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放线性化技术论文_刘太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放线性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性化,功放,功率放大器,数字,技术,矢量,可调。

功放线性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太君[1](2019)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5G宽带射频功放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将讨论使用几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对5G宽带射频功放进行数字预失真线性化的问题。首先回顾采用诸如各种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等传统神经网络对射频功放进行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能差异。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如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神经网络(LSTM)、对抗神经网络(GAN)等深度神经网络对5G宽带射频功放进行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最后,通过一些在5G射频功放原型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对各种深度神经网络的线性化能力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5-19)

朱惠[2](2019)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功放的非线性特性,之后给出了比较常用的功放线性化技术,最后重点分析了数字预失真技术。(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杨卅男[3](2017)在《毫米波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大容量、多用户是现代无线通信发展的新方向,旧的调制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OFDM)通过调制各个子信道的载波使其正交,有效的减小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使该技术具有高速、大容量传输等优点。但是这类调制技术因为多载波的原因会产生很高的峰值,如果发射机中的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很差的话,就会使信号发生畸变。一般功率放大器要想改变线性度只能通过功率回退的方式,这就会影响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因此,为了保证放大器能同时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和较好的线性度,功率放大器必须采用一定的线性化技术。而对于毫米波段来说,主要采用的线性化技术就是模拟预失真技术,本文主要针对的是Ka波段行波管放大器(TWTA)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一种新的模拟预失真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针对Ka波段的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和TWTA的非线性特性,采用矢量合成理论对预失真电路进行分析,将两个并联二极管传输式预失真电路进行矢量迭加,使电路具有幅相可调功能,能够同时改善固态功放和行波管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并创新的使用双面鳍线结构作为搭载肖特基二极管的传输线,利用鳍线的特殊结构使通过传输线能量更为集中的流向二极管。测试表明该预失真器的增益扩张为2.4~12dB,相位压缩为-50°~42°。该预失真器具有可调范围广,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等优点。针对TWTA的非线性特性,基于双支路结构设计了一款Ka波段的可调模拟预失真线性化器,利用矢量合成理论对该电路进行分析并通过ABCD矩阵与散射矩阵计算出最优尺寸,使该预失真器具有更好的可调性与频带效果。实验测试表明:在29~31GHz频率范围内,该预失真器可以实现1.4~6dB的增益扩张和15~35°的相位扩张。并且当偏置条件一定时,不同频率下预失真器的非线性特性变化不大,频带效应良好。基于双支路结构预失真器设计一款适用于行波管放大器的功率驱动模块,使预失真器能够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并为行波管放大器提供适宜的输入功率。测试表明:该驱动模块可以为行波管放大器提供-13~10dB范围内的输入功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30)

刘松涛[4](2017)在《Doherty功放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基带带宽需求越来越宽,信号的峰均比也急剧增加,这就要求作为无线通信系统基础的射频功率放大器有较高的回退区且保持高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异相技术、包络跟踪和Doherty等功率放大器结构。其中Doherty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和便于改进等特点,成为当前功率放大器设计的主流。而与功率放大器通信质量息息相关的数字预失真技术也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内容是对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数字预失真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1.8-2.6GHz的双带Doherty功率放大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非线性特性,然后对放大器行为模型和数字预失真算法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引入了一种基于记忆多项式模型(Memory Polynomial,MP)的改进模型--加权记忆多项式模型(Weighted Memory Polynomial,WMP),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行为建模和预失真。加权记忆多项式模型在记忆多项式模型的静态和动态项上,引入了依赖于即时功率的权重函数,本文所用的权重函数是双曲正切函数。同时本文基于WMP模型,实现了WMP模型的多步迭代预失真器,可以获得更好的线性化效果。为了更好的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WMP模型的多步迭代数字预失真结构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作者利用实验室现有仪器搭建了验证平台,并对平台可能造成的非线性失真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校准。本文以20MHz LTE(长期演进技术)信号,对放大器模型的建模和预失真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以输出信号的ACPR(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相邻信道功率比)作为衡量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标准。将实验结果与传统的记忆多项式模型和广义记忆多项式模型进行对比从而评估新模型。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双带Doherty功率放大器在未进行预失真处理时,在其1.9GHz和2.6GHz的ACPR分别为-26.08dBc/-28.67dBc、-28.88dBc/-28.87dBc,而经过基于WMP模型的多步迭代数字预失真处理后,ACPR至少可以改善26.19dBc,达到预期目标-52dBc以下。(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30)

