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

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

尹立红[1]2003年在《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黄化病(Chlorosis of Kiwifruit)是近几年陕西省猕猴桃主栽区发生比较普遍、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本论文通过对陕西主栽品种“秦美”猕猴桃(Actinida deliciosab cv. ‘Qinmen’)的健康植株和不同黄化水平病株的营养状况进行测定分析,包括氮(N)、磷(P)、钾(K)、铁(Fe)、锰(Mn)、铜(Cu)、锌(Zn)、钙(Ca)、镁(Mg)、硼(B)十种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统计学手段,明确猕猴桃健叶和黄化叶营养状况的区别;探讨各元素对黄化病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提出合理的膏剂配方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按照猕猴桃的需肥特点配置了15种膏剂,对黄化病进行了防效试验。整个论文工作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一、通过对猕猴桃健康植株和不同黄化程度植株营养状况的分析:猕猴桃黄化植株叶营养的N、P、K、Cu含量比健叶含量升高;随着黄化程度加重,N、P、K含量有明显升高趋势,Ca、Mn呈明显降低趋势。全铁在健康植株和黄化植株之间的变化没有规律性;铜缺乏可能是某些条件下猕猴桃植株黄化比较严重(叶片呈白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黄化病的发生与果园或植株的整体营养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Cu、P、Fe、Mn、Mg、K等元素是对猕猴桃健叶贡献较大的元素,适当增加这几种元素的含量将有助于叶片的健康成长;黄化叶片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元素之间互作关系复杂,主要表现在:①轻微黄化时,N、K含量过高抑制了Fe、Zn等的吸收,使叶片中元素平衡失调,引起叶片黄化;②黄化较严重时,Ca、B、Mg含量过高影响了Fe的吸收,是引起黄化病的主要原因。 叁、通过通径分析中决策系数的比较,黄化一级的营养状况下,主要是N、Mn、Mg影响了整体营养的平衡;而黄化二级和黄化叁级的营养状况下,除与上述Mn、Mg、N元素有关外,还与Cu、K有关。在黄化一级的条件下,Fe元素是发生黄化病的限制性因素,是引起黄化的主要原因;在黄化二级和黄化叁级营养状况下,K元素是发生黄化病的限制性因素,适当补钾可以有效缓解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但防治的有效措施仍是以补充Fe、Zn、Cu等微量元素为主。 四、新配置的膏剂施用后,以叶绿素增长率评判各配方的复绿效果,结果表明配方6和配方15在不同黄化程度的试验地中的效果均较好,但在黄化严重的条件下,配方15有轻微肥害发生;综合考虑各膏剂中的营养元素的比例、在不同黄化程度试验地中的防效及肥害现象、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和需肥特点等几个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防治猕猴桃黄化病的膏剂基本配方。

