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CAD/CIMS应用工程显着效益

国家CAD/CIMS应用工程显着效益

一、全国CAD/CIMS应用工程效益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李高青[1](2021)在《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质变化模拟与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一项实现陕西省: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工程,可有效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产生以供水水质安全保障为核心的水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工程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本文以引汉济渭调水系统(黄金峡水库、三河口水库、输水隧洞)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的方法,解析了调水系统的拓扑结构,分析了四水源联合调度下调水系统的水环境演变规律,并开展了突发水污染事件模拟预测研究。为引汉济渭调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重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水源地现状水质时空分布规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水源地进行水质评价,由评价结果可知,水源地水质指标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水质指标在时间上聚类为两类:非汛期(11月~6月)、汛期(7月~10月),空间上聚类为两类:汉江支流、汉江干流;除TN外其余水质因子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汛期水质较非汛期差,汉江支流水质优于汉江干流,三河口库区水质优于黄金峡库区,党水河、黄金峡水质相对较差,水源地综合水质类别均达到水功能区要求。(2)解析了调水系统的拓扑结构。工程自黄金峡库区通过泵站引水至输水隧洞,于三河口控制闸处汇聚三河口库区引水(黄金峡来水大于关中需水量的部分水源通过泵站提至三河口水库进行调蓄),自流引水至黄池沟,连接关中地区供水管网。(3)预测了调水系统正常运行下水环境要素演变规律。采用构建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的方法,定量模拟了不同水文年四水源联合调度运行下调水系统的水动力-水质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调水系统由库尾-坝前-输水隧洞出口污染物浓度分布有降低的趋势,黄金峡库区引水汇聚三河口库区水源后,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由丰水年调水系统NH3-N分布可知,由黄金峡库尾-坝前,浓度由0.248mg/L降至0.242mg/L,引黄金峡库区水源进入输水隧洞,于三河口控制闸处受三河口水源汇入后浓度降至0.203mg/L。由COD分布可知,由黄金峡库尾-坝前,浓度由11.21 2mg/L降至1 1.084mg/L,于三河口控制闸处受三河口水源汇入后浓度降至10.284mg/L。由TN分布可知,由黄金峡库尾-坝前,浓度由2.309mg/L降至2.095mg/L,于三河口控制闸处受三河口水源汇入后浓度降至1.346mg/L。通过对不同水文年水质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工程正常运行情况下,NH3-N、COD可满足供水水质要求,TN未达到要求,需实施措施对TN进行削减达标。(4)预测了调水系统突发水污染事件下污染物演变规律。基于构建的调水系统模型,模拟分析了突发有毒化学品泄漏、污水非正常排放的突发水污染事件情景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突发10t硝基苯泄漏事件情境下,事故地点分别发生在黄金峡库区汉江大桥、金水河处及三河口库区汶水河处,对坝前取水口的污染时长分别为38h、96h、74h,可以得出黄金峡库区金水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对取水口的污染时长更久,污染事故一旦发生,风险较大。突发污水非正常排放情景下,在来流量为530.33m3/s、43.27m3/s的条件下,对库区的污染长度分别为45km、25km,受降解作用影响,均对坝前取水口处水质无影响。由输水隧洞突发水污染事件模拟研究可得,自黄金峡调水10m3/s、40m3/s、70m3/s情景下,污染团自黄金峡取水口输移扩散至隧洞出口的时间分别为26h、16h、13h;自三河口调水10m3/s、40m3/s、70m3/s情景下,污染团自三河口取水口输移扩散至隧洞出口的时间分别为21h、13h、10h。

刘鑫[2](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渠系典型建筑物建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高远[3](2021)在《淤地坝淤积高度对下游溢洪道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国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的开展,一些新的工程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根据山西省某淤地坝溢洪道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该淤地坝属于传统的闷葫芦坝,经过长年的使用大坝已经达到设计淤积库容,且大坝淤积高程超过了原有的排洪渠进口高程,为了保护大坝安全,延长该淤地坝的使用寿命,设计者考虑到周围的地质条件和当地的经济条件,在为大坝新建溢洪道时选择将大坝溢洪道布置在原有的排洪渠位置,且溢洪道进口高程和原来的排洪渠进口高程相同,形成了溢洪道进口底坎高度低于淤地坝淤积高程的情况。本文利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淤地坝淤积高度超过溢洪道进口底坎高度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淤积高度分别为0m、0.5m、1.0m和1.5m时的溢洪道水面线分析可知,对于引渠淤积段,当来流条件不变时,淤积高度的增加会引起断面水位的上升,从而提高溢洪道进口处的水位落差,而引渠断面水深的大小与淤积高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随淤积高度的升高而下降。上游淤积高度的变化对溢洪道内水面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溢洪道渐变段,淤积高度的变化使得在溢洪道进口处发生明显水面跌落,淤积高度越大,对下游溢洪道的影响范围越大。上游过流流量的增大,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上下游水位落差,使水流平顺过渡。2、通过对溢洪道陡槽水面线的研究发现,各淤积高度下陡槽进口断面水深始终低于陡槽临界水深,表明陡槽水流为急流流态。受陡槽影响,临界水深位于控制段出口前,当上游淤积高度变化时,陡槽临界水深始终位于控制段中部与出口之间,即水流在控制段内逐渐由缓流发展为急流流态。3、淤积高度的变化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溢洪道渐变段。无淤积状态时渐变段进口流速垂向分布表现为由渠道底部到水面流速逐渐增大的变化特点,最大流速位于水流表面,断面横向流速表现为由渠道中心向边墙流速逐渐减小的分布特点,横向流速分布始终关于渠道中心对称。当淤积高度为0.5m时,淤积对于溢洪道断面垂向流速的影响较小,而断面横向流速表现为由渐变段中心向边墙流速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点。