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选择性论文_黎小军,张仪靖,韩美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体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选择性,突变,手性,糖醛酸,杂环化合物,烷烃,分子。

立体选择性论文文献综述

黎小军,张仪靖,韩美子[1](2019)在《立体选择性酯酶的基因挖掘、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因数据库中挖掘具有优良性能的酶蛋白已成为酶筛选的一个新方向。以选择性水解R-CNDE为目标反应,以能选择性水解R-CNDE的酯酶EstZF172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基因挖掘,筛选出同源性为90%、来源于荧光假单胞菌的酯酶PFE。根据PFE的氨基酸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合成PFE的基因序列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b,转化E. coli BL21(DE3),成功构建PFE的工程菌。对PFE功能验证发现其对CNDE表现出良好的立体选择性,能选择性水解R-CNDE。最终获得了具有应用潜力、选择性水解R-CNDE的新酶,为其后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岩岩,郝凯风,张国强,赵炜[2](2019)在《2-氰基苄基诱导的葡萄糖醛酸β糖苷键立体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3-O-(2-氰基苄基)-4-O-氯乙酰基-β-对甲基苯基-D-葡萄糖醛酸硫苷等7个单糖模块作为糖基供体,以甲醇等醇类化合物作为糖基受体,分别在二氯甲烷和甲苯溶剂中进行了糖基化反应,研究了葡萄糖醛酸C2位引入2-氰基苄基(BCN)以及溶剂效应对糖苷键α/β选择性的影响.通过对糖基产物的~1H NMR,~(13)C NMR和HSQC等谱图分析发现, BCN可以有效提高糖苷键的β选择性,其中部分糖基化产物的糖苷键α/β比例最高可达1/50.为磺达肝癸钠分子中葡萄糖醛酸的β糖苷键的构建方法做出了初步探索.(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3](2019)在《环状单胺基卡宾-铑立体选择性地催化氢化(杂)芳基硼酸酯:合成顺式硼化环烷烃和饱和杂环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6554~6558在合成化学中,顺式硼基取代的环烷烃和饱和杂环化合物通常难以制备.催化氢化是现代合成化学最重要的手段和策略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功能分子的合成.值得注意的是,以商业易得的(杂)芳基硼酸酯为原料,对不饱和的芳环进行去芳构化催化加氢面临脱硼化副反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曾小明课题组发展了一类谐二甲基取代的环状单胺基卡宾-铑催化剂,以廉价易得的(杂)芳基硼酸酯为原料,通过去芳构化催化氢化(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衡宇,张文鹤,左伟国,秦斌,游松[4](2019)在《醛酮还原酶的挖掘与立体选择性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醛酮还原酶(AKR)作为酮还原酶超家族的重要构成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微生物中。许多微生物醛酮还原酶(AKR)是极富价值的合成多种手性醇药物中间体的重要生物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和合成制药领域。本课题组针对α-酮酸酯、卤素取代苯乙酮类化合物,从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挖掘出具备高活性、高立体选择性的AKRs~([1])。通过对(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孙泽文,许国超,倪晔[5](2019)在《短链脱氢酶立体选择性调控的关键位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仲醇是一类手性碳原子上含有活泼羟基(-OH)的化合物,可作为许多复杂手性化合物的合成砌块,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农药等领域。目前手性仲醇主要由化学不对称法将前手性酮不对称还原而制得,然而存在反应条件苛刻、污染环境等缺陷。生物催化法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不对称还原反应,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催化效率高且立体专一性强,具有非常高的开发潜力。短链醇脱氢酶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酶,可催化酮和醇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已经被开发于手性醇的高效和成。本文选取来自于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的短链醇脱氢酶(Cg KR1),并选取12种具有不同结构与性质的底物(涵盖芳基酮、双芳基酮、酮酸酯、芳基酮酯、环烷酮及杂环酮)作为研究CgKR1底物指纹谱的底物库。通过测定发现CgKR1具有广泛的底物谱,且对双芳基酮CPMK、芳基酮酯OPBE和杂环酮NBPO的选择性分别达到了73.4%(R)、98%(R)和98.1%(R)。通过将CPMK、OPBE及NBPO分别与已报道的CgKR1(PDB ID 5B6K)的叁维结构进行对接并与本实验室已研究的具有48%的序列相似性的Kp ADH(PDB ID 5Z2X)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发现了分别位于小口袋的T225及大口袋的G247对CgKR1的手性识别机制有较大影响。随后,分别将两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测定突变体对叁种底物的比活力及选择性,发现当CgKR1小口袋的225位点突变为Ile、Val、Phe等非极性氨基酸时,比活力均显着提高且选择性也有提高,如CgKR1 T225V对CPMK的选择性提升到了90.4%,当突变为极性且大位阻的Lys时,其比活力与选择性均急剧下降,说明小口袋的225位点影响着底物进出活性位点的速率及取向。而G247位点突变使得大部分比活力下降,且突变为带负电荷的Asp、Glu时,突变体选择性几乎降为0,说明大口袋的247位点的负电荷氨基酸突变会降低CgKR1的手性识别能力。进一步将T225和G247位点进行组合突变后,发现突变体的立体选择性在-50%-90%之间,充分证实了两位点在调控立短链脱氢酶立体选择性发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通过底物谱研究和晶体结构理性分析,系统探究了短链醇脱氢酶立体识别的关键位点,为揭示短链醇脱氢酶立体识别前手性羰基底物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秦斌,秦凤玉,李衡宇,左伟国,游松[6](2019)在《短链脱氢酶立体选择性的精确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酮还原酶是一种重要的的生物催化剂,因其具有高选择性、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有机合成、药物绿色制造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已有重要应用。为了合成期望的手性化合物,研究人员会通过改造相关生物催化剂来得到需要的突变体。例如本课题组基于光滑假丝酵母酮还原酶1 (CgKR1)的晶体结构,通过定向突变将其(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郑庆伟[7](2019)在《中国农科院果树所系统解析手性农药乙螨唑的立体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果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创新团队从生物活性、急性毒性、环境行为等3个方面对手性农药乙螨唑的立体选择性进行了系统解析。研究结果对于乙螨唑的安全使用和风险评估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并可为该类农药的安全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5期)