向前,李惠媛,杨津浦[5](2016)在《基于星载高速调制器的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补偿射频功放非线性失真对高速宽带数传系统的影响,对全数字基带预失真算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用Matlab仿真工具对预失真的最小均方(LMS)、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步长迭代收敛算法。在接收端对调制的中频信号直接采样,无需采集发端数据,用宽带锁相环和相关峰技术实现收、发信息同步,对整个信道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进行补偿处理。仿真表明该算法可提高预失真的性能和收敛速度。在星载高速调制器和行波管功放系统中对改进算法后的预失真技术进行了测试,16QAM宽带信号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提高系统性能,减小功放非线性对系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6年04期)

张云华[6](2016)在《Ku波段功放预失真线性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频谱资源变得日益宝贵。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多载波复杂数字调制方式等一些线性调制技术被广泛采用。因此无线通信系统对其在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线性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功率放大器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的非线性特性是影响系统线性度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为了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功率放大器往往需要工作在输出功率接近饱和的状态,此时功放处于强非线性状态,非线性失真非常严重。为了在保证功率放大器能同时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线性度,人们提出了包括预失真技术、前馈技术、负反馈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线性化技术。其中预失真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用带宽较宽、稳定性高、易于加载功放系统前端,因此被广泛用于微波毫米波功放的线性化之中。所以本文也将预失真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本文首先对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阐释了几种主流的线性化技术的原理,并着重分析并联肖特基二极管模拟预失真电路。之后,在传统的预失真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的预失真器。该结构的预失真器能工作在微波到毫米波的各个频段,可以用于改善固态功率放大器(SSAP)的非线性失真,具有稳定的小信号增益,并且能在对预失真器幅度扩张影响较小的情况内,大幅度地调节其相位压缩的大小。以该结构制作的Ku波段的预失真器的测试结果表明:该预失真器具有3dB的幅度扩张,15~45°的可调相位压缩,工作频率改变0.75 GHz时,其小信号增益的变化小于0.5dB。最后,以预失真器作为核心,选择适当的驱动放大器和可调衰减器,针对一款工作在13.75GHz到14.5GHz的SSAP,制作了一款预失真线性化驱动模块。该预失真线性化驱动模块与SSAP联测的结果表明:在13.75GHz到14.5GHz工作频带内,在未改变预失真驱动模块任何的偏置电压的情况下,该预失真驱动模块对目标功率放大器的叁阶交调都有着5dB以上的改善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郭雅琴[7](2015)在《短波功放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短波通信不再是简单的语音信号的传输,还扩展到数字通信的业务范围。应用范围的大幅度扩增使得短波通信信道非常拥挤,如何在有限的信道带宽内传输大量的话音、图像、视频等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更高调制度的非恒包络信号和多路信号迭加形成的宽带信号的应用,短波通信的传输效率显着提高,与此同时线性度大为降低。因此在保证高效率传输状态下,提高功放的线性度最为关键。本文主要对短波功放的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短波通信中传输的非恒包络单边带调制信号的特点及产生方法,从而提出对短波功放线性化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功放指标和非线性指标等分析了短波功放的非线性特性,描述了几种建立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的数字预失真方法。其次提出了自适应的短波功放数字预失真系统结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系统中延时估计与调整、提取训练数据、提取模型参数等数字预失真关键技术的设计方法。其中,在消除环路延时的过程中提出幅度差迭加的粗延时估计算法和部分插值精延时估计算法,实现了复杂度低,准确度高的延时估计;分析了查找表、记忆多项式、增强型Hammerstein模型的参数提取算法,并结合短波功放特性,对传统的查找表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分段式、非均匀取点的拟合方法,更加准确地拟合出了短波功放的特性曲线。然后基于改进的查找表模型,在DSP和FPGA联合开发平台上实现了短波功放的自适应数字预失真系统。系统中DSP部分主要完成数字预失真算法设计,包括功放输出线性度监测、延时估计与调整、训练数据提取和参数提取等,FPGA内主要完成预失真器模块、上下变频模块和数据收发模块等程序设计。最后结合AB类短波功放对本文研究技术及自适应数字预失真平台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24KHz多载波宽带信号作为激励,在短波功放功率输出为125W时,输出信号的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邻信道功率比(ACPR)改善超过20d B。(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5-06-16)

