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古代造山带论文_张程,杨洪祥,冯嘉,刘俊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元古代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古代,作用,扬子,华北,地层,桐柏,恒山。

古元古代造山带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杨洪祥,冯嘉,刘俊来[1](2019)在《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热造山带典型构造样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下地壳的底辟上升是地壳中物质运移和热传递的一种重要机制,由这种机制产生的一系列穹窿构造不仅为揭示区域构造环境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了解地壳深部物质流动的窗口。辽东半岛的古元古代造山带内就发育有这样一套花岗片麻岩穹窿构造,为了深入理解这套花岗片麻岩穹窿的成因以及对造山带演化的影响,本文对其不同构造层次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特点和变形演化研究。结果显示,典型的花岗片麻岩穹窿可分为叁层结构:混合岩化的花岗岩内核、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带的幔部以及含大型构造透镜体的外壳。其中核部花岗岩塑性流动变形发育,并具有明显的交代现象。顺层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环境由靠近岩体的角闪岩相到远离岩体的低绿片岩相,并且没有明显的退化变质特点,拉伸线理具有统一的NW-SE方向。根据年代学数据与区域构造分析,花岗片麻岩穹窿构造是在区域收缩体制下花岗岩底辟形成的产物,其出现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变为一个由垂向和横向对流作用为主导的热造山带。(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文玉[2](2018)在《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内部发育孔兹岩系、中部造山带和胶-辽-吉造山带叁个古元古代拼接带,造山带内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岩石记录、构造行迹,并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本文以造山成矿理论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系统研究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沉积环境、浅部构造行迹、深部地质结构、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并对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边界、开启极性、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根据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界中发育的面理(片理、片麻理),线理、褶皱以及韧性变形的交切和迭加关系,该时代存在叁期变质变形作用:第一期SN向顺层伸展构造形迹表现为透入性片麻理和长英质条带形成,为塑性剪切机制,产状近SN走向,伴生有伟晶岩脉的顺层侵入;第二期近SN向挤压构造形迹表现为长英质条带与片麻理同时发生褶皱,并伴有构造置换现象,形成新的片麻理、钩状褶皱、无根褶皱等。其中大理岩发生硅化和透闪石化的变形作用更加明显,褶皱轴面走向近EW向;第叁期NE-SW向挤压构造形迹表现为早期形成的长英质条带与片麻理同时发生褶皱,形成新的NE-SW向宽缓褶皱。同时,地球物理方法所揭示出草河口复向斜和虎皮峪复背斜深部地质结构同样具有强烈褶皱的构造特征,指示了古元古代时期深与浅部构造行迹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2、根据与矿床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条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矿床本身的特征,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矿床主要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一是与古元古代沉积变质有关的硼、菱镁矿、滑石、磷、石墨成矿系列。成矿模式为吕梁期海底喷流、水热作用与成矿期和变质变形及后期迭加改造成矿期。二是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Pb、Zn、Au、Ag、Cu、Mo成矿系列。成矿模式为吕梁期海底喷流-水热作用期与成矿、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迭加改造成矿期。3、胶-辽-吉造山带北部构造边界为什司县-弓长岭南部-连山关-草河城-八里甸子镇-古城镇-二道白河镇一线,向东进入朝鲜境内。南部构造边界在陈屯-荷花山-红旗一线。同时,胶-辽-吉活动带内古元古界、花岗岩和基性岩墙及中生代侵入体等地质体记录了古元古代时期辽-吉造山/活动带复杂的陆块运动与结构状态,指示了胶-辽-吉活动带开启极性可能为自北向南。4、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可分为伸展期、挤压造山期和非造山期叁期。伸展期沉积作用、火山作用、水热作用等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与良好的成矿环境,是矿源层的形成期。挤压造山期形成许多褶皱、断裂构造,控制了非金属矿源层的分布格局,为金属矿液提供了导矿、储矿空间,深部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的动力来源,促进了矿体的形成与富集。非造山期构造运动对原生矿床进一步改造,同期岩浆活动再次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魏春景[3](2018)在《华北中部造山带五台-恒山地区古元古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时空分布与构造属性尚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华北克拉通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受大洋俯冲闭合控制,在1.85~1.95Ga之间先后发生3次陆-陆碰撞形成3条造山带,即孔兹岩带、胶-辽-吉带和中部造山带;另一种观点强调华北克拉通这3条元古代造山带在1.80~1.98Ga之间经历了相同的漫长演化过程,指示当时特有的热俯冲和碰撞环境.通过总结中部造山带中的五台-恒山地区变质作用研究进展,阐述该区古元古代造山时代与构造属性.五台-恒山地区的主要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包括恒山杂岩、五台杂岩和滹沱群.恒山杂岩和五台杂岩主体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表壳岩,它们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改造.第一期变质作用为中压型,是由于陆-陆碰撞导致弧后伸展盆地闭合、地壳加厚造山所致,从南向北形成一个递增序列:包括五台群下部和南恒山杂岩南部的低角闪岩相、南恒山杂岩北部高角闪岩相和北恒山杂岩的高压麻粒岩相,其压力峰期所对应的地热梯度为~15℃/km.变质锆石所记录的年龄峰值随着变质程度增高而降低,依次为~1.95Ga、~1.92Ga和~1.85Ga,这是因为在变质过程中锆石生长受流体和熔体行为控制:在亚固相线下,变质锆石可记录峰期变质年龄,而在超固相线条件下记录伴随熔体结晶的退变质年龄.由此确定该区中压相系变质作用压力峰期时间为~1.95Ga,对应地壳加厚造山的峰期.加厚地壳由于重力均衡导致变质岩从深部地壳折返至中部地壳,在P-T轨迹上表现为压力峰期之后发生等温减压(ITD)至0.5~0.7GPa,岩相学上表现为峰期石榴石分解形成斜长石"白眼圈"等,指示缺流体条件.南恒山北部高角闪岩相岩石中的变质锆石记录的折返时间为~1.92Ga,指示第一次造山结束.第二期变质作用为中-低压型,系为板内变形所致,表现为折返至中地壳的岩石伴随挤压型剪切变形和流体注入形成平衡矿物组合.朱家坊韧性剪切带就是这次板内变形的强构造域,其中也记录了顺时针型P-T轨迹,但所反映的地壳加厚程度有限,第二期变质-变形峰期时间为~1.85Ga.由于朱家坊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导致北恒山麻粒岩地体抬升.五台-恒山地区在1.80~1.96Ga之间经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这一认识或对讨论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的古元古代造山带演化有一定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胡古月,曾令森,高利娥,陈翰,刘秋平[4](2017)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纳木那尼穹隆古元古代岩石单元深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木那尼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段,属变质杂岩体,由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糜棱岩、混合岩、变杂砂岩、角闪岩、大理岩及后期侵位的电气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组成。本次研究对穹隆核部出露的混合岩、花岗片麻岩、电气石花岗岩及边缘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岩(T0768-4A-4C)锆石~(206)Pb/~(238)U谐和图上交点年龄为1873±28Ma,~(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77±21Ma。混合岩Sr同位素比值(1.25018~1.44452)和ε_(Nd)(t)值(-28.8~-28.5)指示其具其有低喜马拉雅岩石单元的地球化学属性;(2)花岗片麻岩锆石核部~(206)Pb/~(238)U谐和图上交点年龄为1878±9Ma,下交点年龄为10.9±0.5Ma。个别震荡环带边记录有13.1±0.3Ma的年龄数据,表明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可能经历了~10Ma左右的熔融事件;(3)侵位于古元古代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之中的电气石花岗岩(T0768-LG)具有与深熔事件相一致的年龄,其~(206)Pb/~(238)U谐和年龄为9.0±0.2Ma;(4)穹隆核部电气石花岗岩ε_(Nd)(t)值集中在(-18.9~-16.1),显着低于穹隆边缘的二云母花岗岩(ε_(Nd)(t)=-14.4~-10.3),指示电气石花岗岩部分熔融源区有更多成熟地壳物质的加入;(5)个别电气石花岗岩ε_(Nd)(t)值为-12.6,可能是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变泥质岩的混染所致。本次在纳木那尼穹隆的研究结果支持19~13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发生构造转换的模型(Zhang et al.,2012),并表明这种构造转化可能进一步引发了淡色花岗岩部分熔融源区的变化。南北伸展阶段为深度相对较浅的高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和杂砂岩等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穹隆边缘的二云母花岗岩(~16Ma);进入东西向伸展阶段后,深熔作用导致深部主中央逆冲断层(MCT)附近的古元古代岩石单元和变泥质岩混合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岩浆沿着南北向断裂带上升,形成电气石花岗岩体(~9Ma)。(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刘平华,刘福来,田忠华,王伟,蔡佳[5](2017)在《辽东半岛辽阳-本溪地区北辽河群巴罗型变质带变质变形历史:对胶-辽-吉带古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内部一条典型的古元古代造山带,其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辽吉地区位于胶-辽-吉带东北端,是胶-辽-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诸多国际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张秋生等,1988;白瑾,1993;Zhao et al.,2005,2012;刘福来等,2015)。目前,对辽东半岛北辽河群的变质演化与变形特征的研究相对滞后,从而制约了对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专题5:大陆内部构造、专题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7:大陆流变学》期刊2017-10-15)

