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R 到 AR - 路由器的故事

从 R 到 AR - 路由器的故事

一、从R到AR——路由器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艳[1](2020)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转型经济背景下,面对诸多挑战,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传统创新方式之外,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方式,以其独有的优势被企业所认可。但是,企业要不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何时创新?以及如何创新?等问题一直未被解决。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设计者,为了制定可行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常常向咨询公司、合作伙伴、朋友等进行咨询,以期获得更多的建议和信息来帮助他们决策。那么,高管团队的这种建议寻求行为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决策制定有何影响?很值得思考。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以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紧紧围绕“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如何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这个问题,深入探讨行为视角下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首先,本研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并对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其次,通过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借助三个典型公司探寻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初始研究命题。然后,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提出更细化的研究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最后,严格按照问卷调查法的原则和程序,进行问卷设计、小样本调研,通过正式问卷发放来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一系列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行有效地检验和论证。根据有效的实证分析,主要的结论包括:第一,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具体地,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和高管团队外部建议寻求均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但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而高管团队外部建议寻求则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第二,高管团队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解释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但是不同的解释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具体地,高管团队内、外部建议寻求能够通过提升高管团队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机会解释,进而对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但高管团队内、外部建议寻求通过提升威胁解释负向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另外,高管团队内、外部建议寻求通过提升矛盾解释正向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负向影响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第三,高管团队异质性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但是,高管团队外部建议寻求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以及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容易受到高管团队异质性的影响。第四,环境动态性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且调节效应强度不同。相较于外部建议寻求,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容易受到环境动态性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高管团队行为视角出发,探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联机制,超越了以往仅用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或个人层面的相关属性特征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第二,从辩证视角出发,将高管团队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解释划分为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和矛盾解释,弥补了仅从极端维度(机会解释和威胁解释)考虑战略行为的遗憾;第三,提出了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明确了高管团队建议寻求通过其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解释进而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过程。最后,根据得出的相关结论,本研究提出促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管理启示,并阐述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所要研究的内容。

黄亚男[2](2018)在《无线带内全双工的信道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引入带内全双工(IBFD)通信模式以实现频谱效率倍增成为一个当前研究热点。IBFD能够实现同时同频传输信号,这得益于自干扰抵消技术。论文面向Ad Hoc组网环境,分析建立IBFD信道资源分配的最优化模型,结合节点分布场景分析网络容量的增益。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分列如下:首先,本文综合分析了IBFD物理层自干扰及抵消技术和MAC层资源分配方法,论述了双向全双工(BFD)传输、全双工中继(FDR)传输及混合传输模式的技术特点,研究了IBFD的信道争用和冲突,建立了以有效传输链路数为目标、结合冲突约束的信道分配模型,给出了最优问题的数学表示。接着,论文讨论了两类节点分布场景,包括一维链型结构和平面点阵结构,分析了节点邻接关系与信道争用冲突的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维链型和平面点阵分布场景,IBFD较半双工(HD)有最高两倍的网络容量增益,且BFD增益最大,FDR增益变化范围较大,最低为25%。最后,文章讨论了节点随机分布的应用场景,给出了一致性分布和高斯马尔科夫分布的数值仿真方法和程序流程,定量分析了IBFD不同的传输模式相对于HD的系统容量增益。结果表明,随机场景有基本两倍的容量增益,且多为BFD传输链路。研究工作表明,IBFD信道分配时宜考虑BFD优先于FDR。

邓明翥[3](2018)在《高效可靠存储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处理,因此对于任何计算机系统而言,没有可靠的数据存储,就谈不上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大数据时代无处不在的数据爆炸式增长对现在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存储系统规模增大导致数据丢失日益频发,更加突出了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数据总量的暴涨使得现有存储系统实现高效存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纠删码技术凭借相对较低的存储代价已逐渐替代三副本技术,应用于各式存储系统并成为主流;另外,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能够直接去除重复的数据容量,从而显着地调高存储系统的存储效率,因此成为研究热点,并被广泛采用。本文着眼于高效可靠存储系统,即采用了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和/或纠删码技术的存储系统,旨在从性能优化的角度,具体从编码优化,数据布局,数据更新,数据缓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1.提出了一种面向单盘快速恢复的基于Raid-6编码扩展方法扩展RAID-6编码的各类现有方法仅从系统可靠性的单一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导致了新增的第三个冗余设备在各类数据重构过程几乎没有被使用,无法对数据重构产生助力。本文从系统可靠性和重构性能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面对快速数据重构的RAID-6编码扩展方法RAID-6Plus。该方法从更大程度实现重叠元素复用的角度出发,对第三个冗余设备进行特殊编码,从而使得新增的冗余设备能够在各类数据重构情况下提供部分重构所需的数据,以减少和均衡重构时的开销,从而实现快速恢复。该方法被显式地应用于常见的RDP和X-code编码,分别生成了两种新的编码方案RDP+和X-code+。性能评估表明,与RTP和STAR相比,RAID-6Plus表现出更好的快速重构性能;与RAID-6相比,RAID-6Plus具有更高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请求感知的全局局部双均衡的重删数据放置方法现有存储系统在部署重复数据删除模块时,直接继承了原生系统的简单轮转放置方法或者随机放置方法。以上两者简单的数据放置方法都直接忽略了去除重复数据之后数据序列改变对后续读取访问的影响。因此,系统中往往出现无法有效利用系统读并行性的现象。本文针对一类常见的部署了重复数据删除模块的小型高效存储系统,其内部传输带宽充足,并存在良好的并行性,提出了一种具有请求感知重删数据放置策略GLE-Dedup,以实现去重后非重复数据的全局和本地均匀放置。GLE-Dedup是一种粗粒度的组放置策略。该策略在保持全局存储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了单个请求内部数据块位置信息的感知,从而对非重数据能够实现一种指导性放置,以此避开拥堵的节点,最终更好地利用系统的读并行性,获得更好的读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GLE-Dedup能够有效提升系统读取性能。相比于基准参考对象B-Dedup(简单轮转放置)和R-Dedup(随机放置),GLE-Dedup的系统平均读延迟性能分别提高了大约18.9%和24%。3.