随着淤积高度的增加,渐变段进口断面垂向流速由渐变段底板到水面表现为“增-减-增”的变化特点。研究发现淤积高度为0.5m时,淤积对控制段垂向流速分布影响较小,垂向流速分布基本满足对数分布规律。当淤积高度超过0.5m时,断面垂向流速最大流速位于水面偏下的位置。4、本文运用FLUENT软件对设计流量Q=18.89m3/s、Q=28m3/s和校核流量Q=36.24m3/s下的淤积高度0.5m、1.0m、1.5m和无淤积状态四种淤积高度的溢洪道水力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模拟值与试验值误差较小,断面水深最大相对误差为7.4%,速度最大相对误差为10.2%,证明利用FLUENT软件对溢洪道水力特性的研究是可行的。研究发现当上游过流流量增大为校核流量时,淤积高度的变化对溢洪道水面线的影响逐渐减小,流量的增大使得溢洪道下游水位快速提高,使上下游水流变化平顺。但淤积高度对断面横向水深分布影响较为强烈,上游无淤积时,溢洪道进口断面水深由断面中心向边墙呈现出逐渐增大的特点,但水面整体平顺,变化幅度较小。当上游存在淤积时,随着淤积高度的增加,由渐变段中心向边墙水深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特点,断面中心水深小于壁面附近水深。5、通过对溢洪道进口段底板压力研究表明,流量的变化对溢洪道渐变段底板压力影响较大,底板压力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淤积高度变化对溢洪道渐变段底板压力分布影响显着,当无淤积时,溢洪道渐变段压力沿程均匀减小,各横断面压力大小基本一致,当淤积高度为0.5m时,底板压力分布规律与无淤积状态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压力大小受上游跌水影响有所变化。而当淤积高度超过0.5m时,渐变段底板压力最大压力分别位于渠道中心和两侧边墙位置,不同工况下进口段底板压力始终关于溢洪道中轴面对称分布。6、通过对溢洪道进口断面速度矢量分析可知,随着淤积高度的增大,会在断面底部形成两个对称分布的回流区域,且淤积高度越高,该区域面积和回流流速就越大。受溢洪道渐变段特点的影响,靠近边墙两侧的水流在下泄过程中会逐渐向渠道中心流动,同时底部水体会向水面翻卷,导致渠道底部沿水流方向出现两个对称的旋涡,淤积高度的增加使得水流状态更为复杂。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后期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的类似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郭光[4](2020)在《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长期高强度煤矿开采造成土地挖损、占压、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等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当地已治理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缺乏科学、规范工程规划设计等问题。以新星矿区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土地复垦学、水土保持学理论,采用无人机遥感、Arc GIS,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在对矿区土地损毁、水资源匮缺、植被破坏、沙尘污染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依据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分区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从保障矿区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修复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区和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修复保护区为各采矿区之间人为扰动较少的原生地貌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150~1250m,坡度<15°的缓斜坡。占地面积201.08hm2。主要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采矿机械的扰动,保护原地貌土壤和植被。生态修复治理区为采矿活动对环境干扰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050~1150m,坡度基本在35°~55°峭坡和<5°平原、微斜坡。包括采矿区、内排土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占地面积318.15 hm2。通过采矿区表土剥离工程、道路优化、工业场地绿化等措施布局设计,减少沙尘污染,提高植被覆盖,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为矿区西侧外排土场区域,成片集中、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比较集中。平均海拔高度1250~1330m,坡度在15°~40°的陡坡,占地面积85.03hm2。排土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包括坡底挡墙、坡面截排水措施;拱形骨架、生态袋、生态棒、植被毯、植物网格等边坡植被恢复措施。对其设计依据、标准、原理作用进行分析并绘制CAD图件,包括现状、分区,措施布局及典型设计图等。解决排土场弃土裸露、边坡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指导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表土利用率达到98.3%,预计新增植被覆盖面积49.78hm2,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道路优化治理7832m;减少坡面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矿区空气质量环境,提升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当地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提供治理经验。

卫文[5](2020)在《基于BIM的S高铁站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铁道部提出了客货分离的高铁发展战略,规划布局了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目前已经完成四纵四横网络的建设,正在延伸加密。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全国已经完成300多个高铁站的建设任务,高铁站不仅仅是连接高铁网络的重要节点,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高铁站枢纽建设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子项目,只有这些子项的参与主体能够加强沟通、有效协调,才能实现组织管理、信息共享、技术接口的有效集成,BIM平台就为这个复杂项目的集成管理提供了科学便利的沟通环境和协同手段,可以极大地提升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本文基于S高铁站工程现阶段的发展和实施情况,研究从BIM集成管理平台出发,利用BIM技术和信息共享的集成管理模式,在统一平台上解决工程全生命周期多个参与方沟通不畅、信息孤岛的联通问题。