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活动论文_李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战文学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文艺家,左翼,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欧阳。

抗战文学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平[1](2019)在《抗日大背景下左翼文艺家的活动与左翼文学变迁——以抗战时期桂林文艺家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36年,左联组织解散,左翼文学活动仍在延续。1937年后,左翼文艺家的活动融入了抗日救国的大潮流中,其活动依然十分广泛频繁,但文艺思想和外部特征均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桂林文艺家群为例,抗日大背景下左翼文艺家的活动与左翼文学均发生了重大变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佟杨[2](2017)在《抗战时期老舍在滇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老舍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引发争议最多,也最有异于其他时期文学创作的便是抗战时期。持续近十年的抗战文学创作是老舍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老舍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既不能将其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割裂,也不能因这一时期怀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忽略。如果将老舍1938年加入文协作为其抗战文学创作的开端,那么纵使这一时期有太多“急就章”出现,老舍仍保有自己创作的自觉和立场的自持。而云南,就是抗战时期老舍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站。笔者在搜集云南地区大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相结合,对老舍在滇期间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进行整理分析,使其形成体系。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从老舍来滇的背景入手,探寻老舍来滇的多重缘由及其复杂曲折的过程。第二章以“史”为纲,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对老舍来滇的具体时间,与文友的交往,讲演活动以及讲演时媒体报道进行全面的考证。第叁章以老舍在滇期间的文学创作为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多重情感。第四章是总结篇章,分析老舍在滇期间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概述老舍整个抗战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的意义以及对他今后的影响。该选题关注的是老舍在云南时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范围小,内容精,尤其注重对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并将在滇的所有文学活动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系统体系,使广大老舍研究者和爱好者了解老舍1941年在云南的生活情况和文学创作,丰富和完善老舍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0)

谢劲松[3](2017)在《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彰显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极其重要的一年,不管是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还是抗战文学的研究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年份,这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岸关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都意识到“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携手共写中国抗战史,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达成了共识。从来还没有哪一个历史阶段的研究受到党和国家的如此重视。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大陆不仅确立了抗战胜利纪念日,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社会各领域引起了强烈共鸣。同这些如火如荼的庆祝历史活动比起来,不管是在台湾或大陆,抗战文学的关注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正是因为从战时到战后,两岸都将文学与社会层面的政治斗争捆绑在一起,文学的政治意义被有意的夸大,而审美价值被各个时期的批评家所诟病。这当然与两岸的抗战史研究有莫大关系,两岸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因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紧密相连,而显得极度复杂和敏感,学术化的过程也就更为艰难缓慢。连同长期忽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贡献一样,有着当局背景的文人在抗战文学中的贡献也被一并抛弃。通过对王平陵抗战时期在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将王平陵从长期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解脱出来,回到真正的文学轨道上,在民国的历史语境下探讨其多元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更希望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思考抗战文学的表达方式和阐释角度,从而丰富抗战文学的版图。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引言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清理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二是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实践,创作时间由1931年起至抗战胜利为止。将其创作文类分为小说、散文,杂感时评、戏剧,电影叁个部分进行阐述。内容既涉及军民积极的反抗,也包括汉奸的消极应付;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力,同时也对战时的文艺、学术与教育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对政府有着殷殷期盼。以此表明在国难当头的前提下,人同此心,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文学中并不是毫无作为。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平陵在抗战文学活动的组织和宣传贡献,包括组织“卢沟桥公演”和筹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剧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将《文艺月刊》改版为《战时特刊》,积极配合抗战宣传等,以及在此之前在人事上所作的准备,既通过相似的文艺理念吸引了梁实秋、方玮德、沈从文、老舍等人,还通过副刊的改版和编辑,得到了“左翼”、“新月社”、“京派”等多数文艺界人士的支持和配合,又通过积极筹备“南国社”、“中国戏剧协会”的戏剧公演,与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戏剧人士建立了深厚友谊,以及通过在国民党中宣部任职的关系,与张道藩、方治、徐悲鸿、冯玉祥等人有着长期的往来,都为后来王平陵在一系列抗战活动中的表现,铺平了道路,积累了人脉。第叁章主要探讨了王平陵在两岸文学史中被忽略的缘由,在大陆遭到历史的摒弃,主要是一直以来单一化意识形态评判所致,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勇气。在台湾没有得到学界的承认,与国民党政府迁到台湾后,对大陆时期的整体反思紧密相关,文艺界的整顿首当其冲。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全文,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成就被忽略不是个别现象,对其价值进行重新的阐述和挖掘,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历史的遗珠,为其正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人生履历和参与抗战活动的考察,希望建立起一个全面、实事求是的历史人物评判标准,在民国历史语境下,丰富抗战文学的版图,找寻抗战文学新的阐释角度和表达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18)