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删纠删双感知的均衡数据放置方法现代存储系统同时应用了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和纠删码技术来实现的高效可靠存储。然而,这类混合系统简单地继承了原生系统的数据放置方法,在系统层面上缺少对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和纠删码技术的适应性调整,从而造成系统中的“读取不平衡”问题,即系统自身的读并行性受到性能缓慢节点的限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删纠删双感知的均衡数据放置方法DA放置。该方法能够同时实现对重复数据删除和纠删码的有效感知,从而根据两者对原数据序列的改变,进行有指导性的数据放置,保证后续读取时更好地利用系统读并行性,实现系统读性能的整体提升。实验结果表明,DA放置方法明显地提升了系统读取性能。在默认系统配置下,相比于基准参考对象B-Dedup(简单轮转放置)和R-Dedup(随机放置),DA放置方法在系统平均读延迟上分别提高了大约30.86%和29.63%。4.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级中继的均衡纠删码数据更新方法现有纠删码存储系统沿用传统的星型传输方式来完成因数据更新导致的对应校验内容的更新。该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系统的网络特性,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跨机架间流量,加剧网络拥塞,加重系统瓶颈,同时还可能出现存储节点的单点瓶颈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级中继的均衡数据更新方法DR-Update,并给出了纠删码系统中数据更新问题的具体数学描述和DR-Update详细的设计方法。DR-Update利用了中继转发的方法来缓解更新发生节点上可能出现的单点瓶颈,并通过整合机架内流量,利用机架间中继的方法来减少不必要的跨机架间流量,从而达到节约系统中稀缺网络资源,缓解网络压力的目的。同时,DR-Update也对更新过程中的负载均衡性进行了考虑。实验结果表明,DR-Update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中冗余的跨机架流量,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系统在节点级和机架级两级的负载均衡。相对于原更新方法,DR-Update能够有效地减少16%左右的跨机架间流量。5.提出了一种基于新近性和失效频次的失效数据缓存设计现有大数据存储系统认为临时性失效的数据会在一定时间内自动恢复正常,因此在其系统设计中,并没有对失效数据进行缓存和在多用户间实现其失效信息共享的机制,而是机械性地触发数据重构操作来生成失效的数据,并在完成原访问请求之后直接将其丢弃。这种基于简单假设的设计直接忽略了系统中失效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面临各类可能重复发生的单个或者多个数据的失效问题时,会造成大量的系统资源浪费和系统性能下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新近性和失效频次的失效数据缓存设计GFCache,以期尽可能地减少原系统中单个或者多个数据失效时导致的冗余的数据重构操作,从而显着地减少系统资源浪费,提升系统性能。GFCache在综合考虑了失效数据的新近性(Recency)和其失效频次(Frequency)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贪心预取的缓存策略。该策略不仅缓存失效数据,同时也缓存一定量的邻近的可能在近期发生失效的数据,其目的在于提高失效缓存的命中率。

张乐[4](2016)在《网络游戏反外挂软件的敏捷项目管理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和互联网新浪潮的推动,项目管理与新技术新思想产生碰撞催化,进入了新的高度,逐渐从传统的通信,软件工程,金融保险,扩展到游戏、自媒体等新兴行业。以网络游戏行业为例,游戏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代表着自由化的工作模式和应对需求不确定性的工作模式。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游戏产业以市值309亿英镑席卷全球。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游戏外挂也随之盛行,并且给众多游戏公司造成巨额损失。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将反外挂系统本身视为一个具体的IT项目,且此项目的成败是关乎游戏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于反外挂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项目管理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管理模型所具备的不同特点,其次对敏捷项目管理的理论进行学习,主要讨论极限编程(XP)与Scrum模型的理论知识,之后将传统项目管理与敏捷项目管理进行对比,寻求适用于中小型游戏公司的反外挂项目的管理模型。通过参考大型IT公司的软件项目经验,使敏捷项目管理的概念更易于理解,同时更利于实际操作,旨在使研发流程规范化,同时大幅提高游戏反外挂的成功率。经过研究发现,敏捷开发,强调应对变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旨在用简单的方法管理复杂的项目,凭借其自身在此方面的优越性,更适用于中小型游戏公司。它将整个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的成果,都各自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由于游戏反外挂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很多突发的情况或临时的需求是无法事先预测的,按照敏捷的项目管理模式,此类系统的开发需要制造出一个框架,制定基本的规则,使后续需求可以更具预见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传统软件项目管理模型和基于敏捷的项目管理模型,并进行对比,寻求适用于中小型游戏公司的项目管理理论。(2) 结合大型IT公司软件项目敏捷开发的经验与实践,通过分析反外挂系统所面临的问题,规划适用于中小型游戏公司反外挂项目的敏捷管理模型。(3)提出一套基于“敏捷开发”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起适合于中小型游戏公司的反外挂系统项目管理模型,并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对比,验证此模型的应用效果。(4)结合实际项目的验证结果,整理针对反外挂系统项目的评估问卷,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评估反馈,提出相应建议。通过此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反外挂项目人员的并行效率:合理的控制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进度,提高项目及时响应时效,同时提高项目交付能力,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对比传统的反外挂系统软件开发的工作模式与基于敏捷管理调整后的工作模式,验证本文提出的项目管理模型,对中小型网络游戏公司反外挂系统的具有明显的改进效果。

谢尘[5](2015)在《基于TMS320C667X的LTE-A多天线通信系统下行链路物理层若干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OFDM和先进天线技术为代表的LTE-A技术因其高效的频谱利用率和强大的传输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是目前国内外通信界研究的热点。然而,LTE-A目关技术的研究必须落实到硬件平台的实现上。因此本文致力于搭建一套基于DSP的LTE-A下行链路通信测试系统,以支撑相关技术的研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如下三个方面:1)系统设计。在调研3GPPTS36.211-213等协议与硬件设备的基础上,第二章在MATLAB环境下验证了LTE-A链路级仿真系统处理流程的可行性;介绍了信道估计、解MIMO关键算法;对LTE-A下行链路通信测试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系统的性能指标;2)子模块开发。第三章详细说明了Keystone Soc架构的DSP设备的多核导航器、硬件加速器、以太网通信等子模块在LTE-A系统实施中的开发要点、使用方法与测试结果;3)系统集成与优化。第四章对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的流水操作原则与系统设计优化的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最终实现了LTE-A8x4多天线测试系统物理层下行链路的基带部分。经过实际测试得出:该系统下行峰值速率约300Mbps,性能可靠,误码率低,系统资源综合利用率高,达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李鑫[6](2014)在《面向能耗优化的云数据中心资源分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型计算模式,通过网络对资源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形成可共享的资源池,提供按需服务的资源利用方式。数据中心是云计算的物理实体,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日益严重。云数据中心的能耗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其中,资源分配决定了物理资源利用模式和任务执行模式,从而对云数据中心的物理机能耗、网络能耗、任务执行能耗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如何设计高效的面向能耗优化的云数据中心资源分配机制是云数据中心研究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物理层资源利用以及应用层任务执行的角度分别在物理机能耗优化、网络能耗优化、任务执行能耗优化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结合真实物理实验及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云数据中心能耗优化机制并予以验证。本文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针对物理机能耗优化,以在线虚拟机部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资源多维性的资源利用刻画模型及基于多维度资源均衡利用的资源分配机制。首先,通过大量的真实环境实验,分析了基于多维度资源利用的物理机能耗变化情况,提出了基于CPU利用率的物理机能耗模型。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多维性的物理机资源利用刻画模型,定量地描述了多维度资源利用可能产生的资源碎片及资源泄露情况。结合物理机能耗模型和资源刻画模型,提出了基于多维度资源均衡利用的虚拟机部署机制,通过优化多维度资源利用率,减少活跃物理机数量,实现物理机能耗优化。模拟实验以及对真实负载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多维度资源均衡利用的虚拟机部署策略能以高资源利用率实施资源分配,并通过降低物理机能耗优化云数据中心能耗。2.针对网络能耗优化,以复合虚拟机部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网络感知的有效资源分配机制,提出了基于物理机问通信连接数的网络能耗模型,并就三种不同通信模型下的数据中心网络通信,分别提出了网络能耗优化机制。