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呼气峰流速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呼气峰流速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郭瑞

(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河南周口466700)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呼气峰流速(Peakexpiratoryflow,PEF)对于调整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案及健康管理工作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0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按医嘱治疗,观察组患者每日监测PEF指标水平,并调整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指标,并对治疗前后PEF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哮喘总控制率(50例,96.15%)高于对照组(42例,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F指标明显升高,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态监测PEF指标变化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提高哮喘总控制率,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呼气峰流速;健康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142-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较为常见,以气道炎症性表现为主,疾病周期长,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有效控制和缓解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研究发现,呼气峰流速(Peakexpiratoryflow,PEF)可反映气道阻塞程度,目前是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2],所以针对PEF指标水平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工作,对于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疾病进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门诊和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排除其他慢性支气管疾病患者,男性57例,女性45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8.13±7.08)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5.18±1.17)年,按照严重程度分类包括轻度39例、中度54例、重度1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不监测PEF指标水平,按医嘱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每日早晚需在服药前连续检测3次PEF水平并取最高值(科卡PEF-3峰速仪),记录每日PEF指标水平、临床症状以及服用药物,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根据患者PEF水平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给予日常生活方面的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哮喘控制指标评定,控制:治疗后患者白天和夜间均无临床症状、无活动受限、肺功能正常、缓解哮喘药物使用次数≤2次/周;部分控制:治疗后患者白天和夜间临床症状、活动受限、肺功能指标以及缓解哮喘药物使用次数均有一定改善,但未达到控制标准;未控制:治疗后患者白天和夜间临床症状、活动受限、肺功能指标以及缓解哮喘药物使用次数无改善,甚至加重。哮喘总控制率=(控制人数+部分控制人数)/治疗总人数*100%。②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PEF指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指标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各指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哮喘控制32例,部分控制18例,对照组患者哮喘控制15例,部分控制27例,观察组患者哮喘总控制率(50例,96.15%)高于对照组(42例,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过敏性介质诱发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出现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如治疗不当,哮喘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故科学管理和正规治疗是支气管哮喘防治的重要工作[4]。肺功能可客观反映机体气道阻塞程度,其中PEF是重要的肺功能指标,研究发现其是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5],同时峰流速仪使用较为简单,便于患者日常监测PEF指标变化,临床医师可根据PEF水平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给予日常生活方面的健康指导,对于控制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均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哮喘总控制率(50例,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42例,80.77%),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EF指标水平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6],提示基于PEF指标水平变化和临床症状判断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程度,进而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抑制炎症反应,对于控制支气管哮喘具有重要作用[7]。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监测PEF指标变化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提高哮喘总控制率,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林天珍,骆燕香.监测呼气峰流速值在支气管哮喘儿童护理管理和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15,37(8):1258-1259.

[2]范晔,段玉香,杨海峰等.哮喘控制测试与肺功能在哮喘管理中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8):1158-1160.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4]李学军,魏红,李京鹏等.峰流速仪联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在社区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刊,2015,50(3):45-48.

[5]薛培丽,邱立志,冯小兰等.家庭PEF监测对哮喘治疗调整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0):80-82.

[6]刘仲韬,薄建萍.呼气峰速仪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4,20(13):46-47.

[7]董敬军,赵海伶,曾小红等.支气管哮喘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3):178-180.

标签:;  ;  ;  

基于呼气峰流速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