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选择论文_高超男,游秀峰,李为争,盛子耀,杨晓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配偶,特征,松毛虫,马尾,基因,山雀,碳氢化合物。

配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男,游秀峰,李为争,盛子耀,杨晓杰[1](2019)在《昆虫配偶选择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配偶选择在其进化上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影响昆虫近距离配偶选择的因素:①化学因素;②形态学因素;③声学因素;④日龄因素;⑤昆虫的取食或交配经历;⑥环境共存的其他生物。(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魏洁菲[2](2019)在《形态特征对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性选择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整合多方面的信息评估配偶质量,进行配偶选择决策,其中形态特征是影响个体配偶选择的重要因素。西部食蚊鱼(Western mosquitofish,Gambusia affinis)是原产于北美洲中部至大西洋沿岸的一种暖水性营卵胎生的小型硬骨鱼类,隶属于胎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作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西部食蚊鱼分布广泛,具有生长迅速,繁殖率高,繁殖季长等特点。西部食蚊鱼为强迫交配系统,雌鱼常常受到雄鱼的性骚扰,在进行交配时,雄鱼通过追逐、接触、甩动生殖鳍,将精子射入雌鱼生殖孔内。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在体型和第二性征等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是典型的两性异形。有研究证明,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均表现出明显的择偶偏好,因此,西部食蚊鱼是研究配偶选择的理想模式动物。为了探究形态特征在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野生西部食蚊鱼形态学参数的建库和计算机模拟动画的制作,进行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的配偶选择偏好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雄性西部食蚊鱼生殖鳍状态对雌鱼配偶选择的影响通过二元择偶实验,结果发现雌性西部食蚊鱼厌恶生殖鳍处于持续勃起状态的雄鱼(t_(32)=-2.228,P=0.03,平均SOP=-0.13),表明在强迫交配系统中,雌鱼对强迫交配和性骚扰的抗拒。2.雌性西部食蚊鱼的年龄对雄鱼配偶选择的影响通过二元择偶实验,结果发现雄鱼偏好选择年轻雌鱼(t_(35)=2.54,P=0.016,平均SOP=0.17),且择偶偏好与雄鱼的身体尺寸呈正相关(R~2=0.13),这一偏好表明雄鱼对精子竞争强度较为敏感,且可能与雄鱼的社会地位相关。通过对年轻和年老形态的雌性西部食蚊鱼进行几何形态学分析,并制作相关计算机模拟动画,进行二元择偶实验。雄鱼对具有“较大生殖斑尺寸”(非年龄)的雌鱼具有显着偏好(年轻雌鱼:t_(22)=-2.95,P=0.007,平均SOP=-0.24;年老雌鱼:t_(23)=-2.49,P=0.021,平均SOP=-0.21)。说明生殖斑是影响雄鱼交配的重要因子,且参与交配的雌鱼的生殖斑面积可能更直观的反映出其繁殖力。上述结果可能表明雄鱼对高繁殖力的雌鱼存在内在择偶偏好。与年老雌鱼(脊柱弯曲,腹部面积大)相比,雄鱼对年轻雌鱼(腹部面积小,脊柱呈流线形)有显着偏好(t_(35)=2.14,P=0.04,平均SOP=0.15),但两种形态特征仅占总体形变的69.36%,提示可能其它形态特征也是影响雄鱼配偶选择的因素之一。雄鱼对不同身体尺寸的雌鱼无任何偏好(年轻雌鱼:t_(47)=-0.80,P=0.43,平均SOP=-0.05;年老雌鱼:t_(47)=-1.59,P=0.12,平均SOP=-0.10),但身体较大的雄鱼对身体尺寸较大的年老雌鱼表现出更强的厌恶(t_(26)=-1.66,P=0.11,平均SOP=-0.15),可能因为身体尺寸大的雄鱼社会等级高,交配机会多,相比身体尺寸小的雄鱼,在择偶时更为“挑剔”。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西部食蚊鱼在配偶选择过程中,雌雄两性存在不同的择偶策略,雌鱼在择偶过程中,将雄鱼的性骚扰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而雄鱼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潜在配偶进行综合考察,且其偏好可能并不由单一形态学特征所主导。上述结果都体现了西部食蚊鱼在配偶选择过程中,对不同形态特征的异性的综合权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方玉珍,任珊,王威,李秋莉,宋祖萍[3](2018)在《乳腺癌患者配偶选择保乳治疗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配偶保乳治疗选择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海口市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议患者选择做保乳手术的患者配偶为研究对象,采取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实施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整理并提炼主题。结果乳腺癌患者配偶选择保乳治疗包括4个主题:外界的建议;对保乳治疗的态度;美容效果;年龄的大小。结论针对患者配偶的需求,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和病友间有效的沟通对配偶保乳选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19期)

