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

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

吴学辉, 马学真[1]2006年在《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最佳治疗模式。方法:把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四个治疗组:化放序贯常规分割放疗组、同步化疗常规分割放疗组、同步化疗常规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及同步化疗全程超分割放疗组,均完成4周期NP方案的化疗。比较四组的疗效、毒副作用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变化与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通过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2)比值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变化的检测,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其免疫学指标检测方法为:通过检测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的变化分别反应Th1、Th2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进行检测。结果1:四组近期疗效由高到低依次是同步化疗常规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组、同步化疗全程超分割组、同步化疗常规分割组、序贯化放疗组,有效率(CR+PR)依次是82.75%、82.14%、79.3%,53.3%,叁个同步化疗组与序贯化放疗组比较,近期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同步化疗之间叁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毒副作用的比较Ⅰ、Ⅱ、Ⅲ、Ⅳ度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序贯组分别是43.33%、23.33%、6.67%、3.33%,化放同步常规放疗组分别是31.03%、34.48%、17.24%、3.44%,化放同步后程加速组分别是17.24%、37.93%、24.13%、10.34%,同步化放疗全程超分割组分别是21.42%、35.71%、28.57%、10.71%,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叁个同步化疗组与序贯化放疗组比较,Ⅲ+Ⅳ级血液毒性差异有显着性(P<0.05),叁个同步组之间Ⅲ+Ⅳ血液毒性差异无显着性(P>0.05)。放射食管炎:Ⅰ、Ⅱ、Ⅲ、Ⅳ度放射性食管炎,序贯组分别是30.33%、13.33%、6.67%、0%,放化同步常规放疗组分别是27.58%、24.13%、17.86%、0%,放化同步常规放疗后程加速组分别是37.93%、20.68%、13.79%、3.44%,放化同步全程超分割放疗组分别是32.14%、32.14%、21.42%、3.57%,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叁个同步组与序贯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叁个同步组之间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别(P>0.05)。放射性肺炎:Ⅰ、Ⅱ、Ⅲ、Ⅳ度放射性肺炎,序贯组分别是16.67%、6.67%、0%、0%,放化同步常规放疗组分别是24.13%、13.79%、3.45%、0%,放化同步常规放疗后程加速组分别是24.13%、17.24%、6.89%、0%,放化同步全程超分割放疗组分别是28.57%、21.42%、7.14%、3.57%,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叁个同步组与序贯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叁个同步组之间放射性肺炎无明显差异(P>0.05)。3:免疫指标的变化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中Th1、Th1/Th2的值较正常病人低(P<0.01),Th2的值较正常病人高(P<0.01);完全缓解CR的病人,外周血Th1、Th1/Th2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增高的趋势,Th2有降低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未完全缓解和病情进展者(PR+NC+PD),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血Th1、Th1/Th2变化减低,Th2增高,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值较正常人低,CD8+值较正常人高(P<0.05)。完全缓解(CR)的病人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8+有下降趋势,CD4+、CD4+/CD8+值有增高的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未完全缓解和病情进展者(PR+NC+PD),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降低,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CD8+值有增高趋势(P>0.05)。病人外周血CD4+/CD8+与外周血Th1/Th2的变化呈一致性。结论:1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比较近期疗效明显提高;2同步化疗常规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显示出最高的近期疗效,但同步放化疗不同分割放疗模式之间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性;3各同步放化疗组均显示毒副作用增加,与序贯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同步放化疗不同放疗分割模式之间毒副作用从高到低依次是全程超分割组、后程加速超分割组、常规分割组,但各组无显着性差异,均在允许范围,病人可以耐受。4晚期肺癌外周血T辅助细胞Th1降低、Th2升高、Th1/Th2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此四种治疗模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没有差异。

吴学辉[2]2004年在《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最佳治疗模式。方法:把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四个治疗组:化放序贯常规分割放疗组、同步化疗常规分割放疗组、同步化疗常规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及同步化疗全程超分割放疗组,均完成4周期NP方案的化疗。比较四组的疗效、毒副作用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变化与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的变化,通过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2)比值和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比值变化的检测,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其免疫学指标检测方法为:通过检测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的变化分别反应Th1、Th2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进行检测。结果1:四组近期疗效 由高到低依次是同步化疗常规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组、同步化疗全程超分割组、同步化疗常规分割组、序贯化放疗组,有效率(CR+PR)依次是82.75%、82.14%、79.3%,53.3%,叁个同步化疗组与序贯化放疗组比较,近期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同步化疗之间叁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毒副作用的比较 Ⅰ、Ⅱ、Ⅲ、Ⅳ度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序贯组分别是43.33%、23.33%、6.67%、3.33%,化放同步常规放疗组分别是31.03%、34.48%、17.24%、3.44%,化放同步后程加速组分别是17.24%、37.93%、24.13%、10.34%,同步化放疗全程超分割组分别是21.42%、35.71%、28.57%、10.71%,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叁个同步化疗组与序贯化放疗组比较,Ⅲ+Ⅳ级血液毒性差异有显着性(P<0.05),叁个同步组之间

参考文献:

[1]. 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比较研究[C]. 吴学辉, 马学真. 第九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2]. 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D]. 吴学辉. 青岛大学. 2004

标签:;  ;  ;  ;  ;  

同步放化疗后程加速及全程超分割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