使工程各参与方如业主、承包商、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均可在集成管理平台上,及时有效的获取工程实施中不同阶段的关键数据,从而快速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用以辅助工程管理,以满足工程各参与方和管理方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的管理需求。根据铁路附属建筑营造特点,理论结合工程实际,构建了基于BIM的数字集成管理系统运用于铁路建设过程的解决方案,包括集成组织架构、实施策略、控制保障和促进评价等。分析具体工程案例的管理与建设实施问题,提出了基于集成管理机制的组织架构。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AHP分析论证,得出利用BIM进行项目集成管理,是可行的结论;并期望由此探索研究能为后续类似工程建设的集成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苏丹竞[6](2020)在《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进行生产的手段,更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从2016年开始步入新常态,增速逐渐放缓,结构发生优化升级,驱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情况下建筑业必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实际的管理中,合理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站稳脚步并长足发展。随着建筑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信息化特征也愈加明显,BIM技术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将会对建筑领域的生产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式已不能应对当前建筑业所处的复杂形势,将BIM引入建设项目,实现项目成本的精细化控制,发挥BIM的综合管理能力,保证项目利润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BIM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常用BIM软件,列举出成本控制的概念、内容、原则和传统成本控制方式的不足之处,分析了BIM在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应用的优势。结合我国现阶段成本控制的不足之处将BIM引入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1)设计阶段:利用Navisworks manage进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错误,优化设计方案,避免后期由于设计失误造成的返工、工期成本损失;(2)招投标阶段:利用BIM算量软件精确计算工程量,保证在投标阶段合理报价,杜绝投标清单与实际算量清单因平方米含量变化致使单价亏损现象发生,实现项目预期利润;(3)施工准备阶段:在施工前对场地布置模拟检查,优化场地布置,保证项目工期,控制项目成本。通过BIM可视化功能进行施工交底,避免材料浪费,将规范做法带入现场,杜绝现场的施工隐患;(4)施工阶段:结合项目时间和成本信息生成BIM5D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全过程动态把控,明确各时间段内物资需求量,合理采购、分配资源,优化砌体结构。通过5D管理平台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实时把控,发现偏差及时纠正;(5)竣工结算阶段:利用5D管理平台完整记录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庞杂的项目变更资料,做到索赔时有理有据,优化项目变更管理。实现项目实施阶段全过程动态管理,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信息共享效果差、数据分析不及时、工程量计算不准确等弊端。对项目进行设计优化、场布优化、精准算量、资源优化、成本控制、进度把控、工程变更优化,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有效控制施工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建筑业长足稳定发展。

周钰航[7](2020)在《碾压混凝土拱坝数字图形介质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BIM技术的战略引导和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当前的热点,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正在向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向转型。BIM技术是数字图形信息和建筑物理信息的数字化描述,基于BIM技术为水利工程建立全生命期的平台,可以实现工程信息的集合、传递和共享。本文对碾压混凝土拱坝数字图形介质模型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三维数字实体地形模型的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三维地形的自动构建方法;通过研究建立的碾压混凝土拱坝的三维数字模型的不同数据结构,找到有限元模型的精细转换的方法,避免了重复建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对某碾压混凝土拱坝进行有限元分析,丰富了BIM模型的信息内容。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DXF文件格式,通过Python语言编写脚本处理DXF文件,读取等高线数据信息,利用Delaunay三角网描述地形曲面的拓扑关系,实现水利工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自动建模。2、研究了以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为主,直接建模技术为辅的建模方法。并对建立的BIM模型的数据类型,找到一种将BIM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精细化转换的中间数据格式,提出了基于SpaceClaim软件的BIM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模型之间进行数据转换时丢失部分图形信息的方法。3、基于BIM技术对某碾压混凝土拱坝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研究了转换后的有限元模型的六面体计算网格划分技巧,并基于《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对计算结果进行论证,拓展了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卢硕[8](2020)在《土工格室加固路基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土工格室是一种具有三维蜂窝结构的新型土工加筋材料。在软弱路基填筑过程中,通过铺设土工格室并在格室内填充路基填料,形成具有一定刚度和抗侧向变形的加筋层,能有效的改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并提高路基的承载力。目前针对土工格室加筋层的承载力计算以及土工格室加筋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围绕这两点展开研究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土工格室的基本性能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加固机理,提出了土工格室运用时所需满足的材料性能要求及操作规范。