向海军[4](2018)在《水椰八角铁甲雄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在雌性配偶选择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类接触性信息素,其成分、含量在不同日龄及性别之间产生差异,同时也影响着雌性配偶选择。本研究采用化学生态学方法,应用化学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水椰八角铁甲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明确这类化学信息素在不同日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同时结合交配实验,揭示雄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在雌性配偶选择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椰八角铁甲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性别二态性,即化合物的种类相同,但含量在性别间存在差异。这些化合物均由21种碳氢化合物构成,包括11种正构烷烃(n-C20-n-C30)、3种正构烯烃(1-C20ene、(10E)-C21ene、1-C22ene)、1 种单甲基烯烃(5-Me-(5Z)-C22ene)、2 种单甲基烷烃(2-Me-C19ane、10-Me-C20ane)、1种多甲基烷烃(2,6,10,15-Tetramethy1-C21ane)、3 种环烷烃(Cyclotetracosane、Cyclooctacosane、Cyclotriacontane)等。2.随着水椰八角铁甲羽化天数的增加,雌雄成虫在1-10d日龄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绝对含量都有着下降的趋势,而在羽化15 d(性成熟)时含量又陡然上升。性成熟雄虫的各种表皮碳氢化合物(除了n-C27)的平均绝对含量均高于雌虫。2-Me-C19ane、n-C20、10-Me-C20ane、1-C20ene、n-C21、n-C26 6种化合物平均绝对含量在性成熟的雌雄之间差异显着,其中以1-C20ene差异最为显着,雄虫含量约为雌虫的7倍。雄虫在羽化15 d时产生的烯烃类和环烃类相对含量占比最高,羽化1d时烷烃类的相对含量占比最高;而雌虫在羽化1 d时烯烃类和环烃类相对含量占比最高,烷烃类的相对含量占比最低。据此我们推测水椰八角铁甲主要通过特异性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如正构烷烃、甲基烷烃、烯烃和环烷烃)的含量(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变化来传递化学信号。3.PLS-DA模型中多元非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9种雄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对于雌性配偶选择产生负向调控作用,影响效应由高到低分别为:n-C25、2,6,10,15-Tetramethy1-C21ane、1-C22ene、2-Me-C19ane、5-Me-(5Z)-C22ene、n-C20、Cyclotetracosane、n-C24、n-C29;然而,12种雄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对于雌性配偶选择产生正向调控作用,影响效应由高到低分别为:n-C30、Cyclooctacosane、10-Me-C20ane、Cyclotriacontane、(10E)-C21ene、n-C22、1-C20ene、n-C26、n-C23、n-C21、Cyclooctacosane、n-C27。4.叁个相异性指数分析表明雌性基于雄性特异性表皮碳氢化合物而不是配偶双方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绝对含量相异性去选择交配成功与否。因此,水椰八角铁甲表皮碳氢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化学信息素,在种内区分与雌性配偶选择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以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为靶标的新型害虫抑制剂和行为干扰剂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陈海峰[5](2017)在《红脂大小蠹雄性配偶选择行为及其对生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雄性能否依据信息素对雌性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行为对生殖的影响,首先使用Y-型嗅觉仪验证这种选择行为,然后用玻璃夹板技术分析雄性对其选择(P)和未选择(NP)的雌性在求偶和交配行为上的差异,最后用木段接种技术研究雄性与P雌性和NP雌性配对后在坑道构筑、产卵和幼虫发育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雄性对雌性有着显着的基于信息素的选择行为。