宗迅成[8](2019)在《半理性设计改造环氧水解酶PvEH1的立体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水解酶(epoxide hydrolases,EHs,EC 3.3.2.-)可对映选择性催化外消旋环氧化物开环,形成相应的光学纯邻二醇和保留未反应的环氧化物,或区域选择性开环,将底物完全转化为手性邻二醇。手性邻二醇是一类药物的手性砌块,例如R型间氯苯基乙二醇(wCPED)可用于合成一种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本实验室前期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基因组扩增了一种新型EH的编码基因(pvehl),并在E.coli BL21(DE3)中表达。研究表明,PvEH1对间氯环氧苯乙烷(mCSO)催化特性不理想。本研究以PvEH1为对象,拟借助分子对接、定点突变等技术分析其底物结合口袋对催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定向改造PvEH1改善其催化特性并进行机制分析。最后,优化反应条件并规模制备(R)-mCPED。对PvEH1进行同源模拟,构建了其3D结构模型。分别以(R)-与(S)-mCSO为模式底物,通过分子对接,确认了 23个底物结合口袋上与mCSO发生相互作用的位点(除催化位点)。再结合PvEH1与多个高对映归一性EHs序列比对的结果和文献报道确认了16个位点的拟取代氨基酸,剩余7个位点分别以亮氨酸取代。分别构建了 23个单点突变体,其中酶活性显着提高的单点突变体包括PvEH1V1061、PvEH1M129L、PvEH1M160A、PvEH1M175I和PvEH1S178T等5个,其中最优为PvEH1M129L,酶活性是PvEH1的1.6倍;对映归一性显着提高的单点突变体包括PvEH1W102L、PvEH1L105I、PvEH1Y149L和PvEH1P84L等4个,对映归一性最高为PvEH1W102L(80.6%eep),是PvEH1 的 80.6倍。将9个提高PvEH1催化特性的位点分为两类:5个位点提高酶活性(106、129、160、175和178)和4个位点提高对映归一性(102、105、149和184),分别进行单点饱和突变以筛选各位点上的最优氨基酸。结果表明,5个提高酶活性的位点最优氨基酸分别为I、L、A、I和T,并构建5位点随机组合突变文库并筛选获得了酶活性最优突变体PvEH1Z4(包含V106I、M160A、M175I和S178T)酶活性为野生型的3.1倍。4个提高对映归一性的位点最优氨基酸分别为L、I、L和W。以PvEH1Z4为模板,构建4位点随机组合突变文库并筛选获得了最优突变体PvEH1Z4X4-59(包含V106I、M160A、M175I、S178T、L105I和P184W),与PvEH1相比,酶活性和对映归一性分别提高了 2.6倍和92.6 倍。测定了 PvEH1和其突变体区域选择性系数和对映体比率(enantiomeric ratio,E),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分析其提高机理。意外发现,W102L可大幅提高突变体的对映选择性,例如E.coli/pveh1W102L对mCSO的E值为30,不利于其对映归一性水解rac-mCSO。另外,E.coli/pvehlW102L对与mCSO相似的底物对氯环氧苯乙烷(pCSO)E值为89。这意味着E.coli/pvehlW102L可应用于动力学拆分rac-pCSO。这可能是由于102位被亮氨酸取代抑制了PvEH1W102L活性中心与(R)-pCSO结合,却未影响其结合(S)-pCSO,优先催化(S)-pCSO水解,进而提高了 PvEH1W102L对pCSO的对映选择性。另一方面,184位被色氨酸取代、105位被缬氨酸取代后的PvEH1Z4X4-59区域选择性系数αS和βr均大于96%。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PvEH1Z4X-59上W184的侧链基团与(S)-mCSO上氯基发生相互作用,使后者的Cα优先受到攻击而生成(R)-mCPED,同时与(R)-mCSO结合方式保持不变,赋予了PvEH1Z4X4-59对rac-mCSO的对映归一性。优化了 E coli/pvehlW102L动力学拆分rac-pCSO初始反应浓度和反应时间。E.coli/pvehlW102L催化150 mM rac-pCSO 4 h后,可同时获得高纯度的(R)-pCSO和(R)-pCPED,(R)-pCSO的产率为45.62%,ees为96.3%;(R)-pCPED 的产率为50.91%,eep为90.26%。另外,优化了E.coli/pvehlZ4X4-59对映归一性水解rac-mCSO 反应介质和rac-mCSO的浓度。