(2)进行了现场路基填筑试验,对比土工格室加筋与无土工格室加筋的加筋层变形模量与回弹模量变化。试验结果验证了土工格室对加筋层的强度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两个指标参数分别提高15%和10%。(3)分析了土工格室加筋的机理,并基于温克尔弹性地基梁假定,把土工格室加筋层理想化为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验证。通过对比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推导计算数据,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验证了土工格室加筋层承载力可采用该公式进行计算。(4)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验证了土工格室对降低路基变形可以起到良好作用。通过改变土工格室强度、格室高度、铺设层数、铺设间距,分析了影响土工格室加筋效应的主要因素,在条件允许范围内采用强度较高的格室能更好的提高路基强度;格室的高度改变对加筋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应充分考虑填料颗粒大小以选择格室高度;格室铺设层数越大加筋效果越好,但仍需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选择;铺设间距的变化使得路基竖向位移与侧向位移的变化趋势不同,因此将铺设间距控制在0.15m~0.5m较为合理。

周君立[9](2020)在《分子筛对废气中二甲基丁烷吸附回收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硅材料加工和石油冶炼行业作为化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常需要生产并加工大量的二甲基丁烷类物质,也容易导致二甲基丁烷、氯甲烷和芳香烃等典型VOCs超标排放的污染问题。其中,二甲基丁烷的用量较大且危害严重,因此,需寻找一种高效、经济的目标废气处理办法,否则,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大背景下,势必会导致大气环境的恶化和二甲基丁烷类高辛烷值物质的流失,不利于有机硅材料和石油冶炼企业的健康发展。吸附回收方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处理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并被广泛运用于环境治理及工业除杂领域。本文以含有2,2-二甲基丁烷的模拟废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6种吸附材料对废气中2,2-二甲基丁烷的吸附回收效果,筛选出最佳吸附材料;进而通过单因素静态吸附试验、正交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确定了最佳吸附工艺参数;然后,分析对比了4种回收方法对于二甲基丁烷的回收效果,同时对再生分子筛的使用寿命、损耗状况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2,2-二甲基丁烷分子吸附材料的筛选对比研究了六种材料对2,2-二甲基丁烷分子吸附效率,研究发现各材料的吸附性能表现为M-13X>大孔树脂>13X>活性炭>3A>4A。其中,M-13X的吸附效果最佳,在60%填充比、20 min吸附时间、0.05 MPa吸附压强和50℃的温度下,可保证不吸附N2的同时,对2,2-二甲基丁烷分子吸附效率达42.72%。M-13X分子筛对2,2-二甲基丁烷的吸附效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上升,在70℃时基本达到稳定;其吸附效率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30 min时基本达到稳定;其吸附效率随吸附压强的升高逐渐上升,在0.20 MPa时基本达到稳定;其吸附效率随填充比的增加逐渐上升,当填充比为60%时基本达到稳定。(2)M-13X分子筛最佳吸附工艺参数的确定通过Box-Behnken设计4因素3水平29组的正交试验,结果发现:最佳吸附工艺参数为70℃温度、60%填充比、30 min吸附时间、0.2 MPa压强,该组合对2,2-二甲基丁烷的去除率达58.33%(Design Expert模型模拟值:58.15%)。研究基于最佳吸附组合参数(70℃温度、60%填充比、30 min吸附时间、0.2MPa吸附压强)绘制了原始M-13X对目标污染物的首次动态吸附曲线,得出其有效作用时长为28 min;此外,求得M-13X分子筛对2,2-二甲基丁烷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0.8 mg/g。(3)二甲基丁烷的回收及M-13X分子筛的再生四种再生回收法对吸附饱和的M-13X中二甲基丁烷的回收效率的排序如下:超声醇洗+300℃热烘法>热风吹脱法>高温加热法>变压解吸法。最佳回收法的参数为:15%的乙醇质量分数、20℃洗脱温度、10 min洗脱时间、40%的超声功率。该法的回收效率可达94%,经洗脱再生后的分子筛吸附性能优越;通过对分子筛的“吸附—再生—吸附”试验的开展,结果发现:M-13X分子筛经“醇洗+烘干”再生后,可回用次数为26次左右;就分子筛再生损耗而言,始末整体质量损耗约为0.38 g/g。损耗原因推测为分子筛醇洗过程中的超声震动造成的相互碰撞,以及高温干燥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材料破损。(4)分子筛吸附工艺的构建研究设计了以“热风泵-碱改性系统-分子筛填料塔-回收再生装置”为核心的旁路吸附净化工艺,进而实现温度、填料比、吸附压强和吸附时间的控制;旁路净化工艺设为二级吸附单元,6个分子筛填料塔共构建了三条并列吸附路线,两用一备;该工艺的改性液由NaOH溶液(4.5 mol/L)和NH3·H2O溶液(0.5 mol/L的)经碱改性系统按照体积比1:1配制而成,改性系统内置有高温热烘装置;工艺的回收再生装置兼具超声清洗和热烘功能,吸附回收液为质量分数为15%的乙醇溶液,实现二甲基丁烷的回收和分子筛洗脱再生。

祁梦圆[10](2008)在《CIMS在钢铁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IMS是国内外证实了的一种先进生产经营控制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集成。他涉及软件科学、工程技术学和管理科学等多种门类,是我国工业界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本学位论文以河南省安阳市永兴钢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CIMS工程(YG-CIMS)为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外CIMS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永兴钢铁公司的管理现状,针对永兴钢铁公司CIMS系统开发中的若干问题,CIMS的开发与实施方法、对YG-CIMS工程实施的总体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分系统之间的集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对于当前企业的CIMS工程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详细阐述了CIMS的体系结构,并对离散工业和流程工业CIMS的实施中的难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永兴钢铁公司的生产过程兼具离散和流程两类生产形式的混合型生产。2.在调研永兴钢铁公司实际生产情况、发展瓶颈等的基础上,进行CIMS需求分析,设计了YG-CIMS系统体系结构。3.研究并建立了CIMS环境下永兴钢铁公司各分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过程模型,并对CIMS部分关键性接口进行了设计。4.对YG-CIMS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全国CAD/CIMS应用工程效益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CAD/CIMS应用工程效益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质变化模拟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调水工程