在求偶和交配行为上,雄性对P雌性更易求偶成功,交配时间更长(P<0.05)。当雄性和P雌性配对时,前10 d筑出更长的且更清洁的坑道(P<0.05)。20 d时,P雌性后代中孵化幼虫占后代总数量的比例极显着高于NP雌性(P<0.001)。30 d时,P雌性的幼虫质量极显着高于NP雌性(P<0.001)。以上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存在基于信息素的雄性配偶选择行为,其对生殖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张诗语[6](2017)在《马尾松毛虫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的研究—成虫日龄、交配经历和大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鳞翅目:枯叶蛾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马尾松林中,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具有周期性爆发的一类森林害虫。本论文以单配制交配系统的马尾松毛虫为研究材料,从成虫交配日龄、交配经历和个体大小3个方面开展了该虫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的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成虫交配日龄对马尾松毛虫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的影响在雌性配偶选择试验中,雌虫明显更偏爱选择与幼龄与中龄的雄虫交配。在非配偶选择试验中,雌虫与幼龄和中龄雄虫的交配率也明显高于与老龄雄虫的交配率,雌虫与幼龄和中龄雄虫交配后虽未获得明显的行为学和生殖适度利益,但与老龄雄虫交配后的相对生殖期望值降低了12%;在雄性配偶选择试验和非配偶选择试验中,尽管雄虫与不同日龄的雌虫配对后的交配前期和交配持续期没有差异,但雄虫与幼龄的雌虫进行配对的交配成功率明显更高,可以获得明显更高的生殖适度利益。当雄虫与老龄雌虫配对后,其相对生殖期望值下降了76%;当雌雄虫的交配日龄同时延迟时,其交配成功率和交配持续期明显下降,生殖适度明显降低。相比与未延迟交配日龄的处理,当雌雄成虫延迟4d交配时,其相对生殖期望值下降了75%。这些结果揭示了成虫交配日龄明显影响该虫的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其中幼龄的成虫具有明显更高的交配成功率和生殖适度利益。2、成虫交配经历对马尾松毛虫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的影响在雌性配偶选择和非配偶选择中,分别有73.33%和67.86%的雌虫选择有交配经历的雄虫进行交配,在行为学上表现为交配前期更短,相对生殖期望值比与无交配经历的雄虫交配后的相对生殖期望值增加11%;然而,在雄性配偶选择和非配偶选择中,雄虫却更偏爱无交配经历的雌虫进行交配,尽管在行为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比较生殖适度利益发现,与无交配经历的雌虫交配后其相对生殖期望值增加6%。这些结果说明,雌、雄成虫在选择配偶时受配偶交配经历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雌虫偏爱有交配经历的配偶而雄虫偏爱选择无交配经历的配偶交配并分别获得更高的生殖适度。3、成虫个体大小对马尾松毛虫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的影响在雌性配偶选择中,大的雌虫更偏爱中等大小的雄虫进行交配,而中等大小的雌虫和小的雌虫均偏爱选择大的雄虫进行交配。在雄性配偶选择中,不论雄虫的大小如何,均偏爱选择大的雌虫作为配偶。在行为学中,交配前期随着雌、雄虫个体体重的增大而明显缩短,但交配持续期不受雌雄虫体重的影响。对生殖适度的测定表明,雌虫个体大小明显影响该虫的产卵量,而雄虫大小明显影响该虫的卵的孵化率。与小的雌、雄虫交配后,其相对生殖期望值分别下降54%和24%。这些结果说明,大的雌、雄虫具有明显更高的交配成功率和更大的生殖适度优势。(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鄂明菊[7](2017)在《白眉姬鹟配偶选择与繁殖适合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偶选择是影响动物繁殖适合度的决定性因素,对个体繁殖适合度的影响体现在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两方面。婚外交配现象在社会单配制鸟类中较为普遍,因雌性在配偶选择过程中常受繁殖期短和雌性间的竞争等影响,导致所选择的社会配偶不理想,婚外配因此被认为是弥补最初配偶选择的一种行为现象。虽然目前对鸟类婚外配的发生模式和获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诸多争议。2011-2013年4-7月,作者以白眉姬鹟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招引64巢白眉姬鹟,采集了样地内所有繁殖巢128只成鸟的血液样品、形态测量数据、繁殖参数和325只雏鸟的血液样品等,并收集了繁殖巢密度等生态因子数据。室内采用多态性较高的10对SSR分子标记和MHC II族外显子2基因,对白眉姬鹟双亲的杂合度、基因相似度、遗传距离等进行了实验分析,对婚外父权进行了鉴定,探讨了白眉姬鹟配偶选择和婚外配偶选择模式和配偶选择对子代繁殖适合度的影响。