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污染论文_王强,陈栋为,朱四喜,夏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源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水体,原位,尾气,白洋淀,机动车,通量。

内源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陈栋为,朱四喜,夏豪[1](2019)在《基于总磷通量的清水江流域内源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水江流域上游总磷浓度超标已严重影响相关水域水生态安全。为探讨总磷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计算了2013~2016年清水江部分断面和相关水域的总磷年通量、外源入河量和内源释放(或沉降)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水江总磷内源释放(或沉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清水江上游兴仁桥附近水域总磷浓度较低而且稳定;中游旁海至锦屏江段总磷偏高,是由于支流重安江高磷水体的汇入;总磷内源释放量较为突出的水域为中游的革东至锦屏江段,其次为白市江段;总磷外源入河量最大的区域为支流重安江,从兴仁桥至革东断面总磷外源入河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但革东至白市断面外源入河量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0期)

吴安宁[2](2019)在《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打造白洋淀生态治理示范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吴安宁)10月20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调研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工作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10-22)

周铭浩,邱静,洪昌红,杜欢欢[3](2019)在《水体内源污染及环保疏浚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水体内源污染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研究技术.环保疏浚是应用广泛的水体内源污染控制措施.概述环保疏浚的作用、相关技术和评估手段.环保疏浚可对水体指标及水生动植物产生负面作用.选择合适的疏浚厚度、频率和季节可提高环保疏浚效果.综合考虑水体环境并改进水动力学模型、泥沙输移模型和污染物质量平衡模型可揭示底泥污染的释放机制,以制定有效的疏浚策略.(本文来源于《江西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袁犇[4](2019)在《参窝水库内源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是具有防洪、蓄水发电、灌溉养殖等多方面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参窝水库作为辽宁省大型水库,以及重要的备用水源地,提升库区水质,提高供水功能是目前参窝水库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参窝水库为研究对象,对库区设置6个点位进行水质样品采集,设置3个点位进行沉积物采集。对样品中各种有机物、重金属以及典型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综合分析水库整体水环境污染情况。着重对水库内源污染进行研究,识别典型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情况,并通过对沉积物进行分层分析,探究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沉积物的释放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窝水库水体整体偏碱性,水体溶解氧浓度达到地表水Ⅰ类水标准。水体中BOD_5浓度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2013年位于最低点,2015年处于最高点。水体中氨氮浓度随年份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水库总磷含量随时间变化有着强烈的变化规律,2013年和2014年是总磷浓度较高的年份。参窝水库总氮浓度超标十分严重,且历年均浓度达到2.00mg/L,浓度最高年份为2016年,年平均浓度达到了6.00mg/L。水体中严重影响水质的指标主要是总氮、总磷。对库区水体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参窝水库库区水体污染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状态。(2)库区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分布情况:在空间分布上,各点位中有机物萘和芴含量严重超标,细河入库口芴含量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酯(DOP)含量在各点位相对较低,均值微大于风险控制值。重金属砷、镍、铅含量均远超过风险控制值,其含量库中>细河入库口>太子河入库口,重金属铜含量超标较少。在时间分布上,通过分析沉积物不同深度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有机物萘和芴含量向表层靠近不断升高。邻苯二甲酸二酯(DOP)含量总体上围绕风险控制值上下波动,历年浓度变化不大。重金属铜、镍、铅的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上升变化较稳定,重金属砷的含量向表层靠近不断升高。对库区沉积物各项特征污染物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有机物萘与芴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重金属As-Cu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重金属Ni和萘、芴具有一定的正向相关。(3)不同的pH环境对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释放有不同的影响。当pH=9,沉积物中氮元素的释放量最大,上覆水体中COD浓度达到最高,当pH=7,沉积物中磷元素的释放量最大。不同温度条件对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环境温度由5°C上升到30°C,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的氮、磷的速率显着增加,COD浓度也随温度的升高,大幅上升。(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贺康康,杨海全,陆顶盘,王敬富,于佳[5](2019)在《铝改性黏土对贵阳市黔灵湖水库内源污染的去除效果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是当前全球水环境面临的重要挑战,并且我国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氮、磷是富营养化的关键限制性因子(Carpenter,2008),主要来源包括流域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当外源营养盐输入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物内源释放仍可能长期维持水体富营养化,如何有效控制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肖科[6](2019)在《抓好内源污染治理 着力提升空气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彻底扭转空气质量不升反降局面,确保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监控、监管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雅安日报》期刊2019-01-02)

刘岩岩[7](2018)在《给污染的河流“洗洗澡”——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暨生态恢复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6日,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基于底泥洗脱的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暨生态修复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60余家水务单位的近200名技术骨干参与了此次交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余增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分别发表了讲话,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总工程师李延现场分享了凉水河治理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8年21期)

