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点亮语文新课堂——1+x语文新课堂之习作篇

让习作点亮语文新课堂——1+x语文新课堂之习作篇

(陕西省合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而我们的初中生就是不会写作文,不愿写文章。自然达不到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同学们对写作更多的是惶恐、盲目、无助。

针对这一现象,部编教材合理规划,采用1+x的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课文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拓展,重视课外阅读,重视课堂练笔。

尽管教材编排煞费苦心,但绝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还是不够重视写作。遇到小练笔,有些老师干脆忽略不计,反正布置了学生也不认真对待。学生呢?一遇写作要么随手照抄,要么胡写乱写。情况好的经常是整篇文章词语华丽,却没有中心,让人觉得有肉无骨,有形无神。

那么1+x课堂教学应如何落实写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巧用课文技法,善学善用。

每篇课文都是一篇最好的范文。教学中可以抓住各类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拓展,教导学生大胆运用学过的知识,所学有所用。

比如在学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借鉴课文的某些技法,就你家乡的冬景描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写,不少于200字。”

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复习《济南的冬天》写景的方法。从修辞上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时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复习完后,让学生思考我们北国的冬天有什么特点?鼓励同桌讨论。家乡的冬天分为几种天气?下雪天、晴天和雾霾天。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先说出下雪天的特点。雪花的特点、大小、怎么下等等。同时引导他们从听觉、视觉、嗅觉去感受下雪天的特点。同学们很快能想到雪开始下得小,像盐,像白糖,沙沙地往下落,后来慢慢变大,像鹅毛,像柳絮,甚或像杨花,声音反而变小了,听不见了。一夜之间天地间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脚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响,空气一下子变得清新而湿润。

就这样教师继续引导晴天有什么特点?太阳是什么颜色?怎样照射大地?和夏日的太阳一样不一样,空气是怎样的?雾霾天气又是怎么样的呢?充分发挥想象,一定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经过教师这样引导后,学生感觉写作不那么难了,仿佛变得有趣了。他们开始愿意动笔了。课堂上听到他们精彩的语言,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二、改变思维,激发兴趣。

比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时,多角度分析,以皇帝的口吻,以骗子的口吻,以大臣的口吻,以子民的口吻,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不同人物所复述的侧重点肯定是要有所偏差的,最终感知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很快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去,不仅很好地掌握了人物的特点,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要求他们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篇习作,力求生动,学生写得出奇好。

三、适时下水,与学生共习作。

上次月考一篇作文题目为《出游记》,阅卷时看到学生的习作,真的让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

一部分同学竟然不知道“出游记”属于一篇游记,竟然和刚读完的《西游记》混淆了。即使有一部分人知道是写游记也是主次不分,线索不明。

我决定下水一次,帮学生理理思路。刚好今年我和几位好友出游过一次,我就决定把当时的感触写下来,写完后,我在讲评试卷时,给学生分享了我的习作,学生惊叹不已,景是身边景,人是身边人,文章却像书上的文章一样美。

我借机教给学生写游记的特点。第一,应该以游踪为线索,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引着读者一起走。第二,要有详有略,突出景物的特点,着重写一两处景物,这一两处景物一定要抓细节详写。第三,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生动。第四,开头开门见山,结尾最好能卒章显志。这样游记才能上升一个高度。

总之,1+x课堂教学中写作的落实决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一种形式,要真正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和学生探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善学善用,必要时教师应适时下水,教给方法,刷新存在感,让学生消除疑虑,打消惶恐,敢于动笔,爱上写作,让写作点亮语文新课堂,真真正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标签:;  ;  ;  

让习作点亮语文新课堂——1+x语文新课堂之习作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