白眉姬鹟社会配偶选择研究发现:社会配偶间的MHC基因相似性显着低于随机配对的配偶间的MHC基因相似性;雌性倾向于选择带有与本身MHC等位基因多样性居中的雄性作为配偶,因此与中间数量等位基因假说相符。白眉姬鹟婚外配偶选择模式研究发现:白眉姬鹟种群婚外配比例较高;雌性倾向于选择微卫星位点杂合度较高且与自身MHC相似性较低的雄性作为婚外配偶;雌性与社会配偶间的MHC基因多样性交互作用影响婚外配的发生;雄性体长与微卫星杂合度显着相关,雄性的尾长与MHC基因杂合度相关联。研究结果说明雌性可能根据雄性的身体特征评估其遗传质量;基于微卫星位点的婚外配偶选择分析支持优质基因假说,但不排除基因兼容性假说;基于MHC位点的分析结果符合中间数量等位基因假说。生态因子对婚外配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繁殖密度和繁殖同步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婚外配的发生无显着影响。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不同,本论文发现白眉姬鹟不选择最近雄性邻居作为婚外配偶,婚外配偶的体长和微卫星杂合度明显高于社会配偶,说明选择高质量的雄性作为婚外配偶可能是白眉姬鹟不选择最近邻居的主要原因。另外,白眉姬鹟是否根据自身质量选择最近邻居以避免父权丧失有待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对白眉姬鹟子代适合度分析发现:白眉姬鹟婚外子代基因杂合度明显较婚内子代高,该结果与间接获益假说相符。种群子代性比显着偏雌,但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性比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魏玉圣[8](2017)在《雌性大山雀婚外配偶选择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配制鸟类中,雌性与社会配偶之外的雄性个体发生交配的行为被称为婚外交配,所产生的子代被称为婚外子代。单配制因此被区分为社会单配制与遗传单配制。婚外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近些年成为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对鸟类婚外配发生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婚外配发生的影响因素尚无定论,即使对于同一物种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大山雀是一种社会单配制的小型次级洞巢鸟,研究已证实其存在婚外交配现象。2014-2016年,作者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对其婚外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是确定目标种群的婚外配发生比例,探讨分析婚外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婚外配偶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本论文研究共成功捕捉到73巢一次繁殖大山雀的双亲,并采集了成鸟及雏鸟血液,测量了成鸟身体条件;录制了49巢一次繁殖雄性的领域鸣唱。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山雀进行父权鉴定,利用Cervus3.0软件、COANCESTRY软件以及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61%(26/73)大山雀一次繁殖巢存在婚外父权,婚外子代占全部子代的9.28%(77/829),存在婚外子代的巢中28%(77/275)的雏鸟为婚外配子代。有婚外子代和无婚外子代巢的雄性形态特征、鸣唱特征均无显着差异,说明雌性可能不依据雄性形态特征及鸣唱选择婚外配偶。发生婚外配和未发生婚外配巢雄性的基因杂合度无显着差异(Z=-1.493,p=0.135),但发生婚外配雌性的社会配偶的基因杂合度显着低于其婚外配偶的基因杂合度(Z=-2.425,p=0.021)。同一巢内的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的基因杂合度无显着差异(Z=-1.323,p=0.186)。雌性选择的婚外配偶的基因杂合度并不高于种群随机雄性的基因杂合度(W=-1.0309,p=0.3091),表明雄性基因杂合度并不是促使雌性发生婚外配的主要动力,虽雌性偏爱比其社会配偶杂合度高的雄性作为婚外配偶,但婚外配未能增加其子代杂合度。巢内有婚外子代的雌雄配偶间的基因相似度显着高于巢内无婚外子代雌雄配偶间基因相似度(t=-2.237,p=0.028),且雌性与社会配偶的基因相似度显着高于其与婚外配偶的基因相似度(t=4.430,p<0.001),说明社会配偶间基因相似度可能是雌性发生婚外配的主要影响因素,雌性偏爱选择与自身基因相似度低的雄性作为婚外配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思宇[9](2017)在《白眉姬鹟身体特征和鸣唱特征对婚外配偶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外配现象在社会单配制鸟类中十分普遍,前期研究发现在单配制的雀形目鸟类中,约有86%的鸟种中存在婚外配行为。在发生婚外配的鸟类中,雄性特征起到的重要作用已被证实。作者于2015-2016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从雄性的身体特征以及领域鸣唱特征两个方面研究影响白眉姬鹟婚外配偶选择的因素。两年共监测白眉姬鹟48巢,成鸟96只,雏鸟245只。