上述参数范围内研究了压力、质量流速、进口干度和热负荷对管壁温度特性的影响.根据试验得到了计算临界热负荷的关系式.该式可用来预测卧式V型管弯头上、下游部分的传热恶化条件.为沸腾燃烧锅炉中卧式V型埋管、锅炉炉膛出口凝渣管等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1995年02期)

王如竹,钱勇,徐烈[10](1993)在《过冷态超流氦的临界热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过冷态超流氦(HeTIp)中的最大临界热负荷q_R和最小临界热负荷q_R。从相界面的传热传质出发推导出了q_p及q_R理论表达式,所导出的q_p理论式及q_R半经验式由于采用了“相对临界热流密度法”撇开几何因子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该理论解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1993年05期)

临界热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外侧加热的竖直环隙流道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临界热负荷计算中使用水力当量直径和加热当量直径的合理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临界热负荷简化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值与文献实验结果十分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热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白博峰,黄蓉,郭烈锦,肖泽军.环形管环状流临界热负荷解析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

[2].孙中宁,谈和平,阎昌琪.外侧加热环隙流道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分析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1

[3].文东升,王补宣,彭晓峰.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4].孙中宁,杜泽,阎昌琪,张志华.竖直及倾斜环隙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J].核科学与工程.2000

[5].刘进荣,陈虎,杜春华.釜式再沸器壳侧管束临界热负荷模拟计算[J].石油化工设备.1998

[6].毛一平,张鸣远,陈学俊,李传凯.垂直上升管内非牛顿流体流动沸腾的壁温工况和临界热负荷[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

[7].项光明,彭晓峰,胡杭英,王补宣.微槽表面对临界热负荷强化作用的实验与理论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1997

[8].郑建学,陈听宽,罗毓珊,毕勤成,吴履琛.高压汽水两相流内螺纹管壁温与临界热负荷特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

[9].郑建学,宋纪元,陈听宽.卧式V型管管壁温度特性及临界热负荷的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

[10].王如竹,钱勇,徐烈.过冷态超流氦的临界热负荷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1993

论文知识图

亚临界压力区临界热负荷随干度...不同厚度下的临界热负荷(Tsub=0·...临界热负荷随压力的变化临界热负荷与干度的关系曲线临界热负荷(a)和恢复热负荷(...倾角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标签:;  ;  ;  ;  ;  ;  ;  

临界热负荷论文_白博峰,黄蓉,郭烈锦,肖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