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付占明,李玲,徐亚丰,金松

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付占明,李玲,徐亚丰,金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合柱,有限元分析,轴心受压,承载力

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文献综述

付占明,李玲,徐亚丰,金松[1](2018)在《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短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短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对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短柱展开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受力阶段荷载-位移曲线的特征,不同受力阶段应力分布规律以及破坏形态,讨论了组合短柱轴心受压受力过程中荷载分配特性曲线以及荷载-横向变形系数曲线,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轴心受压组合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组合短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式,并且编写了组合短柱轴心受压纤维模型法程序。结果表明:钢材强度和径厚比对组合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简化公式计算结果和基于纤维模型的数值算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8年09期)

朱业鹏,金松,张铭[2](2018)在《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双向偏心受压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双向偏心受压力学性能,对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压组合柱展开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受力阶段荷载-位移曲线特征,不同受力阶段应力分布规律以及破坏形态,进行参数分析,探讨了混凝土强度,配骨指标,钢材强度,偏心率这些参数对双向偏心受压力学性能影响。同时分析了组合柱双向偏心受压荷载-纵向应变曲线特征。结果表明:钢材强度、混凝土强度,偏心率、长细比对双向偏心受压承载力影响较大,配骨指标和加载偏心角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8年08期)

牛鹏凯,闫长旺,刘曙光[3](2018)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模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发现改进的Park-Ang模型与Park-Ang模型在损伤预测方面的差异,在12个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础上,选取了王东升模型、陈林之模型和Park-Ang模型,分别计算出3个模型的损伤指数,对改进后模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依据损伤指数与试验现象,提出适用于不同模型的损伤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Park-Ang模型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王东升等引入新的参数能够有效地评估试件中小加载位移下的滞回耗能能力,即近似考虑了加载路径的影响,使损伤指数与试验现象较好吻合,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陈林之模型引入参数,调整了变形损伤与能量损伤对构件损伤的贡献,进而改善了Park-Ang模型在弹性阶段与最终破坏时损伤指数不合理的情况,使试件破坏时损伤指数更接近于1.0。(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8年04期)

赵建军,闫长旺,刘曙光,常智慧[4](2018)在《基于累积损伤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承载力退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承载力退化规律,通过对12个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在分析已有承载力退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强度退化函数,从累积损伤方面建立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承载力退化模型,确定了节点损伤变量与承载力退化的函数表达式,并讨论了试验参数对承载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退化模型能够反映节点的承载力退化现象,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构件的承载力衰减与加载制度有关,在同级控制位移下,承载力退化程度基本相等,节点构件发生破坏时,仍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该模型能反映地震作用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机理,可对该类节点的抗震设计和地震后的加固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8年03期)

付占明,金松,徐亚丰[5](2018)在《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长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长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长柱轴心受压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组合长柱荷载-变形曲线特征以及最终破坏模态,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对组合长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组合长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将提出的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其他相关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基于组合切线模量理论对组合长柱轴心受压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承载力计算公式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组合切线模量理论可以较好预测组合长柱轴心受压稳定承载力。(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8年01期)