王显飞[8](2014)在《用于包络跟踪功放的线性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的发展,包络跟踪功放及其线性化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数字预失真技术逐渐成为包络跟踪功放最主要的线性化技术。本文研究了包络跟踪功放的线性化技术尤其是数字预失真技术,主要分为叁部分,首先研究了包络跟踪功放的特性,然后讨论了基于FPGA的数字预失真设计,最后针对包络跟踪功放进行了数字预失真。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了固定偏置功放和包络放大器的特性,分析了叁种包络成形方法和两种包络带宽降低方法,讨论了非理想因素如延时、最小漏极偏置电压和包络带宽对包络跟踪功放的影响,并针对延时进行了分数时延补偿。第二,针对包络跟踪功放中功率放大器部分进行了数字预失真的FPGA实现,讨论了数字预失真实现的关键技术如有限字长效应、查找表技术和Cordic算法。分析了信道失真对预失真的影响,并针对数模转换DACs、重构滤波器和正交调制器进行了补偿。建立了数字预失真的验证平台,完成了双音信号的测试。带宽为1MHz的双音信号,IM3改善约12dB,信道均衡后改善约22dB。第叁,针对包络跟踪功放,讨论了双输入功放结构,分别基于最大效率、等增益压缩和等增益设计了叁种包络跟踪功放,详细分析了基于矢量分解的预失真方法,构建了ADS和Matlab的联合仿真系统,最后针对叁种包络跟踪功放分别进行了双音信号和WCDMA信号仿真。针对最大效率设计的包络跟踪功放,带宽为2MHz和5MHz的双音信号,IM3分别改善约43dB和38dB,单载波和四载波WCDMA信号ACPR分别改善约40dB和30dB。针对等增益压缩设计的包络跟踪功放,带宽为2MHz和5MHz的双音信号,IM3分别改善约37dB和36dB,单载波和四载波WCDMA信号ACPR分别改善约33dB和23dB。针对等增益设计的包络跟踪功放,带宽为2MHz和5MHz的双音信号,IM3分别改善约36dB和34dB,单载波和四载波WCDMA信号ACPR分别改善约26dB和22dB。通过实验和仿真表明,信道均衡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功放的线性度,基于矢量分解的预失真方法可以很好的改善包络跟踪功放的线性度。(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31)

程书田[9](2013)在《功放线性化技术分析及前馈技术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表示功率放大器线性的参数——叁阶互调产生的机理,给出了几种最常用的提高功率放大器线性的方法,同时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着重分析了传统的前馈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传统前馈技术的改进方法。通过实验对比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前馈技术有明显的改进。(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13年02期)

鲁铭铭[10](2012)在《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与FPGA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功率放大器被广泛应用于包括通信终端、自动控制设备在内的多种电子装置内。其固有的非线性失真特性将引起信号频谱的带内失真和带外扩张,带内失真将导致信号出现互调分量,提高了信号的误码率,带外扩张将导致对邻道信号的干扰。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叁代移动通信技术普遍采用的QPSK和QAM调制技术,以及3G-LTE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OFDM调制技术都属于非恒包络调制,有着有较高的PAPR,从而将使得功放非线性失真这个问题变得更为严峻。因此抑制其非线性失真并提高HPA的效率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技术课题。本文主要以功放线性化技术为中心进行展开。(1)介绍了功放的几种分类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详细说明了功放的性能指标。(2)其次,深入研究了功放的数学模型,重点分析了引起功放有记忆性的因素以及引起功放非线性失真的原因,系统地分析了各种功放的线性化技术方案并进行相互对比。(3)重点研究数字预失真技术,对自适应间接学习型的数字预失真系统结构进一步展开:推导了RLS和LMS算法公式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RLS_LMS联合分阶段处理的算法;分析了现有功放模型,在选用W-H功放模型为基础的同时提出将无记忆非线性系统用Saleh代替以减少运算量和复杂度;针对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衰减器放大倍数选择问题,详细给出了其选取的原理和选择步骤;以8MHz的OFDM信号作为信源,对改进后的数字预失真技术方案进行了Matlbab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4)对FPGA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给出了数字预失真系统在硬件平台上实现的框图;对选取的FPGA芯片、ADC芯片、DAC芯片以及时钟芯片进行合理性分析;详细讨论了数字上下变频的理论知识;对数字预失真模块进行了软件编程和调试。(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2-06-01)

功放线性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介绍了功放的非线性特性,之后给出了比较常用的功放线性化技术,最后重点分析了数字预失真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放线性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太君.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5G宽带射频功放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2].朱惠.无线通信系统中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3].杨卅男.毫米波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4].刘松涛.Doherty功放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5].向前,李惠媛,杨津浦.基于星载高速调制器的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J].上海航天.2016

[6].张云华.Ku波段功放预失真线性化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

[7].郭雅琴.短波功放数字预失真线性化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5

[8].王显飞.用于包络跟踪功放的线性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9].程书田.功放线性化技术分析及前馈技术改进设计[J].移动通信.2013

[10].鲁铭铭.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与FPGA实现[D].河北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前该原理框图一1双音信号频谱实际和理论比较图基于LMS算法的功率谱图(上接第94页)

标签:;  ;  ;  ;  ;  ;  ;  

功放线性化技术论文_刘太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