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设备振动的技巧

减少设备振动的技巧

一、降低设备振动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1](2021)在《基于新型三轴光学靶标的内场轨迹实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光电经纬仪的精度检测设备,是伴随着光电经纬仪而发展起来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由于其应用领域相对单一,必须以光电经纬仪的生产研制为基础;另一方面,其又形成了自身发展体系,这是由于作为检测设备,只有相应指标性能高于光电经纬仪的检测项,才能真实反映光电经纬仪的精度水平。同时,随着近年来光电经纬仪研制水平的提高,对其检测设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检测设备发展的滞后,将直接限制光电经纬仪的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新型三轴光学靶标作为一种新研制的光电经纬仪检测设备,能够提供模拟目标复杂多变的运动轨迹,更好符合实际空中目标运动规律,在内场环境下的物理轨迹仿真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优势。本文以球坐标空间的目标角运动特性为基础,主要从三轴光学靶标在内场环境下实现目标轨迹的物理仿真,以及在轨迹运动过程中目标出射光线的振动及稳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叙述如下:依托于新型三轴光学靶标,从功能指标、结构组成等方面介绍了三轴光学靶标的检测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轴系精度的误差源,并分析了轴系误差对模拟目标出射光线的静态指向精度的影响。将水平匀速圆周轨迹作为典型轨迹分析以光电经纬仪为观测点进行目标跟踪的角速度峰值和角加速度峰值特性。将水平圆周轨迹进行转换,进而确定倾斜平面的等速圆周轨迹、传统靶标的旋转轨迹、定直平飞轨迹以及爬升和俯冲轨迹等多种轨迹的运动特性。结合三轴光学靶标的指标与特点,论述模拟目标与实际空中目标的关系,提出任意轨迹时目标角运动峰值的不等式关系。分析并扩展水平匀速圆周轨迹角运动机动性,提出光电经纬仪跟踪目标的角运动真空区理论,设计并采用两种形式的角运动正弦轨迹实现三轴光学靶标对内场轨迹的物理仿真,提高目标运动的角加速度峰值对于角速度峰值的取值适应性,以满足光电经纬仪检测的机动性条件,提高光电经纬仪跟踪性能评价的准确性。针对三轴光学靶标轨迹仿真的运动过程,考虑轨迹实现的稳定性及靶标结构的振动。将三轴联动系统作为刚体进行运动及动力学分析,确定完成轨迹运动时各轴系所需提供的驱动力矩或驱动力,以及各轴系之间的耦合作用。考虑悬臂梁的弹性变形,建立三轴联动系统的刚体-弹性梁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弹性悬臂梁沿y轴和z轴变形以及移动变负载引起的柔性梁振动进行了分析,进而确定结构振动及系统不稳定对目标发生器出射光线的角度定位及指向精度的影响。在上述对轨迹仿真及轨迹实现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光电经纬仪对三轴光学靶标进行跟踪,根据光电经纬仪跟踪目标的角运动机动性指标,首先实现三轴光学靶标对于角运动正弦轨迹的内场物理仿真实验,其次采用凝视的方法对三轴光学靶标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实验,通过对三轴光学靶标各轴系单一运动、两两联动和三轴联动等不同的组合测试,分析不同形式运动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轴系之间的耦合作用。

高晋武[2](2021)在《基于超声波的GIS单相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内容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基于超声波的GIS盆式绝缘子应力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重要子课题之一,它是针对GIS用盆式绝缘子运行环境恶劣、裂纹现象频发,会造成恶性事故的问题而提出的。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简称GIS)具有可靠性高、安装周期短、检修周期长等优点,因而在特高压变电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GIS中最为重要的绝缘部件,盆式绝缘子起到电气绝缘、气体密封、外壳加固与支撑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与带电运行中,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控制不当、法兰处螺栓紧固件应力分布不均、母线导杆受力不平衡以及断路器分合闸振动等因素造成的盆式绝缘子受力不均可能会使其发生变形、开裂,进而导致GIS漏气、局部放电甚至绝缘子沿面闪络等故障,最终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目前针对盆式绝缘子的裂纹检测手段主要有声发射检测、X-DR成像检测、激光超声检测等,但上述检测手段往往局限性较大,无法在现场投入使用。因此,研究高效、准确且普适性强的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方法对确保GIS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盆式绝缘子为复合材料浇注而成,且其几何结构复杂,而不同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会因工件材料与几何结构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为此,研究了超声波的类型、特性以及通用的超声检测方法,提出了利用Lamb波对盆式绝缘子进行裂纹检测的方法与信号幅值、能量衰减率两项裂纹评价指标。通过弹性介质中质点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运动方程以及应变-位移协调方程求得Lamb波在各向同性材料中的波动控制方程,并对其进行Helmholtz分解,最终求得表征Lamb波在盆式绝缘子中传播特性的频散方程并绘制了相应的频散曲线。对频散曲线的分析发现,Lamb波在盆式绝缘子中传播时存在频散特性与多模态特性。因此,在进行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时需要选取合适的信号激励频率才能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有限元分析软件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利用它可以对理论推导、特性分析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基于COMSOL有限元软件搭建了盆式绝缘子超声裂纹检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绝缘子超声裂纹检测方法的仿真与分析。仿真结果发现,超声导波在裂纹缺陷处会发生明显的反射与散射现象,并且在裂纹背部有明显的声影区,虽然裂缝两侧边缘处导波发生了衍射现象,但衍射波能量存在较大程度的衰减。对仿真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传感器接收信号的能量衰减率会随绝缘子裂纹的增大而增大,且距离缺陷位置越近,其能量衰减率变化越大,这一仿真结论基本验证了利用超声波对盆式绝缘子进行裂纹检测与定位的可行性。超声检测信号往往含有大量的噪声信号,这将对信号的分析与缺陷的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分析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降噪与小波阈值降噪的基本条件、原理与步骤并提出了基于EMD与相关系数的小波阈值降噪方法。该方法可以将超声检测信号经EMD分解后的各阶IMF分量通过相关系数予以分类,并结合小波阈值算法有效的滤除检测信号中的噪声信号,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理论与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与合理性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为此,本文搭建了盆式绝缘子超声裂纹检测实验平台并制定了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际运行工况,人工模拟了盆式绝缘子非径向与径向两类裂纹,通过对传感器接收信号幅值与能量的对比与分析发现,随着裂纹尺度的增加,接收信号的幅值与能量衰减率逐渐增大,且不同区域的传感器其接收信号的幅值与能量变化率对相应区域的裂纹更为敏感。通过实验还发现,在检测微小裂纹时,传感器接收信号的能量变化程度要比其幅值变化程度更为灵敏。因此,在利用超声波进行实际检测时,综合考虑检测信号的幅值衰减率与能量衰减率两项指标可以实现对盆式绝缘子的裂纹检测与定位并有效提高检测微小裂纹时的灵敏度。