在含5%吐温20的磷酸缓冲液中,水解2.7 g rac-mCSO制备了2.51g(R)-mCPED,eep为93.1%,时空产率为6.32g·h-1.L-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胡顺友[9](2019)在《离子液体改性镍基催化剂及其催化α-蒎烯立体选择性加氢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蒎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萜类化合物之一,主要来源于松属植物分泌的松脂经蒸馏而得到松节油。其中蒎烯加氢反应的产物有顺式蒎烷和反式蒎烷两种,顺式蒎烷具有非常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可以合成多种中间体比如芳樟醇、二氧月桂烯醇、香茅醇以及玫瑰醚。过渡金属镍常应用于催化加氢反应,包括雷尼镍、纳米镍、负载型镍基催化剂、非晶态镍基催化剂以及其他元素掺杂的镍基催化剂等。虽然催化剂的活性很高但是对顺式蒎烷的选择性并不如贵金属铑催化剂。离子液体又称为室温离子液体,在催化反应中可以作为反应溶剂、催化剂以及活性组分的修饰剂。将离子液体均匀涂覆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形成单分子层的离子液体薄膜(SCILL),由于单分子层离子液体薄膜只有几个纳米厚度,其对催化反应造成的传质传热影响可以忽略,节约了离子液体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本研究使用了废弃的重油流态化催化裂化(DF3C)触媒作为催化剂的载体。DF3C由于在使用过程中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以及重金属成分比如镍、钒、铁等而导致催化剂失活,DF3C一般通过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危害人类的健康,是一种环境不友好的方式,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以N-甲基咪唑、1-氯丙醇以及四氟硼酸钠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加热的方式经过两步合成法制备N-(2-羟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并采用1HNMR以及FT-IR进行表征分析。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及程序升温还原技术制备DF3C负载镍催化剂(Ni/DF3C)。将制备的镍基催化剂与不同离子液体含量的丙酮溶液进行湿法浸渍制备不同离子液体负载量的催化剂(IL-Ni/DF3C)。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分析技术对催化剂进行形貌结构的表征分析。氮气吸脱附测试表明经过焙烧后的DF3C的比表面积增加,说明未处理的DF3C催化剂表面有大量的积炭存在;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DF3C是由A1203、ZSM-5以及Y分子筛构成,离子液体的涂覆对镍的晶型结构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使用FT-IR检测离子液体分子的结构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表明经过离子液体修饰后的镍基催化剂会有一定的化学位移,说明离子液体与催化剂的活性位存在一定的化学作用力。将IL-Ni/DF3C应用于蒎烯催化加氢反应中,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涂覆量对催化剂加氢反应活性以及选择性的影响,经过离子液体修饰后的催化剂对顺式蒎烷的选择性有较大的提高,在110℃、H2压力5.5MPa、135min后α-蒎烯的转化率可以达到00(?)左右,顺式蒎烷的选择性为08(?)。探究了温度以及氢气压强对反应速率以及转化率的影响,升高温度以及氢气压强对反应速率以及转化率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顺式蒎烷的选择性影响并不是很大。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测试,无离子液体修饰的镍基催化剂在重复使用4次之后催化剂的活性有着很明显的减弱,离子液体改性后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重复使用13次之后都能保证较高的催化活性,说明离子液体能够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同时还能够起到对活性金属镍的保护作用。重复使用13次催化剂的活性以及选择性有所减弱主要由离子液体在多次循环使用过程中存在离子液体的流失造成的。