首先,在物理机数量固定的基础上,针对用户请求同构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基于递归思想的网络感知的虚拟机部署算法,并理论证明了算法的最优性,即实现网络能耗的最优;针对用户请求异构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近似算法,并理论分析了近似算法在三种通信模型下的近似度。其次,在综合考虑物理机能耗与网络能耗的情况下,分析了总体能耗随物理机数量增加产生的变化情况,并由此提出一种基于二分查找的虚拟机部署算法。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网络感知虚拟机部署策略能有效地实现网络能耗优化。3.针对任务执行能耗优化,以数据敏感型任务及数据的联合部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优化的计算资源及存储资源分配机制。首先,通过真实的系统实验验证了任务的数据本地化(data locality)特征的客观性以及在优化任务执行能耗方面的重要性,并由此提出以完全数据本地化为约束的数据敏感型任务及数据联合部署问题。其次,分析了云数据中心物理机规模、物理机存储资源容量及计算任务规模的关系,该关系可以对联合部署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定性的描述。然后,理论分析了联合部署问题在不同关系条件下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结果表明该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被最优解,并提出了一种最优的联合部署算法。而对于无法适用最优算法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近似算法,并理论证明其近似度为2。综合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本文所提出的计算资源及存储资源分配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任务执行能耗优化。

赵立龙[7](2012)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服务创新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从低成本加工制造环节向高价值链环节转型的重要战略途径,但我国制造企业在服务创新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理论上,现有研究对于服务创新战略在什么条件下以及何种程度上有效提升竟争优势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的理解存在很大不足。作为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综合运用资源基础观、顾客价值和服务创新等理论,围绕“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影响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由浅至深研究以下科学问题:(1)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的内涵是什么,其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有怎样的影响;(2)环境动态性如何影响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3)服务创新战略如何与技术能力匹配,以及动态环境下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的匹配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关系有何种变化。全文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探索性案例研究、大样本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服务创新战略作为制造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是指制造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做出的在何种程度上、如何运用服务创新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提升竞争优势的相关决策,依据创新程度不同和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特征可以区分为渐进式和突破式两类服务创新战略。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的测量量表,并通过实证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服务创新战略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将服务创新战略视为企业的顾客价值创造战略,探索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效应,为了精确区分渐进式和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的效果,将竞争优势区分为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维度,通过247家制造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的两个维度对竞争优势的市场和财务绩效维度都具有正向影响。(3)环境动态性是影响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重要情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环境动态性在渐进式和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中均起正向的调节作用。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得到研究结果的部分支持,其对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与市场绩效、突破式服务战略与市场和财务绩效均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效应,但对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着。(4)服务创新战略与不同技术能力匹配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有显着影响;并且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的匹配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会受到环境动态性的影响。具体来说: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与低技术能力匹配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市场和财务绩效维度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与高技术能力匹配,对企业市场和财务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就是说,对于技术能力较低的制造企业适配性的实施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更有助竞争优势提升,而对于技术能力较高的制造企业,适配性的实施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更有助于竞争优势提升。(5)服务创新战略、技术能力、环境动态性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产生叠加作用。具体而言:市场动态性越高、竞争越激烈的环境下,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对市场绩效影响效应越大,而对财务绩效影响不显着。即低技术能力的制造企业在高度动态环境下实施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更有助于市场绩效提升。但是在高市场动态性,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对制造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均存在负向影响;在高竞争强度的环境中,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对市场绩效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下企业能否克服高技术能力带来的“核心刚性”,快速开发出符合顾客需求变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存在变数。上述研究结论加深了我们对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影响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管理等研究领域均有一定贡献。本研究对服务创新研究作出了领域。首先,本研究通过严密的理论分析提出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的内涵,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工具,这有利于克服现有研究中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概念宽泛、难以观测等问题,并推动定量研究的发展。其次,针对现有研究中对于服务创新战略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境下更有助于提升制造企业竞争优势尚不明晰、缺乏系统性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澄清了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效应,并系统地研究不同技术能力以及环境动态情境下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影响竞争优势的关系机制,有利于更深入系统地理解服务创新战略影响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深化服务创新理论。最后,以往关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往往以发达国家型企业、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丰富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研究的情境。本研究对战略管理领域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战略管理领域学者呼吁应在战略管理中整合顾客视角,从顾客价值创造角度来深入理解竞争优势的来源。研究将服务创新战略视为制造企业所采取的一种顾客价值创造战略,企业能通过服务创新战略为顾客创造超越竞争对手的感知价值和收益获取竞争优势,并且尝试性的探讨了服务创新战略与企业技术能力等资源基础匹配对竞争优势结果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大样本实证进行验证,这无疑是对近来战略管理领域出现的需要“整合顾客视角理解竞争优势”观点的呼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文吉刚[8](2011)在《多跳无线网状网中P2P流媒体分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网状网(Wireless Mesh Network)是一种动态自组织自配置的无线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可以自动的形成Ad hoc网络并保持网状网的连接。这些特点使得无线网状网具有低成本,易维护,高健壮性和高可靠性的优点。