金松,周飞聪,徐亚丰,周平[6](2017)在《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14根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偏心受压试件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了荷载-侧向挠度曲线特征、不同受力阶段的应力分布规律及破坏模态,进行参数分析,讨论不同参数对组合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组合柱偏心受压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并将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编写了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偏心受压数值分析程序.结果表明组合柱的偏心受压承载力随着偏心距、长细比以及径厚比增大而不断减小,随着配骨指标增大不断提高.简化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及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刘伟[7](2017)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C100及以上)结构(简称SRUHSC)能充分发挥钢骨及超高强混凝土材料的各自优势,兼具良好的抗震延性及高承载力的双重优点,在地震区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由于超高强混凝土的脆性及截面破坏特征,混凝土一旦开裂,裂缝面光滑,骨料咬合作用削弱明显,对抗剪机制产生影响。因此,从材料本构及抗剪机理的层面分析,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与钢骨普通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有所区别的,相应的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也应是不同的。然而,国内外基于超高强混凝土(C100及以上)的钢骨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较少,相关规范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C100及以上)结构的抗震设计准则及构造措施也未作出规定。这一现状阻滞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及其应用。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延性的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深入研究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震性能及抗剪机理,为后续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分析及设计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开展22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试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包括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骨混凝土梁框架结构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以及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结构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系统研究了轴压比、配箍率及含钢率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破坏形态、破坏过程、滞回性能、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强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各影响参数的耦合作用、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过程及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此种类型的边节点,轴压比对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以0.38为分界点,为论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库伦破坏准则、莫尔圆理论推导出复合应力状态下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计算模型,从而求解出该分界点的数值。2、通过分析钢骨腹板应变分布,提出钢骨腹板有效宽度指标及其数学表达式,该指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轴向压应力对钢骨抗剪机制的影响及抗剪机制中钢骨腹板的弹塑性状态;根据延性设计原则,推导低周往复荷载下梁截面受压区高度取值;基于超高强混凝土本构模型、约束混凝土模型的研究,对简化软化拉-压杆模型的斜压杆倾角、斜压杆高度,以及抗压强度对主拉应变的软化系数进行计算及调整,通过进行节点核心区箍筋的应变分析,引入箍筋有效面积的概念,从而较准确地计算出箍筋抗剪承载力,最后,利用迭加法推导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得出不同抗剪机制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贡献及占比。3、通过分析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的受力特点及传力机理,结合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的恢复力模型,建议的叁折线模型考虑了轴压比、配箍率对节点组合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用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节点的弹塑性分析。4、基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出的荷载-位移骨架曲线以及构件的抗剪承载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马英超[8](2017)在《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青睐,它不仅满足高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的要求,还满足未来建筑高强、低耗的发展需求。故本文主要研究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6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和框架的试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单个柱到整体框架,柱子抗震性能的变化及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轴压比、剪跨比、含钢率和截面强度比等主要试验参数的变化分析,讨论了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单个柱子和框架结构在破坏形式、滞回曲线、延性、强度和刚度退化、残余位移等性能上的差异,研究了不同试验参数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柱子和框架抗震系数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此种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奠定了基础。(2)通过对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进行拟静力试验,重点讨论了不同的轴压比、剪跨比、含钢率及截面强度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轴压比越大,结构的峰值荷载越大,侧向位移转角越小;剪跨比减小对结构的影响更加显着,峰值荷载明显增大,裂缝的延伸方向和柱脚的破坏形式均发生了变化,柱底混凝土剥落的速度更快;含钢率和截面强度比的增大对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但增大了结构的极限位移,残余位移值减小,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单层单跨框架结构的弯曲和剪切变形,建立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弯剪变形模型,为研究整体结构的变形规律奠定了基础。(3)对比分析了 0.5mm/s和20mm/s加载速率下,高、低两种不同轴压比的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目的是研究框架结构在高加载速率下的抗震性能,并与拟静力加载条件下的框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关系。在快速加载条件下,结构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水平承载力显着增大,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水平承载力大小相近,说明加载速率对弹性阶段的结构影响显着,对结构屈服后的影响减弱,同时降低了水平承载力的下降速率,提高了结构的侧向位移和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4)采用Opensees软件对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参数分析,主要参数有轴压比、剪跨比、含钢率、截面强度比和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结构轴压比临界值为0.45、柱梁截面强度比的一个分界点为1.3。基于刚度退化准则,建立了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卸载变化的恢复力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此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和恢复力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1-01)