杨浩[8](2018)在《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针对内源污染的定义、污染物种类、现状及危害进行了阐述,并对目前内源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对比总结。最后,根据未来内源治理的需求,提出大力发展内源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和效果评估体系,以减少人为干预的内源治理方向。(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8年10期)

牛秋鹏[9](2018)在《生态环境部通报近期重点工作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记者牛秋鹏7月26日北京报道 生态环境部今日举行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介绍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8-07-27)

张晓娇[10](2018)在《北运河底泥污染特征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河流污染问题严峻,水体黑臭现象尤为突出。水体治理多通常采用沿岸截污等措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河流污染问题仍时有发生。研究表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河道底泥污染物大量累积有关,截污后污染物在泥水界面上的累积和释放平衡过程出现逆转,使表层底泥中的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形成内源污染,因此内源污染控制对河流污染治理十分重要。本研究以流经京津冀地区的北运河为研究对象,探索内源污染控制技术,为底泥污染治理提供更多数据支撑。通过对北运河污染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北运河底泥氮磷营养类污染物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较高,TN、TP、TOC、PAHs含量分别为303μg/g~1006μg/g、129μg/g~1655μg/g、11950μg/g~77605μg/g、20 ng/g~4480 ng/g;北运河污染底泥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城市区域高于农村区域。通过污染评价法发现,北运河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底泥污染来源主要为外来输入。多环芳烃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苯并(k)荧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3种PAHs,在北运河底泥中检出率高达73.3%,且在部分点位含量较高,存在较大生态风险。采用硝酸钙和微生物菌剂分别进行污染底泥内源控制技术研究,得到最佳处理方式与对应的投加量。内源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硝酸钙最佳投加量为10 g,对底泥氮磷等污染物去除率最高为22.81%、28.57%,PAHs去除率较低,为1.24%~4.08%;硝化菌最佳投加量为5 mg,此时底泥TN、TP和有机质的去除率为27.65%、34.77%、17%,PAHs去除率为1.55%~6.34%;芽孢杆菌最佳投加量为10 mg,对底泥TN、TP、有机质去除率为21.18%、39.67%、14.6%,此时PAHs处理率为1.31%~5.59%。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投加硝酸钙后底泥中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增多,可能是硝酸钙刺激了此类微生物的生长,而投加微生物菌剂可能对底泥处理污染物的作用方式不同,实验前后样品中共有微生物种类多,微生物作用方式可能是底泥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根据前两部分实验得出的最佳处理方式,将最佳投加量硝酸钙和微生物菌剂联合处理底泥中污染物质,发现联合处理实验周期缩短,且效果优于单独实验效果。硝酸钙结合硝化菌对底泥TN的去除效果较好;硝酸钙结合芽孢杆菌对底泥TP的去除效果较好。10 g硝酸钙和2.5 mg硝化菌菌剂,对底泥TN、TP、有机质的去除率为46.14%、28.65%、20.14%,PAHs最佳去除率为在1.55%~6.34%;10 g硝酸钙和5 mg芽孢杆菌菌剂对底泥TN、TP、有机质的去除率为29.07%、38.29%、18.1%。综上所述,利用硝酸钙和硝化菌、芽孢杆菌联合对底泥氮磷等营养类污染物和多环芳烃的处理效果均有一定的增强,且针对不同污染物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联合修复方式。(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8-06-01)

内源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吴安宁)10月20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调研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工作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源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陈栋为,朱四喜,夏豪.基于总磷通量的清水江流域内源污染研究[J].人民长江.2019

[2].吴安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打造白洋淀生态治理示范工程[N].河北日报.2019

[3].周铭浩,邱静,洪昌红,杜欢欢.水体内源污染及环保疏浚措施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19

[4].袁犇.参窝水库内源污染研究[D].辽宁大学.2019

[5].贺康康,杨海全,陆顶盘,王敬富,于佳.铝改性黏土对贵阳市黔灵湖水库内源污染的去除效果及生态风险评价[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肖科.抓好内源污染治理着力提升空气质量[N].雅安日报.2019

[7].刘岩岩.给污染的河流“洗洗澡”——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暨生态恢复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J].中国水利.2018

[8].杨浩.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节能.2018

[9].牛秋鹏.生态环境部通报近期重点工作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有关情况[N].中国环境报.2018

[10].张晓娇.北运河底泥污染特征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湖泊水库中的氮循环过程蓝藻带动内源污染转移示意图湖泊富营养化图解的变化规律6-6各湖区端元平均贡献率太湖十几...淋洗液中重金属含量随淋洗次数的变化

标签:;  ;  ;  ;  ;  ;  ;  

内源污染论文_王强,陈栋为,朱四喜,夏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