无线网状网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已成为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的关键技术之一。无线网状网吸引了很多应用,如宽带家庭网络,社区网络,楼宇自动化,高速城市网络和企业网络等。无线网络带宽资源有限,为提高无线网络中业务和应用的服务质量,网络用户和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使用新的技术来加速网络下载,如采用P2P技术以支持从多个拥有文件的源节点合作进行文件传输,以提高文件下载速率。虽然在有线网络中已有大量P2P流媒体分发的研究,但在无线网络,尤其是在多跳无线网状网中,P2P流媒体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无线网状网的结构不能提供P2P流媒体应用的QoS保障,这使得无线网状网的P2P流媒体分发极具挑战性。本文围绕着无线网状网中P2P流媒体分发问题展开研究,创新性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密度敏感的P2P流媒体速率分配算法为最大化无线网状网系统的用户满意度,围绕链路速率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完全分布式的速率分配算法以高效利用无线网状网节点的上传和下载带宽。基于实际部署无线网状网实验床的实验结果,本文设计一个适应于无线网状网的高效P2P流媒体分发系统。在该系统中,使用mesh路由器而不是移动客户端做为peer节点进行P2P流媒体的数据交换,每个移动客户端节点通过mesh路由器节点下载流媒体数据文件。本文将移动客户端节点的分布和用户密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来设计网络效应最大化的速率分配问题。所提出分布式速率分配算法采用了跨层设计的思想,使得网络层链路带宽需求(连接速率)和物理层链路容量达到供求平衡。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的速率分配算法的高效性和有效性。2)干扰感知的P2P流媒体分发算法本文提出干扰敏感的P2P流媒体分发问题。该问题的目的是在无线网络干扰存在的情况下,为客户peer提供最大的聚合流媒体下载速率,并满足有限的端到端流媒体下载延时约束,以获得最优的实时流媒体播放性能。本文联合应用层的peer选择和网络层的路由计算,设计合作P2P流媒体分发的跨层优化算法。将干扰敏感的P2P流媒体分发问题形式化表示为一个受限约束的最优化问题,即VMLBDP (Variation of Maximum Length-Bounded Disjoint Path problem),并证明VMLBDP为NP-complete问题。为保证较低的流媒体传输延时和最大的流媒体下载聚合吞吐量,本文提出一种启发式的跨层优化算法以最小化网络干扰对流媒体传输的影响。该跨层优化算法通过迭代求最短路径的方式来确定所选择的serverpeer集合和最短的不相交(disjoint)路径。仿真实验表明我们的算法和当前其它peer选择算法相比,更适合在多跳无线网状网中进行流媒体分发。3)基J分簇P2P的流媒体资源检索与分发算法根据无线mesh网络中拓扑结构和不同类型节点的特征,本文将多跳无线mesh网络建模成分簇P2P结构。为降低资源发布的开销,在进行资源共享设计时本文利用Bloom filter(布鲁姆过滤器)这种结构精简的数据结构作为资源表示和消息在无线网状网中传输。以布鲁姆过滤器为基础,提出资源密度敏感的多跳无线网状网资源检索和分发算法,该算法将无线网络中移动客户端的资源下载请求转发到拥有资源副本最多的P2P分簇中,利用该分簇的多个资源副本备份来提供资源下载服务,以最大化地降低由于节点移动性而产生的资源下载中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资源检索和分发算法可以提供很好的资源下载性能。4) LRing一种可靠流媒体分发结构高效稳定的流媒体分发服务主要是基于树状拓扑结构和基于网状拓扑结构的。基于树状拓扑流媒体分发方案的可靠性差且维护成本较高。而基于网状拓扑的流媒体分发方案的分发效率低下,特别是在节点抖动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本文提出一种可靠的流媒体系统的分层环形拓扑结构LRing,在最大化流媒体分发速率和可靠性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LRing拓扑能有效地提高系统流媒体分发的效率。

赵慧娟[9](2011)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言模因研究》文中认为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和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二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更需要一些幽默诙谐的娱乐节目加以调节和放松。《武林外传》迎合了当今人们的文化消遣心理,以其幽默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语言形式取得了成功。本研究就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武林外传》中的语言模因现象。文中对该剧中的语言模因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模因选择标准和顺应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语言模因成功的原因,并且指出成功的语言模因能顺应语言使用和交际的需要。本文虽不是第一次将模因论应用于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却是第一次用模因论分析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希望对观众如何欣赏情景喜剧的台词提供新的认识,对情景喜剧台词的创作提些见解性建议,最后希望为情景喜剧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尽微薄之力。

闫莺[10](2008)在《多数据类型的数据流查询处理及优化》文中指出数据流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模型,在许多应用,如:网络流量管理、金融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交通治理、网站信息的发布和订阅、版权保护以及环境和工业监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数据流模型的查询处理以及优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数据流无限、快速的特性和数据流应用系统资源有限、要求快速响应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查询处理技术的很多假设,需要我们重新研究基础的数据库查询处理技术。由于数据流是动态的,数据流上的查询通常是连续、大量的。而系统只能处理或者保存与查询相关的数据。因此对查询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并设计有效的索引结构来将查询组织起来,是查询优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众多应用所面向的数据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在数据流系统查询处理及优化的研究中,大多面向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对象。因此,本文针对各种数据类型(结构化数据集中和分布式、多媒体数据以及RDF图数据)上的连续查询问题设计新颖的系统框架和有效的优化算法。同时,本文还对每个所提出的技术及其相关工作进行大量、深入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都充分证明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设计了有效且准确的集中式结构化数据κ-NN监控方案:有效的处理数据流上连续的κ最近邻(k-NN)查询在许多应用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常并非数据流上所有数据都可以存放在内存中。因此,大多数己存在的解决方案仅把有代表性的数据放入索引中,而丢弃一些数据。这些解决方案都是近似的。在本文中,通过对查询而非流数据建立索引结构,将与查询相关的数据存放在Skyline数据结构中以及有效的延迟技术来处理结构化数据准确的κ-NN查询。2.提出一个新颖的基于划分的连接操作模式PMJoin,以优化分布式结构化数据的连接查询计划、减少传输代价:数据流的应用中,数据源通常分散在不同地方。因此,处理多条不同数据源数据流连接操作查询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的数据传输代价。对于连续的连接查询来说,如果不进行查询优化处理,宝贵的带宽资源会被大量浪费。本文提出一个启发式的算法来合理安排多数据流连续查询计划,使得系统总体传输代价最小化。3.设计了基于数据流算法的多媒体数据流上拷贝检测查询处理和优化算法:数字视频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多媒体应用中,并通常以视频流的形式被广播和传送。为了从内容上来进行版权管理,连续监控高速、持续的视频流上的视频拷贝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效的数据流算法是处理大量连续拷贝检测查询所必需的。本章首先定义了在视频被改动后仍然有效的视频序列的相似性。同时采用基于哈希的视频梗概(Sketch)来有效的计算视频序列的相似性。然后,设计了巧妙的位向量签名(Signature)来达到CPU和内存两方面优化的目标。最后,为了同时处理多个连续查询,设计了一个索引结构来组织查询序列。4.基于图特性的语义网上静态和流式RDF图数据查询处理:有效的RDF查询处理正在成为一个把语义网技术(Semantic Web)应用到真实世界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工作致力于怎样用特殊的模式在关系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和查询。本文提出一个在三元组方式下存储、索引和查询RDF数据的新颖模式。该模式优化两部分查询处理:对于静态数据的即时查询和对流式RDF数据的连续查询。主要创新点在于把RDF数据的图形特性考虑进来,有助于减少在垂直数据库里面连接操作的代价。在静态查询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再提出RDF流上连续查询优化策略:(1)根据连续查询的特征,对流进系统的RDF三元组进行分组。(2)每个查询维护相关的记录列表。(3)每个连续查询定期的在相关数据组中进行查询处理,进而提高了查询效率并节省存储空间。本文通过巧妙的设计查询优化算法和连续查询索引结构,并且将数据流技术和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相结合,使得原来无法处理的查询变成可行、原来只能得到近似结果的查询变成准确、原来效率低下的查询效率提高3到4个数量级。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在上述具体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扩展应用在更多数据类型上的连续查询中。

二、从R到AR——路由器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R到AR——路由器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行为决策理论
        2.1.2 信息处理理论
    2.2 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2.2.1 商业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2.2.2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2.2.3 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
        2.2.4 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相关研究