在白眉姬鹟繁殖期内,对41只雄性个体的领域鸣唱录音,声音分析采用Avisoft-SASLab Pro 5.2声音分析软件根据选取的微卫星标记位点以及Cervus3.0软件进行父权鉴定,利用SPSS19.0以及R软件分析结果。本文研究显示两年内监测的48巢中,25巢存在婚外子代,婚外配巢比例为52.08%(其中2015年婚外配巢比例为59.26%;2016年婚外配巢比例为42.86%),婚外子代比例为26.53%。其中32只婚外子代确定父权。婚外配发生比例(Z=-1.250,p=0.211)及雄性数量(Z=-0.146,p=0.884)在年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有婚外配行为的雌性其社会配偶与婚外配偶在身体特征(跗跖长、翅长、尾长、体长、体重)上无显着差异;、本研究中选取的7个雄性领域鸣唱特征(鸣唱速率、鸣唱多功能性、句子中音素个数,句子平均时长、句子最高频、句子最低频、主频)中,社会配偶和婚外配偶在句子最高频上存在显着差异(Z=-0.278,p=0.029)。句子最高频(χ2=6.300,p=0.017)和句子主频(χ2=9.932,p=0.003)越高,巢箱内有婚外子代的概率越低。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白眉姬鹟的领域鸣唱特征不能代表个体的身体条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启佳[10](2017)在《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狼蛛科豹蛛属星豹蛛为研究对象,研究雌性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并比较星豹蛛表型季节性变异。首先,我们采用星豹蛛雌雄配对,成功交配的为正常交配组(Preferred);而未成功交配的雌蛛用二氧化碳麻醉,然后与先前配对的雄蛛交配,称为诱导交配组(Non-preferred)。比较雌蛛正常交配和诱导交配对雌蛛生殖及后代适合度的差异,探讨星豹蛛雌蛛配偶选择可能机制。结果发现雌蛛正常交配和诱导交配组的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卵袋残食率、卵孵化前期、产卵量、孵化幼蛛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交配组后代由卵孵化到成熟的存活率和后代雌蛛的头胸甲宽都显着高于诱导交配组,同时正常交配组后代雌蛛的发育历期显着短于诱导交配组,而后代雄蛛的发育历期和雄蛛头胸甲宽在两个交配组中均无显着差异。可见星豹蛛雌蛛配偶选择提高后代的遗传利益。其次,我们在野外分别采集带卵袋的越冬代和第一代星豹蛛雌蛛,摘下雌蛛的卵袋,两两一组分别比较雌蛛对卵袋的选择。进一步通过比较雌蛛携带自己卵袋和非自己卵袋所孵化出的幼蛛离开雌蛛的时间;幼蛛在母体身上未自然离开前,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和未分离的幼蛛的抗逆性,验证雌蛛携卵携幼行为的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都不能识别自己的卵袋。而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对非自己的卵袋孵化出来的幼蛛攀附在母体上的时间显着短于自己卵袋孵化出来的幼蛛攀附在母体上的时间。幼蛛在母体身上未自然离开前,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和自然分离的幼蛛的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在15℃和25℃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从母体自然分离的幼蛛存活天数显着高于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可见雌蛛存在某种机制能准确识别幼蛛是否自己的后代,并且雌蛛携幼能提高后代的适合度。本文还通过比较2010和2016年武汉地区越冬代(3月份)和第一代(7月份)的星豹蛛雌雄成蛛的头胸甲宽、雌蛛的产卵量、卵粒大小和雌蛛产卵前后脂肪含量来探究星豹蛛的表型季节性变异,为阐明动物表型季节性变异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越冬代雌雄蛛的头胸甲宽及雌蛛的产卵量、卵粒直径都相应显着高于第一代。但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产卵前和产卵后的脂肪含量均无显着差异。星豹蛛表型季节性变异可能是其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4-15)

配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性选择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整合多方面的信息评估配偶质量,进行配偶选择决策,其中形态特征是影响个体配偶选择的重要因素。西部食蚊鱼(Western mosquitofish,Gambusia affinis)是原产于北美洲中部至大西洋沿岸的一种暖水性营卵胎生的小型硬骨鱼类,隶属于胎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作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西部食蚊鱼分布广泛,具有生长迅速,繁殖率高,繁殖季长等特点。西部食蚊鱼为强迫交配系统,雌鱼常常受到雄鱼的性骚扰,在进行交配时,雄鱼通过追逐、接触、甩动生殖鳍,将精子射入雌鱼生殖孔内。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在体型和第二性征等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是典型的两性异形。