Tran, Le, Linh[2]2012年在《猕猴桃叶片营养诊断与施肥推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于2008至2011年)连续叁年在陕西杨凌夏家沟村进行。以17年生华优猕猴桃为试材,进行了施肥对猕猴桃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猕猴桃营养状况及施肥建议研究、猕猴桃黄化病营养诊断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结果。1.施肥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华优猕猴桃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条件(氮磷钾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配施(NPK)、减氮(PK+0.5N)、减磷(NK+0.5P)、减钾(NP+0.5K)、减量氮磷钾配施(0.5NPK)、增量氮磷钾配施(1.5NPK))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K+M处理的产量及经济收益均最高,分别为49.1t/hm2和167.07万元/hm2;其次是NPK处理,其产量和经济收益分别为46.6t/hm2和15.57万元/hm2;1.5NPK处理产量及经济收益分别为45.3t/hm2和14.56万元/hm2,与NPK和NPK+M处理相比,叁者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其肥料成本较高,不作为最佳选择;偏施、少施处理(PK+0.5N、NK+0.5P、NP+0.5K、0.5NPK)产量及收益均较低。同时NPK+M处理提高了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性物、Vc等品质指标;而低钾处理(NP+0.5K、0.5NPK)不仅产量降低,而且单果重、果实Vc及可溶性固形物均有下降的趋势。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猕猴桃果园养分管理的有效方法。2.猕猴桃叶面营养诊断及施肥建议试验在周至县和杨凌区随机选取猕猴桃果园30个,并于2011年5月25日(初果期)、6月25日(果实迅速膨大期)、7月25日(果实膨大末期),采集猕猴桃叶片样品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叶面营养诊断结果衡量果园养分状况,为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量元素在5月份叶片营养元素的变化幅度以N最小,为10.05%,P变化幅度最大,为24.07%。其变幅大小顺序表现为P> Ca> Mg>K>N。6月份叶片营养元素的变化幅度以N最小(5.62%),K最大(17.42%),Mg、P、Ca依次为15.71%、16.22%、16.62%,大小顺序表现为K>Ca>P>Mg>N。7月份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Ca>Mg>P>K>N。总体来说,钙磷和镁的变异系数较大。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在5月份的叶片铜含量变化幅度最小(21.76%),Zn、Fe依次为24.12%、26.35%,锰的变化幅度最大(39.94%),大小顺序表现为Mn>Fe>Zn>Cu;6月份的叶片微量元素大小顺序表现为Fe>Zn>Cu>Mn;7月份叶片微量元素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Fe> Zn> Mn>Cu。利用高产园对低产园诊断结果显示,五月份的低产园中猕猴桃叶片,除了K含量处在低水平,其它营养元素含量都属于适宜水平。六月份的低产园中猕猴桃叶片的N和Mg偏高,P、K、Ca、Cu、Fe、Zn适宜,Mn偏低。七月份的低产园中猕猴桃叶片,除了P偏低,各个元素都在适宜范围内。3.猕猴桃黄化病营养诊断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西北地区以石灰性土壤为主,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较低,猕猴桃易出现黄化现象。本研究采集正常和黄花猕猴桃叶片及其树冠下土壤样品进行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除Ca外,黄化叶片中N、P、K、(Cu、Fe含量均较低,与正常叶片含量相比差异达极显着,其中Cu和Fe分别为正常叶片的66.85%与65.61%。铁是叶绿素合成的必需元素,表明黄化原因与缺铁有关。正常和黄化树体下土层各养分测定值差异不显着;说明植株叶片养分缺乏是植株根系吸收养分受阻,与土壤养分丰缺无关。需要通过改善土壤的其它条件(如pH,水分,通气状况等)或叶面喷肥来促进树体吸收。

刘文国, 赵强, 王锋, 马志峰, 王智民[3]2017年在《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环境状况的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引起猕猴桃黄化病的土壤养分环境因素,以黄化果树和正常果树根部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立体采样和t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化猕猴桃树下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为距离果树中心较近较浅的位置,有机质均比较远较深位置高,正常猕猴桃树下土壤有机质分布较均匀;正常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明显比黄化园含量高,达0.01极显着水平;黄化猕猴桃根部土壤中的速效钾都较正常高,达到极显着水平,钾可能拮抗猕猴桃对铁的吸收,诱导猕猴桃黄化;其他养分和因素如碱解氮、速效磷、pH值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0.05显着水平。土壤各因素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是影响黄化的主要成分,叁者的累积百分数为90.89%,其中以土壤有机质影响最大,占52.96%,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大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是防治猕猴桃黄化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张今今, 王晓芹[4]2002年在《“田邦施可绿”防治猕猴桃黄化病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说明猕猴桃黄化病是生产栽培中常见的营养元素缺乏症。对猕猴桃根施“田邦施可绿”10 0 0 x营养液 ,可明显改善猕猴桃叶片和果实的黄化症状 ,复绿率高达 98%~ 10 0 %。同时使百叶重、百叶厚、单果重、纵横径及叶片、果实内容物含量明显提高 ,改善了猕猴桃的品质

党宽录, 贾谭科, 王录科, 符丽珍[5]2012年在《猕猴桃黄化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当前生产中黄化病的发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包括科学选址建园、平衡施肥、合理灌溉、适时中耕松土、对症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李百云, 刘旭峰, 金会翠, 冯焕德, 吴彬彬[6]2008年在《陕西眉县部分猕猴桃园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分析》文中认为对眉县42个猕猴桃园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3.98 mg/kg,23.8%的果园达到15 g/kg;碱解氮134.80 mg/kg,含量充足的果园占30.95%,过剩的占14.29%,约55%缺氮;有效磷含量38.13 mg/kg,16.6%的果园达到充足以上,约83%缺磷;有效钾含量177.73 mg/kg,充足、过剩、缺乏的果园各约占1/3;有效铁含量6.83 mg/kg,10%的果园接近黄化病发生的临界值,其余低于临界值;土壤pH在7.15~8.5,绝大部分属于微碱性土壤。