石艳霞[4](2016)在《论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未然是以《黄河大合唱》词作者身份闻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5年,在抗战未全面爆发时,他创作了广为传唱的《五月的鲜花》,从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光未然以自己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作出了贡献,其创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抗战期间的现实,如实地记录了其作为作家的细腻、敏感心灵的波动,而且其创作大体上实现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是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本文着眼于光未然抗战时期的几种重要的文学创作,对其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文本细读,并结合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其抗战时期的文学文本的深层内涵、美学意蕴进行挖掘,探讨光未然抗战时期文学创作之于抗战文艺的意义。全文共分叁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采用“光未然”这个名字行文的原因,阐述光未然抗战时期进行文学创作的缘起。论文第一章至第叁章是正文部分,第一章梳理光未然在抗战初期的戏剧活动与创作,主要包括学生时期的“戏剧运动”及剧本创作和对街头剧创作的着力与推广,这是他在不同的阶段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而自觉的文学选择。第二章主要论述光未然的歌词创作,他的歌词创作从鼓舞军民士气的歌词到“堪称民族史诗”的长诗《黄河大合唱》,既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而产生,也是诗人自身创作的不断提升的结果。第叁章主要梳理论述光未然于1940年代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积极参与重庆的“朗诵诗运动”,大力创作朗诵诗到表达自我的抒情诗到整理《阿细的先鸡》,既紧密地反映现实,又呈现出艺术上的个人性和独立追求。结语部分,论述了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对于时代、文学史、其个人创作生命的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于亚飞[5](2015)在《抗战时期黄姚文学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姚地区在桂林文化城疏散之后曾一度文人云集,文学活动频繁多样,虽然疏散至黄姚的文人生存状态不佳,生活条件困苦且受到顽固分子的干扰破坏,但这些文人依然以国事为念,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创办《广西日报》昭平版宣传抗战,开展教育活动来开启民智。并且他们在严峻的形势下坚持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对文学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振生[6](2015)在《“反战文学”的凤与凰——抗战时期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在华文学活动集萃》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除了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华的作家加强对华报道和创作外,鹿地亘、绿川英子等爱好和平反对军国主义的日本文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其创作舞台主要是在敌人后方,题材多为唤醒更广大民族觉醒一致对外抗日,甚至包括描写日本军人被俘后成为新的抗日力量的作品。体裁有诗歌、喜剧、短篇小说等,成为了近代日本文坛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10期)

易明善[7](2015)在《刘以鬯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文学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海到重庆香港着名作家刘以鬯的文学活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开始的。他的处女作《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发表在1936年5月出版的朱血花(旭华)编的《人生画报》第二卷第六期。这一短篇小说,署的是他的原名刘同绎,有华君武的叁幅插图。这以后,他还出版了诗集《沙粒与羽片》、散文集《七里岙的风雨》等作品。1941年7月,刘以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同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倪玲颖[8](2015)在《抗战时期杨朔的出版活动和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夏,少年杨朔随舅父闯关东,在哈尔滨的英商太古洋行工作。此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满洲国的统治之下,他亲眼目睹了东北沦亡的苦难,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压抑。“九·一八”事变后,杨朔与哈尔滨中共地下党频繁接触。原《东叁省商报》副刊《原野》的主编、地下党员林郎(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5-04-27)

章绍嗣[9](2013)在《诗歌作军歌 诗魂壮国魂——于右任在汉的抗战文学创作与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底,于右任随着国民政府的迁移来到武汉。他在从事出席会议、前线视察、参机国是等政府领导工作的同时,仍诗词创作不辍,佳作迭出,在文化战线上发挥着他人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刘开娥[10](2013)在《欧阳予倩抗战时期广西黄姚文学活动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抗战时期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期间,以现实主义戏剧观为基本思想指导,把办报、写时评杂论当作他的戏剧运动、文学活动的应有之义,熔铸文学于抗日宣传的现实斗争实践中,把爱国求真、抗战救亡、追求民族解放当作生命中的重头戏,演绎了短暂而绚丽的文学人生一幕。(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3年04期)

抗战文学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老舍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引发争议最多,也最有异于其他时期文学创作的便是抗战时期。持续近十年的抗战文学创作是老舍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老舍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既不能将其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割裂,也不能因这一时期怀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忽略。如果将老舍1938年加入文协作为其抗战文学创作的开端,那么纵使这一时期有太多“急就章”出现,老舍仍保有自己创作的自觉和立场的自持。而云南,就是抗战时期老舍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站。笔者在搜集云南地区大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相结合,对老舍在滇期间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进行整理分析,使其形成体系。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从老舍来滇的背景入手,探寻老舍来滇的多重缘由及其复杂曲折的过程。第二章以“史”为纲,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对老舍来滇的具体时间,与文友的交往,讲演活动以及讲演时媒体报道进行全面的考证。第叁章以老舍在滇期间的文学创作为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多重情感。第四章是总结篇章,分析老舍在滇期间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概述老舍整个抗战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的意义以及对他今后的影响。该选题关注的是老舍在云南时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范围小,内容精,尤其注重对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并将在滇的所有文学活动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系统体系,使广大老舍研究者和爱好者了解老舍1941年在云南的生活情况和文学创作,丰富和完善老舍研究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战文学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平.抗日大背景下左翼文艺家的活动与左翼文学变迁——以抗战时期桂林文艺家群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佟杨.抗战时期老舍在滇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3].谢劲松.王平陵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石艳霞.论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于亚飞.抗战时期黄姚文学活动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6].刘振生.“反战文学”的凤与凰——抗战时期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在华文学活动集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7].易明善.刘以鬯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文学活动[J].华文文学评论.2015

[8].倪玲颖.抗战时期杨朔的出版活动和文学创作[N].文艺报.2015

[9].章绍嗣.诗歌作军歌诗魂壮国魂——于右任在汉的抗战文学创作与活动[J].抗战文化研究.2013

[10].刘开娥.欧阳予倩抗战时期广西黄姚文学活动探赜[J].传播与版权.2013

论文知识图

为江津区

标签:;  ;  ;  ;  ;  ;  ;  

抗战文学活动论文_李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