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

(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发生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更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将健康带给他们的同时,自身却可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手术室是外科治疗和救治患者的特殊场所,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暴露于血液、锐器、放射线等威胁中,容易受到职业伤害。因此,加强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分析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构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素等。

1.1生物因素

生物作为自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也可以成为人类的致病因素或疾病的传播媒介。护理人员所面临的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广泛存在于病人的各种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于医院环境之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各种直接和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医护人员。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是频繁地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2化学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经常要接触各种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药,有时还会接触化疗药品。如果长期接触而保护不当,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害。

1.3物理因素

存在于手术室环境的物理危险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以及负重伤、切割伤、针刺伤等。其中电离辐射包括有x线、电子、质子、中子、d粒子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包括有高频电磁场、微波、超声波、激光、紫外线等。

1.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状况、人口、科技、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人的心理感受而引起,而心理因素是社会因素在人大脑的反应,故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不可分割。社会心理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很大。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且手术室护士重要的合作对象是各科外科医师、手术病人,涉及面广且流动性大,对手术室护士在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面对不断更新的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变化的合作伙伴,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医院和社会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并增加护士工作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及工作紧张感。

2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多由于意外接触有传染性血液所致,而此类疾病目前大多仍无有效治疗药物,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树立全面预防观念。对所有病人采取标准预防,即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病人采取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防护措施。

2.2防止意外受伤的策略。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被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3正确使用隔离技术。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接触非污染物和环境表面前和接触另一个病人前及时移除手套并立即洗手。

2.4采取必要免疫预防措施。对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免疫预防,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确保机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免疫力,如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

2.5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应了解各种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及时正确的处理可大大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所有被病人体液污染过的或怀疑被污染的物品导致的损伤均应采取紧急局部处理,方法为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HBV暴露后应尽早检测抗体,并根据免疫状况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如肌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等。HCV暴露后的感染危险性虽低于HBV,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药物,感染后有半数形成慢性肝炎,应于暴露后3~4周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有否感染,为尽早治疗提供依据。HIV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的处理及预防用药可使感染率降低约80%,首先应采取紧急局部处理,如可疑HIV暴露,在受伤后1小时内报告疾控中心。疾控中心会根据暴露源的情况及暴露的程度决定下一步处理.必要时采取预防用药。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如果有HIV传播的可能性,但尚未对暴露源进行HIV检测,应该实施基本用药方案,等暴露源的HIV检测结果明确后,如果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阴性,终止预防用药;如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阳性,则重新评估调整或修改预防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管乐敏,孙刚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6-117.

[2]宣君芳,吴岳光.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71-72.

标签:;  ;  ;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