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分类论文_杨祝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菌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子囊,分类学,系统,内生,机制,植物。

真菌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杨祝良[1](2019)在《真菌系统与分类研究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动植物相比,真菌的形态特征相对较为有限,加上趋同进化、平行进化等各种复杂因素,基于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的真菌系统分类往往难以反映真菌各大类群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因此,在二十世纪及其之前提出的真菌分类系统相对较为简单。事实上,迄今还没有一个完整且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真菌分类系统。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系统学和分类学的有机融合,为真菌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来,真菌系统学与分类学研究取得了显着进步,将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相互结合,不但建立了大量的新目、新科、新属和新种,甚至建立了新的门和新的纲,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大批真菌间的系统亲缘关系,掀开了研究真菌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的新纪元(Matheny et al. 2009)。纵观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真菌的细分是主流趋势。在建立不同分类等级时,科学家们会努力反映系统发育的单系性(monophyly)。例如,为了追求单系性,研究人员常常会将某个非单系的科或属细分为不同的科或不同的属,进而使得建立新科或新属成为不可避免的新趋势。尽管将现有的科属范围扩大同样可以反映特定支系的单系性,但这种做法相对较少。在这一大趋势中,有可能建立一些不必要的新的分类单元(taxa)。在真菌高阶元分类中,有人提出了以演化时间长短作为划分的尺度(Liu et al. 2017; Zhao et al. 2017),但对科、属、组等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分类阶元,目前仍然还没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尺度或其他相对客观且易于使用的标准。尽管在真菌系统和分类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众多创新性进展,但很多重要的系统发育问题仍没有解决,特别是大量目间、科间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毫无疑问,基于大数据的基因组系统发育手段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而国际合作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Varga et al.2019)。另外,以DNA序列为基础的物种划分和识别可能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Hibbett&Taylor 2013)。(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屈直,李玉,马海霞[2](2019)在《中国蕉孢壳科真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蕉孢壳科真菌(Diatrypaceae Nitschke)是高等子囊菌中的一个重要的类群,隶属于子囊菌门、核菌纲、炭角菌目。该科真菌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十分广泛,在森林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该科真菌12个属约229种,我国目前仅报道34种,尚不足发现种类的五分之一,相关研究非常薄弱,对其应用更是所知甚少,且已知种类描述简单、寄主不明确,对其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等都不了解。该科真菌子座形态变化较大,目前的形态分类特征对该科属、种的界定还存在很多争议,且已知种类大多数没有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现有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不支持部分属的形态特征界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认识我国蕉孢壳科真菌生物多样性现状,合理利用该科真菌有益资源、控制有害物种危害,本研究在东北地区及海南省采集蕉孢壳科真菌376号,分离菌株22株,获得ITS序列47条,采用可靠的形态学分类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学技术手段,对其中部分种类进行了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目前已合作发表中国东北地区蕉孢壳科真菌3个属14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另外,对研究室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多个Anthostoma, Cryptosphaeria, Cryptovalsa, Diatrype, Diatrypella, Eutypa, Eutypella等属的中国新记录种。蕉孢壳科属间以及属内种间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彭铭锴,屈直,李玉,马海霞[3](2019)在《中国座坚壳属真菌系统学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座坚壳属(Rosellinia De Not.)隶属子囊菌门核菌纲炭角菌目炭角菌科,大多数种生于木材上,能够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引起植物生理白腐。该属的主要特征为:菌丝层褐色、毡状,子座球形或近球状,子囊壳单个、表生,子座表面黑色、炭质,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该属目前约142种,但Index Fungorum收录了近500个名称记录(含同物异名等),属的概念不清晰,部分种的特征不明确,该属真菌形态变化比较复杂,在属种划分、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等方面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我国对该属真菌的研究追溯到1937年邓叔群先生描述了3个种,分别为椰座坚壳R. cocoes、迷惑座坚壳R. decipiens和梭孢座坚壳R. pepo,后续又报道了20余种。为了全面认识我国座坚壳属真菌物种多样性,建立正确的物种概念,本研究对我国17个省区213份标本,通过对子座宏观特征、解剖结构及综合性状分析,鉴定出29种,其中包括中国新记录种12个,待发新种2个。根据菌丝层的有无可将座坚壳属分为叁个亚属,分别为Rosellinia、Calomastia和Corrugata,但我们发现同一种不同生长环境或不同生长时期,其菌丝层形态变化较大。在分类学研究基础上,采用多基因分析方法对座坚壳属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但是由于该属基因库序列较少,因此,为了建立更趋自然的分类系统,对座坚壳属种间的系统学关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后续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胡殿明,黄君恩,宋海燕[4](2019)在《江西淡水真菌资源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气候温暖潮湿,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是真菌的天然温床。然而,淡水真菌在江西却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对江西淡水真菌进行了连续7年的调查研究,采集淡水沉积木、水生植物等样品6000余份,保藏淡水真菌标本800多份、分离淡水真菌菌株2800多株,并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出真菌120多属,400多种。其中,发现新种58种,包括Acrogenospora lignicola J.E. Huang&D.M. Hu sp. nov., Chaetosphaeria oblongispora J.E.Huang&D.M. Hu sp. nov., Chloridium bambusae J.E. Huang&D.M. Hu sp. nov., Chloridium globospora J.E.Huang&D.M. Hu sp. nov., Chloridium houshanise J.E. Huang&D.M. Hu sp. nov., Dictyochaeta lignicola J.E.Huang&D.M. Hu sp. nov., Helicomyces aquatica J.E. Huang&D.M. Hu sp. nov., Helicomyces lignicola J.E.Huang&D.M. Hu sp. nov., Helicosporium lignicola J.E. Huang&D.M. Hu sp. nov., Kirschsteiniothelia clavator J.E. Huang&D.M. Hu sp. nov., Kirschsteiniothelia shimenjianensis J.E. Huang&D.M. Hu sp. nov.,Lignosphaeria longispora J.E. Huang&D.M. Hu sp. nov., Longipedicellata bambusae J.E. Huang&D.M. Hu sp.nov., Mariannaea lignicola D.M. Hu&L. Cai, Menisporopsis aquatica J.E. Huang&D.M. Hu sp. nov.,Phaeomonilia aquatica J.E. Huang, H.Y. Song, Jian Ma&D.M. Hu, Pseudoastrosphaeriella meilingensis J.E.Huang&D.M. Hu sp. nov., Savoryella granular J.E. Huang&D.M. Hu sp. nov., Savoryella tricinctum J.E.Huang&D.M. Hu sp. nov., Submersisphaeria lignicola J.E. Huang&D.M. Hu sp. nov., Tainosphaeria aquatica J.E. Huang&D.M. Hu sp. nov., Thozetella aquatica J.E. Huang&D.M. Hu sp. nov., Trematosphaeria guttulata J.E. Huang&D.M. Hu sp. nov., Xylohyphopsis aquatica J.E. Huang, H.Y. Song, Jian Ma&D.M. Hu等。