葛茂[3](2021)在《张量分解理论及其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工程实际中采集的机械设备故障信号通常是不同激励源和多部件耦合振动的结果,具有典型的干扰大、非线性、非平稳等特征,且早期弱故障易被强背景噪声所淹没。此外,单一传感器获取的故障信息有限。因此,强噪声、多组分干扰下的弱故障特征提取以及多传感器联合诊断是当前故障诊断研究的热点问题。信号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在重构的高维相空间中可以有效展示,作为矩阵表示的高维扩展,张量是高维数据最自然的表现形式。基于张量分解的信号处理方法能挖掘数据中潜在的特征信息,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信号处理领域。论文以机械设备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上几个典型问题,深入研究并改进张量分解理论,为机械故障诊断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体系。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强噪声干扰问题,提出基于张量核范数CP分解的信号降噪方法。将信号的降噪问题转化为信号特征子空间低秩近似求解问题,通过张量核范数最小化实现一维信号在高阶张量空间的低秩表达,并通过凸优化算法求取全局最优的收敛解以实现噪声的鲁棒消除。在此基础上,将提出的方法与多尺度排列熵相结合用于齿轮信号故障诊断中,并选择BP神经网络分类器实现了齿轮不同故障模式的智能识别。(2)针对多组分干扰下的故障特征提取问题,提出基于局部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的信号子空间分离方法。在一维信号经重构形成的二阶轨迹张量即轨迹矩阵,在保持降噪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平滑核函数和距离函数建立信号的局部低秩模型。该模型认为信号吸引子相空间是代表信号中不同特征成分的多个子空间的线性混合,其对应的局部轨迹矩阵具有典型的低秩特征。并通过求解结合矩阵核范数和罚函数正则项的联合最小化的凸问题可以有效地分离这些低秩特征。然后,利用Teager能量算子计算信号的时频分布并通过故障特征的时频特征识别出故障相关的子空间分量,从而有效地从多组分信号中分离出故障特征。(3)针对多传感器联合分析和早期弱故障特征提取问题,提出基于广义非凸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的弱故障特征信号能量保持方法。首先通过相空间重构技术将信号重构到三阶轨迹张量,获得多通道信号的高阶张量表征。然后应用经典的张量奇异值分解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滤波以挖掘多通道信号的联合故障特征。通过广义非凸约束对滤波采用的凸优化降噪框架中张量核范数的强凸约束进行非凸放松以避免有用的奇异值管幅值衰减,并利用峭度对于信号冲击特征的敏感的特性,定义一个新的张量奇异值峭度指标来自适应确定奇异值管的重构阶数,最终实现弱故障特征的有效提取和能量保持。(4)针对强噪声和多组分干扰下的弱故障诊断问题,将局部低秩模型扩展到三阶张量空间并对广义非凸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进一步优化,提出基于局部广义非凸化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的弱故障诊断方法。将实测的多通道信号重构的三阶轨迹张量建模为多个受噪声污染的局部低Tubal秩子空间的线性混合,并通过求解广义非凸优化框架有效分离这些特征子空间。同时定义一个新的多元峭度指标来识别其中与故障相关的子空间分量,从而有效地去除干扰成分并保持提取的故障特征的能量,实现多通道信号早期弱故障的特征提取和准确诊断。

陈欣安[4](2021)在《复杂工况下列车轴承故障预警与诊断方法》文中认为研究轴承的故障预警与诊断技术,对保障机械设备安全可靠及预防突发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以轴承的振动信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小波包分解、经验模态分解、谱峭度、可视图变换、谱编码等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对早期微弱故障、强背景噪声下、变工况下特征提取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增量支持向量数据描述、K最近邻、多标签K最近邻、半监督分类等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故障预警及复杂场景下的故障诊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综合多种信号处理方法的特征,提出了一种面向旋转机械振动信号特征提取的一般架构,为构建旋转机械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针对滚动轴承早期微弱故障难以提取,提出了基于小波包滤波与谱编码的早期故障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将峭度指标引入小波包分解分量的选取中,以选取分量中包含故障成分的信号,再对多个信号的平方包络谱做平均,进一步抑制随机成分的影响。然后,选取频谱中转频及故障特征频率处的幅值组成特征向量。针对仅有正常样本的故障辨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式支持向量数据描述(increment-Support-Vector-Data-Description,inc-SVDD)在线状态辨识方法。轴承全寿命周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包滤波与谱编码特征提取方法能有效提取轴承早期故障特征,基于增量式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模型能适应具有不同寿命长度的轴承早期故障预警。(3)针对强噪声引起的故障特提取难的问题,提出了结合经验模态分解滤波方法与tile-coding谱编码的特征提取方法,将峭度与相关系数融合成的指标引入到分量的选取中,达到选取包含故障成分分量的目的。平均若干选取信号的平方包络谱,进一步抑制频谱中的随机成分。然后,利用基于tile-coding的谱编码方法对频谱进行编码,在尽可能保留谱信息的同时达到数据降维的目的。不同信噪比下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强噪声背景下的故障特征。(4)针对变工况引起的特征提取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变工况不敏感的可视图特征提取方法,将振动信号转化为可视图信号,并提取可视图的相关特征作为振动信号的特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变工况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针对类别样本不平衡的训练数据造成分类器对少数类样本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半监督分类算法,利用双变量的目标函数与规范化标签变量来平衡类别的影响,提高少数类样本在模型训练中的权重,从而提升少数类样本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5)针对轴承故障与转子不平衡并发的故障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谱峭度滤波和对数tile-coding谱编码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谱峭度方法提取包含故障成分的分量,利用对数tile-coding谱编码提高低频段转子不平衡特征的辨识度及将谱信息编码成特征向量。通过分析轴承振动信号的谱信息,说明该特征提取方法能有效提取并发故障特征,并通过K最近邻算法进一步验证了特征提取模型有效性。针对并发故障间存在相关性、耦合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标签分类的并发故障诊断算法,并通过轴承与转子不平衡实验数据与常用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在并发故障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邓桥[5](2020)在《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射孔工艺不断朝着高孔密、大药量、深穿透的方向发展,射孔爆炸在井筒内狭长密闭空间中会产生额外动态冲击载荷,导致管柱、封隔器、压力计等工具出现损伤。