张洁[7]2006年在《香樟生理黄化的营养环境与主要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合肥市一些典型路段上不同健康等级香樟的营养环境状况及主要生理特性因子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健康和黄化香樟根际土壤的11个营养特征因子的差异显着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容重、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在黄化和健康土壤中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而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硫的含量在黄化和健康土壤中差异不显着。采用方差极大旋转的方法,将健康香樟根际土壤11个特征因子转化为7个主因子,第一到第七主因子的决定因素分别是: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硫;有效锰;容重,7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分别是17.24%、15.77%、14.41%、13.95%、13.60%、12.32%、11.98%,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这7个主因子对维持香樟健康的重要性相差不大。将黄化香樟根际土壤11个特征因子转化为4个主因子,第一到第四主因子的决定因素分别是:pH值、有机质、容重、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铁;速效磷、有效铜;有效锰;速效钾,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分别是50.13%、19.68%、17.87%、4.60%,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显着高于其他主因子,表明pH值、有机质、容重、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铁等因子的过高或过低可能是香樟黄化的重要原因。将健康香樟叶片7个营养元素转化为4个主因子,第一到第四主因子的决定因素分别是:Zn、Fe、N;K、Cu;P;Mn,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分别是41.29%、24.13%、15.76%、12.90%。同样黄化香樟叶片7个营养元素也转化为4个主因子,第一到第四主因子的决定因素分别是:Zn、Fe、N;Cu;K;P、Mn,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分别是:44.13%、19.36%、14.76%、13.66%,健康和黄化叶片的第一主因子中决定因素都是Zn、Fe、N,而且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要高于其他主因子,表明Zn、Fe、N对叶片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叶片与其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健康叶片养分含量与其土壤养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黄化叶片中的N、P、K、Cu、Mn与对应的土壤养分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黄化叶片中的Zn、Fe与其土壤中含量的相关性却较低。进一步分析表明,有效锌和有效磷的比率过低可能是造成黄化植株从土壤中吸收锌的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而pH值过高可能削弱了土壤中铁的活性,使活性铁在土壤中的含量下降。不同健康等级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土壤营养特征因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轻度黄化时叶绿素含量受容重、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铁影响较大;中度黄化时叶绿素含量与容重、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铁、pH值、有机质相关性较大;重度黄化时叶绿素含量受容重、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铁、pH值、有机质、有效锰的联合作用影响较大。生长初期不同健康等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呈现单峰变化趋势,随着一天中光合有效辐射到达最大值680μmolm-2s-1,健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出现最大值5.4μmolCO2 m-2s-1,黄化叶片也相继出现最大值,轻度黄化和重度黄化分别为4.5μmolCO2 m-2s-1、1.5μmolCO2 m-2s-1。生长末期不同健康等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生长初期具有相同的单峰变化趋势,伴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到达最大值720μmolm-2s-1,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也相继出现最大值,健康叶片为8.9μmolCO2 m-2s-1,轻度黄化叶片为4.8μmolCO2 m-2s-1,重度黄化叶片为1.4μmolCO2 m-2s-1。生长盛期健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表现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两个峰值9.8μmolCO2 m-2s-1、6.6μmolCO2 m-2s-1分别出现在13:00和15:00,轻度黄化叶片虽然也有这样的趋势,但不明显,并且当光合有效辐射到达最大值时,重度黄化叶片净光合速率反而降低至0.5μmolCO2 m-2s-1,出现了明显的光抑制现象。在不同生长物候期内,不同健康等级香樟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进程均为单峰型,并且是健康叶片>轻度黄化叶片>重度黄化叶片。

贾谭科, 党宽录, 符丽, 杨红蕾[8]2012年在《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是一种栽培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显着的新兴水果,近几年在我省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随着大面积果园陆续进入结果期,猕猴桃黄化病在栽植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发病率较

