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模理论论文_田雨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时域,微带,光纤,积分器,等离子体,光栅。

耦合模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露[1](2019)在《复耦合模理论的解析分析及其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波导研究中,耦合模理论借助于耦合模方程来描述光波导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涉及模式耦合的诸多领域。传统的耦合模理论在分析处理离散的导模耦合中展现出物理概念直观、数学形式简洁等优势,而在处理与连续的辐射模耦合的相关问题时,需要解决辐射模的求解和归一化等难题。漏模的提出缓解了这一难题,但是由于漏模特有的复传播常数和非物理场特性,它的求解较为复杂,正交性和归一化问题亦难以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等效闭波导模型的复模展开方法,将耦合模理论拓展到复域,用离散的准漏模表达辐射模,从而可以用类似于导模耦合的形式处理辐射模耦合,用复耦合模方程统一描述导模、辐射模及其相互间的耦合。而较传统耦合模方程而言,在基于复模展开的复耦合模方程中,复的传播常数和耦合系数的引入不可避免,也会引起不同的解析过程和物理机制;因而,有必要进行系统求解并深入探究对应的物理意义,从而发现新现象、揭示新机制、激发新应用。在本论文中,我们拟基于复耦合模方程的解析求解,建立一套系统的复耦合模解析分析方法;利用耦合系数和传播常数的关系定义“耦合状态”,系统地求解复耦合模方程;洞悉在不同的耦合状态下,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参数与传输特性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利用这种由耦合状态构建的联系,尝试解决基于辐射模耦合的传感设计问题。我们以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LPFG)的高折射率传感系统的设计为例,通过选择耦合状态来确定设计参数,提高传感灵敏度和分辨率,这不仅可以验证并进一步完善我们所提出的基于复耦合模解析分析方法的优化策略,也为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明确的方案。具体而言,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系统地求解复耦合模方程,并研究复模耦合过程中能量的演变过程。通过求解不同耦合系数和传播常数下的复耦合模方程,探求方程的解及其对应的物理意义;研究复模间的模式耦合与能量交换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复传播常数和耦合系数的影响等;同时,在相位匹配情况下,着重研究了模式在不同耦合状态下的能量演变过程,建立了耦合状态与传输特性的联系,为复耦合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奠定基础。2)针对基于漏模效应的光纤传感,研究高于光纤包层的外界环境折射率变化对漏模的影响,论证功率检测的可行性。针对外界环境折射率高于光纤包层的高折射率传感应用,在环境媒质无损耗的情况下,依次采用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环境折射率对漏模有效折射率的影响;进一步,我们讨论了环境媒质有损耗时,环境折射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媒质损耗小于-3.52 ×104 dB/m时,媒质损耗对漏模有效折射率影响小于4.72 ×10-2%,从而验证了利用功率变化解析传感物理量变化的可行性。这为利用漏模特性和功率检测实现对高于包层的外界环境折射率的高灵敏度传感提供了理论依据。3)基于LPFG中辐射模耦合效应的高折射率传感器的优化设计。首先对LPFG的复耦合模方程进行解析分析;之后通过选择耦合状态,设计了基于LPFG中辐射模耦合效应的传感器,用来测量折射率高于光纤包层的液体折射率,以解决LPFG在高折射率传感应用中的盲区问题。最后,分别针对较大传感测量范围和较高的灵敏度这两种需求,给出了两组优化设计方案。第一组在环境折射率从1.47变化到1.72,获得的理论传感分辨率在10-4量级;第二组在环境折射率从1.465变化到1.485的较小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传感灵敏度,获得的理论传感分辨率能达到10-6量级,从而可以满足不同传感应用的需求。4)设计并搭建LPFG高折射率传感实验平台,采用不同制备方法刻写的LPFG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基于复耦合模解析分析方法的优化策略的有效性。为完成基于LPFG的高折射率传感设计的实验验证,我们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平台,配置了相应的高折射率匹配液。根据耦合状态,我们共设计了叁组不同光栅周期的LPFG,并委托叁家单位采用叁种不同制备方法刻写。每组光栅均与同周期的谐振波长处消光比理想的对照光栅进行了对比实验,经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3)