        1.2.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3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4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5 突发水环境风险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调水工程概况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系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调水系统水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资料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3.2.2 时空聚类分析
        3.2.3 水源地现状水质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调水系统水环境要素演变规律研究
    4.1 模型构建
        4.1.1 模型原理
        4.1.2 模型概化
        4.1.3 模型参数确定
        4.1.4 模型验证
    4.2 工况确定
        4.2.1 水动力边界确定
        4.2.2 水质边界确定
    4.3 调水系统水动力分布特征
        4.3.1 黄金峡水动力分布
        4.3.2 三河口水动力分布
        4.3.3 输水隧洞水动力分布
        4.3.4 调水系统水动力分布
    4.4 调水系统水质分布特征
        4.4.1 黄金峡水质分布
        4.4.2 三河口水质分布
        4.4.3 输水隧洞水质分布
        4.4.4 调水系统水质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调水系统突发水污染事件模拟预测研究
    5.1 潜在风险源分布
        5.1.1 黄金峡库区风险源分布
        5.1.2 三河口库区风险源分布
    5.2 突发有毒化学品泄漏事件
        5.2.1 情景设置
        5.2.2 结果分析
    5.3 突发污水非正常排放事件
        5.3.1 情景设置
        5.3.2 结果分析
    5.4 输水隧洞突发水污染事件
        5.4.1 情景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淤地坝淤积高度对下游溢洪道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淤地坝减水减沙研究进展
        1.2.2 淤地坝泥沙淤积量及淤积特征的研究
        1.2.3 大坝泄流能力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系统及方案设计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方案及测线布置
        2.2.1 工程概况
        2.2.2 试验方案
第3章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淤积高度对于溢洪道水面线的影响
    3.2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进口段断面流量水深关系的影响
    3.3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断面流速分布的影响
        3.3.1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渐变段断面流速分布的影响
        3.3.2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控制段断面流速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淤积高度下的溢洪道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控制方程
        (1)连续性方程
        (2)动量守恒方程
        (3)雷诺时均方程
        (4)RNG k-ε湍流模型
    4.2 参数设置
        4.2.1 自由表面处理
        4.2.2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
        4.2.4 求解方法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断面水深试验验证
        4.3.2 断面流速分布数据验证
        4.3.3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水面线的影响
        4.3.4 淤积高度对断面水深横向变化的影响
        4.3.5 不同淤积高度下溢洪道进口段底板压力变化
        4.3.6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进口段中轴面速度分布的影响研究
        4.3.7 淤积高度对溢洪道进口断面速度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与进展
        1.3.1 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概念、理论
        1.3.2 矿区生态修复立法进展
        1.3.3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1.3.4 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与进展
        1.3.5 矿区生态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矿区内各矿山生产开采情况
        2.2.1 新星煤矿
        2.2.2 恒实煤矿
        2.2.3 高岭土矿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4 新星矿区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分析
    4.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壤适宜性分析
    4.2 地形地貌现状及影响分析
        4.2.1 新星矿区海拔分析
        4.2.2 矿区坡度、坡向分析
        4.2.3 采矿区(包含内排土场)
        4.2.4 外排土场
        4.2.5 工业场地
        4.2.6 矿区道路
    4.3 矿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
        4.3.1 现状水资源分布情况