另外,还有大量中国新纪录种,包括Kirschsteiniothelia lignicola, Vaginatispora amygdali等。本研究表明,江西淡水真菌种类非常丰富,还有大量新物种有待发现。(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周院[5](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真菌图像分类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医疗水平逐年提高,然而真菌检测手段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依靠人工进行形态辨识,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有效表达图像的深度特征,且效果优于传统手工设计的特征,因此论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丝状真菌图像自动分类展开研究。对于丝状真菌图像类别识别问题,论文采用目标检测和图像分类两种方案。首先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YOLO目标检测模型,对目标分生孢子位置及其类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YOLO网络对小目标或邻近目标检测效果较差,容易受到图像复杂背景干扰,产生目标框定位不准确问题。此外,基于人工提取的HOG特征,建立SVM模型对真菌图像进行分类,其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分类6种常见真菌图像,但其数据标记需要人工标记,准备时间较长,难以达到实时分类要求。针对YOLO算法和SVM分类的缺点,本文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CNN网络模型对真菌图像进行自动分类。考虑到原始真菌图像内包含多个分生孢子,且存在背景复杂、光照多变、气泡干扰等因素,论文提出了真菌图像分生孢子检测预处理方法,有效提取图像中的目标分生孢子;进而为满足深度学习对大量训练样本的要求,提出翻转、缩放和随机角度旋转的数据增强方法,将样本扩充近30倍;为避免网络过拟合,对CNN网络增加Dropout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数据增强和Dropout技术可有效提升模型分类效果。最后,针对图像分类过拟合问题,建立基于网络微调的真菌图像分类模型,先将CNN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得到网络模型参数,确保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再在真菌图像数据集上再训练,微调网络其他参数,并使用softmax分类器对真菌图像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网络微调策略能有效避免过拟合,提高算法准确性,使网络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为方便数据管理,本文进行了真菌自动分类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主要设计数据库E-R图、数据字典和可视化界面,为医院真菌检测、提高医生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韩晓燕,宋亚丽,白埔,牛艺璇,赵娜[6](2019)在《抗真菌药物的系统分类、耐药机制及新药研发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癌症放化疗、器官移植等患者人数的增加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深部真菌感染病例急剧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按作用靶点可分为7类,但是耐药性严重、抗菌谱窄、不良反应多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开发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新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抗真菌药物的分类、耐药机制和新药的研发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真菌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甘森宁,陆梅颖,肖志邦,倪伟,徐继英[7](2019)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了植物内生真菌分类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2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桥,张杰,伍煜,罗慧琳,李传华[8](2019)在《蛇足石杉一株盘菌目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分离自蛇足石杉的一株盘菌目内生真菌菌株LYS02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菌株LYS02进行了形态学、r DNA ITS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菌株LYS02与Pezizales sp. CL309 (KJ407058. 1)有着更近的发育关系.结论菌株LYS02为盘菌目(Pezizales)中的一未知种,该种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菌种资源,可为研究和分析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新的支持材料.(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珊珊,乜兰春,李潘,王政[9](2019)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及其致病机制,对于了解植物与病原互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分离纯化、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今后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邵元元[10](2018)在《中国西部4省区及美国乔治亚州圆盘菌科真菌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圆盘菌科真菌是一类与子囊菌门盘菌纲关系密切的单纲、单目、单科小型盘菌,其显着特点为子囊盘蜡质、半透明,子囊孢子形态在种间具有多样性,以及具有在活体状态下可见的孢子体。该科真菌有的生长于潮湿生境,其无性型可诱导产生捕食器官,具有捕食线虫的能力,有的生长于干旱生境,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本文对我国陕西、甘肃、新疆、广西等西部4省区以及美国乔治亚州的圆盘菌科真菌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标本362份,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鉴定出晶圆盘菌属(Hyalorbilia)9个种,圆盘菌属(Orbilia)31个种,未定名种2个。其中新种3个,即Orbiliageorgina,Orbilia renispora,Orbiliashaanxiensis;中国新记录种6个,分别为H.japonica,O.comma,O.crenatomarginata,O.euonymi,O.fabacearum和O.pilifera。美国新记录种6个,分别为H.japonica,O.crenatomarginata,O.eucalypti,O.fabacearum,O.occulta,O.xanthoguttulata。其中,Orbilia carpoboloides 与 Orbilia aurantiorubra为耐干旱种。另外,还编制了所有描述圆盘菌属和晶圆盘菌属的分种检索表。在所采集的标本中,通过子囊孢子弹射方法获得11个种的无性型菌株,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归属于Arthrobotrys、Dactylella、Dicranidion、Trinacrium 和 Vermispora 等 5 个属,其中 Arthrobotyrs为捕食线虫丝孢菌,证实了 11个种的有性型-无性型对应关系。其中,Orbiliaocculta的无性型为首次分离到,为Trinacrium属的成员。采用透射电镜对圆盘菌科5个代表种或疑难种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圆盘菌科真菌子囊顶端平截状,细胞壁薄或加厚,子囊顶部细胞壁由两层组成,外面一层为加厚的高电子密度层,里面一层为低电子密度的无定形层。在子囊顶端位于质膜和子囊壁之间具有光电区域(EZ)的结构。子囊孢子中可观察到一个着色较深的高电子密度结构、其边界清晰,这是圆盘菌科真菌特有的孢子体。透射电镜下可见的孢子体,弥补了光学显微镜无法在干标本中观察到孢子体的不足。分子系统学研究选用ITS和28S D1-D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分别采用MEGA7和PAUP4.0软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构建的基于同一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相一致,系统树总体上可分为 Hemiorbilia、Helicoon、Habrostictis、Arthrobotrys、Aurantiorubrae、Orbilia以及Hyalorbilia等7大分支。具有捕食线虫功能的种聚集在一个分支,子囊孢子依据形状不同聚集在不同的分支组。不论单基因还是联合两个基因构建的系统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圆盘菌科有性型、无性型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支持Baral新近提出的圆盘菌科属的概念。(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12-01)