陈晚[2](2017)在《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全介质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微波结构,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窄带滤波以及高频调制等领域。利用其超窄的频谱特性,可以实现针对特定材料或元素光谱的探测功能,以及滤除一些普通滤波器难以滤除的高次谐波等功能。然而目前为止,高品质因数结构的设计还存在总体损耗较大、结构尺寸庞大、无法实现电调等问题。本文从行波结构及驻波结构两方面出发,利用不同思路及不同实现形式,结合新原理、新思路及新结构,分别解决现有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对行波结构及驻波结构如何与耦合模理论相结合展开一系列研究。驻波方面,推导并归纳了一至叁个的谐振单元之间的耦合规律,明确了不同耦合条件下所对应的物理模型之间的异同,本部分所提出的一系列模型可以解释后续全部主要设计成果的物理过程。而对于行波方面,本文分析了光子晶体结构禁带及缺陷模出现的原理,以及行波条件下两条传输线之间的耦合效应,为后续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基于驻波结构的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设计方面,针对驻波结构损耗较大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场的Aulter-Townes效应的全介质高品质因数材料结构。首先分析了传统的金属—介质—金属结构以及全介质谐振器的电磁响应特性,初步探究了谐振效应及耦合效应的特性及作用,通过一系列耦合模型,确定了适合激励Aulter-Townes效应的耦合结构。进而利用改变电磁场边界条件,巧妙地将耦合场与Aulter-Townes效应结合在了一起,该结构在保留原有设计优点的同时,利用耦合场大幅降低了介质损耗,为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基于行波结构的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设计方面,针对普通全介质较难实现电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中加载石墨烯材料的设计思路。利用石墨烯的电磁特性随化学势变化的特点,实现了电控一维光子晶体结构。通过提取石墨烯结构的本构参数,并结合超材料的传输矩阵,本文提出了一种石墨烯传输矩阵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推导出加载了特定层数的石墨烯材料的一维光子晶体的频谱特性。通过改变石墨烯的电磁特性及物理特性,深入分析了当石墨烯性质发生改变时,整体结构的红移/蓝移现象,为石墨烯加载结构的红移及蓝移现象的原理分析及定量描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重点分析了当光子晶体结构存在缺陷时,光子晶体结构缺陷模的变化规律。考虑到缺陷模发生时所产生的力学效应,利用Maxwell应力张量面积分,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加载的有源太赫兹电磁力发生器的理论模型,借助石墨烯结构的电控特性,实现了大小及频率可变的电控力学效应,并通过数值仿真证实了该思路的有效性。本部分还研究了基于光子晶体缺陷模的行波结构的耦合过程,为行波结构与驻波结构耦合效应的结合奠定研究基础。最后,本文将行波结构与驻波结构的耦合效应所具有的优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光子晶体结构大幅缩小体积,并借助耦合模消除了减小体积之后品质因数降低的弊端,实现了一种小型化高品质反射结构。综上,本文从行波结构及驻波结构两个方面,全面且具体地研究了新型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的设计理论,通过理论建模及数值仿真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结构可以分别解决传统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无法实现电调、损耗大及加工困难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调试优化等优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驻波结构的新型谐振结构所具有的高品质因数谐振特性及基于耦合模的Aulter-Townes效应的存在性。本文将基于耦合效应的行波结构与驻波结构所具有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互补,兼具理论及工程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9-01)