        4.3.2 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
    4.4 矿区植被现状影响及分析
    4.5 矿区水土流失分析
        4.5.1 水土流失调查情况
        4.5.2 防治现状及治理经验
    4.6 矿区开采对空气污染现状影响
    4.7 小结
5 矿区分区建设与布局研究
    5.1 规划建设功能区划分
        5.1.1 分区原则和标准
        5.1.2 分区依据
        5.1.3 规划建设功能分区结果
    5.2 规划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5.2.1 规划建设目标
        5.2.2 总体布局
6 规划建设各功能区措施研究与设计
    6.1 生态修复治理区
        6.1.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6.1.2 措施设计
    6.2 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
        6.2.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6.2.2 措施设计
    6.3 生态修复保护区
        6.3.1 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6.3.2 措施设计
7 新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
    7.2 效益分析
8 实施保证措施
    8.1 政策保障措施
    8.2 组织保障措施
    8.3 资金保障措施
    8.4 技术保障措施
9 研究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BIM的S高铁站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S高铁站工程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S高铁站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1.3 工程复杂工艺要求
        2.1.4 工程特点和难点
    2.2 S高铁站工程管理的突出问题
        2.2.1 共享信息质量不高
        2.2.2 各阶段和各要素冲突不断
    2.3 S高铁站工程管理的问题成因
        2.3.1 缺乏集成动力因素
        2.3.2 缺乏完善的集成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IM的S高铁站工程集成管理规划
    3.1 基于BIM的集成管理架构设计
        3.1.1 BIM建筑信息3D建模
        3.1.2 BIM模型建立规范
        3.1.3 BIM模型建立深度
        3.1.4 项目的BIM建模流程
    3.2 基于BIM的数据传递机制
        3.2.1 共享模型的信息存储
        3.2.2 集成管理的外部云共享
    3.3 高铁站集成组织框架建构
        3.3.1 BIM软件技术接口集成设计
        3.3.2 工程子项目间资源集成设计
        3.3.3 S高铁站工程集成组织框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高铁工程集成管理实施与监控
    4.1 BIM集成管理实施概要
    4.2 BIM集成在设计阶段管理运用
        4.2.1 工程方案规划管理
        4.2.2 项目施工图设计管理
        4.2.3 复杂工艺深化设计管理
    4.3 BIM集成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4.3.1 工程场地布置管理
        4.3.2 项目4D施工模拟管理
        4.3.3 项目施工图纸审查管理
    4.4 BIM集成管理对工程各参与方的正向促进
        4.4.1 提升各参与方的交流沟通效果
        4.4.2 解决各参与方的目标冲突
        4.4.3 提升各参与方的实际能力
        4.4.4 保证关键技术和工艺顺利完成
        4.4.5 解决各参与方信息不对称
        4.4.6 推动工作任务合理分解WBS
        4.4.7 促进工程资源整合集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高铁站工程集成管理控制保障及评价
    5.1 BIM集成管理的工程目标控制
        5.1.1 工程的进度控制管理
        5.1.2 工程的成本控制管理
        5.1.3 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5.1.4 工程的安全控制管理
        5.1.5 工程的环保控制管理
    5.2 实施阶段主体的权责保障
        5.2.1 BIM总协调方的权利和义务
        5.2.2 工程设计方的权利和义务
        5.2.3 工程监理方的权利和义务
        5.2.4 土建施工方的权利和义务
        5.2.5 MEP施工方的权利和义务
        5.2.6 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权利和义务
    5.3 基于AHP的 BIM集成管理效益评价
        5.3.1 AHP层次分析数理基础
        5.3.2 BIM管理效益AHP模型
        5.3.3 BIM应用效果AHP评价
        5.3.4 BIM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RI使用Matlab实现代码)
附录2 (AHP调查问卷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技术及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 BIM相关理论概述
        2.1.1 BIM的概念
        2.1.2 常用BIM软件性能分析
    2.2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2.2.1 成本控制的概念
        2.2.2 成本控制的内容
        2.2.3 成本控制的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3.1 传统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2 BIM在成本控制中的优势
    3.3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1 项目概况
    4.2 BIM在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3 BIM在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3.1 BIM3D算量模型的创建
        4.3.2 建模总结
        4.3.3 BIM在工程量统计中的应用
    4.4 BIM在施工准备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4.1 优化施工场地
        4.4.2 技术交底
    4.5 BIM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5.1 BIM4D信息模型的创建
        4.5.2 BIM5D信息模型的创建
        4.5.3 资源管理
        4.5.4 成本动态管控
