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摘要:孔子乃儒家创始人,其为学思想博大精深。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孔子为学之道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因此,努力挖掘孔子为学之道,对于纠正当今学界的不良学风,端正为学态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为学之道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6-0085-02

孔子把为学放在为人、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强调为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提出了一系列为学之道,虽然时代几经变迁,但这些为学之道仍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孔子为学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学之目的;为学之态度;为学之方法;为学之过程与境界等几个方面。

一、孔子为学之目的

孔子把为学之道放在为人和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他提出,为学之目的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言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在学。孔子把为学、修身、为人、为政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为学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p96)对于圣人则是生而知之,对于一般人来讲则要学而知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p72)。可见,学习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实现天下平,则首先要学会修身。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p154)意识是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从而把为学、为人、为政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学习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子夏说:“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意识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反对那种狭隘的为学之目的,即为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当然,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为了做官,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4](p82)

二、孔子为学之态度

在明确为学目的的同时,孔子还要求端正为学的态度。孔子对为学的态度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p19)意识是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他反对不懂装懂,更反对凭空捏造。他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6](p73)意识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可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是孔子为学的前提。

其次好学而不求奢华。孔子强调人要好学而不求奢华。何谓好学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7](p9)同时,孔子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意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p37)可见,好学而不求奢华是孔子为学态度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乐学忘忧。孔子不仅要求好学更追求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9](p61)而乐学的境界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10](p71),甚至达到“早闻道,夕死可矣。”[11](p37)的乐学境界。

三、孔子为学之方法

学问思辨行是儒家著名的学习原则或方法。《论语》已有雏形思想,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2](p200)《中庸》增加了力行的内容,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3](p101)

第一,好学、博学。孔子把学和记结合起来称为好学。他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只有达到“日知其所忘,月无忘其所能”,才是孔子所谓的好学也已矣。孔子认为不仅要好学,还要博学,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p63-64)所谓博学就是除了要学习问,行,忠,信之外,还要学习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5](p185)

第二,切问。学习要切问,审问,才能有所收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入太庭,每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第三,思辨。孔子认为,为学不仅要好学,切问,更要思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p18)那种只思不学或只学不思都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7](p168)即使在学好了在践行之前,也要思辨,如“三思而后行”。

第四,践行。君子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还要付诸于实践。为学的目的是实践,知识只有在付诸于实践之后,才会有意义。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8](p135)那种只说而不去践行的人不是君子。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9](p45)他反思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够,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20](p76)所以孔子认为,君子要慎于言而敏于行,不要轻易说话,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之原因在于耻躬之不逮也。

四、孔子为学之过程与境界

做学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1](p12)更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退,吾往也。”[22](p93)后来,《荀子.劝学》之名言“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中庸》之中所说的“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精神。

孔子认为,人只有通过循序渐进和坚强毅力去学习,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如果只想成为君子而不爱好学习,则无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还有可能出问题。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3](p184)

孔子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境界。第一,从理论知识掌握的角度,做学问要达到升堂入室的境界。孔子在评价其学生子路时提出了做学问的几个阶段,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24](p114)第二,从做人的角度,做学问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5](p12)

五、孔子为学之道之启示

孔子的为学之道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孔子的为学之道对于当今学界读书人做学问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对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界做学问的风气逐渐变得浮躁功利起来,剽窃、抄袭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重温几千年前孔子的为学之道,对于当今学界纠正不正之风,端正学习态度,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无疑是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做学问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把做学问置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视角下来认识,有利于帮助知识分子树立做学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换言之,学习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更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这对于当前学界之浮躁功利之学风无疑是当头一棒。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界的学风逐渐偏离的学术的真面目,开始向金钱、权力屈膝。做学问是为了出名、赚钱,为了给自己捞取从政的政治资本,因此,学术腐败应运而生,一部分知识分子丧失了学术的良知和道德,剽窃、抄袭风气越演越烈,更有甚者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来谋取不义之财,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何谈学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我们重温孔子的为学之道时,无疑给我们重要的警醒,孔子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不正是说的当今学界的不正常现象吗?因此,认真学习孔子的为学之道,树立学术道德自觉意识,对于当前纠正不良学术风气,树立做学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为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更要宁静致远。做学问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凭空捏造杜撰,过则无惮改。做学问更要淡泊名利,坐得住冷板凳。正如孔子赞美其弟子颜回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6](p59)当前,学界部分知识分子不懂装懂,甚至外行指导内行,干扰内行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更有部分知识分子学风浮躁,缺乏职业操守,以学术造假骗取国家的基金资助,科技奖项等。而重温孔子为学之道,能否给当前学界的知识分子一点启发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当然,这里我们强调做学问要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不是说让知识分子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去做苦行僧。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7](p71)

第三,为学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子认为做学问要博览群书,志趣坚定,恳切发问,思考当前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且信息变化多端,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现在更需要博览群书,博通古今中外,才能有开阔的视野,做出真学问。但阅读不等于思考,发问不等于切问。当前,学界一部分知识分子学术志趣不稳定,长期处于摇摆之中。什么热门研究什么,搞的自己像是一个“全球通”,殊不知自己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恳切的发问和思考了。因此,当前知识分子要博览群书,紧跟社会发展,但这不能成为自己志趣不坚定的理由。

第四,为学要学以致用,但不能因用而学。孔子认为做学问要学以致用,但不是为用而学。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推动着学术向前发展,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无疑是当前学界的重要原则,但不能因此而走向学术实用主义的道路。当前,学界重科技,轻人文;重实用,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从而导致了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德育等为科技、智育、实用主义让路,其结果不是双赢,而是两败俱伤。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以致用,但不能单纯地因用而学。

盖言之,孔子为学之道,虽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它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当前,认真学习孔子为学之道,对于纠正当前学界的浮躁、功利之风,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把眼光放在西方学者的身上,而无暇顾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学之道,其结果是既没有种好别人的田,也荒废了自家的田,得不偿失。

作者简介:符文品,广东技术师范学校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广东省广州市,510400)。

[参考文献]

[1][13]王国轩:《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版。

[2]-[12][14-2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签:;  ;  ;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