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管理论文-王辉,王帅,许超,罗尊长,朱捍华

氮肥管理论文-王辉,王帅,许超,罗尊长,朱捍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镉,氮肥,紫云英,水稻

氮肥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王帅,许超,罗尊长,朱捍华[1](2019)在《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镉吸收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镉污染土壤上,氮肥施用时期及与绿肥配施对稻田土壤镉有效性及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以期明确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在总氮量一致下氮肥施用时期[基肥、蘖肥和穗肥配比分别为6:4:0 (习惯施肥,CK)、5:3:2 (N1)、4:3:3 (N2)、3:4:3 (N3)]以及氮肥与紫云英配施[尿素+22500kg hn~(-2)紫云英(N4)、尿素+37500 kg hn~(-2)紫云英(N5)]对镉污染土壤上水稻生长和植株镉、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氮肥施用时期以及氮肥与紫云英配施均能增加水稻产量,尤其氮肥与紫云英配施稻谷产量显着增加14.3%和26.4%。氮肥施用时期以及氮肥与紫云英配施均增加土壤pH,降低土壤CaCl_2-Cd含量,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与对照处理相比,N1处理显着增加了糙米Cd含量,增幅为30.1%,但糙米氮含量有所降低;N2和N3处理显着降了糙米Cd含量,降幅分别为29.3%和40.7%;N4和N5处理也显着降低糙米Cd含量,降幅分别为19.5%和34.1%,但对糙米氮含量无显着影响,糙米Pb、Mn、Ca、Mg、P和K含量有所降低,N5处理时糙米Ni、Zn和Cu含量显着降低。与CK相比,其他处理显着增加Cd从水稻根到草的转移系数TFs_((Straw/Root)),增幅在92.9%-132.1%,同时降低Cd从草到糙米的转移系数TFs_((Brown rice/Straw)),降幅在37.8%-56.8%。水稻糙米Cd含量与水稻根和草Cd含量以及Cd从根到糙米TFs_((Brown rice/Root))和草到糙米TFs_((Brown rice/Straw))的转移系数显着正相关,说明抑制水稻根对Cd的吸收以及Cd从草到糙米的转移可以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结论]基肥、蘖肥和穗肥配比为3:4:3以及尿素+37500 kg hn~(-2)紫云英处理可作为合理的氮肥管理方式用于降低Cd污染稻田上水稻对Cd的吸收积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李书先,蒲石林,邓飞,王丽,胡慧[2](2019)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优化管理对杂交中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四川省温江和射洪试验点,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F优49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普通尿素优化施肥、减氮15%优化施肥、增氮15%优化施肥,PASP(聚天门冬氨酸)尿素1次施肥、2次施和优化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温江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籽粒粗蛋白含量较优;射洪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蒸煮食味品质较好,同时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随着氮肥的施用,稻米碾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崩解值显着降低;同时导致射洪生态点的峰值黏度增加,消减值减少;温江生态点的稻米外观品质变优,峰值黏度减小,消减值增加。较农民经验性施肥处理,普通尿素优化处理和PASP尿素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了温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外观品质;氮肥优化处理降低了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了消减值,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差,同时提高了射洪精米率和温江整精米率。较优化施肥处理,PASP尿素处理降低了两试验点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温江垩白粒率,增加了射洪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外观品质变差;同时PASP尿素1次施肥和2次施肥处理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PASP尿素优化施肥处理降低了两试验点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温江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两试验点的籽粒粗蛋白含量和射洪直链淀粉含量。较优化施肥处理,减氮15%和增氮15%优化施肥处理降低了两试验点的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温江垩白粒率,增加了射洪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PASP尿素1次和2次施肥相比, PASP尿素优化施肥显着降低了垩白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增加了消减值和籽粒粗蛋白含量;同时导致射洪生态点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温江生态点的垩白粒率降低,整精米率增加。综合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淀粉RVA、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关系,射洪PASP尿素2次施肥处理稻米综合品质较好,温江优化施肥处理稻米综合品质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7期)