戴忠孝[9]2010年在《猕猴桃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猕猴桃黄化病是由缺素、缺氧、根腐、线虫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性病害,在生产中由于黄化病的危害造成整株死亡,大面积减产,成为制约猕猴优质高产的一大障碍,根据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来源[10]2011年在《施肥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猕猴桃为我国的特产果树,是世界上新兴的水果,其营养、医疗价值很高,鲜果中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鲜果含100-420毫克,故有"维生素果"之称。近年来,陕西猕猴桃生产施肥不增产的情况普遍存在,极大挫伤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和平衡施肥对增强果树的抗逆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及其它必需养分,不仅能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损失,防止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优化施肥配方和施肥量;明确钾肥的作用和适宜用量,以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的意义。1.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估通过对陕西猕猴桃主产区农户连续两年的施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猕猴桃果园肥料养分总投入达到N 1415.9 kg/hm2,P2O5 881.7 kg/hm2,K2O 538.5 kg/hm2,远高于专家推荐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差异较大,化肥为猕猴桃养分供给的主要来源。陕西猕猴桃果园过量施肥现象较为严重,氮、磷、钾肥施用量合理的农户仅占7.8%、2.9%、3.9%。农户氮、磷肥施用过量现象最为严重,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是今后指导农户猕猴桃科学施肥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钾肥也存在过量施用现象,但仍有部分农户低于合理施肥量。陕西猕猴桃果园N、P2O5和K2O养分以基肥投入量最大,后叁次追肥投入量逐渐降低。陕西猕猴桃果农追肥比例较低,尤其是钾肥的追施比例。陕西猕猴桃施肥的主要肥料品种为碳铵、尿素、复合肥、过磷酸钙。复合肥为猕猴桃追肥的主要品种,施用面积和用量较大。陕西猕猴桃果园全年平均投入22973.5元/hm2,收入为97410元/hm2,产投比达到4.74。肥料投入的比例最大,占总投入的77.7%。农户猕猴桃收入平均占到总收入的41.8%,随总收入增加,猕猴桃果园总投入、肥料投入随之增加。2.陕西省猕猴桃果园土壤养分现状评价通过对陕西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五个城市66份猕猴桃果园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猕猴桃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69g/kg,其中宝鸡最高,达到15.00g/kg,汉中最低,仅为6.69g/kg。有效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35.50 mg/kg、47.97mg/kg、242.83 mg/kg,由于各地土壤、气候差异较大,北至渭南、南到汉中,土壤养分差异较大。陕西猕猴桃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水平,缺乏有机质的果园数量占39 %,13%的果园有机质含量适宜;土壤硝态氮含量水平普遍适宜或偏高,缺乏氮素补充的猕猴桃果园较少;73%的果园土壤速效磷含量严重缺乏,土壤供给磷肥能力有待提高;土壤有效钾含量普遍充足,但仍有36%的果园速效钾含量缺乏。3.施肥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华优”猕猴桃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条件(氮磷钾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配施(NPK)、减氮(PK+0.5N)、减磷(NK+0.5P)、减钾(NP+0.5K)、减量氮磷钾配施(0.5NPK)、增量氮磷钾配施(1.5NPK))对猕猴桃产量、树体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有机肥配施较各减量施肥处理可提高猕猴桃产量11.7%—31.8%,不同化肥对猕猴桃产量的贡献为氮肥>磷肥>钾肥。过量施肥并不能有效提高果实产量,对纯收益存在负面影响。氮磷钾有机肥配施可提升树体营养状况;改善果实口感、品质,较各减量施肥处理提高Vc 6.9% - 18.7%、可溶性总糖33.5%– 44.8%。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猕猴桃果园养分管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D]. 尹立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猕猴桃叶片营养诊断与施肥推荐[D]. Tran, Le, Linh.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 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环境状况的研究[J]. 刘文国, 赵强, 王锋, 马志峰, 王智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4]. “田邦施可绿”防治猕猴桃黄化病试验初报[J]. 张今今, 王晓芹.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5]. 猕猴桃黄化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 党宽录, 贾谭科, 王录科, 符丽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6]. 陕西眉县部分猕猴桃园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分析[J]. 李百云, 刘旭峰, 金会翠, 冯焕德, 吴彬彬. 西北农业学报. 2008

[7]. 香樟生理黄化的营养环境与主要生理特性的研究[D]. 张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06

[8]. 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 贾谭科, 党宽录, 符丽, 杨红蕾. 科学种养. 2012

[9]. 猕猴桃黄化病的防治技术[J]. 戴忠孝. 农家参谋. 2010

[10]. 施肥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