        2.3.1 建议寻求的原因
        2.3.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内涵
        2.3.3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来源与分类
        2.3.4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
    2.4 解释的相关研究
        2.4.1 认知基础研究
        2.4.2 解释的概念
        2.4.3 解释的分类
        2.4.4 解释的影响因素
    2.5 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2.6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2.7 文献评述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2 案例研究的步骤
    3.2 案例设计
        3.2.1 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
    3.3 DQ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3.3.1 DQ公司简介
        3.3.2 DQ公司通过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3.3.3 DQ公司案例内分析
    3.4 FZ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3.4.1 FZ公司简介
        3.4.2 FZ公司通过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3.4.3 FZ公司案例内分析
    3.5 SJ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3.5.1 SJ公司简介
        3.5.2 SJ公司通过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3.5.3 SJ公司案例内分析
    3.6 跨案例分析与命题提出
        3.6.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
        3.6.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解释
        3.6.3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与商业模式创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构建
        4.1.1 高管团队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联系
        4.1.3 理论模型构建
    4.2 假设提出
        4.2.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4.2.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解释的影响
        4.2.3 解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4.2.4 解释的中介作用
        4.2.5 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4.2.6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1 问卷设计思路与结构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1.3 问卷的偏差控制
    5.2 变量的测量
        5.2.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测量
        5.2.2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3 解释的测量
        5.2.4 高管团队异质性的测量
        5.2.5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
    5.3 统计分析方法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3 因子分析
        5.3.4 相关分析
        5.3.5 回归分析
    5.4 预调研实施与结果
        5.4.1 小样本的收集与选择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6.1 数据收集与统计
        6.1.1 调研对象
        6.1.2 数据收集与选择
        6.1.3 样本描述
    6.2 信度和效度检验
        6.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量表的效度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假设检验及分析
        6.4.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分析
        6.4.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解释的实证分析
        6.4.3 解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分析
        6.4.4 解释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6.4.5 高管团队异质性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6.4.6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6.4.7 稳健性分析
        6.4.8 研究假设检验汇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讨论
    7.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结果分析
    7.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解释的影响结果分析
    7.3 解释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结果分析
    7.4 解释中介作用的结果分析
    7.5 高管团队异质性调节作用的结果分析
    7.6 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的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管理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无线带内全双工的信道资源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IBFD资源分配技术综述
    2.1 无线传输技术概述
        2.1.1 通信方式
        2.1.2 无线传输网络
        2.1.3 IEEE 802.11的MAC层技术
    2.2 IBFD传输技术
        2.2.1 IBFD的物理层技术
        2.2.2 IBFD的MAC层实现
        2.2.3 IBFD传输结构
        2.2.4 全双工资源分配技术
    2.3 最优化问题
        2.3.1 最优化问题基本模型
        2.3.2 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2.3.3 GLPK、CPLEX优化求解器
    2.4 节点分布模型
        2.4.1 移动模型分类
        2.4.2 移动Ad Hoc网络模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BFD信道资源分配问题和建模
    3.1 IBFD网络容量及传输方式
        3.1.1 IBFD传输容量影响因素
        3.1.2 双工通信传输模式
    3.2 IBFD传输干扰约束分析
        3.2.1 站点关系说明及优化目标
        3.2.2 HD传输干扰约束分析
        3.2.3 IBFD传输干扰约束分析
    3.3 IBFD信道资源分配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参数与变量声明
        3.3.2 HD信道资源分配模型
        3.3.3 IBFD信道资源分配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维及平面场景资源分配设计与计算
    4.1 基于CPLEX的程序框架设计
    4.2 一维分布IBFD传输性能分析
        4.2.1 链型分布设计
        4.2.2 链型HD传输计算分析
        4.2.3 链型IBFD传输计算分析
    4.3 平面点阵分布IBFD传输性能分析
        4.3.1 平面点阵分布设计
        4.3.2 平面点阵HD传输计算分析
        4.3.3 平面点阵IBFD传输计算分析
    4.4 多节点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随机点分布资源分配性能分析
    5.1 IBFD资源分配问题实现流程设计
    5.2 随机点一致性分布设计与分析
        5.2.1 一致性随机场景设计
        5.2.2 IBFD传输结果分析
    5.3 高斯马尔科夫随机设计与分析
        5.3.1 高斯马尔科夫随机分布原理
        5.3.2 高斯马尔科夫场景设计
        5.3.3 IBFD通信计算结果分析
    5.4 吞吐性能的计算与分析
        5.4.1 随机分布场景IBFD传输性能对比
        5.4.2 不同场景IBFD吞吐性能比较分析
        5.4.3 综合性能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3)高效可靠存储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数据存储的挑战
        1.1.2 数据缩减技术概述
        1.1.3 数据容错技术概述
    1.2 研究现状
        1.2.1 重复数据删除系统研究
        1.2.2 纠删码系统研究
        1.2.3 基于重复数据删除和纠删码的混合集成系统研究
    1.3 本文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一种面对快速数据重构的RAID-6编码扩展方法
    2.1 引言
    2.2 背景和动机
        2.2.1 故障模式
        2.2.2 多重故障降级
        2.2.3 研究动机
    2.3 RAID-6Plus方法设计
        2.3.1 定义与总体构思
        2.3.2 对RDP编码的扩展
        2.3.3 对X-code编码的扩展
    2.4 方法评估
        2.4.1 编码复杂度
        2.4.2 更新惩罚
        2.4.3 单盘重构开销
        2.4.4 存储开销和可靠性
        2.4.5 用于表征重构加速的Q指标
    2.5 相关研究工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请求感知的全局局部均衡的重删数据放置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背景和动机
        3.2.1 WORM数据访问模式
        3.2.2 本文动机
    3.3 GLE-Dedup设计
        3.3.1 设计思想
        3.3.2 举例说明