    4.6 BIM在竣工结算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4.7 BIM在成本控制应用中的对策和建议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碾压混凝土拱坝数字图形介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我国数字图形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BIM综述与数字图形介质理论
    2.1 BIM的定义与发展
    2.2 BIM的特点和应用
        2.2.1 BIM的五大特点
        2.2.2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2.2.3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2.3 数字图形介质理论
3 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3.1 DXF文件综述
    3.2 DXF文件数据获取及创建
        3.2.1 DXF文件的结构
        3.2.2 数据获取和处理
        3.2.3 创建DXF文件
    3.3 水利工程地形模型构建方法
        3.3.1 地形模型数据处理
        3.3.2 地形曲面模型的生成
        3.3.3 生成三维实体
4 碾压混凝土拱坝信息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4.1 基于Revit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4.1.1 参数化建模的定义和优点
        4.1.2 基于Revit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模型构建
        4.1.3 族模型信息参数设置
        4.1.4 族模型在项目中的搭建
    4.2 基于Space Claim的直接建模方法研究
        4.2.1 直接建模技术的定义和优点
        4.2.2 Space Claim的特点
        4.2.3 Space Claim的主要建模命令
        4.2.4 基于Space Claim的 BIM模型转换
5 基于BIM技术的有限元计算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计算基本理论
        5.2.1 三维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理论
        5.2.2 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5.3 静力荷载下的拱坝三维有限元计算
        5.3.1 计算软件
        5.3.2 整体计算模型的建立
        5.3.3 计算工况
        5.3.4 计算网格的划分
        5.3.5 边界条件和荷载设置
        5.3.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土工格室加固路基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土工格室的材料性能与作用机理
    2.1 引言
    2.2 土工格室的材料性能
        2.2.1 土工格室原材料及基本性能
        2.2.2 土工格室材料重要参数及测试方法[53]
    2.3 土工格室加筋作用机理
        2.3.1 土工格室网兜效应
        2.3.2 土工格室侧向约束效应
        2.3.3 土工格室换填效应
        2.3.4 土工格室应力扩散与筏板基础效应
    2.4 小结
第三章 土工格室加筋工程应用
    3.1 引言
    3.2 土工格室加筋层承载力计算
        3.2.1 土工格室加筋层的作用机理
        3.2.2 弹性地基梁假定及理论计算分析
        3.2.3 承载力计算公式参数确定
        3.2.4 土工格室加筋层的分析计算
    3.3 现场模型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内容
        3.3.3 试验材料选用及方案设计
        3.3.4 试验数据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工格室加筋路基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
    4.3 本构模型分析
        4.3.1 土体本构模型
        4.3.2 土工格室本构
    4.4 接触问题
    4.5 工程实例
        4.5.1 工程概况
        4.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4.5.3 计算结果分析
        4.5.4 土工格室模量对路基加筋效果的影响
        4.5.5 土工格室高度对路基加筋效果的影响
        4.5.6 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对路基加筋效果的影响
        4.5.7 土工格室铺设间距对路基加筋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分子筛对废气中二甲基丁烷吸附回收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VOCs的危害和常用处理方法
        1.2.1 VOCs的危害
        1.2.2 常用的VOCs处理方法
        1.2.3 吸附材料在VOCs处理中的应用
    1.3 二甲基丁烷的来源及其环境危害
        1.3.1 二甲基丁烷的主要来源
        1.3.2 二甲基丁烷的环境危害
    1.4 分子筛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4.1 分子筛的简介
        1.4.2 分子筛在废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5 分子筛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年度论文分布
        1.5.2 研究人员分析
        1.5.3 研究机构分析
        1.5.4 研究趋势分析
    1.6 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吸附材料的筛选试验
    2.1 前言
    2.2 试验原料和设备仪器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设备和所用仪器
    2.3 试验过程
        2.3.1 吸附小试装置
        2.3.2 分析方法
        2.3.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3A对二甲基丁烷分子的吸附效应
        2.4.2 4A对二甲基丁烷分子的吸附效应
        2.4.3 13 X对二甲基丁烷分子的吸附效应
        2.4.4 M-13X对二甲基丁烷分子的吸附效应
        2.4.5 活性炭对二甲基丁烷分子的吸附效应
        2.4.6 大孔树脂对二甲基丁烷分子的吸附效应
        2.4.7 对比分析
        2.4.8 测试和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筛吸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和所用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分子筛单因素静态吸附试验
        3.3.1 温度对分子筛吸附二甲基丁烷的影响
        3.3.2 吸附时间对分子筛吸附二甲基丁烷的影响
        3.3.3 吸附压强对分子筛吸附二甲基丁烷的影响
        3.3.4 填充比对分子筛吸附二甲基丁烷的影响