有研究证明,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均表现出明显的择偶偏好,因此,西部食蚊鱼是研究配偶选择的理想模式动物。为了探究形态特征在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野生西部食蚊鱼形态学参数的建库和计算机模拟动画的制作,进行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的配偶选择偏好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雄性西部食蚊鱼生殖鳍状态对雌鱼配偶选择的影响通过二元择偶实验,结果发现雌性西部食蚊鱼厌恶生殖鳍处于持续勃起状态的雄鱼(t_(32)=-2.228,P=0.03,平均SOP=-0.13),表明在强迫交配系统中,雌鱼对强迫交配和性骚扰的抗拒。2.雌性西部食蚊鱼的年龄对雄鱼配偶选择的影响通过二元择偶实验,结果发现雄鱼偏好选择年轻雌鱼(t_(35)=2.54,P=0.016,平均SOP=0.17),且择偶偏好与雄鱼的身体尺寸呈正相关(R~2=0.13),这一偏好表明雄鱼对精子竞争强度较为敏感,且可能与雄鱼的社会地位相关。通过对年轻和年老形态的雌性西部食蚊鱼进行几何形态学分析,并制作相关计算机模拟动画,进行二元择偶实验。雄鱼对具有“较大生殖斑尺寸”(非年龄)的雌鱼具有显着偏好(年轻雌鱼:t_(22)=-2.95,P=0.007,平均SOP=-0.24;年老雌鱼:t_(23)=-2.49,P=0.021,平均SOP=-0.21)。说明生殖斑是影响雄鱼交配的重要因子,且参与交配的雌鱼的生殖斑面积可能更直观的反映出其繁殖力。上述结果可能表明雄鱼对高繁殖力的雌鱼存在内在择偶偏好。与年老雌鱼(脊柱弯曲,腹部面积大)相比,雄鱼对年轻雌鱼(腹部面积小,脊柱呈流线形)有显着偏好(t_(35)=2.14,P=0.04,平均SOP=0.15),但两种形态特征仅占总体形变的69.36%,提示可能其它形态特征也是影响雄鱼配偶选择的因素之一。雄鱼对不同身体尺寸的雌鱼无任何偏好(年轻雌鱼:t_(47)=-0.80,P=0.43,平均SOP=-0.05;年老雌鱼:t_(47)=-1.59,P=0.12,平均SOP=-0.10),但身体较大的雄鱼对身体尺寸较大的年老雌鱼表现出更强的厌恶(t_(26)=-1.66,P=0.11,平均SOP=-0.15),可能因为身体尺寸大的雄鱼社会等级高,交配机会多,相比身体尺寸小的雄鱼,在择偶时更为“挑剔”。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西部食蚊鱼在配偶选择过程中,雌雄两性存在不同的择偶策略,雌鱼在择偶过程中,将雄鱼的性骚扰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而雄鱼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潜在配偶进行综合考察,且其偏好可能并不由单一形态学特征所主导。上述结果都体现了西部食蚊鱼在配偶选择过程中,对不同形态特征的异性的综合权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高超男,游秀峰,李为争,盛子耀,杨晓杰.昆虫配偶选择行为的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9

[2].魏洁菲.形态特征对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决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方玉珍,任珊,王威,李秋莉,宋祖萍.乳腺癌患者配偶选择保乳治疗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

[4].向海军.水椰八角铁甲雄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在雌性配偶选择中的作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5].陈海峰.红脂大小蠹雄性配偶选择行为及其对生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7

[6].张诗语.马尾松毛虫配偶选择和生殖适度的研究—成虫日龄、交配经历和大小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7

[7].鄂明菊.白眉姬鹟配偶选择与繁殖适合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8].魏玉圣.雌性大山雀婚外配偶选择的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7

[9].张思宇.白眉姬鹟身体特征和鸣唱特征对婚外配偶选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0].吴启佳.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牛鹂(Molothrusater)组雌性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实验...组雌性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实...组雄性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实...组雌性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实验...组雄性棕色田鼠在配偶选择实验...

标签:;  ;  ;  ;  ;  ;  ;  

配偶选择论文_高超男,游秀峰,李为争,盛子耀,杨晓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