真菌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蕉孢壳科真菌(Diatrypaceae Nitschke)是高等子囊菌中的一个重要的类群,隶属于子囊菌门、核菌纲、炭角菌目。该科真菌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十分广泛,在森林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该科真菌12个属约229种,我国目前仅报道34种,尚不足发现种类的五分之一,相关研究非常薄弱,对其应用更是所知甚少,且已知种类描述简单、寄主不明确,对其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等都不了解。该科真菌子座形态变化较大,目前的形态分类特征对该科属、种的界定还存在很多争议,且已知种类大多数没有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现有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不支持部分属的形态特征界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认识我国蕉孢壳科真菌生物多样性现状,合理利用该科真菌有益资源、控制有害物种危害,本研究在东北地区及海南省采集蕉孢壳科真菌376号,分离菌株22株,获得ITS序列47条,采用可靠的形态学分类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学技术手段,对其中部分种类进行了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目前已合作发表中国东北地区蕉孢壳科真菌3个属14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另外,对研究室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多个Anthostoma, Cryptosphaeria, Cryptovalsa, Diatrype, Diatrypella, Eutypa, Eutypella等属的中国新记录种。蕉孢壳科属间以及属内种间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开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菌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杨祝良.真菌系统与分类研究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屈直,李玉,马海霞.中国蕉孢壳科真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彭铭锴,屈直,李玉,马海霞.中国座坚壳属真菌系统学分类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4].胡殿明,黄君恩,宋海燕.江西淡水真菌资源与系统分类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5].周院.基于深度学习的真菌图像分类算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韩晓燕,宋亚丽,白埔,牛艺璇,赵娜.抗真菌药物的系统分类、耐药机制及新药研发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7].甘森宁,陆梅颖,肖志邦,倪伟,徐继英.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9

[8].张桥,张杰,伍煜,罗慧琳,李传华.蛇足石杉一株盘菌目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王珊珊,乜兰春,李潘,王政.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J].江苏农业科学.2019

[10].邵元元.中国西部4省区及美国乔治亚州圆盘菌科真菌分类研究[D].广西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主要的真菌分类组真菌rDNA结构示意图青霉属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树检验员真菌分类界面真菌分类层次树土壤样品真菌分类等级稀释曲线

标签:;  ;  ;  ;  ;  ;  ;  

真菌分类论文_杨祝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