与此同时,射孔测试联作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组合射孔技术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涉及深水、超深水及深井、超深井等复杂作业环境,极易导致井筒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威胁到现场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为此,本文针对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问题,主要从射孔载荷输出特征及预测方法、管柱及封隔器动态响应规律、射孔井筒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管柱系统可靠性评估四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多学科理论知识,针对井筒内射孔动态载荷输出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射孔冲击波在井筒流体中的形成机理及传播规律。通过建立射孔工况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并开展大量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不同因素(射孔总装药量、井筒初始压力、爆炸有效空间、射孔弹引爆时间间隔以及地层压力)对射孔冲击压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射孔冲击载荷峰值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现场实例验证。(2)基于有限元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多套包含数百枚射孔弹炸药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通过提取射孔管柱不同方向、不同位置及不同时刻的动力学数据,揭示了射孔工况下管柱动态力学行为及易损环节和关键部位,获得了不同射孔枪居中情况、装载形式、射孔参数、射孔工艺、管柱自身条件、引爆时间间隔、井筒条件以及地层条件下射孔管柱及封隔器动态响应规律。(3)针对射孔液运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封隔器安全安放预测模型,形成了射孔工况下不同类型封隔器安全判别方法。基于静力学及动力学安全校核,针对深水测试管柱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减震器安装位置及数量,结合安全距离优化及其他优化措施,给出了射孔井筒安全优化方法。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实例,并研制了射孔安全分析软件。(4)通过引入延迟时间及竞争失效模式,建立了随机冲击载荷作用下射孔管柱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准确描述了系统退化过程,并对其减震前后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射孔管柱系统基于冲击载荷破坏的概率大于基于持续时间破坏的概率,减震后射孔管柱系统损伤时间节点推迟,可靠性显着提升。

廖煜辉[6](2020)在《单座调节阀阀杆断裂失效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调节阀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介质的压力、流量、温度等,是生产操作中的最终控制元件,在工厂企业的自动控制中,调节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单座调节阀作为最常见的控制阀,在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冶金等行业均有大量的应用,会经常处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震动、潮湿、粉尘等恶劣环境之中,所以出现故障的频率会大大增加。单座调节阀阀杆断裂是常见故障之一,阀杆断裂使会调节阀瞬间失去调节能力,直接威胁装置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所以,对单座调节阀阀杆断裂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中国石化某石油化工企业再生塔的贫液出单座调节阀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运行中发生阀杆变径处金属疲劳断裂失效的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基于单座调节阀阀杆的结构特征,结合金属疲劳失效的机理,金属疲劳失效的断口特征等,发现单座调节阀阀杆变径直角台阶处外形变化剧烈,会造成直角台阶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运行中阀杆疲劳断裂失效。(2)结合中国石化某石油化工企业的再生塔贫液出单座调节阀阀杆失效案例,以该失效阀杆为研究对象。对断裂阀杆及断口进行宏观形貌分析、微观形貌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分析、金相组织分析、能谱分析等,发现阀杆断裂属于应力集中的疲劳断裂失效。(3)利用ANSYS软件中的流体仿真模块,对调节阀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其压力场、速度场的变化规律。同时,运用流固耦合模块,对阀杆阀芯进行流固耦合振动分析。得出了调节阀在小阀位开度下,阀芯的节流处会发生空化造成阀芯阀杆剧烈振动,甚至共振的结论。(4)根据分析研究,给出了预防控制单座调节阀阀杆疲劳失效的方法。从规范调节阀使用,加强管理监督,做好调节阀选型,改进阀杆结构等方面来控制阀杆疲劳断裂的发生。特别是通过改进阀杆变径处过渡,能有效控制阀杆疲劳失效,给解决单座调节阀阀杆变径处疲劳失效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也为生产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7](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研究指明《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何宁[8](2020)在《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功能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无砟轨道铺设范围较广、里程较长。受不同地区温度差异大、极端高低温、复杂温度循环等环境因素以及长期列车荷载作用的影响,无砟轨道易产生多种结构病害,病害的出现不仅加大了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严重时还将危及高速列车的运营安全。因此亟需针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无砟轨道的温度场变化以及温度-列车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的力学特性与病害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然而针对无砟轨道温度场的实测试验存在诸多困难且无法考虑不同地域气候特征变化,既有的无砟轨道试验平台也缺少针对无砟轨道整体结构的温度-列车耦合试验考虑。本文结合我国高铁无砟轨道的试验研究迫切需要与既有研究的不足,针对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的设计与试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基于无砟轨道的试验研究需求,定位了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具备的基本功能,初步设计了试验平台的功能模块组成、结构、基本试验参数。出于对高铁无砟轨道试验平台的基本功能、试验操作空间需求等方面的考虑,初步设计了试验平台包括温湿度控制系统、疲劳加载控制系统、试验用无砟轨道系统、传感监测检测系统以及辅助装置在内的功能模块组成以及试验平台的外结构特征与空间尺寸;出于对无砟轨道所处的环境温度以及列车荷载作用的模拟考虑,设计了试验平台的基本试验参数,其中温度控制范围为-60℃~+70℃,疲劳加载机最大动力幅值1000k N,标准加载频率为50Hz。(2)基于有限元方法与传热学理论建立了试验平台设计分析模型,包括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外结构模型、室内空气温场分析模型、试验用无砟轨道力学分析及传热分析模型。结合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构与尺寸的初步设计,基于有限元方法与传热学理论建立了试验平台设计分析模型,其中空气温场分析模型结合了有限元的CFD分析功能,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按照试验平台铺设条件建立了三块板长度的分析模型。通过与既有文献、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对无砟轨道分析模型以及有限元的传热分析结果可靠性进行了验证。