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蔡佳[6](2015)在《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发育叁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迭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质演化P-T-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而荆山群、南辽河群和集安群的P-T-t轨迹则具有逆时针型式。本文最新研究发现,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非只局限于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及其邻区,而是贯穿于整个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其变质演化P-T-t轨迹与胶北地区荆山群泥质麻粒岩以及基性麻粒岩一样,均具有典型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型式,整个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1.9~1.95Ga左右。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辽东南的南辽河群以及吉南的集安群中的泥质麻粒岩均广泛发生了深熔作用,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分布于寄主岩石中,且与寄主岩石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深熔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域性的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时代为1.84~1.86Ga之间,表明这期广泛的深熔事件应发生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整体构造折返的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空间展布、南北边界、延伸规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最新研究表明,蚌埠-霍邱一带地表露头及其以西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花岗质岩石、基性麻粒岩和富Al片麻岩岩心,均记录了1.85~1.95Ga的麻粒岩相变质事件,暗示着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更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向鲁西南延伸至蚌埠-霍邱一带及其以西的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变质基底。而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大量1.85~1.95Ga变质热事件和1.8~1.9Ga、~2.1Ga两期岩浆事件的记录,则表明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至少是一部分变质基底)曾卷入到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事件之中。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目前有叁种构造模式,包括:裂谷开启-闭合模式、弧(陆)-陆碰撞模式和先裂谷-后碰撞造山演化模式,然而,带内异常复杂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的物质组成、多期/多阶段的岩浆作用事件、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和十分复杂的变质演化P-T-t轨迹样式、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难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演化模式来加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南侧边界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有关狼林地块和辽南地块的构造归属,特别是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惠初,任云伟,陆松年,康健丽,初航[7](2015)在《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含老岭群达台山组)与南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和老岭群的蚂蚁河组应是同时异相的产物,前者沉积在弧后盆地大陆边缘一侧,以陆缘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后者发育在弧后盆地岩浆弧一侧,火山作用强烈。集安群(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南辽河群的中上部(南高家峪组—大石桥组)所构成的孔兹岩系为弧后盆地收缩-俯冲阶段的沉积建造(相当于弧前构造背景),遭受了~1.9 Ga的变质作用,并被~1.9 Ga的石榴石花岗岩侵入。河栏—草河口地区的"大石桥组一段"为一套大理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基性岩脉均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背景。依据其中基性火山岩~1.87 G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推测其为弧后盆地俯冲收缩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盖县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碎屑锆石反映出大量古元古代的年龄信息,太古宙年龄信息相对较少,故推测物源区主要来自南侧的岩浆弧,所谓的"狼林地块"不是一个太古宙陆块,而主要表现为一条古元古代岩浆弧。(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惠初,任云伟,陆松年,康健丽,初航[8](2015)在《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含老岭群达台山组)与南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和老岭群的蚂蚁河组应是同时异相的产物,前者沉积在弧后盆地大陆边缘一侧,以陆缘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后者发育在弧后盆地岩浆弧一侧,火山作用强烈。集安群(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南辽河群的中上部(南高家峪组—大石桥组)所构成的孔兹岩系为弧后盆地收缩-俯冲阶段的沉积建造(相当于弧前构造背景),遭受了~1.9 Ga的变质作用,并被~1.9 Ga的石榴石花岗岩侵入。河栏—草河口地区的"大石桥组一段"为一套大理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基性岩脉均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背景。依据其中基性火山岩~1.87 G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推测其为弧后盆地俯冲收缩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盖县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碎屑锆石反映出大量古元古代的年龄信息,太古宙年龄信息相对较少,故推测物源区主要来自南侧的岩浆弧,所谓的"狼林地块"不是一个太古宙陆块,而主要表现为一条古元古代岩浆弧。(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王泽九先生八十华诞”专辑》期刊2015-09-01)