张磊[3](2017)在《基于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的光时域积分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时域积分器是光信号处理领域重要的基础光学计算器件,能实现任意全光信号的积分运算操作。基于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的光时域积分器是光时域积分器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从双芯光纤时域微分器的研究方法中获得启发,同时研究了光时域积分器的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并得到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双芯光纤时域积分器的理论模型,通过重新设计双芯光纤结构,得到了双芯光纤时域积分器雏形。接着对该双芯光纤时域积分器进行了特性分析和仿真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比较了不同光时域积分器的研究方法,提取出了光时域积分器的主要实现思路,即从器件传递函数入手分析器件积分特性。(2)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双芯光纤概念结构。在双芯光纤两个纤芯中间制作一个微环,构成微环谐振器。从其中一个纤芯输入,另一个纤芯输入被积分处理的光信号。根据耦合模理论推导双芯光纤传输矩阵,再由传输矩阵法推导出双芯光纤传递函数,可以表明这种双芯光纤的设计能实现双芯光纤时域积分器。(3)对双芯光纤时域积分器进行理论仿真。研究了双芯光纤光时域积分器的有关特性,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有关特性的影响。以无损耗理想情况下的双芯光纤光时域积分器为例,用高斯光脉冲及其一阶、二阶微分信号作为输入信号,对该积分器进行微分结果的验证,以理论证明双芯光纤实现光时域积分器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许慧,徐秀琴,莫炯炯,王志宇,尚永衡[4](2017)在《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强阻带抑制带通滤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射频收发系统中相邻通道间的信号收发隔离,运用时域耦合模理论设计具有较强的阻带抑制的微带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由1个奇偶双模微带谐振单元和1个偶模微带谐振单元构成.3个谐振模式相互耦合,在通带低频侧形成1个传输零点,在高频侧形成2个传输零点.可以实现较高的频率选择性和带内平坦度,在通带的高频侧实现较强的阻带抑制.以C波段的叁模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为例,通过时域耦合模理论对滤波器的滤波特性进行准确计算,得到各个谐振模式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特征模电磁仿真完成满足该耦合关系的滤波器结构设计.对该滤波器进行实物加工与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射频收发系统收发通道间的隔离.时域耦合模理论可以实现多模耦合滤波器的高效设计,快速得到系统所需的滤波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许慧[5](2017)在《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多模谐振耦合电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滤波器和环形器是微波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线通信基站及终端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次将光学中的耦合模理论融入基于多模谐振耦合的微波电路设计中,并分别进行了微带带通滤波器和有源叁端口环形器的设计研究。本文首先详细推导了 N个谐振模式的耦合情况,提出了 N阶无源滤波器从解析计算到特征模仿真并最终优化实现的完整的综合设计方法。并且成功将损耗项引入解析计算中,实现了理论计算与全波仿真的滤波器频率响应结果间的良好吻合,大幅提高滤波器的设计速度和精度。其后,基于该方法设计了具有强阻带抑制的以GaAs为衬底材料的二阶、叁阶微带带通滤波器和利用PCB材料制作的板级叁阶微带带通滤波器。利用叁维电磁仿真软件HFSS和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ADS对设计的滤波器进行了建模、仿真及优化,并对滤波器实物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吻合良好。此外,基于耦合模理论完成了片上集成非互易器件的设计和实现,研制了一种连续波收发共用雷达系统中的微波有源叁端口环形器。对其分别进行了板级和芯片级的设计和仿真优化。仿真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有源叁端口环形器在工作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传输与隔离性能。此环形器的设计方法对实现传统非互易微波器件的芯片化并最终实现与系统前端微波电路的单芯片集成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对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相关问题以及可改进提高之处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5)