(3)出于对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试验功能保障与结构稳定性的考虑,在试验平台的初步设计基础上对其结构、升降温速率控制以及无砟轨道约束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优化研究,并确定了试验平台结构设计方案,绘制了结构设计图。为保障试验平台稳定、平衡的温度控制与调节功能,分别就试验平台的箱体保温隔热性能、空气温场均匀性以及空气升降温速率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试验平台箱体保温层宜采用厚度100mm的硬泡聚氨酯材料,空气升温时宜采用上进风,下回风的进出风循环方式,降温时宜采用下进风,上回风的进出风循环方式,并制定了试验平台的空气升降温速率控制参考表;为保障重力与疲劳加载作用下试验平台结构的稳定性,确定试验平台的侧面箱体板采用150mm的初步设计厚度,顶板厚度宜加厚至180mm,试验平台基础采用混凝土底座板基础结构形式更有利于试验平台在疲劳加载试验时的稳定性与对箱体的隔振;为保障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确定采用千斤顶顶推约束方式以及纵筋锚固+植筋的约束方式对轨道板自由端进行约束;绘制了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构设计图,详见附录A。(4)结合试验平台温度控制与调节的基本功能,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试验平台的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功能,总结了试验控制方法,为实际试验功能实现与试验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指导。对无砟轨道进行温度场模拟控制时,应将空气升降温加载作为主要控制手段,热源辐射加载作为辅助手段;按照总结的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方法通过仿真模拟得到的轨道板温度梯度变化与实测温度梯度变化吻合度较高;基于试验平台的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功能及其试验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无砟轨道温度场的试验模拟与研究,解决线上监测试验存在的诸多研究困难。(5)结合试验平台疲劳加载的基本功能,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瞬时温度与短期动力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无砟轨道力学特性及层间损伤特性,研究了试验平台动力加载方式下的列车荷载试验加载频率与时程曲线,为试验平台的无砟轨道温度-列车耦合试验功能的实现与实际试验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指导。温度的变化对钢轨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影响不大,无砟轨道的应力幅值变化主要受到温度荷载作用的影响,垂向动载仅造成应力的较小波动变化;温度-动力荷载耦合作用会加快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损伤的萌生,加剧损伤程度的发展。通过对列车荷载频率研究分析得到了适用于试验平台动力加载方式下的试验加载曲线,较为真实地模拟了列车荷载作用,实现了试验平台针对无砟轨道的温度-列车耦合试验功能。轨道板所受温度荷载越大,列车荷载对轨道板应力变化影响也越大;温度荷载对于无砟轨道层间损伤的萌生与发展影响比列车荷载更为显着,在长期温度-列车耦合作用下,层间损伤病害易先于板边位置处发生。

李萌[9](2020)在《中浓锥形磨浆机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制浆造纸原料短缺,随着对进口废纸的限制,原料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寻找可替代的植物资源是当务之急。废菌棒、中药渣等生物质废弃资源,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是很好的制浆原料。对这些生物质废弃资源进行再利用,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也可以缓解制浆原料短缺的压力。针对目前磨浆设备能耗高,适用性单一缺点,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广泛适用中药渣、废菌棒等生物质废弃物磨浆与制浆造纸纤维精浆的机、液联动调节进、退刀与磨浆比压的锥形磨浆机,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废菌棒的生物机械制浆方法。本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我国制浆原料短缺的现状和废菌棒等生物质废弃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不同制浆设备和制浆方法的特点。(2)基于UG软件,设计了一种广泛适用中药渣、废菌棒等生物质废弃物磨浆与制浆造纸纤维精浆的机、液联动调节进、退刀与磨浆比压的中浓锥形磨浆机;(3)基于ANSYS软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中浓锥形磨浆机的核心零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分析验证了核心零部件均满足使用要求。(4)提出了一种基于废菌棒的生物机械制浆方法,利用中浓锥形磨浆机对废菌棒等生物质废弃资源,通过制浆的方法进行再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袁寿玉[10](2020)在《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竹筒琴属于一种集弦鸣与体鸣于一体的乐器,既可通过竹棒或手动击弦或拨弦,又可手持乐器一端以落击的方式与地面发声。竹筒琴制作工艺古朴,属于较为古老的原始管状琴,中国传统乐器筑、筝等可能皆由此乐器发展、变化而来。同时,竹筒琴分布较广,中国桂滇地区、东南亚甚至非洲等部分国家至今仍有遗存。文章主要以乐器制作工艺为视角,将历史、传承和跨越作为主要关注点,运用文献学、乐器学、音乐声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桂滇地区竹筒琴的源流和演变、工艺流程以及音响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桂滇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和当代发展探究对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关系,进而提出创新和传承构想。文章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桂滇地区竹筒琴源流考辨及历史述略。通过以制作工艺为切入点,借鉴历史文献、考古、图像资料及实物对桂滇地区竹筒琴的起源、发展和流布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梳理,并通过与东南亚地区竹类乐器的对比,探究桂滇竹筒琴与其他相似乐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竹筒琴制作工艺与分析。通过乐器学、音乐声学等研究方法对传统和现代竹筒琴的构造、形制、制作工艺以及音响特征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通过客观数据确立乐器制作的标准模式。第三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通过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探究文化对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通过乐器的当代场合和功能进行表述,探究文化对于乐器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关系,并从文化认同角度探究乐器制作工艺的创新和当代传承。

二、降低设备振动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设备振动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三轴光学靶标的内场轨迹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跟踪精度与测量精度的检测方法
        1.2.2 目标运动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光学平台抖动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光电经纬仪检测设备的运动轨迹物理仿真技术
        1.3.1 等效正弦法和等效目标法轨迹仿真