李克亮,周志艳[3](2019)在《水稻氮肥精准管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施用是水稻生产中比较重要,对水稻增产效益最高的环节,但目前我国水稻氮肥管理形式粗放,过量施用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进行氮肥施用精准管理研究,对水稻生产的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对影响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水稻品种、土壤理化性质、气候条件、水分管理、氮肥施用技术等5个方面;并对基于测土配方、生长模型、实地观测、遥感监测的主流水稻氮肥管理技术进行总结归纳,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水稻氮肥精准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我国水稻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指出在未来水稻氮肥施用中,无人机遥感用于精准施氮决策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水稻氮肥精准管理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减量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鑫[4](2019)在《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重要途径,也是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然而秸秆还田下C/N过高,微生物与作物争氮,造成减产。因而研究秸秆还田下的氮肥管理对于调节土壤C/N,改善土壤氮素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水稻和河南玉米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在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还田下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水稻季分别为4:6,6:4,8:2,玉米季分别为1:1,1:1.5,1:2),研究了其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秸秆还田各氮肥基追比下水稻产量以6:4处理最高,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20.08%,氮肥利用率提高8.23个百分点;玉米产量以1:1处理最高,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9.98%,氮肥利用率提高5.75个百分点。2.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定位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各氮肥基追比均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调节了土壤pH值,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水稻和玉米试验中分别以氮肥基追比6:4和1:1处理提升幅度最大。3.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定位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各氮肥基追比下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甘酶、β-木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氨肽基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高。除磷酸酯酶外,其余胞外酶玉米季以氮肥基追比1:1处理最高,水稻季以氮肥基追比6:4处理最高。4.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能够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水稻季以氮肥基追比6:4处理,玉米季以氮肥基追比1:1处理增加最为明显。水稻田间试验的土壤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放线菌门,而玉米田间试验的土壤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LeFSe结果显示,水稻田间试验中差异性菌群判别LDA值最大为放线菌门,而玉米田间试验中LDA值最大为变形菌门;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稻试验分蘖期土壤pH(P=0.028)、有机质(P=0.042)、全氮(P=0.038)和收获期有机质(P=0.02)、全氮(P=0.046)、速效钾(P=0.019)含量对土壤群落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而玉米试验抽丝期土壤pH(P=0.002)、有机质(P=0.004)含量和收获期土壤pH(P=0.03)、硝态氮(P=0.036)、速效钾(P=0.044)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总之,秸秆还田下合理的氮肥基追比能够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调节土壤pH,增强土壤碳氮水解酶及氧化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水稻季以水稻秸秆还田氮肥基追比6:4为最佳氮肥运筹模式,而玉米季以小麦秸秆还田氮肥基追比1:1为最佳氮肥运筹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吴叁鼎[5](2019)在《不同氮肥管理下春玉米地土壤硝态氮的淋溶阻控技术与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肥料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增产,保证了粮食安全供给。由于人类持续向土地投入大量化学肥料,农业面源污染负面效应逐渐凸显,给人类生存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未来农业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对于解决农业增产与环境的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农业区,土层深厚而疏松,暴雨频发,为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该地区研究不同的氮肥管理措施下硝态氮的淋溶特征与阻控技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在黄土高原南部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半覆膜种植,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品种为先玉335。设置4组试验处理,每组3个重复,分别为:(1)不同施氮量,施氮量分别为0、80、100、130、160、200、250kg/hm2;(2)总施氮200kgh/hm2,设置缓控肥与普通尿素不同施用比例,比例分别为35%+65%、50%+50%、65%+35%;(3)施氮200kgh/hm2时,设置硝化抑制剂不同添加浓度,分别为施氮量的1%、5%、10%、15%;(4)在施氮200、250kg/hm2的基础上,采用玉米秸秆深埋措施。在缓控肥与硝化抑制剂试验处理区,采取春玉米各生育期根层土壤,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春玉米收获期采取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分别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籽粒产量,以确定各种氮肥管理措施对土壤硝态氮淋溶及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7—2018年开展2年,主要结果如下:(1)适量的施氮量促进春玉米增产,同时可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溶累积。在施氮范围0~250 kg/hm2内,春玉米籽粒产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经函数模拟分析,方施氮为227 kg/hm2时产量可达到最大。施氮量在0~160 kgh/hm2时,土壤硝态氮含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不会引起大量淋溶累积。当施氮量超过160 kg/hm2时,淋溶至深层土壤的硝态氮显着增加,导致土层0—300累积量剧增。因此,引发土壤硝态氮淋溶累积的施氮阈值为160 kg/hm2。施氮量为200 kg/hm2时,植株总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达到最大。施氮量达到250 kg/hm2时,使春玉米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程度降低。(2)缓控肥的施用可有效阻控土壤硝态氮的淋溶下移,减少下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各处理中,缓控肥与普通尿素施用比例为50%+50%时,淋溶至深层的土壤硝态氮最少,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阻控效果最佳,土层0—300cm硝态氮累积量降低37.39%。缓控肥的施用降低春玉米各生育期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各缓控肥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缓控肥的施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春玉米籽粒产量,主要由于缓控肥在春玉米生长前期阶段肥效释放较慢,与春玉米根系对氮素的吸收不同步,降低作物总吸氮量与氮素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产量。(3)适量的硝化抑制剂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下移起到有效的阻控作用,减少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随着硝化抑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的风险系数增加,同时,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有增加的趋势。硝化抑制剂添加量为施氮量的1%时,土层剖面硝态氮含量最低,土层0—300cm硝态氮累积量最低(与对照对比降低55.68%)。硝化抑制剂的施用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降低,不同量硝化抑制剂处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相比,添加硝化抑制剂对春玉米增产没有积极作用,但适量硝化抑制剂浓度对土壤硝态氮淋溶具有抑制作用。(4)秸秆深埋对土壤硝态氮淋溶下移可以起到有效阻控作用,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施氮为200 kg/hm2时,秸秆深埋使得土层0—300cm硝态氮总累积量降低25.29%。施氮为250 kg/hm2时,秸秆深埋使得土层0—300cm硝态氮总累积量降低5.49%。同等施氮条件下,秸秆深埋提高春玉米籽粒产量,促进植株对氮肥的有效吸收,提高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沟壑旱作农业区,在当地气候和试验管理条件下,经数学模拟分析,施氮量达到227.38 kg/hm2时,春玉米可获得最高产量,采用秸秆深埋措施可促进春玉米提高产量。控制施氮量、采用秸秆深埋、施用缓控肥可控制土壤硝态氮的淋溶累积。施氮量1%的硝化抑制剂添加量对土壤硝态氮淋溶下移有阻控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5-01)