        3.3.3 算法实现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模拟器和实验配置
        3.4.2 有效性测试
        3.4.3 节点个数影响
        3.4.4 读延迟影响
        3.4.5 写延迟影响
        3.4.6 时间阈值影响
    3.5 相关研究工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基于重删纠删双感知的均衡数据放置方法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
    4.3 DA放置方法设计
        4.3.1 总体结构
        4.3.2 设计原则
        4.3.3 重删纠删双感知性
        4.3.4 具体算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有效性测试
        4.4.3 合成负载的结果
        4.4.4 节点数目的影响
        4.4.5 降级读取性能评估
    4.5 相关工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基于双级中继的均衡纠删码数据更新方法
    5.1 引言
    5.2 背景和动机
        5.2.1 纠删码更新
        5.2.2 更新模式
        5.2.3 设计动机
    5.3 DR-Update设计
        5.3.1 问题抽象
        5.3.2 总体架构
        5.3.3 最小化跨机架流量
        5.3.4 缓解单节点瓶颈
        5.3.5 在机架级和节点级实现平衡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现与配置
        5.4.2 跨机架流量
        5.4.3 机架级流量均衡
        5.4.4 节点级负载均衡
        5.4.5 结果摘要
    5.5 相关工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种基于新近性和失效频次的失效数据缓存设计
    6.1 引言
    6.2 相关背景
    6.3 GFCache的设计
        6.3.1 总体架构
        6.3.2 贪心缓存
        6.3.3 失效数据替换算法
    6.4 性能测试与分析
        6.4.1 实验环境和负载
        6.4.2 失效缓存有效性
        6.4.3 贪心缓存方法性能
        6.4.4 与CoARC的性能比较
    6.5 相关工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网络游戏反外挂软件的敏捷项目管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传统软件项目管理方法
        2.1.1 瀑布模型
        2.1.2 螺旋模式
    2.2 敏捷软件项目管理方法
        2.2.1 极限编程
        2.2.2 Scrum
    2.3 传统项目管理与敏捷项目管理的对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外挂软件项目管理的分析与规划
    3.1 反外挂项目存在的问题
        3.1.1 网络游戏市场调研
        3.1.2 中小型网络游戏公司访谈
        3.1.3 反外挂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总结
    3.2 反外挂项目的分析与研究
        3.2.1 建立反外挂系统的目的
        3.2.2 敏捷模型在大型IT公司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及适用性研究
    3.3 反外挂敏捷项目管理模型的设计
    3.4 反外挂项目组的规划设计
        3.4.1 专家小组
        3.4.2 开发小组
        3.4.3 维护小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外挂软件项目的敏捷项目管理应用与实践
    4.1 HS反外挂项目概述
    4.2 HS反外挂项目敏捷团队构建模型
        4.2.1 团队人员安排
        4.2.2 HS游戏反外挂项目任务分解及工作安排
        4.2.3 项目管理方法
        4.2.4 质量保证环节
    4.3 反外挂项目A与HS反外挂项目的实践对比
        4.3.1 基于传统瀑布管理模型反外挂项目A的实践情况
        4.3.2 基于敏捷管理模型反外挂项目HS的实践情况
        4.3.3 实践结论分析与探索
        4.3.4 HS反外挂项目实践效果验证及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TMS320C667X的LTE-A多天线通信系统下行链路物理层若干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LTE/LTE-A商用系统的部署状况
    1.2 LTE-A技术的发展状况
        1.2.1 LTE-A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1.2.2 多天线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LTE-A技术实现设备的发展状况
        1.3.1 数字信号处理硬件设备
        1.3.2 DSP设备的发展状况
        1.3.3 德州仪器Keystone Soc架构的DSP设备
    1.4 选题目标和意义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LTE-A多天线通信系统物理层下行链路的设计
    2.1 LTE-A仿真系统的处理流程
    2.2 下行链路仿真
    2.3 LTE-A多天线通信系统若干关键算法介绍
        2.3.1 多天线系统基本原理
        2.3.2 信道估计算法
        2.3.3 MIMO检测算法
    2.4 系统方案设计
        2.4.1 芯片型号的选择
        2.4.2 硬件设备的选择
        2.4.3 系统架构的设计
        2.4.4 目标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TE-A多天线通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介绍
    3.1 多核导航器
        3.1.1 多核导航器的组成结构
        3.1.2 多核导航器的使用与测试
    3.2 通信方案
        3.2.1 DSP核内通信方案
        3.2.2 DSP核间通信方案
        3.2.3 芯片间通信方案——SRIO
        3.2.4 芯片间通信方案——Hyperlink
    3.3 增强型直接存储器
        3.3.1 EDMA3的组成结构
        3.3.2 EDMA3的使用与测试
    3.4 以太网网络通信方案
        3.4.1 以太网通信方案的组成结构
        3.4.2 CA板上的以太网通信方案
    3.5 比特加速器
        3.5.1 BCP部分模块的使用
        3.5.2 BCP模块的测试
    3.6 傅立叶运算加速器
        3.6.1 FFT/IFFT计算原理
        3.6.2 FFTC的组成结构
        3.6.3 FFTC的使用
        3.6.4 FFTC的测试
    3.7 Turbo译码器
        3.7.1 TCP3d的组成结构
        3.7.2 TCP3d的使用
        3.7.3 TCP3d的测试
    3.8 高速缓冲存储器
        3.8.1 内存系统的组成
        3.8.2 Cache的一致性
        3.8.3 一致性解决方案
    3.9 Bootloader
        3.9.1 Boot的原理
        3.9.2 Boot配置的格式
        3.9.3 CA基带板Ethernet启动方案
        3.9.4 启动方案的注意事项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TE-A 8×4多天线系统物理层下行链路的基带实现
    4.1 模块整合的设计示例
        4.1.1 模块间流水操作原则与设计案例
        4.1.2 发射机单元设计案例
        4.1.3 接收机单元设计案例
    4.2 下行链路发射机的实现
        4.2.1 发射机的框架图
        4.2.2 发射机系统的优化
        4.2.3 发射机的设计方案
        4.2.4 发射机系统的验证
    4.3 下行链路接收机的部分实现
        4.3.1 接收机的框架图
        4.3.2 接收机信道估计板的设计方案
        4.3.3 接收机信道估计板的的验证
    4.4 LTE-A系统实现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面向能耗优化的云数据中心资源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云计算及其发展
        1.1.2 云计算的特征及服务类型
        1.1.3 云数据中心资源分配问题及能耗优化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工作
        1.3.1 本文的主要贡献
        1.3.2 本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相关工作
    2.1 云数据中心能耗分析
    2.2 虚拟化技术与虚拟机部署问题
        2.2.1 多维向量装箱模型对虚拟机部署问题的刻画
        2.2.2 虚拟机部署
        2.2.3 弹性虚拟机资源分配
        2.2.4 网络虚拟机化及虚拟网络映射
    2.3 应用感知的云数据中心资源分配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资源多维性的在线虚拟机部署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2.1 问题定义
        3.2.2 能耗分析及问题复杂度分析
    3.3 资源多维性划分模型
    3.4 基于多维资源均衡利用的在线虚拟机部署策略
        3.4.1 物理机选择
        3.4.2 度量标准
        3.4.3 讨论
    3.5 性能评估
        3.5.1 物理机的能耗模型
        3.5.2 在线First-Fit算法
        3.5.3 模拟实验设置
        3.5.4 模拟实验结果:单一虚拟机请求
        3.5.5 模拟实验结果:复合虚拟机请求
        3.5.6 实例数据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感知的复合虚拟机部署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2.1 问题定义
        4.2.2 问题复杂度分析
        4.2.3 通信模型及代价函数
    4.3 虚拟机请求同构情形的分析
        4.3.1 集中式模型代价函数
        4.3.2 分布式模型代价函数
        4.3.3 加强型分布式模型代价函数
    4.4 虚拟机请求异构情形的分析
    4.5 一般情况的分析
    4.6 性能评估
        4.6.1 贪婪算法
        4.6.2 模拟实验设置
        4.6.3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数据密集型任务及数据的联合部署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2.1 问题场景描述及相关概念
        5.2.2 问题定义
        5.2.3 问题复杂度分析
    5.3 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5.3.1 问题分析