郭慧珍,金松,唐毅,王顺意[9](2017)在《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弯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新型组合柱的抗弯力学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对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纯弯力学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典型组合柱纯弯试件的荷载-挠度关系曲线,不同受力阶段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破坏模态,同时考虑不同参数对组合柱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弯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提出简化计算式,并将简化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后用MATLAB编写了组合柱纯弯纤维模型法计算源程序,并将程序计算的弯矩-跨中挠度曲线与试验结果及有限元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简化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组合柱纯弯受力的弯矩-挠度曲线。(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7年08期)

张建成[10](2017)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SRUHSC)组合结构具有优良的承载能力和抗震延性,满足了现代建筑“高强低耗”的发展需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178078):基于延性的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本文致力于对SRUHSC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两跨叁层SRUHSC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观测SRUHSC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和裂缝开展,并对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水平承载能力、位移延性、耗能能力以及强度刚度退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轴压力的条件下,SRUHSC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圆润饱满,顶点及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达4.32~6.06,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退化较为平缓,具有良好变形性能和耗能能力。(2)开展SRUHSC与钢骨普通强度混凝土(SRNSC)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对比性研究。通过对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两个框架模型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水平承载力、位移延性、耗能能力以及强度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轴压比为0.75的条件下,二者均能实现梁铰破坏机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均较饱满,两框架的整体及各层间延性系数均大于3.0,具有良好的延性;在承载能力、位移延性、耗能能力、承载力退化和刚度退化等方面,组合框架均优于钢骨普通强度混凝土框架,表明在超高强混凝土中通过合理地配置钢骨和高强箍筋,既能充分发挥其高强抗压性能,提高承载能力,又能改善其脆性,增强了结构的延性,从而SRUHSC框架结构体系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3)针对目前缺乏SRUHSC框架结构体系的恢复力计算模型,基于已有对该结构拟静力加载试验的结果,提出了考虑加载循环退化效应的SRUHSC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并编写了相应的MATLAB程序。通过对滞回曲线、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功比指数、耗能比四个抗震指标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的吻合程度较高,能较为准确地描述SRUHSC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加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该恢复力模型能够为SRUHSC框架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分析提供依据。(4)基于SRUHSC框架结构抗震试验的研究结果,利用ABAQUS对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该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刚度退化以及出铰机制。有限元模拟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的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该结构体系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框架柱的体积配箍率、框架柱的含钢率、框架柱中钢骨的屈服强度以及框架梁柱线刚度比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钢骨屈服强度以及梁柱线刚度比的增大,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水平承载能力和初期弹性段的刚度,但对结构整体的抗震延性提升不大,影响较小;增大框架柱中的体积配箍率和含钢率,对结构水平承载能力和抗震延性均有明显提升;然而增大轴压比,除略微提高了结构弹性段的刚度外,结构的水平承载能力与抗震延性均有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双向偏心受压力学性能,对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压组合柱展开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受力阶段荷载-位移曲线特征,不同受力阶段应力分布规律以及破坏形态,进行参数分析,探讨了混凝土强度,配骨指标,钢材强度,偏心率这些参数对双向偏心受压力学性能影响。同时分析了组合柱双向偏心受压荷载-纵向应变曲线特征。结果表明:钢材强度、混凝土强度,偏心率、长细比对双向偏心受压承载力影响较大,配骨指标和加载偏心角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参考文献

[1].付占明,李玲,徐亚丰,金松.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短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分析[J].钢结构.2018

[2].朱业鹏,金松,张铭.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双向偏心受压力学性能[J].新型工业化.2018

[3].牛鹏凯,闫长旺,刘曙光.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模型对比分析[J].混凝土.2018

[4].赵建军,闫长旺,刘曙光,常智慧.基于累积损伤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承载力退化模型研究[J].钢结构.2018

[5].付占明,金松,徐亚丰.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长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J].结构工程师.2018

[6].金松,周飞聪,徐亚丰,周平.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

[7].刘伟.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马英超.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9].郭慧珍,金松,唐毅,王顺意.钢骨-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弯力学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7

[10].张建成.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钢骨高强混凝土柱论文-付占明,李玲,徐亚丰,金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