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价值论文_蒋红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然,价值,生态,价值论,主义,可可西里,实在论。

自然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蒋红雨[1](2019)在《心灵具有自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灵是否具有自然价值是建立统一的自然秩序原理的逻辑基点。心灵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自然价值既是一个非历史的构成性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理解问题。许多心灵唯物论者从不同思想进路对心灵作了物理主义的非历史构成性论说,促进了对于心灵的唯物论理解。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03)

张敏[2](2019)在《论自然价值知性模式与人格的生态涵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主体的人类将以何种道德姿态面对自然,是当今生态文明能否得以顺利建设的关键,原因就在于道德观念是人和社会存在的预设前提之一。就道德观念的本质而言,其对人的意图、目的动机和行为有着规范及引导作用,是人类采用何种态度和观念从事社会实践的价值旨归。而道德观念与人性存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人性对道德的形成起着根基性作用,因此人性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性的需求性诉求,即源于人类生存的根源性的内在需要。而近代以来基于理性、人类欲望生成的人性能否重获生态向度,关键就在于以何种方式来评价自然价值,而自然价值知性模式不仅能为此提供恰当的认知方式,也有利于生态人性的人格具象化,即生态人格的蕴积涵育。(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继创[3](2019)在《论自然的系统价值——兼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证明自然的系统价值是实现生态道德扩展的价值论基础。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环境伦理学,从对功利主义自然工具价值的批判到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证成,再到自然系统价值的合理建构,蕴涵着自然价值生成"人为"和"自然"的视界融合,从有机体个人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视域转换,以及环境伦理学"伦理整体主义"价值原则客观性证明,蕴涵着环境伦理学思维范式转换。(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继创,董锦潼[4](2019)在《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价值的合理证明是解决人类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核心问题。西方传统环境伦理学从"自然"视角建构自然价值理论,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理论路径对立。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的合理论证必须以"自然"和"人为"视域互融,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道德赋值",而且诉求道德意义上人类"诗意地栖居",超越二元对立认知思维范式,走出"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困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青[5](2019)在《浅析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与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作为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构建了以荒野自然观为本体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认识论,以客观的自然内在价值为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其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然价值论。当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其自然价值论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自然的认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梁庆周[6](2019)在《保障生态权利公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基于自然价值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权利是源于自然本身的一种客观权利,在自然的历史变迁中,生态权利公平是自然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保障生态权利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也是中华优秀生态传统文化和生态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双重呼唤。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加强生态权利公平的价值引导,切实保障生态权利公平。(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9年01期)

邓凤玉,庄穆[7](2018)在《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视域下古树保护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树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价值。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中的古树只有单一的工具价值,对古树大肆破坏。罗尔斯顿从自然价值论出发提出,自然价值是客观的、多元的存在,是工具价值、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的有机统一,并主张人类应对自然界承担道德义务。这一理论不仅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古树保护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通过对古树价值的梳理,分析目前古树保护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及原因是自然价值观上的盲点,并结合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提出对古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马晓慧,杨玉婷[8](2018)在《老子“无为”释义:一种自然价值导向的“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对行为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种"有而似无"的行为。这种行为,因其遵循事物自身价值,不对事物作外在的干扰,从而"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看起来似乎是无所为,实质是一种以"无为"为基础的"为"。"无为"的行为主体是作为理想化统治者的圣人,老子将其行为的界限规定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在自然的范围内有所为,超出自然的界限应采取"不敢为"的态度。因此,所谓"无为"是以"自然"为价值导向,从而达成"无不为""民自化"等良好的行为结果的"为"。老子曰"道法自然","自然"原则是"道"的内在特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之自然常态;圣人之"无为"乃是效法"道"之"无为",以"自然"为价值导向,如此则有"万物将自化""民自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杨剑坤[9](2018)在《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荒野的自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检验一个文化是否完美,不是看它是否将全部的自然用于自己的消费,而是看它是否能够明智地选择社会价值,使自然保持其荒野价值,而把自然作为生发出众多历史性成就的生命之源加以欣赏。"2017年7月,在波兰召开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可可西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契合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所需的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审美价值与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栖息地完整的严苛标准。海拔4500米以上大面积的高山和草原系统,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洪荒之美。寒冷的高原气候,在不间断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周刊》期刊2018年06期)

曹家宁,刘吉发[10](2018)在《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生成与价值转化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以及"科技理性"等思潮影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面临着"只见青山不见人""金山银山是目的"等环境伦理冲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民主体制度优势,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8年06期)

自然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主体的人类将以何种道德姿态面对自然,是当今生态文明能否得以顺利建设的关键,原因就在于道德观念是人和社会存在的预设前提之一。就道德观念的本质而言,其对人的意图、目的动机和行为有着规范及引导作用,是人类采用何种态度和观念从事社会实践的价值旨归。而道德观念与人性存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人性对道德的形成起着根基性作用,因此人性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性的需求性诉求,即源于人类生存的根源性的内在需要。而近代以来基于理性、人类欲望生成的人性能否重获生态向度,关键就在于以何种方式来评价自然价值,而自然价值知性模式不仅能为此提供恰当的认知方式,也有利于生态人性的人格具象化,即生态人格的蕴积涵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蒋红雨.心灵具有自然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张敏.论自然价值知性模式与人格的生态涵育[J].社会科学研究.2019

[3].王继创.论自然的系统价值——兼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继创,董锦潼.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批判[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5].李青.浅析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与其当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9

[6].梁庆周.保障生态权利公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基于自然价值论的视角[J].传承.2019

[7].邓凤玉,庄穆.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视域下古树保护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8

[8].马晓慧,杨玉婷.老子“无为”释义:一种自然价值导向的“为”[J].荆楚学刊.2018

[9].杨剑坤.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荒野的自然价值[J].中国周刊.2018

[10].曹家宁,刘吉发.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8

论文知识图

海南公路旅游自然价值评价结果绿道城市道路景观、风景道、绿道的区...海南公路旅游历史价值评价结果海南公路旅游价值评价综合结果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外观真的水与真的美人鱼

标签:;  ;  ;  ;  ;  ;  ;  

自然价值论文_蒋红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