        1.3.2 传统旋转靶标运动规律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第2章 新型三轴光学靶标结构原理及静态精度分析
    2.1 引言
    2.2 三轴光学靶标的检测原理介绍
        2.2.1 功能及指标
        2.2.2 结构组成
        2.2.3 三轴光学靶标检测原理及运动模式分析
    2.3 轴系误差分析
        2.3.1 旋转轴误差分析
        2.3.2 对准轴误差分析
        2.3.3 直线轴误差分析
    2.4 静态指向精度分析
        2.4.1 旋转轴平移误差对光轴指向的影响
        2.4.2 直线轴、对准轴及目标发生器的平移误差对光轴指向的影响
        2.4.3 旋转轴倾斜误差对光轴指向的影响
        2.4.4 直线轴、对准轴及目标发生器的倾斜误差对光轴指向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中目标运动轨迹模型建立与内场仿真
    3.1 引言
    3.2 典型轨迹及其角运动机动性分析
        3.2.1 水平匀速圆周运动轨迹
        3.2.2 倾斜平面的等速圆周轨迹
        3.2.3 定直平飞轨迹
        3.2.4 爬升和俯冲轨迹
    3.3 模拟目标与实际空中目标的关系
        3.3.1 实际空中目标向三轴光学靶标的转换
        3.3.2 目标角运动峰值不等式关系
    3.4 基于角运动机动的水平面圆形轨迹仿真
        3.4.1 影响角运动特性的参数分析
        3.4.2 三轴光学靶标对轨迹及运动的扩展
        3.4.3 匀速圆周轨迹角运动的真空区
        3.4.4 角运动正弦轨迹
    3.5 基于角运动机动的直线轨迹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动系统的振动及其对目标指向的影响
    4.1 引言
    4.2 刚体系统的结构动力学分析
        4.2.1 目标发生器运动的速度、加速度计算
        4.2.2 各刚体结构的受力分析
        4.2.3 三个轴系的驱动力及驱动力矩计算
        4.2.4 三轴运动间的耦合作用及其对悬臂梁和目标发生器的影响
    4.3 运动刚体-弹性体耦合系统的弹性力学建模
        4.3.1 运动刚体-弹性梁耦合系统的动力学通式
        4.3.2 运动刚体-弹性梁动力学模型沿不同轴分解的原因分析
        4.3.3 悬臂梁变速旋转运动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4.3.4 移动质量-悬臂梁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4.4 振动对光轴指向及轨迹的影响分析
        4.4.1 悬臂梁y向的振动分析与仿真
        4.4.2 悬臂梁z向的振动分析与仿真
        4.4.3 悬臂梁振动对方位角和俯仰角定位误差的影响
        4.4.4 轨迹偏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轴光学靶标的内场轨迹物理仿真及指向稳定性测量实验
    5.1 引言
    5.2 三轴光学靶标对目标轨迹的内场物理仿真实验
        5.2.1 轨迹仿真实验平台的搭建
        5.2.2 角运动正弦的轨迹仿真与实现
    5.3 三轴光学靶标的指向稳定性测试实验
        5.3.1 指向稳定性测试实验平台的搭建
        5.3.2 单一轴系的稳定性测试
        5.3.3 旋转轴与直线轴联动时的稳定性测试
        5.3.4 有/无直线运动的对准轴运动
        5.3.5 三轴联动与二轴联动的稳定性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性工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超声波的GIS单相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盆式绝缘子概述
        1.2.1 盆式绝缘子的结构类型及应用
        1.2.2 盆式绝缘子裂纹缺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绝缘子裂纹检测国外研究现状
        1.3.2 绝缘子裂纹检测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盆式绝缘子超声波裂纹检测理论分析
    2.1 超声波检测原理概述
        2.1.1 超声波类型
        2.1.2 超声波特性
        2.1.3 超声波通用检测技术
    2.2 盆式绝缘子中兰姆波传播特性分析
        2.2.1 Lamb波波动方程分析
        2.2.2 盆式绝缘子中Lamb波频散方程分析
        2.2.3 频散曲线的绘制及Lamb波的传播特点
    2.3 超声导波能量测裂纹理论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盆式绝缘子超声波裂纹检测有限元分析
    3.1 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不同状态盆式绝缘子仿真模型的建立
        3.1.2 超声传感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3.1.3 裂纹检测模型的建立
    3.2 仿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MD与相关系数的超声信号小波阈值降噪方法
    4.1 基于EMD算法的超声信号降噪方法
    4.2 基于小波阈值的超声信号降噪方法
        4.2.1 小波阈值降噪的基本原理
        4.2.2 小波阈值降噪的参数选择
    4.3 基于EMD与相关系数的小波阈值降噪
        4.3.1 相关系数理论
        4.3.2 基于EMD与相关系数的小波阈值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盆式绝缘子超声波裂纹检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实验硬件平台的搭建
        5.1.2 实验软件平台的搭建
    5.2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1 非径向裂纹检测
        5.2.2 径向裂纹检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张量分解理论及其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经典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模式分解方法研究现状
        1.3.1 经验模式分解
        1.3.2 局部均值分解
        1.3.3 奇异值分解
        1.3.4 张量分解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张量理论基础和信号的高阶张量表征
    2.1 引言
    2.2 张量理论基础
        2.2.1 符号的定义
        2.2.2 张量代数的基本运算
    2.3 基于相空间重构的振动信号的高阶张量表征
        2.3.1 相空间重构基本原理
        2.3.2 相空间重构参数的确定原则与仿真验证
        2.3.3 振动信号的高阶张量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张量CP分解和张量奇异值分解
    3.1 引言
    3.2 CP分解
        3.2.1 基本定义
        3.2.2 数值仿真分析
        3.2.3 CPD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3.3 张量奇异值分解
        3.3.1 基本定义
        3.3.2 基于TSVD模型的信号分解和特征提取
        3.3.3 数值仿真分析
        3.3.4 TSVD在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张量核范数CP分解及其在信号降噪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张量核范数CP分解
        4.2.1 稀疏与低秩
        4.2.2 基于张量核范数和凸优化的改进张量CP分解
    4.3 数值仿真分析
        4.3.1 降噪性能分析
        4.3.2 特征提取性能分析
    4.4 TNNCPD结合MSPE用于实验台齿轮故障诊断
        4.4.1 实验台简介