        5.3.2 问题分析一:最优算法
        5.3.3 算法的可行性及最优性
        5.3.4 问题分析二:近似算法及其近似度分析
        5.3.5 讨论
    5.4 性能评估
        5.4.1 数据本地化
        5.4.2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内容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参考文献

(7)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章节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发展
    2.1 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
        2.1.1 基于市场定位的竞争优势理论
        2.1.2 基于资源能力的竞争优势理论
        2.1.3 基于顾客价值的竞争优势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未来研究方向
    2.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理论溯源、内涵界定与分类
        2.2.1 服务创新研究兴起
        2.2.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相关研究脉络
        2.2.3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理论溯源与内涵界定
        2.2.4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分类研究
        2.2.5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
        2.2.6 研究小结
    2.3 技术能力研究综述
        2.3.1 技术能力的概念与研究层次
        2.3.2 企业技术能力理论发展脉络
        2.3.3 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与服务创新战略
    2.4 环境动态性研究综述
        2.4.1 环境动态性的分析视角
        2.4.2 环境动态性理论概述
        2.4.3 环境动态性与企业战略
        2.4.4 研究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的案例研究
    3.1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3.1.1 案例选择
        3.1.2 数据收集
        3.1.3 数据分析
        3.1.4 变量衡量
    3.2 深南电路案例分析
        3.2.1 企业概况
        3.2.2 企业外部环境、技术能力与服务创新战略
        3.2.3 服务创新战略的绩效结果
        3.2.4 案例小结
    3.3 聚光科技案例分析
        3.3.1 企业概况
        3.3.2 初创成长阶段(2002-2005)
        3.3.3 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0)
        3.3.4 案例小结
    3.4 华为案例分析
        3.4.1 企业概况
        3.4.2 稳步增长阶段(1992-2000)
        3.4.3 增长停滞阶段(2000-2003)
        3.4.4 规模发展阶段(2004-2010)
        3.4.5 案例小结
    3.5 案例发现与命题提出
        3.5.1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类型识别
        3.5.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
        3.5.3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
        3.5.4 环境动态性、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4.1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内涵维度及其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4.1.1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内涵维度
        4.1.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
    4.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环境动态性与竞争优势关系
        4.2.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4.2.2 市场动态性对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影响作用
        4.2.3 竞争强度对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影响作用
        4.2.4 小结
    4.3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4.3.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4.3.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
        4.3.3 服务创新战略、技术能力、环境动态性对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影响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方法
    5.1 问卷设计
    5.2 变量的测量
        5.2.1 竞争优势
        5.2.2 服务创新战略
        5.2.3 技术能力
        5.2.4 环境动态性
        5.2.5 控制变量
    5.3 问卷的小样本测试
        5.3.1 小样本的分析方法
        5.3.2 小样本数据分析
    5.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5.4.2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5.4.3 样本描述
    5.5 主要实证分析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6.1.1 竞争优势信度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6.1.2 服务创新战略信度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6.1.3 环境动态性信度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6.1.4 技术能力信度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6.2 相关分析
    6.3 结构方程模型
        6.3.1 样本容量与分布——初步数据分析
        6.3.2 初始模型构建
        6.3.3 模型拟合
        6.3.4 小结
    6.4 层次回归分析
        6.4.1 相关性分析与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6.4.2 回归分析结果
        6.4.3 小结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6.5.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
        6.5.3 服务创新战略、环境动态性与竞争优势关系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6.5.4 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匹配关系假设检验结果的讨论
        6.5.5 服务创新战略、技术能力、环境动态性对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影响关系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取得主要研究成果

(8)多跳无线网状网中P2P流媒体分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相关技术和研究概况
        1.3.1 多跳无线网状网
        1.3.1.1 多跳无线网状网结构
        1.3.1.2 多跳无线网状网优势
        1.3.2 P2P分发技术
        1.3.2.1 P2P分发技术分类
        1.3.2.2 P2P分发技术优势
        1.3.3 无线流媒体跨层优化技术
        1.3.3.1 无线流媒体跨层优化框架
        1.3.3.2 无线流媒体跨层优化技术
        1.3.4 无线网状网的P2P分发研究
    1.4 无线网状网中P2P流媒体分发研究挑战
    1.5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组织结构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用户密度敏感的P2P流媒体速率分配算法
    2.1 引言
    2.2 相关工作
    2.3 实际实验
        2.3.1 实验床
        2.3.2 实验结果
    2.4 系统模型
    2.5 问题的形式化定义
    2.6 分布式算法设计
    2.7 节点动态性处理
        2.7.1 节点加入
        2.7.2 节点离开
    2.8 仿真实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扰感知的P2P流媒体分发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实际实验和研究动机
        3.3.1 实验床
        3.3.2 实验结果
    3.4 系统模型和问题形式化定义
        3.4.1 系统模型
        3.4.2 问题形式化描述
        3.4.2.1 单用户场景描述
        3.4.2.2 多用户场景描述
        3.4.3 问题分析
    3.5 JPSR启发式算法
    3.6 仿真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分簇P2P的流媒体资源检索与分发算法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网络模型和问题描述
        4.3.1 网络模型
        4.3.2 问题的描述
    4.4 基于BLOOM FLTER的资源索引设计
    4.5 基于资源密度的资源检索和分发算法
    4.6 算法性能分析
    4.7 仿真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LRING:一种可靠流媒体分发结构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流媒体分发环设计分析
    5.4 LRING基本思想
        5.4.1 相关定义
        5.4.2 LRing的基本结构
        5.4.3 LRing构建策略
    5.5 基于LRING的P2P覆盖构建
        5.5.1 组的定位
        5.5.2 组的加入
        5.5.3 环的维护
        5.5.4 冗余环的建立
    5.6 仿真实验
        5.6.1 评估指标