    3.4 分子筛正交吸附试验
        3.4.1 正交因素的选取
        3.4.2 正交试验的结果和分析
    3.5 分子筛动态吸附试验
        3.5.1 吸附穿透曲线
        3.5.2 饱和吸附容量
    3.6 吸附等温线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甲基丁烷的回收与分子筛的再生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风吹脱法回收效果
        4.3.2 高温加热法回收效果
        4.3.3 醇洗+烘干法回收效果
        4.3.4 变压解吸法回收效果
        4.3.5 回收过程实现分子筛再生的表征结果
        4.3.6 回收再生后分子筛的作用效果
        4.3.7 回收再生后分子筛的使用寿命分析
        4.3.8 回收再生后分子筛的损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子筛吸附回收工艺的构建
    5.1 某化工企业VOCs的排放特性
    5.2 工艺路线的确定
    5.3 工艺设备的选择
    5.4 工艺的运行与维护
        5.4.1 工艺运行前期准备
        5.4.2 启动运行
        5.4.3 停车管理
        5.4.4 设备维护
    5.5 工程效益分析
        5.5.1 经济效益分析
        5.5.2 环境效益分析
        5.5.3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

(10)CIMS在钢铁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IMS的概念及当前应用
        1.1.1 CIMS发展历程
        1.1.2 CIM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CIMS的发展趋势
    1.2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1.3 钢铁企业实施CIMS的意义
    1.4 企业的基本情况简介
        1.4.1 永兴钢铁公司计算机应用概况
        1.4.2 永兴钢铁公司现行管理体系
        1.4.3 永兴钢铁公司的组织机构
        1.4.4 永兴钢铁公司的工作流程
    1.5 永兴钢铁公司实施CIMS的需求分析及目标设计
        1.5.1 永兴钢铁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
        1.5.2 永兴钢铁公司建立CIMS的必要性
        1.5.3 永兴钢铁公司CIMS系统目标
第2章 CIMS体系结构分析
    2.1 几种典型的CIMS体系结构
        2.1.1 五层递阶结构
        2.1.2 CIM-OSA立方体系结构
        2.1.3 ARIS(Architectur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
        2.1.4 SLA(Stair-like CIMS Architecture)
        2.1.5 面向CIMS系统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
    2.2 CIMS体系结构的特点分析
        2.2.1 流程工业与离散工业CIMS的差异
        2.2.2 CIMS体系结构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
第3章 YG-CIMS总体设计
    3.1 YG-CIMS工程设计思想和达到目标
        3.1.1 设计思想
        3.1.2 总体目标
        3.1.3 各分系统目标
    3.2 永兴钢铁公司的体系结构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体系结构设计
    3.3 YG-CIMS各分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
        3.3.1 ERP分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
        3.3.2 MAS分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
        3.3.3 QCS分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
        3.3.4 EDS分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
        3.3.5 NES和DBS分系统体系结构结构及功能设计
    3.4 ERP分系统主要过程设计
        3.4.1 SCM的过程模型
        3.4.2 CRM的过程模型
        3.4.3 财务管理的过程模型
    3.5 YG-CIMS的接口设计
        3.5.1 ERP分系统与MES、PCS分系统接口
        3.5.2 ERP分系统的接口设计
        3.5.3 MAS分系统的接口设计
        3.5.4 QCS分系统的接口设计
        3.5.5 EDS分系统的接口设计
        3.5.6 实现系统集成接口方案
    3.6 系统配置的原则
第4章 YG-CIMS关键因素研究
    4.1 管理人员积极参与
    4.2 决策层足够重视
    4.3 各部门有效协调
    4.4 投资分配方案合理制定,投资收益准确估计
    4.5 系统开发商、开发工具慎重选择
    4.6 系统集成周密考虑
        4.6.1 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
        4.6.2 企业建模
        4.6.3 实现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国CAD/CIMS应用工程效益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质变化模拟与预测研究[D]. 李高青.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BIM技术的渠系典型建筑物建模与应用研究[D]. 刘鑫. 长春工程学院, 2021
  • [3]淤地坝淤积高度对下游溢洪道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 高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D]. 郭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基于BIM的S高铁站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研究[D]. 卫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研究[D]. 苏丹竞. 新疆大学, 2020(07)
  • [7]碾压混凝土拱坝数字图形介质模型研究[D]. 周钰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土工格室加固路基机理及应用研究[D]. 卢硕.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9]分子筛对废气中二甲基丁烷吸附回收性能的试验研究[D]. 周君立. 江苏大学, 2020(02)
  • [10]CIMS在钢铁企业的应用研究[D]. 祁梦圆.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国家CAD/CIMS应用工程显着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