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

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

陈登文[1]2003年在《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刚刚跨入WTO的门槛,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农业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巨大而深刻的挑战与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使我国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体制改革,才能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上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传统的温饱型农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正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散的、小规模的中国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必须加速组织结构转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矛盾和问题,最终归结于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更是一个亟待探讨研究的理论课题。在中国果品及果品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无疑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面对果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和价格低迷,甚至不断下滑,果农收入增长缓慢而不可回避的难题,探讨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是农业科教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本文针对我国果品产业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对中国果品竞争力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分析,并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果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得出了黄土高原果业发展具有潜在的竞争力的结论,提出了黄土高原大力发展果业生产,提高果品竞争力,以增加果农收入,尽快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的建议和对策。 1.在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上,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界定了果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得出了其定性定义是:果品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果业公司或集团公司、地区、国家为了占有同一果品市场或追求果品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博击行为。果品竞争力则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果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受国内和国际果品竞争考验的能力。同时又对西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自由主义完善竞争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和马克思竞争理论进行了回顾和简单评价,重点评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并结合总结中国果品产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后认为:中国乃至西北黄土高原的果业发展和果品竞争力的提高,必须坚持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黄土高原产区的优势,建立果业和其它产业相结合的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 2.运用农业经济学原理,对中国在WTO框架下果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中国加入WTO后水果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和果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对此不少学者在探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时认为,中国果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原因是中国水果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但笔者认为,果品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价格,还取决于市场营销绩效。实际上果品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生产成本,即价格竞争力;二是取决于市场营销绩效,即非价格竞争力。这是因为,由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及消费者偏好等情况的存在,常使一国某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却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正是市场营销绩效等非价格竞争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建立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框架,应用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DRC)、社会效益分析法(NSP)、有效保护率法(ERP),从几种鲜果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在的比较优势和政策保护水平以及扭曲程度3个层面对中国苹果和柑橘的比较优势进行了事前分析;然后运用净出口指标(贸易专门化系数,TSC)分析法,“显性比较优势系数”(RCA)分析法对中国苹果和柑橘的比较优势进行事后分析和检验。其基本结论是:苹果、柑橘类、梨都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水果类的比较优势从总体上出现下降趋势;柑橘类水果中蕉柑、金橘等水果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而橙、柠檬及酸橙、袖则完全没有竞争力。其出口竞争力的排序为:蕉柑>梨)苹果)袖>香蕉>柠檬及酸橙。另外,水果加工品中苹果汁、水果罐头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鲜冷冻水果则完全没有比较优势。其排序为:苹果汁>水果罐头>鲜冷冻水果。 3.从4个方面分析了非价格竞争力。①中国水果产量的绝大多数是以鲜果消费为主的苹果、梨、柑橘、葡萄、桃和油桃等,其他小品种产量较少,各种水果的品种结构单一,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所以国际竞争力较弱;②中国果品内在质量较好,但外观、农药残留、果形等方面和国外同类果品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果品质量竞争力较弱;③采后商品化处理要素中,虽然如陕西红富士、四川脐橙等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都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的要求,但由于采后分级、打腊、包装、贮运等环节难以按国际市场要求的标准进行,因而国际竞争力较弱:④水果营销状况因市场不健全,科技研究与推广比较落后,果农信息不灵,果农组织化程度差,产业化发展缓慢而国际竞争力较弱。 4.对影响果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①农业政策和体制对果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补贴而使农产品价格竞争力增强:②政府公共服务因科研、推广及培训滞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差,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跟不上影响果品竞争力;③果园规模小而使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