        4.4.2 信号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局部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及其在信号多组分分离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局部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
        5.2.1 鲁棒主成分分析
        5.2.2 基于局部低秩矩阵逼近的改进鲁棒主成分分析
    5.3 数值仿真分析
        5.3.1 降噪性能分析
        5.3.2 信号分解和特征提取性能分析
    5.4 实测故障数据分析
        5.4.1 实验台简介
        5.4.2 信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义非凸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及其在早期弱故障特征能量保持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广义非凸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
        6.2.1 基于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的信号轨迹张量降噪
        6.2.2 基于广义非凸优化的改进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
        6.2.3 GNCTRPCA结合奇异值峭度用于弱故障特征的准确提取
    6.3 数值仿真分析
        6.3.1 降噪性能分析
        6.3.2 TSVK确定最优重构阶数的分析
        6.3.3 弱故障特征提取和幅值能量保持性能分析
    6.4 实验台故障数据分析
        6.4.1 实验台简介
        6.4.2 信号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局部广义非凸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及其在早期弱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局部广义非凸张量鲁棒主成分分析
        7.2.1 局部模型构建
        7.2.2 基于广义非凸优化的局部模型分解
        7.2.3 基于多元峭度的故障特征分量识别及全局近似
    7.3 数值仿真分析
    7.4 实验台故障数据分析
        7.4.1 实验台简介
        7.4.2 信号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复杂工况下列车轴承故障预警与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机械故障预警与诊断研究现状
        1.2.1 旋转机械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2 旋转机械振动信号模式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2 旋转机械故障机理及特征提取方法一般架构
    2.1 滚动轴承故障机理及典型故障特征
        2.1.1 滚动轴承失效机理与形式
        2.1.2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特征频率分析
        2.1.3 滚动轴承典型故障振动特征
    2.2 转子不平衡振动机理及典型故障特征
        2.2.1 转子不平衡故障机理介绍
        2.2.2 转子不平衡故障特征
    2.3 特征提取方法一般框架
    2.4 小结
3 基于incSVDD的轴承早期故障预警方法
    3.1 故障预警问题定义
    3.2 故障预警的一般方法
    3.3 基于incSVDD的故障预警方法
        3.3.1 基于小波包的滤波方法
        3.3.2 基于小波包分量的谱编码
        3.3.3 基于incSVDD的故障预警
    3.4 实例分析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强噪声工况下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4.1 轴承振动信号消噪问题定义
    4.2 轴承振动信号消噪的一般方法
        4.2.1 自参考自适应滤波
        4.2.2 离散随机分离
        4.2.3 小波去噪
        4.2.4 自适应信号分解去噪方法
    4.3 基于信号自适应分解与谱编码的故障诊断方法
        4.3.1 基于EMD的滤波方法
        4.3.2 基于EMD分量的tile-coding谱编码方法
    4.4 实例分析
        4.4.1 实验数据介绍
        4.4.2 模型降噪性能分析
        4.4.3 不同信噪比下模型分类结果
    4.5 小结
5 变工况与样本不平衡条件下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处理变工况与类别样本不平衡的一般方法
    5.3 基于半监督的类别样本不平衡故障诊断方法
        5.3.1 基于可视图的特征提取方法
        5.3.2 半监督学习的图模型构建
        5.3.3 半监督学习的标签传播
    5.4 实例分析
        5.4.1 数据集设置
        5.4.2 可视图特征仿真验证
        5.4.3 基于VGF-GRSSL的故障诊断
    5.5 小结
6 基于谱峭度与谱编码的并发故障诊断方法
    6.1 并发故障问题定义
    6.2 并发故障诊断的一般方法
        6.2.1 特征提取方法
        6.2.2 模式识别方法
    6.3 基于谱峭度的并发故障诊断方法
        6.3.1 基于谱峭度的滤波方法
        6.3.2 基于谱峭度的谱编码
        6.3.3 多分类与多标签分类
    6.4 滚动轴承与转子不平衡故障分析
        6.4.1 滚动轴承故障
        6.4.2 转子不平衡故障
        6.4.3 轴承内圈故障及并发故障
        6.4.4 轴承外圈故障及其并发故障
        6.4.5 轴承滚动体故障及其并发故障
    6.5 实例分析
        6.5.1 多分类结果
        6.5.2 多标签分类结果
    6.6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孔冲击破坏研究发展过程
        1.2.2 井下射孔冲击载荷研究现状
        1.2.3 射孔管柱动态力学研究现状
        1.2.4 射孔冲击问题研究方法概述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井筒内射孔动态冲击载荷输出特征分析
    2.1 流体冲击波特征分析
        2.1.1 流体冲击波基本理论
        2.1.2 流体冲击波传播特征
        2.1.3 井筒内残余能量等效
    2.2 数值建模及计算方法
        2.2.1 井下射孔系统简化
        2.2.2 建立仿真计算模型
        2.2.3 材料模型参数设置
    2.3 射孔动态载荷及影响因素
        2.3.1 射孔动态过程模拟分析
        2.3.2 射孔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2.3.3 数值模拟正交试验设计
    2.4 射孔动态载荷输出大小
        2.4.1 经验公式拟合
        2.4.2 现场实例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射孔工况下管柱及封隔器动态响应研究
    3.1 射孔管柱应力波特征分析
        3.1.1 射孔管柱动力学方程
        3.1.2 射孔管柱应力波传播
        3.1.3 射孔管柱应力波效应
    3.2 射孔管柱有限元动力学分析
        3.2.1 有限元动力学求解
        3.2.2 射孔枪动力学分析
        3.2.3 射孔管柱变形分析
        3.2.4 射孔管柱运动分析
        3.2.5 射孔管柱强度分析
    3.3 不同射孔条件下管柱动态响应研究
        3.3.1 射孔枪居中条件
        3.3.2 射孔枪装载形式
        3.3.3 射孔参数
        3.3.4 管柱长度
        3.3.5 管柱内压
        3.3.6 井底条件
        3.3.7 地层因素
    3.4 不同射孔条件下封隔器动态响应研究
        3.4.1 射孔弹引爆时间间隔
        3.4.2 射孔工艺
        3.4.3 射孔管柱长度
        3.4.4 射孔枪装载形式
        3.4.5 井筒初始压力
        3.4.6 地层压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4.1 封隔段射孔液运动机理分析
        4.1.1 射孔液运动控制方程
