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重类型论文_付久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重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品种,水稻,千粒重,籼稻,常规,产量,粳稻。

穗重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付久才[1](2015)在《寒地粳稻不同穗重类型产量因子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06-307、东农416、合选99-7、龙粳26、垦稻12、青系102、龙盾02-72、龙粳18、合选99-1作为供试品种(系),按照穗重将其分为叁种类型:即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分析不同穗重类型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寒地不同穗重类型品种粳稻的一、二次枝梗的平均粒数较稳定,一次枝梗的粒数稳定在5~6粒;二次枝梗的粒数在3粒,是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结实率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二次枝梗的结实率与整体结实率呈线性正相关。不同穗重类型的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差值却有显着差异,重穗型差值最大,轻穗型最小。(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5年01期)

李进前[2](2010)在《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的基本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群体水培下,于2008年和2009年选用94个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测定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系数、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品种单穗重的高低将供试品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并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根系性状、穗部性状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有关性状的演变趋势及其差异,分析了大穗型品种有关性状的基本特点,以期为粳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粳稻品种的单穗重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9-3.59 g·穗-1(2008年)和1.01-3.53 g·穗-1(2009年),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分别增加354.2%(2008年)和249.5%(2009年)。A、B、C、D、E、F各类品种平均穗重分别为1.14、1.69、2.04、2.38、2.70、3.50 g·穗-1(2008年)和1.35、1.65、1.92、2.18、2.61、3.14 g·穗-1(2009年),其品种数分别为19、17、16、22、13、4个(2008年)和12、19、21、26、10、6个(2009年)。同年度不同穗重类型品种平均穗重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2)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穗重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2**(2008年)和0.612**(2009年),均达极显着水平。扩大穗型、增加穗重有利于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3)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结实率的差异不显着,千粒重的差异,2008年达显着水平,2009年不显着。大穗型粳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穂颖花数多、千粒重较大,但结实率小于偏大穗型品种,说明穗型过大不利于结实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大穗型品种一次枝梗千粒重、二次枝梗千粒重均大于小穗型品种,但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较低,小于偏大穗型品种。着粒密度过大是大穗型品种全株、一、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低尤其是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4)大穗型品种库容量、叶面积系数、生物产量、抽穗期干物质生产量、总吸氮量、抽穗期吸氮量显着大于其它类型品种,经济系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大但小于中等偏大穗型品种。(5)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均存在显着的差异。穗重与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关系密切。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着粒密度大、一次枝梗数多、二次枝梗数多、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大。(6)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株根干重、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存在显着性差异。大穗型品种单株不定根总长较长、单株根干重较大、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大、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较大;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穗根数、根干重、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均存在显着差异,大穗型品种单穗根系性状均大于小穗型品种;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均存在显着差异。大穗型品种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较大,但小于中等偏大穗型品种;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成穗期冠根比有较大的差异,2008年比2009年趋势明显,大穗型品种的成熟期冠根比大。相关分析表明,穗重与单株根系性状(包括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重、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单穗根系性状(包括单穗根数、单穗根干重、单穗不定根总长、单穗根系总吸收面积、单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穗根系活力)、单条不定根性状(包括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成熟期冠根比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关系,单穗根系性状相关系数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单株根系性状受到单穗根系性状与穗数共同的影响,但单穗根系性状对单株根系性状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单株穗数对单株根系性状的相关程度。说明单穗根系性状对穗重影响大于单株根系性状对穗重的影响。大穗型品种在单株根系、单穗根系、单条不定根及成熟期冠根比等性状上比小穗型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单穗根系性状优势更明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0-05-01)