为进一步研究SCILL型催化剂,使用活性炭为催化剂载体,采用湿法浸渍以及程序升温还原技术制备了活性炭负载的镍基催化剂(Ni/C),通过等体积浸渍的方式将催化剂与不同离子液体含量的丙酮溶液进行浸渍,制备了不同离子液体负载量的催化剂,采用TEM、XRD、XPS以及BET等分析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将不同离子液体负载量的Ni/C催化剂用于α-蒎烯催化加氢反应,考察了温度、氢气压强以及离子液体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以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以DF3C为载体的催化剂效果一致。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催化剂重复使用11次,催化剂的活性以及选择性均未有明显的降低。(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贾贵飞[10](2019)在《手性农药草铵膦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冠醚手性固定相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仪(UHPLC-HRMS)上建立检测土壤和水样中的草铵膦对映体及两种代谢物的残留分析方法。分别用草铵膦外消旋体、纯D-草铵膦和纯L-草铵膦研究了手性农药草铵膦在水和土壤样品中的对映选择性降解和手性稳定性,考察手性农药草铵膦在水和土壤样品中的降解特性,并阐明了代谢物3-(甲基膦基)丙酸(MPP)和N-乙酰草铵膦(NAG)的形成趋势。在冠醚手性固定相上成功分离了草铵膦对映体,两对映体分离度为1.55,分离条件如下:流动相为1.5%甲酸水溶液;柱温6°C;进样量为5μL;流速为0.3mL/min;色谱柱为CROWNPAK CR(+)手性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SIM模扫描模式下对草铵膦对映体及其代谢物MPP和NAG进行检测分析。土壤样品经蒸馏水振荡提取后用二氯甲烷净化,水样品直接过滤经UHPLC-HRMS检测草铵膦及两种代谢物。5种水样和4种土样中基质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85,平均回收率为85.22%-100.36%,相对标准偏差为0.95%-7.11%。在缓冲溶液中草铵膦对映体的降解速度很慢,培养100 d检测降解率基本等于零。在未灭菌的池塘水中培养100天的降解率低于22%,尽管降解缓慢,但L-草铵膦的降解速度略快,优先在两种自然水样(池塘水和河水)中降解。草铵膦纯对映体在五种水溶液培养试验中,未检测到两个对映体之间的转化,草铵膦对映体在水溶液中保持手性构型稳定。在四种未灭菌土壤样品中,草铵膦外消旋体在土壤中降解较快,D-草铵膦的半衰期(t_(1/2))为5.82-28.88 d,L-草铵膦的半衰期(t_(1/2))为3.41-11.55 d,草铵膦对映体在土壤中具有对映选择性降解,即L-草铵膦优先降解。在两种灭菌土壤样品中,草铵膦两个对映体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相同,草铵膦对映体在灭菌土壤中的降解不存在选择性,即不发生对映选择性降解。与未灭菌的土壤样品相比,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对于草铵膦的对映选择性降解至关重要。草铵膦在土壤降解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代谢物MPP的浓度大于NAG。然而,在ac-4土壤中光学纯的L-草铵膦降解过程中,NAG的量在0-14天显着大于MPP的量。草铵膦纯对映体在土壤样品培养试验中,未检测到两个对映体之间的转化,草铵膦对映体在土壤样品中保持手性构型稳定。研究结果为正确鉴定土壤和水环境中草铵膦对映体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性方法;有助于系统地评估草铵膦对映体及其代谢物在水和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为合理使用手性农药草铵膦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立体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3-O-(2-氰基苄基)-4-O-氯乙酰基-β-对甲基苯基-D-葡萄糖醛酸硫苷等7个单糖模块作为糖基供体,以甲醇等醇类化合物作为糖基受体,分别在二氯甲烷和甲苯溶剂中进行了糖基化反应,研究了葡萄糖醛酸C2位引入2-氰基苄基(BCN)以及溶剂效应对糖苷键α/β选择性的影响.通过对糖基产物的~1H NMR,~(13)C NMR和HSQC等谱图分析发现, BCN可以有效提高糖苷键的β选择性,其中部分糖基化产物的糖苷键α/β比例最高可达1/50.为磺达肝癸钠分子中葡萄糖醛酸的β糖苷键的构建方法做出了初步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体选择性论文参考文献