        4.1.2 射孔液运动方程求解
        4.1.3 射孔液运动计算模型
    4.2 射孔工况下封隔器安全判别方法
        4.2.1 固定式封隔器
        4.2.2 密封插管式封隔器
        4.2.3 封隔器安全判别方法
    4.3 射孔工况下管柱安全优化设计
        4.3.1 射孔管柱强度校核模型
        4.3.2 射孔管柱变形计算方法
        4.3.3 射孔管柱组合优选设计
    4.4 射孔井筒安全优化方案设计
        4.4.1 减震优化设计
        4.4.2 安全优化方案
        4.4.3 现场实例应用
    4.5 射孔井筒安全分析软件编制
        4.5.1 软件基本框架
        4.5.2 软件功能介绍
        4.5.3 软件程序扩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射孔冲击载荷作用下管柱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系统可靠性基本理论
        5.1.1 系统性能退化
        5.1.2 系统冲击模型
        5.1.3 系统竞争失效
    5.2 射孔管柱系统可靠性建模
        5.2.1 射孔管柱系统退化过程描述
        5.2.2 射孔管柱系统正常阶段建模
        5.2.3 射孔管柱系统缺陷阶段建模
    5.3 射孔管柱系统动态冲击过程
        5.3.1 射孔管柱系统动态冲击数据获取
        5.3.2 减震前射孔管柱系统受冲击数据
        5.3.3 减震后射孔管柱系统受冲击数据
    5.4 射孔管柱系统可靠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方差分析方法
附录 B 多元非线性回归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单座调节阀阀杆断裂失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阀杆失效简介
        1.2.1 调节阀发展现状
        1.2.2 单座调节阀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
        1.2.3 单座调节阀阀杆断裂故障
    1.3 断阀杆调节阀及其工况介绍
        1.3.1 断阀杆调节阀概况
        1.3.2 装置大修停工要求
        1.3.3 断阀杆调节阀运行工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金属疲劳失效研究现状
        1.4.2 阀杆失效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阀杆疲劳断裂失效理论
    2.1 金属疲劳断口的特征
        2.1.1 断口宏观形貌特征
        2.1.2 断口微观形貌特征
    2.2 金属疲劳失效机理
        2.2.1 疲劳裂纹的萌生
        2.2.2 疲劳裂纹扩展的机理
    2.3 金属疲劳失效影响因素
    2.4 金属疲劳失效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断裂阀杆及断口分析研究
    3.1 断口宏观形貌分析
        3.1.1 宏观形貌观察
        3.1.2 宏观形貌分析
    3.2 化学成分分析
    3.3 硬度检测分析
    3.4 机械性能分析
    3.5 金相组织分析
    3.6 能谱分析
    3.7 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3.7.1 裂纹源部位观察分析
        3.7.2 裂纹扩展区观察分析
        3.7.3 瞬断区观察分析
    3.8 综合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节阀内部流固耦合分析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
    4.2 基本理论基础
        4.2.1 模拟控制的方程
        4.2.2 计算模型选择
    4.3 调节阀内部流场分析
        4.3.1 阀体模型的建立
        4.3.2 网格划分等
        4.3.3 不同阀门开度下调节阀的流场分析
    4.4 流固耦合分析
        4.4.1 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4.4.2 网格划分等
        4.4.3 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阀杆疲劳失效的预防
    5.1 规范调节阀使用
    5.2 加强管理与监督
    5.3 调节阀正确选型
    5.4 阀杆结构改进
        5.4.1 阀杆的结构改进
        5.4.2 改进前后阀杆阀芯流固耦合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功能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模拟试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2 无砟轨道温度场研究现状
        1.2.3 无砟轨道试验平台功能调研
        1.2.4 既有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初步设计
    2.1 试验平台基本功能定位
    2.2 试验平台功能模块组成
    2.3 试验平台外结构尺寸设计
        2.3.1 试验平台箱体结构
        2.3.2 试验平台基础结构
    2.4 试验平台试验基本参数设计
        2.4.1 试验温度控制基本参数
        2.4.2 疲劳加载机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试验平台设计分析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外结构模型
    3.2 室内空气温场分析模型
    3.3 试验用无砟轨道分析模型
        3.3.1 无砟轨道力学分析模型
        3.3.2 传热学基本原理
        3.3.3 无砟轨道传热分析模型
    3.4 模型验证
        3.4.1 无砟轨道分析模型验证
        3.4.2 有限元传热分析可靠性验证
4 基于试验平台功能保障的设计优化研究
    4.1 温度控制功能保障的优化研究
        4.1.1 试验平台箱体保温隔热影响因素分析
        4.1.2 试验平台室内空气温场均匀性分析
        4.1.3 室内空气升降温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4.2 疲劳加载时试验平台结构稳定性保障的优化研究
        4.2.1 静力作用下试验平台箱体稳定性分析
        4.2.2 动力作用下试验平台振动特性分析
        4.2.3 地基加固方式与振动特性分析
    4.3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约束方式优化研究
        4.3.1 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特征与纵向受力机制
        4.3.2 整体升温情况下无砟轨道约束方式及效果
        4.3.3 整体降温情况下无砟轨道约束方式及效果
    4.4 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构设计方案与设计图
    4.5 本章小结
5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功能研究
    5.1 无砟轨道热交换状态与仿真模拟
    5.2 试验平台温度加载方式对无砟轨道温度变化的影响
        5.2.1 空气升降温加载
        5.2.2 热源辐射加载
    5.3 无砟轨道温度监测试验与数据分析
    5.4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温度-列车耦合试验功能研究
    6.1 不同荷载作用对无砟轨道力学特性的影响
        6.1.1 动力循环荷载作用
        6.1.2 瞬时温度荷载作用
        6.1.3 温度与动力荷载耦合作用
    6.2 不同荷载作用对无砟轨道层间损伤的影响
        6.2.1 动力循环荷载作用
        6.2.2 瞬时温度荷载作用
        6.2.3 温度与动力荷载耦合作用
    6.3 温度-列车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力学与层间损伤特性
        6.3.1 温度荷载试验加载频率与幅值
        6.3.2 列车荷载试验加载频率与幅值