吴兵兵[6](2016)在《非厄米系统的耦合模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分析模式耦合最有效的工具,耦合模理论具有数学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清晰的特点,已经广泛用于分析与设计各种光学器件,大大推动了光纤通信的发展。近年来,非厄米系统由于奇异点的存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奇异点上有许多独特的性质,比如相干完美吸收、单向隐身、光的同时放大和吸收等等。非厄米系统中存在增益或损耗,能量守恒关系不成立,因此现有的耦合模理论不能用来描述非厄米系统的模式杂化。本论文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严格推导出适用于非厄米系统的广义耦合模理论,是对耦合模理论的重要扩展。(1)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系统作用量守恒构建耦合模理论的方法。作用量定义了一种标量内积,在此基础上互易性定理和自伴随具有等价的关系。互易性定理要求耦合系统介质为互易性的,因此可以为增益介质,也可以为损耗介质。在自伴随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将原始系统与伴随系统看成去耦合的,从而进行独立求解,大大简化了耦合的计算。(2)将叁维(3D)自伴随问题降维,在二维(2D)空间中选取相向传播的模式作为模式基底,推导出波导系统的耦合模方程。(3)引入时间反演算符(?)到作用量中,将作用量应用到拥有相反频率的两个源上。选择时间反演前后的模式作为模式基底,推导出光学腔系统的耦合模方程。(4)结合具体实例,将广义耦合模理论应用到厄米与非厄米的系统中,取得了与有限元仿真完美匹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段睿智[7](2016)在《光子晶体长周期光纤光栅局域耦合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子晶体光纤跟普通光纤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光纤特性。光子晶体光纤长周期光栅比普通光栅具有更多的优势,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相关行业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光子晶体光纤长周期光栅的耦合机理和传输特性,为其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温度不敏感封装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长周期光纤光栅理论建模的分析方法:传统耦合模理论和局域耦合模理论,并分析了传统耦合模理论的局限性:只对弱折射率调制且光纤没有形变的光栅适用。并详细介绍了对激光器制热法刻制的光子晶体光纤长周期光栅传输特性的计算流程。2.构建光子晶体光纤长周期光栅理论模型,用有限元法将栅区各个部分的模场分布以及计算各个模式的有效折射率,更直观的看到经过栅区后各个模式的变化情况。对LP01和LP11以及LP01和LP02的耦合进行了分析,并得到最终的传输谱,实现了数值模拟的过程。并用传统耦合模理论,在考虑结构形变的情况下对同一种光栅也进行了模拟,并与局域耦合模理论进行对比。3.从光子晶体光纤长周期光栅的制作方向考虑,研究在不同栅格个数、栅格周期和光栅栅区塌陷程度下,谐振波长的改变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在用激光器刻制光纤光栅的时候,曝光强度的调节决定着栅区的塌陷深度。本文详尽地研究了栅区塌陷程度对谐振波长和谐振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栅格个数的增加,谐振波长保持不变,透射峰深度增加;随着栅格周期的增加,谐振波长蓝移;随着光栅栅区塌陷程度的增加,谐振波长红移。4.采用有机玻璃作为封装材料对长周期光纤光栅做了封装性实验,自由状态下的长周期光纤光栅波长随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谐振波长红移,温度灵敏度较高,波长与温度成线性关系;封装之后的长周期光纤光栅波长随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表明,其波长受温度的影响大大减小,漂移程度也相应地减小,而波长与温度仍然成线性关系。本次实验采用有机玻璃作为封装材料能有效的达到了保持长周期光纤光栅滤波器稳定性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学院》期刊2016-03-01)

李岳,张强,徐晨洋,刘赞[8](2015)在《基于耦合模理论的磁耦合谐振无线传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利用近场区强耦合谐振实现能量的高效传输,具有效率高、距离远的优势。首先介绍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然后阐述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理论基础,即耦合模理论,并基于该理论仿真研究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高效传输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无线电能系统高效传输的因素,并提出了参数优化方法,最后与带中继线圈的磁耦合谐振系统的传输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带中继线圈的系统的传能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无线传能系统。(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吴笑峰,胡仕刚,占世平,刘云新,席在芳[9](2015)在《基于耦合模理论的明暗模腔耦合MDM波导体系中等离子体诱导透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耦合模理论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从理论与模拟2个方面对明暗模腔耦合MDM波导体系中等离子体诱导透明进行研究。基于耦合模理论推导出腔耦合MDM波导体系透射的理论表达式,然后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对理论公式进行验证。讨论系统中存在的群色散和慢光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腔之间相互耦合强度、共振失谐量对透明现象有很好的调制作用;相互耦合强度、共振失谐量对慢光效应也可灵活调控,群折射率接近27,使得波长为1 047 nm的光脉冲群速度减小1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潘红[10](2015)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空间耦合模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注意到表面等离子体的空间特性的重要性以及所具有的潜在的应用,需要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描述表面等离子体的空间特性以及利用该理论有效的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本文以研究表面等离子体的空间特性为目的,从激发表面等离子体的结构出发,研究输入、输出、模式之间的耦合原理,通过时间反演对称变换以及能量守恒来得到耦合参数应该满足的条件,以此来得到空间耦合模理论。然后将空间耦合模理论应用于激发表面等离子体的Otto结构和对称金属光栅结构,获得求出这个两个结构的反射率以及相位的方法,并将这些结果与传输矩阵和有限元数值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空间耦合模理论。最后,以获得空间角度滤波器的条件为例,介绍如何通过该理论有效的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28)

