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尺度波论文_黄海燕,王亚非,何金海,陈圣劼,秦坚肇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气尺度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天气,通量,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波谱,华南。

天气尺度波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燕,王亚非,何金海,陈圣劼,秦坚肇[1](2016)在《天气尺度波列对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79—2007年6月NCEP/NCAR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天气尺度波列的特征及其对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较少时,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存在一个天气尺度波列;该波列的延伸距离较短(从黄河河套地区经过长江中下游至南海、菲律宾海一带),维持时间也很短,且仅仅在500 h Pa以下较强。诊断及个例分析表明,当该波列异常显着时,长江中下游梅雨降水明显减少,而其南部区域降水则增多,说明该波列对预报长江中下游降水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黄海燕[2](2012)在《天气尺度波列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4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OAA逐日长波辐射(OLR)资料,应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常规统计方法,计算了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侯平均序列与850hPa纬向风候平均序列的相关系数,发现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波列,研究了此波列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的关系,分析了此波列对夏季(6-8月)低频降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和850hPa纬向风的相关系数分布图显示,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相关场为明显正负高值中心相间排列,即“-+-”的波列特征,从北向南经过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菲律宾等地区。典型旱涝候850hPa纬向风距平和E-P通量的合成分析表明,当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偏少时,纬向风距平场存在3个明显的正负高值区,从北向南表现为“+-+”位相向东南方向传播的波列特征,500hPa波活动通量也存在相应的波列信号;当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较多时,距平场也存在这3个明显的正负高值区,但呈“-+-”的位相分布,且波列特征不明显,500hPa波活动通量也较小。(2)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都表明,当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偏少时,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波列。长江中下游的旱与此波列关系密切,而涝主要受夏季风北进的影响,与波列关系不大。同时,此波列不如EAP波列和OKJ波列明显,它的延伸距离比较短(经过黄河河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海、菲律宾海一带),维持时间也较短,且仅在500hPa以下较强。(3)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此波列强度的指数,分析了它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波列的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降水表现为很强的负相关,即该候波列越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越少。当波列存在时,南海-西太平洋区域的对流很活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对流则受到抑制,且南海-西太平洋从高层到低层都受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南海,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同理,定义逐年6月的波列指数,讨论波列的月时间尺度特征,发现新的波列在月尺度上也有所体现,但不如OKJ波列明显,二者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截然相反。(4)功率谱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30-60天周期。低频风场的周期合成分析显示,在低层,东亚夏季风以异常反气旋/气旋形式在长江中下游、南海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交替出现,异常反气旋/气旋以东西向30-60天振荡型向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调制着西太平洋副高进入(退出)南海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高层,环流配置与低空相耦合,调控着南亚高压东伸(西退),形成有利(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环境。(5)分析了1-8位相的850hPa低频纬向风以及E-P通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低频纬向风在整个振荡周期都未表现出明显的波列特征,表明此波列对长江中下游夏季低频降水影响不大,仅对该地区6月份的降水有显着的影响。另外,低频E-P通量场显示,低频降水越少,从高纬到低纬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波活动通量越大,尤其在低频降水的负位相(第7位相除外),波活动通量明显增大,矢量方向较波列的路径偏东。可见,尽管波列不存在,但波活动通量的强弱会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低频降水。(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2-06-01)

付容,胡亮,谷国军,李耀东[3](2007)在《利用TRMM降水资料对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天气尺度波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8~2003年共6a的TRMM 3B42降水资料,采用一种新的叁维波谱分析方法,对中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的天气尺度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向西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主要集中在9~21,频率范围为:-0.22~-0.12d-1;而长江流域主要是向东传播的天气尺度波,其波数也集中在9~21,频率范围为:0.20~0.29d-1.通过对这两种天气尺度波波能的经向和纬向分布、波动随季节的强弱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夏季华南地区天气尺度波是由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波动的北移引起的,而长江流域的天气尺度波则是由西风气流中高原小槽东移所造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胡亮[4](2007)在《利用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MCSs及我国南方天气尺度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卫星资料,提取了643个生成于青藏高原区域的MCSs序列,对这些MCSs的移动路径、活动区域、源地分布、生命史、对流发展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3%的MCSs不能移出青藏高原,而移出高原的系统存在向南和向东两个优势方向;青藏高原上存在东西两个MCSs高发中心,它们都位于33°N以南,西部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东部中心位于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峡谷地带,且东部中心强于西部中心;MCSs的平均生命史长度为37.39 h;其强对流部分约占MCSs面积的22%;MCSs具有非对称发展的特性,其内部最大的CC发展的最快。MCSs的日变化显着,其生成时刻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这一时段。MCSs的发展强度和所对应的降水强度在夜晚趋于加强,而白天趋于减弱;各类MCSs移出青藏高原后其云物理特性和对应的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影响各类MCSs的机制是不同的,它们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当MCSs离开青藏高原后,总体上对流系统有发展加强的趋势,MCSs所造成的降水率也明显增强。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以四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利用1998-2003年共6年的TRMM3B42降水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波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的天气尺度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向西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2~-0.12),而长江流域主要是向东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0~0.29;通过对这两种天气尺度波波能的经向和纬向分布、波动随季节的强弱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夏季华南地区天气尺度波是由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波的北移所引起,而长江流域的天气尺度波则是西风气流中高原小槽东移所造成。(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7-05-01)

