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为探究涪江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变化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ArcGIS、ENVI、GEE等平台,分析了涪江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最后通过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侵蚀量、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估算,分析了涪江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利于为研究区内合理利用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丰富区域尺度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案例,为其他同类区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文章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在涪江流域内土地垦殖率最高在38.22%-43.50%之间,草地指数次之在29.32%-35.98%之间。与2002年相比,2017年城镇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达到了58.56%,湿地面积增加幅度增加达到了41.26%,草地用地面积减少幅度为-18.51%。在2002年-2017年间,城镇用地的动态度为3.90%/a,是涪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的土地类型。湿地用地动态度次之为2.75%/a。草地用地类型的动态度为-1.23%/a。流域内3567.59km2草地用地转为农田用地、1764.44 km2农田用地转为草地用地、931.65 km2草地用地转为林地用地、400.97 km2林地用地转为草地用地、144.23 km2农田用地转为了城镇用地、63.81 km2草地用地转为城镇用地。从整个研究时间段来看土地利用转换较为强烈,2002-2017年的整体动态度为1.93%。(2)从总体来看,土地类型的景观多样性趋于丰富且在不断增加。景观斑块的离散小斑块在增加,聚集的大斑块也在增加。景观斑块异质性有所减小,斑块破碎程度逐渐增加。从类型景观来看,草地的破碎性是最高的,斑块的几何形状也是最复杂的。研究区内最大的优势斑块是农田。林地、湿地、城镇的离散指数最高,说明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较大且分散。总之研究区内的各地类景观随着时间推移,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3)涪江流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南部低于北部,即涪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NPP较低,涪江流域的上游地植被NPP较高。森林NPP值最大为505.25gCm-2a-1,湿地NPP值最小为196.48 gCm-2a-1。有60.27%区域处于正向增长的趋势,有39.73%的区域处于负增长的趋势。流域NPP整体变化呈现为负增长的变化趋势,其斜率为-0.12。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湿地和农田用地NPP变化斜率最大均为0.28。林地用地的变化斜率为负增长,其斜率为-0.08。(4)涪江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要特征,微度侵蚀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68%-71.55%,轻度侵蚀面积占比在16.77%-38.55%。极强烈侵蚀面积占比在0.86%-2.51%之间,剧烈侵蚀面积占比在0.88%-2.81%之间。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情况逐年减轻,由2002年的3.4×103T/hm2a减少到2017年的1.4×103T/hm2a。农田转为草地时土壤侵蚀量有所增加,增加量总量为0.53×107T,平均值增加了0.75×103T/hm2a。草地转为农田的土壤侵蚀总量减少最多为-5.32×107T;草地转为城镇的土壤侵蚀平均值减少最多为-16.5×103T/hm2a。(5)涪江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为良级的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51.00%-75.18%。差级的区域分布较少,占总面积的2.56%-3.84%。2017年与2002年相比差级的面积和中级面积占比分别减少了1.28%和35.07%。良级和优级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4.58%和11.77%。在北川县、平武县内,生态环境质量优级所占的面积比最大;在潼南县、西充县内,生态环境质量优级所占的面积比最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     1.2.2 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1.2.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1.3.1 涪江流域范围及行政区域
  •     1.3.2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
  •     1.3.3 社会经济环境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   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方法
  •     2.1.1 土地利用的数据选择
  •     2.1.2 土地利用的数据处理
  •     2.1.3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方法
  •   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地利用程度
  •     2.2.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     2.2.3 土地利用的动态度
  •     2.2.4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
  •     2.2.5 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
  •   2.3 小结
  • 第三章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格局时空分异
  •   3.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及数据
  •     3.1.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     3.1.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数据来源
  •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3.2.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     3.2.2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分异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   4.1 土地利用变化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
  •     4.1.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方法
  •     4.1.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
  •   4.2 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量分析
  •     4.2.1 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方法
  •     4.2.2 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分析
  •   4.3 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     4.3.1 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研究方法
  •     4.3.2 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唯茜

    导师: 董廷旭,杜华明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景观格局,生态环境效应,涪江流域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农业经济

    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

    基金: 绵阳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YSY2018T003)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ESP1707)龙门山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风险管控,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实践基金(XYCCX201814)川西高原生态风险识别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分类号: F301.2;X171.1;P901

    DOI: 10.27875/d.cnki.gmysf.2019.000001

    总页数: 84

    文件大小: 10163K

    下载量: 74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2(Z1)
    • [2].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4)
    • [3].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2)
    • [4].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区域生态质量的影响分析——以巢湖市为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11)
    • [5].2000-2015年新疆南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科技通报 2020(02)
    • [6].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24)
    • [7].晋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演变与模拟[J]. 生态学报 2020(01)
    • [8].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2)
    • [9].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0].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3)
    • [11].盐池县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01)
    • [12].旅游驱动下干旱旅游区土地利用的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2)
    • [13].土地管理现状和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思路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06)
    • [14].评《城镇化下土地利用变化与效应》[J]. 区域经济评论 2020(02)
    • [15].应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挖掘浙江省土地利用演变信息[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6].1980~2015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人民长江 2020(02)
    • [17].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02)
    • [18].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陈述彭学术思想的引领[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4)
    • [19].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分析——以榆次区为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05)
    • [20].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08)
    • [21].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20(03)
    • [22].三峡库区典型流域聚落变迁的土地利用效应[J]. 生态学报 2020(12)
    • [2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5)
    • [24].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4)
    • [25].阿克苏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6].甘州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4)
    • [27].1978–2018年叶尔羌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数据研究[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20(01)
    • [28].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遵义市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9].北江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J]. 人民长江 2020(08)
    • [30].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措施探讨[J]. 山西农经 2020(16)

    标签:;  ;  ;  ;  ;  ;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