耦合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微波结构,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窄带滤波以及高频调制等领域。利用其超窄的频谱特性,可以实现针对特定材料或元素光谱的探测功能,以及滤除一些普通滤波器难以滤除的高次谐波等功能。然而目前为止,高品质因数结构的设计还存在总体损耗较大、结构尺寸庞大、无法实现电调等问题。本文从行波结构及驻波结构两方面出发,利用不同思路及不同实现形式,结合新原理、新思路及新结构,分别解决现有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对行波结构及驻波结构如何与耦合模理论相结合展开一系列研究。驻波方面,推导并归纳了一至叁个的谐振单元之间的耦合规律,明确了不同耦合条件下所对应的物理模型之间的异同,本部分所提出的一系列模型可以解释后续全部主要设计成果的物理过程。而对于行波方面,本文分析了光子晶体结构禁带及缺陷模出现的原理,以及行波条件下两条传输线之间的耦合效应,为后续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基于驻波结构的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设计方面,针对驻波结构损耗较大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场的Aulter-Townes效应的全介质高品质因数材料结构。首先分析了传统的金属—介质—金属结构以及全介质谐振器的电磁响应特性,初步探究了谐振效应及耦合效应的特性及作用,通过一系列耦合模型,确定了适合激励Aulter-Townes效应的耦合结构。进而利用改变电磁场边界条件,巧妙地将耦合场与Aulter-Townes效应结合在了一起,该结构在保留原有设计优点的同时,利用耦合场大幅降低了介质损耗,为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基于行波结构的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设计方面,针对普通全介质较难实现电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中加载石墨烯材料的设计思路。利用石墨烯的电磁特性随化学势变化的特点,实现了电控一维光子晶体结构。通过提取石墨烯结构的本构参数,并结合超材料的传输矩阵,本文提出了一种石墨烯传输矩阵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推导出加载了特定层数的石墨烯材料的一维光子晶体的频谱特性。通过改变石墨烯的电磁特性及物理特性,深入分析了当石墨烯性质发生改变时,整体结构的红移/蓝移现象,为石墨烯加载结构的红移及蓝移现象的原理分析及定量描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重点分析了当光子晶体结构存在缺陷时,光子晶体结构缺陷模的变化规律。考虑到缺陷模发生时所产生的力学效应,利用Maxwell应力张量面积分,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加载的有源太赫兹电磁力发生器的理论模型,借助石墨烯结构的电控特性,实现了大小及频率可变的电控力学效应,并通过数值仿真证实了该思路的有效性。本部分还研究了基于光子晶体缺陷模的行波结构的耦合过程,为行波结构与驻波结构耦合效应的结合奠定研究基础。最后,本文将行波结构与驻波结构的耦合效应所具有的优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光子晶体结构大幅缩小体积,并借助耦合模消除了减小体积之后品质因数降低的弊端,实现了一种小型化高品质反射结构。综上,本文从行波结构及驻波结构两个方面,全面且具体地研究了新型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的设计理论,通过理论建模及数值仿真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结构可以分别解决传统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无法实现电调、损耗大及加工困难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调试优化等优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驻波结构的新型谐振结构所具有的高品质因数谐振特性及基于耦合模的Aulter-Townes效应的存在性。本文将基于耦合效应的行波结构与驻波结构所具有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互补,兼具理论及工程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模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田雨露.复耦合模理论的解析分析及其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陈晚.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全介质高品质因数谐振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张磊.基于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的光时域积分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4].许慧,徐秀琴,莫炯炯,王志宇,尚永衡.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强阻带抑制带通滤波器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

[5].许慧.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多模谐振耦合电路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吴兵兵.非厄米系统的耦合模理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段睿智.光子晶体长周期光纤光栅局域耦合模理论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6

[8].李岳,张强,徐晨洋,刘赞.基于耦合模理论的磁耦合谐振无线传输分析[J].电力电子技术.2015

[9].吴笑峰,胡仕刚,占世平,刘云新,席在芳.基于耦合模理论的明暗模腔耦合MDM波导体系中等离子体诱导透明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潘红.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空间耦合模理论[D].浙江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原副边线圈等效电路图硅基微环调制器示意图二阶光栅衍射级次示意图多芯PCF纤芯区域结构示意图个谐振峰的相位匹配曲线及模场分布单波导耦合具有模式分裂效应的微环谐...

标签:;  ;  ;  ;  ;  ;  ;  

耦合模理论论文_田雨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