董桂春,居静,于小风,张燕,赵江宁[3](2010)在《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着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马文波[4](2002)在《不同穗重类型水稻品种源、流、库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2002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以重穗型品种冈优527、冈优881,中穗型品种汕优63、R527,轻穗型品种密阳46、R047等18个典型的不同穗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对其源、流、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从源-库类型来看,重穗型、中穗型品种属于源限制型,而轻穗型品种属于库限制型;从籽粒灌浆特性来看,重穗型品种强、弱势粒表现为异步灌浆型,而中穗型、轻穗型品种强、弱势粒表现为同步灌浆型。 (2)在剑叶光合特性方面,从光合日变化上看,重穗型品种冈优527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净光合速率均显着高于中穗型品种汕优63和轻穗型密阳46,特别是中午光合抑制较轻;从光-光合曲线看,其量子效率差别较小,饱合光强下冈优527的净光合速率比汕优63和密阳46分别高9.6%和17.8%;在100~300μl/LCO_2浓度下,冈优527净光合速率上升最快,密阳46次之,汕优63最低;冈优527和密阳46的光合最适温度均在35℃左右,较汕优63高(汕优63为30℃左右)。气孔开度总量(单位面积上的气孔密度乘以其气孔开度)大是净光合速率高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 (3)从茎鞘抗倒伏能力方面来看,不同穗重类型水稻品种的倒伏指数差异较小,茎壁厚、机械组织发达是重穗型水稻品种茎鞘抗折力强的解剖学基础;相关分析表明,茎鞘的抗伏力强弱与茎秆的粗度和秆壁厚度呈显着正相关,且茎秆较粗可培育较大的穗子。可以推测,要增强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关键在于适当株高的基础上培育秆壁厚实的品种,促进茎秆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 马文波.不同穗重类型水稻品种源、流、库特性的研究2 (4)在穗部维管柬特征方面,从穗部的各个层面上看,重穗型品种的单个维管柬面积、维管束总面积及韧皮部总面积均大于中穗型品种,而后者又大于轻穗型品种。维管束的有效库容负荷量是重穗型、中穗型品种类型间差异甚微,但均显着高于轻穗型品种。发达的维管束是重穗型水稻品种颖花发育、籽粒充实正常的前提。结果亦证明重穗型杂交稻选育方法为水稻超高产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赵玲瑛,钱强华,丁厚栋[5](1990)在《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的粒数、粒重、穗重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育种工作的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原始材料是提高育种工作成效的关键。我省从五十、六十年代就开始广泛搜集整理农家品种,从七十年代初又从国外和省外大量引进小麦种质资源。如何正确评价这些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且从大量的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我省利用的亲本材料,是目前品种资源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选用了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16个,综合5年的试验结果,对与产量有关的粒数、粒重和穗重3个性状作稳定性分析,以阐明我省气候条件下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的稳定性,明确适合我省种植的小麦生态类型,为高产、稳产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1990年01期)

穗重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群体水培下,于2008年和2009年选用94个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测定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系数、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品种单穗重的高低将供试品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并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根系性状、穗部性状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有关性状的演变趋势及其差异,分析了大穗型品种有关性状的基本特点,以期为粳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粳稻品种的单穗重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9-3.59 g·穗-1(2008年)和1.01-3.53 g·穗-1(2009年),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分别增加354.2%(2008年)和249.5%(2009年)。A、B、C、D、E、F各类品种平均穗重分别为1.14、1.69、2.04、2.38、2.70、3.50 g·穗-1(2008年)和1.35、1.65、1.92、2.18、2.61、3.14 g·穗-1(2009年),其品种数分别为19、17、16、22、13、4个(2008年)和12、19、21、26、10、6个(2009年)。同年度不同穗重类型品种平均穗重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2)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穗重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2**(2008年)和0.612**(2009年),均达极显着水平。扩大穗型、增加穗重有利于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3)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结实率的差异不显着,千粒重的差异,2008年达显着水平,2009年不显着。大穗型粳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穂颖花数多、千粒重较大,但结实率小于偏大穗型品种,说明穗型过大不利于结实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大穗型品种一次枝梗千粒重、二次枝梗千粒重均大于小穗型品种,但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较低,小于偏大穗型品种。着粒密度过大是大穗型品种全株、一、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低尤其是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4)大穗型品种库容量、叶面积系数、生物产量、抽穗期干物质生产量、总吸氮量、抽穗期吸氮量显着大于其它类型品种,经济系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大但小于中等偏大穗型品种。(5)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均存在显着的差异。穗重与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关系密切。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着粒密度大、一次枝梗数多、二次枝梗数多、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比例大。(6)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株根干重、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存在显着性差异。大穗型品种单株不定根总长较长、单株根干重较大、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大、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较大;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单穗根数、根干重、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均存在显着差异,大穗型品种单穗根系性状均大于小穗型品种;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均存在显着差异。大穗型品种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较大,但小于中等偏大穗型品种;不同穗重类型粳稻品种间成穗期冠根比有较大的差异,2008年比2009年趋势明显,大穗型品种的成熟期冠根比大。相关分析表明,穗重与单株根系性状(包括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重、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单穗根系性状(包括单穗根数、单穗根干重、单穗不定根总长、单穗根系总吸收面积、单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穗根系活力)、单条不定根性状(包括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干重)、成熟期冠根比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关系,单穗根系性状相关系数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单株根系性状受到单穗根系性状与穗数共同的影响,但单穗根系性状对单株根系性状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单株穗数对单株根系性状的相关程度。说明单穗根系性状对穗重影响大于单株根系性状对穗重的影响。大穗型品种在单株根系、单穗根系、单条不定根及成熟期冠根比等性状上比小穗型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单穗根系性状优势更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重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付久才.寒地粳稻不同穗重类型产量因子初探[J].北方水稻.2015

[2].李进前.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粳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0

[3].董桂春,居静,于小风,张燕,赵江宁.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

[4].马文波.不同穗重类型水稻品种源、流、库特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

[5].赵玲瑛,钱强华,丁厚栋.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的粒数、粒重、穗重的稳定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1990

论文知识图

1 不同穗重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冠...不同穗重类型水稻的剑叶净光合速...剑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剑叶气孔开度的日变化剑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温江)甘肃省104份地方小麦品种形态性状聚类...

标签:;  ;  ;  ;  ;  ;  ;  

穗重类型论文_付久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