汪锁田[2]2008年在《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陕西作为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有着苹果生长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其中黄土高原区是全国唯一符合苹果生长七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特别从200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以后,陕西苹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当今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产量占全国的1/3,全球的11%。浓缩苹果汁贸易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1/3以上。陕西苹果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WTO,陕西苹果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构建出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苹果业国际竞争力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山东、新疆等五个省份做了比较。首先,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固定份额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指数和贸易集中度这五个显性指标的测度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为:陕西鲜食苹果国际竞争力相比国内其他主要苹果出口省份不较弱,浓缩苹果汁竞争力比较强;从动态上看,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次,本文从价格和非价格要素两方面分析了影响陕西苹果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原因。得出结论为:陕西苹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有很大优势,而在果品的卫生安全、采后处理、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陕西苹果质量、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在上升。再次,建立苹果业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通过对陕西等六大苹果出口省份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得出各省份苹果竞争潜力的结果:陕西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黑龙江排在第叁位,内蒙古排在第四位,新疆排在第五位,广西排在第六位。从总体上看,陕西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潜力。从国际竞争力要排名来看:陕西的苹果业生产要素和相关辅助产业排名第一,而国内需求条件和苹果业经营主体状况排第四,政府作用排第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高陕西苹果业竞争力的措施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高媛[3]2006年在《陕西苹果业竞争力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指出苹果是世界果树栽培面积较广、产量较多的树种之一,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和重要的苹果出口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苹果及其加工品(浓缩苹果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也是我国最有希望做成世界范围内最大、最强的产业。陕西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之一,也是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面积和总产量已占到世界的7.8%和9.4%,在世界苹果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总产量超过美国等世界其他各苹果生产国,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为了尽快做大做强苹果产业,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决定、意见和政策,提出了争创世界名牌的战略目标。就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开拓苹果鲜果及加工品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是陕西苹果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中国加入WTO后,按照WTO农产品协议及中国与其他WTO成员国签订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规定,不仅要大幅度降低水果进口关税,而且要取消很多非关税进口限制,加之很多苹果主产国的果品市场营销绩效较好,这都给中国以及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因此,认真分析和评估陕西苹果的竞争能力,不仅可为政府采取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促使其生产和贸易结构的合理化,也有助于指导果农更好地面向世界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为了科学正确分析陕西苹果竞争力,本文分六个章节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导论,分析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本文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第二章农产品竞争力基础理论,从分析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及农业竞争力的含义的出发,梳理出了陕西苹果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第叁章陕西苹果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对陕西苹果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章陕西苹果生产、加工、贸易分析,全面研究了陕西苹果在全国、全世界产业发展格局中作用;第五章陕西苹果竞争力分析,以全球苹果及加工品的产销现状为研究背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采用价格竞争力分析和非价格竞争力分析,对陕西苹果及苹果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出陕西苹果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质量安全、品牌、产业化水平等非价格竞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则较弱。第六章提升陕西苹果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影响陕西苹果竞争力限制因素分析,提出了提高陕西苹果国际竞争力,加快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七大对策建议:一是增加财政扶持总量,提升陕西苹果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产业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叁是加强技术创

颜伟[4]2007年在《中国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正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国农业必须加速组织结构转换,提高营销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问题最终归结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水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后的第叁大产业。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是我国水果的出口量占世界水果出口量的比重很小,与国内产量相比,出口比重也很小。我国水果产品面临着结构性过剩和价格低迷甚至不断下滑,果农收入增长缓慢,出口额较低等难题。本文针对我国水果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对中国水果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具体深刻的分析。本文界定了所研究的水果产业和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水果产业涵盖叁个方面的集合:水果产品的集合,水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以及生产经营水果产品的个人、企业和集体的集合。对“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的水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并能获利的能力,主要包括水果产品以及制成品的竞争力,水果产品生产活动的竞争力以及生产经营水果产品的个人、企业和组织的竞争力。同时分别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评述,并得出两者的关系为: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得出,要想提高我国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水果种植具有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我国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对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品柑橘类水果、梨和苹果及果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相对具体的评定和比较。得出结论为在柑橘类水果中,只有宽皮柑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在柑橘类水果中占很大比重的橙的国际竞争力却很弱。其他柑橘水果、柠檬和酸橙、葡萄柚和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在我国水果产品中占重要地位的苹果和梨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强。在水果的加工制成品中,橙汁、柠檬汁、柚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普通苹果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浓缩苹果汁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浓缩果汁的加工方面很落后。本文的重点章节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在第五章对影响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影响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除了成本、价格、质量、品种等基本因素外,水果的品牌和信誉、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生产者因素以及政府等因素也是影响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论在第六章,主要论述了提高我国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主要结论为:(1)提升水果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化果品结构。(2)提高果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国水果的世界声誉。(3)搞好对外出口经营,优化出口的市场结构。(4)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发展产业化经营。(5)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水果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素质。(6)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给予制度资金支持。

王春玲[5]2005年在《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突出存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果林产品的生产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生产中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最好的部分。我国进行果林产品生产的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果林种植面积、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果林产品的贸易总量和贸易总值连年稳定增长,中国果林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WTO规则下,中国的果林产品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来自世界市场的考验,但也为其加快进入世界市场带来了机遇。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结合“核心竞争力”“资源差异”、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竞争力动态性研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合我国果林产品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了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详细统计并分析研究了世界及中国果林产品的贸易环境、贸易格局、产品结构;对形成我国果林产品竞争力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思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果林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可操作性对策建议。本研究对推进我国果林产品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果林产品发展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运用国际贸易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商品经济学原理,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动态性分析。 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六章。 导言部分为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的同时,提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国内外果林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说明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总体框架;介绍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建立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理论,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果林产品竞争力的经济学含义;该章的重点是建立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叁章,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定和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地位进行分析,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依照设立的指标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果林产品进行总体、分类和逐个测算,研究世界各国果林产品竞争力现状和变动趋势,旨在了解中国果林产品总体、分类和逐个竞争力具体测算结果(动态)的同时,确立其于世界果林产品中的竞争地位及其变化状况。