姜智娜,罗德海,刁一娜[5](2005)在《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罗德海,徐辉[6](2002)在《背景西风对由局地天气尺度波所形成阻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在不同的背景西风条件下阻塞胚胎与局地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合适的弱西风对阻塞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较强的背景西风不利于阻塞的形成。同时局地天气尺度波的位置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罗德海,李建平,黄菲[7](2002)在《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观测结果和数值试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测研究证实了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是频散和非频散之间的转换过程。除此之外,进行了一个数值试验,发现天气尺度波似乎对阻塞的形成起支配作用,而地形似乎起位相锁相的作用。同时可以发现天气尺度波在阻塞的产生过程中分裂成两支。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所得到的观测结果。(本文来源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期刊2002年04期)

陆日宇[8](2001)在《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NCEP/ NCAR逐日资料,分析了一次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期间(1991年6月27日至7月16日)高频波活动强弱的分布和传播的特征,发现在阻塞高压上游的巴伦支海上空有明显异常的高频波活跃区,从该活跃区和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常年活跃区,高频波不断东传,传到东北亚时,变弱消亡。据此,作者推测高频波的能量传给了阻塞形势,使阻塞形势得以维持。利用 Eu矢量分析的高频波能量传播也表明了这一点。此外,利用Eu和Ev矢量讨论了高频波对纬向平均流和经向平均流的反馈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高频波的强迫作用使得时间平均纬向流在急流分支处呈减弱的趋势。高频波对时间平均的经向流反馈强迫作用更加明显,这种强迫使得急流在阻塞高压的上游产生分支,而在下游产生南北分支气流的汇合。最后,分析了高频波和低频波对热量的南北输送,表明在阻塞期间高频波在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附近产生非常清楚的向北热量输送(冷空气向南输送或暖空气向北输送),而低频波(可用来表示阻塞流型)的向北热量输送作用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相对来讲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1年03期)

天气尺度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4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OAA逐日长波辐射(OLR)资料,应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常规统计方法,计算了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侯平均序列与850hPa纬向风候平均序列的相关系数,发现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波列,研究了此波列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的关系,分析了此波列对夏季(6-8月)低频降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和850hPa纬向风的相关系数分布图显示,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相关场为明显正负高值中心相间排列,即“-+-”的波列特征,从北向南经过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菲律宾等地区。典型旱涝候850hPa纬向风距平和E-P通量的合成分析表明,当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偏少时,纬向风距平场存在3个明显的正负高值区,从北向南表现为“+-+”位相向东南方向传播的波列特征,500hPa波活动通量也存在相应的波列信号;当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较多时,距平场也存在这3个明显的正负高值区,但呈“-+-”的位相分布,且波列特征不明显,500hPa波活动通量也较小。(2)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都表明,当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偏少时,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波列。长江中下游的旱与此波列关系密切,而涝主要受夏季风北进的影响,与波列关系不大。同时,此波列不如EAP波列和OKJ波列明显,它的延伸距离比较短(经过黄河河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海、菲律宾海一带),维持时间也较短,且仅在500hPa以下较强。(3)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此波列强度的指数,分析了它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波列的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降水表现为很强的负相关,即该候波列越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越少。当波列存在时,南海-西太平洋区域的对流很活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对流则受到抑制,且南海-西太平洋从高层到低层都受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南海,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同理,定义逐年6月的波列指数,讨论波列的月时间尺度特征,发现新的波列在月尺度上也有所体现,但不如OKJ波列明显,二者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截然相反。(4)功率谱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30-60天周期。低频风场的周期合成分析显示,在低层,东亚夏季风以异常反气旋/气旋形式在长江中下游、南海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交替出现,异常反气旋/气旋以东西向30-60天振荡型向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调制着西太平洋副高进入(退出)南海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高层,环流配置与低空相耦合,调控着南亚高压东伸(西退),形成有利(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环境。(5)分析了1-8位相的850hPa低频纬向风以及E-P通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低频纬向风在整个振荡周期都未表现出明显的波列特征,表明此波列对长江中下游夏季低频降水影响不大,仅对该地区6月份的降水有显着的影响。另外,低频E-P通量场显示,低频降水越少,从高纬到低纬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波活动通量越大,尤其在低频降水的负位相(第7位相除外),波活动通量明显增大,矢量方向较波列的路径偏东。可见,尽管波列不存在,但波活动通量的强弱会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低频降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气尺度波论文参考文献

[1].黄海燕,王亚非,何金海,陈圣劼,秦坚肇.天气尺度波列对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6

[2].黄海燕.天气尺度波列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3].付容,胡亮,谷国军,李耀东.利用TRMM降水资料对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天气尺度波的对比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

[4].胡亮.利用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MCSs及我国南方天气尺度波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5].姜智娜,罗德海,刁一娜.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罗德海,徐辉.背景西风对由局地天气尺度波所形成阻塞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7].罗德海,李建平,黄菲.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观测结果和数值试验(英文)[J].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2002

[8].陆日宇.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J].大气科学.2001

论文知识图

、D区地形及剖面位置华南地区及长江流域夏季9以1波天8 华南地区及长江流域天气尺度波...年反气旋式天气尺度波破碎...5 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天气尺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项引起的...

标签:;  ;  ;  ;  ;  ;  ;  

天气尺度波论文_黄海燕,王亚非,何金海,陈圣劼,秦坚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