雷恒聪,向华,张泽明,祁敏,董昕[9](2014)在《苏鲁造山带古元古代超高温麻粒岩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的古元古代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泥质麻粒岩与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和片麻岩等变质表壳岩伴生。这些表壳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经历了叁迭纪超高压变质的新元古代正片麻岩中。泥质麻粒岩由石榴石、夕线石、斜长石、钾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和金红石组成。黑云母和白云母呈石榴石和夕线石的冠状体产出,为退变质矿物。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麻粒岩峰期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940℃和~1.2GPa。泥质麻粒岩中的锆石近等粒状或椭圆形,具有扇状或冷杉状分带,大多数具有平坦甚至亏损的重稀土配分模式,并有Eu负异常,为典型的麻粒岩相变质锆石。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给出了1845±9Ma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表明超高温麻粒岩形成于古元古代。结合现有的其他研究结果,我们推测扬子板块北缘经历了古元古代的增生造山作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胡娟,刘晓春,曲玮,崔建军[10](2012)在《桐柏造山带古元古代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和大别造山带之间,其北侧对应于北秦岭中高级变质杂岩,南侧对应于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锆石U-Pb定年在一个榴辉岩中获得其原岩侵位年龄和锆石重结晶或生长年龄分别为(1961±23)Ma和(1949±51)Ma,在一个石榴角闪岩(退变榴辉岩?)中获得其变质年龄为(1936±26)Ma,表明这两种基性岩石在二迭-叁迭纪高压变质之前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作用的影响。由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可利用的年代学资料确定,扬子陆块北缘发育的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可分为两幕,第一幕发生在约1.97~1.93 Ga,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有关;第二幕发生在约1.85~1.82 Ga,或者代表Columbia超大陆汇聚的继续,或者是陆块边缘增生过程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古元古代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北克拉通内部发育孔兹岩系、中部造山带和胶-辽-吉造山带叁个古元古代拼接带,造山带内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岩石记录、构造行迹,并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本文以造山成矿理论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系统研究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沉积环境、浅部构造行迹、深部地质结构、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并对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边界、开启极性、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根据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界中发育的面理(片理、片麻理),线理、褶皱以及韧性变形的交切和迭加关系,该时代存在叁期变质变形作用:第一期SN向顺层伸展构造形迹表现为透入性片麻理和长英质条带形成,为塑性剪切机制,产状近SN走向,伴生有伟晶岩脉的顺层侵入;第二期近SN向挤压构造形迹表现为长英质条带与片麻理同时发生褶皱,并伴有构造置换现象,形成新的片麻理、钩状褶皱、无根褶皱等。其中大理岩发生硅化和透闪石化的变形作用更加明显,褶皱轴面走向近EW向;第叁期NE-SW向挤压构造形迹表现为早期形成的长英质条带与片麻理同时发生褶皱,形成新的NE-SW向宽缓褶皱。同时,地球物理方法所揭示出草河口复向斜和虎皮峪复背斜深部地质结构同样具有强烈褶皱的构造特征,指示了古元古代时期深与浅部构造行迹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2、根据与矿床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条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矿床本身的特征,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矿床主要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一是与古元古代沉积变质有关的硼、菱镁矿、滑石、磷、石墨成矿系列。成矿模式为吕梁期海底喷流、水热作用与成矿期和变质变形及后期迭加改造成矿期。二是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Pb、Zn、Au、Ag、Cu、Mo成矿系列。成矿模式为吕梁期海底喷流-水热作用期与成矿、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迭加改造成矿期。3、胶-辽-吉造山带北部构造边界为什司县-弓长岭南部-连山关-草河城-八里甸子镇-古城镇-二道白河镇一线,向东进入朝鲜境内。南部构造边界在陈屯-荷花山-红旗一线。同时,胶-辽-吉活动带内古元古界、花岗岩和基性岩墙及中生代侵入体等地质体记录了古元古代时期辽-吉造山/活动带复杂的陆块运动与结构状态,指示了胶-辽-吉活动带开启极性可能为自北向南。4、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可分为伸展期、挤压造山期和非造山期叁期。伸展期沉积作用、火山作用、水热作用等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与良好的成矿环境,是矿源层的形成期。挤压造山期形成许多褶皱、断裂构造,控制了非金属矿源层的分布格局,为金属矿液提供了导矿、储矿空间,深部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的动力来源,促进了矿体的形成与富集。非造山期构造运动对原生矿床进一步改造,同期岩浆活动再次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元古代造山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程,杨洪祥,冯嘉,刘俊来.辽东古元古代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热造山带典型构造样式[J].岩石学报.2019