张志强[6]2012年在《宝鸡市苹果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宝鸡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灾害少,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区域。苹果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面积规模快速扩张、标准化程度显着提高、产业化格局日臻完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宝鸡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宝鸡苹果产业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对苹果产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资料。本文在认真研读了产业化体系理论后,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统计和典型走访相结合的办法,对影响宝鸡市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细致认真分析,找出了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宝鸡实际情况,提出了宝鸡市苹果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旨在为宝鸡市苹果产业化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宝鸡苹果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宝鸡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产方面:总体面积偏小,单产水平较低;良种工程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小生产大市场矛盾突出;标准化技术普及慢,管理水平整体不高。(2)企业方面: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果品产后处理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果农之间缺乏联系,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3)合作组织方面:经营起点低,服务范围窄;专业人才缺乏,经营水平不高;分配机制不健全,果农利益保护不够。(4)市场销售方面:信息建设滞后,市场开拓不力;品牌培育滞后,果品竞争力不强。(5)技术推广方面: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2.宝鸡市苹果产业化发展对策(1)调整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2)大力推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提高产业水平。(3)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苹果产业化进程。(4)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产业科技支撑。(6)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果业发展合力。

崔彬[7]2004年在《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文中指出果品产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果品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家经济利益实现,以及果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桎梏。本文从组织理论的角度,依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对国内果品产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果品产销组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促进果品产销组织化的总体设计和政策措施。全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 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有关果品产销组织化的分工、交易费用、组织、产业组织、市场营销、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等国内外研究动态做了全面、系统的评述,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二章 果品产销组织化理论诠释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1) 提出果品产销组织化概念的含义。 (2) 系统分析了果品产销所具有的生产区域性、投资专用性、供需矛盾性、产销安全性、流通快捷性等五大特性。(3) 总结了果品产销组织化所具有的“两个”过程的结合运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流程再造过程、果品生产标准化的实施过程等叁大基本特征。(4) 通过果品产销组织化和果品产业化经营的差异分析,形成了果品产销组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5) 对果品产销组织纵向各环节,以及果品产销组织化所具有的层次性经济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果品产销组织化的实践意义。第叁章 果品产销组织变革分析本章分为叁个部分:(1) 果品产销组织演变过程的简要回顾。(2) 通过国内果品产销组织现状分析。首先,得出国内果品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二,从参与果品产销的各市场主体性质这一角度对其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评述;其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销组织中分散果农还无能力分享到产后环节利润等结论;其四,分析和总结了果品产销组织合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第四章 果品产销组织化障碍及突破的着力点本章分为两个部分:(1) 本文认为,国内果品产销组织化发展滞后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首先,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制约了果品生产环节经营规模的扩大,增大了产销衔接成本。其二,产中环节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其叁,实力弱小的龙头企业,其市场开拓和带动果农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其四,产销双方投资后产生的资产专用性,影响果品产销衔接的紧密程度。其五,国内果品产销之间的特定市场结构,使产销脱节不<WP=6>可避免。其六,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所引发的制度真空,增大了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其七,由于在改革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供销合作社这一存量产销组织资源尚未盘活。(2)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以纵向组织化促进产销组织化,引入增量、盘活存量,构建间接调控体系推动果业发展等果品产销组织化的总体设计。第五章 果品产销组织运作的有效方式评析本章分为叁个部分。(1) 从美、日、台果品产销组织的运作方式中得出:首先,产销双方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产销衔接稳定;果农合作组织在产销衔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其果品产销组织呈现出生产标准化、高度组织化、营销国际化等叁大特点。(2) 本文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果品产销直挂现象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销双方经营规模扩大这两个因素所致。(3)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应健全我国果品标准化体系、发展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借助制度创新提高产销组织国际市场竞争力等。第六章 果品产销组织的纵向优化本文认为:(1) 对产前原材料供销组织的再造,应采用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提升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通过推行原材料流通企业在农村中的连锁经营,实现产前与产后环节的紧密衔接。(2) 产中环节的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与时俱进,采取不拘泥于形式的组织创新。(3) 果品产后流通组织应通过规模创新,增强其对上游环节的带动能力,通过制度创新维持有序的竞争秩序。第七章 果品产销组织的横向整合及虚拟化运作本章提出了产销组织横向整合的目标模式,总结了其所具有的敏捷性、协调性、集成性、优势互补性等四大特征。对果品产销组织虚拟化运作方式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果品产销组织虚拟化运作的模式。本文认为,产销间借助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的虚拟化运作能大幅度降低产销衔接成本、拓展果品销售空间、发现和形成真实的果品市场价格、提高对结构调整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加果农自身收益。第八章 促进果品产销组织化的组合策略本章分为叁个部分。(1) 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场体系的政策措施。(2) 提出应尽快根据产销组织发展的需要,依照WTO规则,改造和完善法律体系。(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及时转变其职能,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