        5.6.2 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工作
    今后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其它科研活动
    B1 科研项目
    B2 发明专利
    B3 软件登记
    B4 所获奖项

(9)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言模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emetics
    1.2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is paper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Studies of memetics at home and abroad
        2.2.1 Studies of memetics abroad
        2.2.2 Studies of memetics at home
    2.3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meme"
        2.3.1 Origin of "meme"
        2.3.2 Definition of "meme"
    2.4 Features of memes
    2.5 Replication and selection criteria for memes
        2.5.1 Four stages of meme replication
        2.5.2 Selection criteria for memes
Chapter 3 Meme and Language
    3.1 Introduction
    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e and language
    3.3 Repl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language memes
        3.3.1 Educating and passing on knowledge
        3.3.2 Language applying
        3.3.3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and exchanging
    3.4 Types of language memes
        3.4.1 Memetic genotype
        3.4.2 Memetic phenotype
Chapter 4 Memes in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1 Introduction
    4.2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memes and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4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memes in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4.1 Language memes produced by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4.2 Selection criteria of language memes produced by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4.3 Language memes transmitted by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4.4.3.1 Memetic genotype
        4.4.3.2 Memetic phenotype
Chapter 5 Memes in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in Light of AdaptationTheory
    5.1 Introduction
    5.2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daptation theory
    5.3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in language memes in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5.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5.3.2 Practice in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5.3.3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language memes in the sitcom My Own Swordsman
        5.3.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5.3.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sound structure
        5.3.3.3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words
        5.3.3.4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sentence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s
    6.1 Conclusions
    6.2 Limitations of this paper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Bibliograph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多数据类型的数据流查询处理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流模型
        1.1.1 数据特点
        1.1.2 数据流上的查询
        1.1.3 数据流上的几个应用的例子
    1.2 数据流管理系统DSMS
    1.3 面临的挑战
    1.4 本文主要贡献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
    2.1 本文相关查询
        2.1.1 连接查询
        2.1.2 相似查询
        2.1.3 多媒体数据流上拷贝检测查询
        2.1.4 RDF数据、RDF数据流及其查询
    2.2 相关技术
        2.2.1 数据流查询处理常用技术
        2.2.2 其他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流上高效的连续k-NN查询优化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Skyline结构的对象维护
    3.4 对象延迟技术
    3.5 查询索引
    3.6 返回结果
    3.7 k-最近邻查询
    3.8 实验分析
        3.8.1 查询索引
        3.8.2 缓冲器大小
        3.8.3 可测性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流连接操作的查询优化
    4.1 背景介绍
    4.2 相关工作
    4.3 问题公式化
        4.3.1 系统模型
        4.3.2 问题描述
    4.4 分布式多路连接查询的优化
        4.4.1 基于流的连接
        4.4.2 基于划分的连接
    4.5 实验分析
        4.5.1 基于整条流的连接操作
        4.5.2 基于分割的模式
        4.5.3 不同属性的连接查询
    4.6 本章小结以及未来工作展望
第五章 视频搜索中的数据流查询优化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数据流视频拷贝检测
        5.3.1 帧的指纹(Fingerprint)
        5.3.2 相似性度量
    5.4 视频序列的梗概(Sketch)
        5.4.1 视频数据流序列的比较
        5.4.2 代价分析
    5.5 优化梗概比较操作
        5.5.1 位向量签名
        5.5.2 剪枝策略
        5.5.3 索引查询序列
    5.6 实验分析
        5.6.1 系统实现
        5.6.2 实验设置
        5.6.3 空间划分的影响
        5.6.4 不同的哈希函数的个数
        5.6.5 查询索引的影响
        5.6.6 内存消耗
        5.6.7 与已有方法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效的RDF查询优化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3 图的分割和存储
    6.4 基于签名树的索引结构
        6.4.1 图的签名
        6.4.2 索引结构
    6.5 静态存储方式下的查询处理
    6.6 数据流上连续RDF查询处理
        6.6.1 连续查询的索引结构
        6.6.2 查询处理
    6.7 实验分析
        6.7.1 参数调试
        6.7.2 索引结构的影响
        6.7.3 不同分组数目(子图数目)的影响
        6.7.4 查询性能
        6.7.5 可测性
        6.7.6 连续查询优化策略的性能
    6.8 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从R到AR——路由器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张金艳. 山东大学, 2020(04)
  • [2]无线带内全双工的信道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 黄亚男.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3]高效可靠存储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邓明翥.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4]网络游戏反外挂软件的敏捷项目管理与实践[D]. 张乐.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6(10)
  • [5]基于TMS320C667X的LTE-A多天线通信系统下行链路物理层若干技术的研究[D]. 谢尘.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6]面向能耗优化的云数据中心资源分配问题研究[D]. 李鑫. 南京大学, 2014(08)
  • [7]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D]. 赵立龙. 浙江大学, 2012(05)
  • [8]多跳无线网状网中P2P流媒体分发技术研究[D]. 文吉刚. 湖南大学, 2011(05)
  • [9]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言模因研究[D]. 赵慧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10]多数据类型的数据流查询处理及优化[D]. 闫莺. 复旦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从 R 到 AR - 路由器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