        6.3.3 温度-列车荷载耦合作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浓锥形磨浆机的研究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制浆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磨浆机的分类
        1.3.1 盘磨机
        1.3.2 圆柱形磨浆机
        1.3.3 锥形磨浆机
        1.3.4 盘磨机、圆柱形磨浆机和锥形磨浆机的比较
    1.4 磨浆浓度
        1.4.1 低浓磨浆
        1.4.2 中浓磨浆
        1.4.3 高浓磨浆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结构设计
    2.1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结构及总体布局
    2.2 Unigraphics NX
    2.3 主电机的选择
    2.4 主轴的设计
        2.4.1 主轴最小直径的确定
        2.4.2 主轴的强度计算
        2.4.3 主轴的刚度计算
        2.4.4 主轴的临界转速
    2.5 中浓锥形磨浆机机座的设计
    2.6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磨室设计
    2.7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机、液联动调节单元的设计
    2.8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油润滑系统的设计
    2.9 整机装配和干涉检验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静力学分析
    3.1 静力学分析理论
    3.2 有限元分析法的概述
        3.2.1 ANSYS Workbench
        3.2.2 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3.2.3 数学模型
        3.2.4 求解模型
    3.3 主轴的静力学分析
        3.3.1 主轴模型的建立
        3.3.2 添加主轴材料属性
        3.3.3 施加主轴的约束与载荷
        3.3.4 主轴模型网格的划分
        3.3.5 主轴的静力学结果分析
    3.4 机座的静力学分析
        3.4.1 机座模型的建立
        3.4.2 添加机座材料属性
        3.4.3 机座所受的约束与载荷
        3.4.4 机座模型网格的划分
        3.4.5 机座的静力学结果分析
    3.5 磨室的静力学分析
        3.5.1 磨室模型的建立
        3.5.2 磨室材料属性的定义
        3.5.3 添加磨室的约束与载荷
        3.5.4 磨室的网格划分
        3.5.5 磨室的静力学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模态分析
    4.1 引言
    4.2 模态分析理论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4.3.2 材料属性的定义
        4.3.3 网格的划分
        4.3.4 约束的施加
    4.4 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主轴的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4.4.2 机座的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4.4.3 磨室的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浓锥形磨浆机的应用
    5.1 引言
    5.2 废菌棒理化成分的检测
    5.3 一种基于废菌棒的生物机械制浆方法
        5.3.1 制浆步骤
        5.3.2 废菌棒生物机械制浆法特点
        5.3.3 废菌棒生物机械浆(BMP浆)的用途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的研究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点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视角下的源流与历史述略
    第一节 桂滇地区竹筒琴的源流考证
        一、竹筒琴起源诸说
        二、从乐器制作材料视角探讨源流问题
        三、桂滇地区竹筒琴保存至今的原因探讨
    第二节 乐器地域与制作工艺影响下的历史流变
        一、乐器的地域分布
        二、乐器制作工艺与历史流变
    第三节 东南亚地区同类乐器制作工艺对比与联系
        一、国外同类乐器分布与制作工艺对比
        二、同类竹制乐器的联系与影响因素
        三、同类竹制乐器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对比与声学性能分析
    第一节 乐器演奏方法及形式
        一、乐器演奏方法
        二、乐器演奏形式
    第二节 乐器声学构成与发音原理
        一、乐器的声学构成
        二、乐器的发音原理
    第三节 乐器制作工艺及差异对比
        一、乐器制作工具及选材
        二、乐器制作工艺流程
        三、乐器制作工艺的差异对比
    第四节 乐器材料试验及声学性能分析
        一、试验材料、设备及场地
        二、试验目的与研究路线
        三、试验流程及音响分析
        四、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筒琴制作工艺的当代跨越与实践创新
    第一节 当代乐器功能表现与制作工艺影响
        一、当代桂滇地区竹筒琴的功能与价值体现
        二、乐器功能差异促使制作工艺形成分野
        三、乐器功能促使制作工艺形成区域特征
    第二节 当代乐器艺术发展与制作工艺跨越
        一、当代乐器艺术发展与场合变化
        二、当代乐器场合影响下的制作工艺创新
    第三节 文化影响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反思与启示
        一、不同地区乐器制作工艺传承存在差异
        二、现代旅游文化致使制作工艺出现偏差
        三、制作工艺既要坚持创新又要注重认同
        四、制作工艺传承需要国家引导及文化结合
    第四节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创新与传承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创新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乐器制作工艺传承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降低设备振动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三轴光学靶标的内场轨迹实现技术研究[D]. 王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2]基于超声波的GIS单相盆式绝缘子裂纹检测方法的研究[D]. 高晋武.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张量分解理论及其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 葛茂.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复杂工况下列车轴承故障预警与诊断方法[D]. 陈欣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D]. 邓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6]单座调节阀阀杆断裂失效分析研究[D]. 廖煜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8]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功能模拟研究[D]. 何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中浓锥形磨浆机的研究开发及应用[D]. 李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历史、传承与跨越 ——桂滇地区竹筒琴制作工艺研究[D]. 袁寿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减少设备振动的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