曹占高,王亚楠,王辉[6](2019)在《氮肥行业环保管理新要求和环保工作新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环保政策、文件对氮肥行业新要求的论述,指出氮肥行业面对环保工作的新重点。(本文来源于《氮肥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程谊,张金波,蔡祖聪[7](2019)在《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在氮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虑作物氮形态喜好特性、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实际生产中效果欠佳。本文提出最大化满足作物氮形态喜好,氮肥形态、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高度契合才能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施氮量、减少活性氮向环境的扩散;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程度也是引进新的作物或者实施新的施肥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减氮增效措施指出了另一个方向。(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索炎炎,张翔,司贤宗,余琼,毛家伟[8](2018)在《氮肥管理与根瘤菌接种模式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管理与不同根瘤菌接种模式(拌种或土施)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花生叶片SPAD值,有效促进花生生长,显着增加了氮利用率和荚果产量。两种根瘤菌接种模式下,不同氮肥管理中均以50%N基施+50%N开花期追施和100%N基施处理的第一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百果重、氮利用率和产量显着高于50%N开花期追施+50%N结荚期追施处理,说明要实现花生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需在花生生育前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比较根瘤菌拌种和土施2种接种模式,以根瘤菌拌种配施氮肥处理增产效果较好,但与根瘤菌土施配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综合分析,在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种植采用氮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配合根瘤菌拌种的模式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浩,张秀英,吴玉红,李厚华,郝兴顺[9](2018)在《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稻田杂草群落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稻油轮作夏季稻田杂草群落分布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常规施肥NPK+秸秆不还田,N基追肥比例为6∶2∶2(F0NS,CK);常规施肥NPK+秸秆全量还田,N基追肥比例为6∶2∶2(F_0S);常规施肥NPK+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腐解剂,N基追肥比例为6∶2∶2(F_0SA);常规施肥NPK+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腐解剂,N基追肥比例为7∶2∶1(F1SA);常规施肥PK,N减量15%+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腐解剂,N基追肥比例为6∶2∶2(F2SA)。记录杂草种类、数量、密度、生物量等指标,并于2016年9月底进行水稻实收测产。结果表明,与CK相比,F_0S、F_0SA、F1SA和F2SA处理的杂草总密度分别降低50.3%、29.2%、20.3%和6.8%,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杂草密度、生物量和杂草多样性;与F_0S相比,F_0SA、F1SA和F2SA处理的杂草发生数量和发生密度差异不显着,但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不同程度地减少,柳叶菜科和玄参科杂草显着增加,配施秸秆腐解剂对农田杂草种类影响显着。在秸秆腐解剂和不同施氮措施下,与F_0SA相比,F1SA和F2SA处理杂草种类、生物量增加,杂草相对密度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各处理间优势杂草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但F2SA处理下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F_0SA和F1SA处理。与CK相比,F_0S、F_0SA、F1SA和F2SA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7.13%、16.55%、17.80%和10.67%,其中F1SA处理作物产量增幅最高。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能有效降低稻田杂草的发生密度、总生物量和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继珍[10](2018)在《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人口正在逐步增长,一直处于农业大国的中国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之间的压力,长久以来,我国的农民习惯于使用氮肥的方式获取水稻的高产,但如若过量投入必然会产生氮肥的利用效率下降、倒伏减产、病虫害加剧甚至是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为了优化水稻的栽培管理,本文研究了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探究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如何稳定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19期)