[2].刘文玉.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8

[3].魏春景.华北中部造山带五台-恒山地区古元古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2018

[4].胡古月,曾令森,高利娥,陈翰,刘秋平.喜马拉雅造山带纳木那尼穹隆古元古代岩石单元深熔作用[J].岩石学报.2017

[5].刘平华,刘福来,田忠华,王伟,蔡佳.辽东半岛辽阳-本溪地区北辽河群巴罗型变质带变质变形历史:对胶-辽-吉带古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的启示[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专题5:大陆内部构造、专题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7:大陆流变学.2017

[6].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蔡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J].岩石学报.2015

[7].王惠初,任云伟,陆松年,康健丽,初航.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J].地球学报.2015

[8].王惠初,任云伟,陆松年,康健丽,初航.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C].《地球学报》“王泽九先生八十华诞”专辑.2015

[9].雷恒聪,向华,张泽明,祁敏,董昕.苏鲁造山带古元古代超高温麻粒岩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4

[10].胡娟,刘晓春,曲玮,崔建军.桐柏造山带古元古代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a)中朝克拉通位置图和(b)中朝克...老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吉林省勘...阿卡孜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北淮阳成矿岩浆岩的锆石t-εHf(t)图...阿卡孜岩体构造判别图华北克拉通构造划分图(Zhaoetal.,2...

标签:;  ;  ;  ;  ;  ;  ;  

古元古代造山带论文_张程,杨洪祥,冯嘉,刘俊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