王奋玲[8]2017年在《陕西省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产业是陕西省志丹县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志丹县自然条件优越,所产山地苹果具有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等特点。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志丹县苹果产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逐步成为志丹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但是,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标准化技术推广缓慢;加工营销体系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缺乏;苹果配套设施不足。因此,深入研究与分析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对充分发挥志丹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进而推动志丹县苹果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志丹县苹果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志丹县苹果产业具有技术和气候方面的优势,并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但是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同时存在基础条件差、农民技术素质差等劣势,以及发展苹果产业认识不到位、宣传滞后,同时存在自然灾害频繁,同行业竞争带来的威胁以及劳动力短缺、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威胁。最后,立足于市场需求,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志丹县苹果产业的对策和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政府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加快苹果产业化发展;叁是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四是加强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五是典型带动,建立优质苹果示范园;六是调整品种结构,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七是强化果园设施配套,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八是完善采后产业,提升果品价值;九是加强有机肥源建设,生产绿色和有机苹果。

郑振华[9]2005年在《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近年来,面对苹果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低迷、流通不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进行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分析和产业发展研究,对促进我国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叁个部分:(一)世界和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当前世界苹果产业和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世界主要苹果生产国与我国在苹果生产中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我国苹果生产中存在单产水平较低,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偏低,产业化体系薄弱,采后处理环节薄弱,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尚未建立等问题。(二)我国苹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介绍了世界苹果的贸易现状,分析了中国苹果鲜果及浓缩苹果汁的对外贸易及出口竞争状况,并通过苹果产业及产品竞争力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我国发展苹果产业具有规模庞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成本投入小和销售价格低的优势,但同时苹果质量、品种结构、采后处理、信息化服务等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叁)提高我国苹果出口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苹果产业的经验,提出了八条提高我国苹果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王萱[10]2007年在《山西省运城市苹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以期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这就导致目前世界苹果产业出现了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大趋势。在全世界来看,我国的苹果是所有农产品当中能够在世界上形成垄断地位的产品,甚至是惟一的主要产品。苹果作为全国农业主导产业,对运城市来说更是主导产业。苹果产业已日益成为运城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建设,运城市苹果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是,按照国家建设苹果产业带的目标要求和运城市做大做强苹果产业的目标,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行运城节果产业建设的对策研究,为政府正确决策献计献策,推进运城市苹果产业的发展,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资料、调查统计和典型走访相结合的办法,深入苹果基地县、贮藏、加工、出口企业,对运城市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基地建设、加工、出口贸易、龙头企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定性分析以及应用资源禀赋系数、区位商、单产、种植面积等定量指标,分析了运城市发展苹果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也即运城市苹果产业形成的原因;接着阐述了运城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良好,探讨了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贸易流向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分析了国内外苹果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得出该产业潜力巨大、上升空间充足的结论;最后在一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市场需求,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运城市苹果产业的战略选择与对策措施。主要的战略包括市场需求导向战略、优质名牌战略、标准化生产加工战略、产业化发展战略、科技兴果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的对策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市场需求,以鲜果及其加工品的生产为基础;二是促进加工原料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叁是加强无公害绿色优质果品基地建设,实现果业生态化;四是建立健全苹果质量标准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大力提高苹果质量;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打响“运城苹果”品牌,认准国际市场的定位;六是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七是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八是以科技为依托;九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D]. 陈登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汪锁田. 陕西师范大学. 2008

[3]. 陕西苹果业竞争力及提升途径研究[D]. 高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4]. 中国水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颜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春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6]. 宝鸡市苹果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张志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7]. 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D]. 崔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8]. 陕西省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研究[D]. 王奋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9]. 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D]. 郑振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0]. 山西省运城市苹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王萱.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