氮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四川省温江和射洪试验点,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F优49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普通尿素优化施肥、减氮15%优化施肥、增氮15%优化施肥,PASP(聚天门冬氨酸)尿素1次施肥、2次施和优化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温江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籽粒粗蛋白含量较优;射洪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蒸煮食味品质较好,同时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随着氮肥的施用,稻米碾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崩解值显着降低;同时导致射洪生态点的峰值黏度增加,消减值减少;温江生态点的稻米外观品质变优,峰值黏度减小,消减值增加。较农民经验性施肥处理,普通尿素优化处理和PASP尿素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了温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外观品质;氮肥优化处理降低了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了消减值,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差,同时提高了射洪精米率和温江整精米率。较优化施肥处理,PASP尿素处理降低了两试验点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温江垩白粒率,增加了射洪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外观品质变差;同时PASP尿素1次施肥和2次施肥处理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PASP尿素优化施肥处理降低了两试验点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温江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两试验点的籽粒粗蛋白含量和射洪直链淀粉含量。较优化施肥处理,减氮15%和增氮15%优化施肥处理降低了两试验点的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温江垩白粒率,增加了射洪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PASP尿素1次和2次施肥相比, PASP尿素优化施肥显着降低了垩白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增加了消减值和籽粒粗蛋白含量;同时导致射洪生态点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温江生态点的垩白粒率降低,整精米率增加。综合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淀粉RVA、直链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关系,射洪PASP尿素2次施肥处理稻米综合品质较好,温江优化施肥处理稻米综合品质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辉,王帅,许超,罗尊长,朱捍华.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镉吸收积累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书先,蒲石林,邓飞,王丽,胡慧.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优化管理对杂交中稻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3].李克亮,周志艳.水稻氮肥精准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张鑫.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吴叁鼎.不同氮肥管理下春玉米地土壤硝态氮的淋溶阻控技术与阈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6].曹占高,王亚楠,王辉.氮肥行业环保管理新要求和环保工作新重点[J].氮肥技术.2019

[7].程谊,张金波,蔡祖聪.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在氮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J].土壤学报.2019

[8].索炎炎,张翔,司贤宗,余琼,毛家伟.氮肥管理与根瘤菌接种模式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

[9].陈浩,张秀英,吴玉红,李厚华,郝兴顺.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稻田杂草群落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10].李继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J].农家参谋.2018

标签:;  ;  ;  ;  

氮肥管理论文-王辉,王帅,许超,罗尊长,朱捍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