[1].黎小军,张仪靖,韩美子.立体选择性酯酶的基因挖掘、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功能验证[J].新余学院学报.2019

[2].张岩岩,郝凯风,张国强,赵炜.2-氰基苄基诱导的葡萄糖醛酸β糖苷键立体选择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环状单胺基卡宾-铑立体选择性地催化氢化(杂)芳基硼酸酯:合成顺式硼化环烷烃和饱和杂环化合物[J].有机化学.2019

[4].李衡宇,张文鹤,左伟国,秦斌,游松.醛酮还原酶的挖掘与立体选择性改造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孙泽文,许国超,倪晔.短链脱氢酶立体选择性调控的关键位点的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秦斌,秦凤玉,李衡宇,左伟国,游松.短链脱氢酶立体选择性的精确调控[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郑庆伟.中国农科院果树所系统解析手性农药乙螨唑的立体选择性[J].农药市场信息.2019

[8].宗迅成.半理性设计改造环氧水解酶PvEH1的立体选择性[D].江南大学.2019

[9].胡顺友.离子液体改性镍基催化剂及其催化α-蒎烯立体选择性加氢反应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0].贾贵飞.手性农药草铵膦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D].贵州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芳香环戊酮对-硝基苯乙烯的不对称M...过渡态模型的提出(±)-L-2a催化azomethineylide...的ee值随时间变化的堆迭图异硫氰酸酰胺与methyleneindolinone的...偶极环加成反应可能经过的两种途...

标签:;  ;  ;  ;  ;  ;  ;  

立体选择性论文_黎小军,张仪靖,韩美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