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行为论文_张秋梅,吴佳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捕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夜蛾,食性,模型,历史博物馆,草地,生物防治,自治区。

捕食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梅,吴佳洁[1](2019)在《捕食者具有流行病的随机捕食-被捕食模型的渐近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环境白噪声影响下的捕食者具有流行病的随机捕食-被捕食模型,得到了该模型正解的存在唯一性,并分析了该模型解的渐近行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杜争光[2](2019)在《具有合作捕食行为的分数阶捕食者-食饵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类具有合作捕食行为的分数阶捕食者-食饵模型.利用分数阶微分方程系统的稳定性理论,给出了该系统在平衡点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讨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志浩,孟玲,李保平[3](2019)在《虫龄对蠋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行为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行为是评价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作用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数学模型估计捕食行为参数或者在没有植物存在的微生境中直接观测捕食行为的方法,往往会高估或低估捕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为评价龄期如何影响蠋蝽(Arma chinens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将蠋蝽不同龄期若虫(2、3、4和5龄)和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1、2、3和4龄)交叉组合为16个处理,接至盆栽大豆(Glycine max)苗上,连续观测蠋蝽若虫的捕食行为,分析在遭遇不同龄期猎物时蠋蝽若虫的捕食行为随自身龄期增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遭遇1、2或4龄斜纹夜蛾幼虫时,蠋蝽若虫的处理猎物时间随自身龄期增大表现出二次方曲线下降的趋势;在遭遇3龄幼虫时,处理时间表现出叁次方曲线性下降的趋势。在遭遇2、3或4龄斜纹夜蛾幼虫时,蠋蝽若虫的捕食量随自身龄期增长表现出直线增大的趋势;在遭遇1龄幼虫时捕食量表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蠋蝽若虫的刺扎次数不受自身龄期的影响,仅受斜纹夜蛾幼虫龄期的影响。在遭遇2龄斜纹夜蛾幼虫时,蠋蝽若虫的捕食成功率仅随自身龄期增大呈直线上升趋势;在遭遇1、3、4龄幼虫时,捕食成功率与自身龄期无关。研究结果说明,在利用捕食行为参数评价蠋蝽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时,需同时考虑蠋蝽和猎物的虫龄大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郭怀亮,姚宝辉,王缠,蔡志远,谭宇尘[4](2019)在《不同捕食者气味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对捕食者气味的行为响应及反捕食权衡策略,通过非损伤活捕技术捕捉高原鼢鼠,检测其对天敌动物(黄鼬(Mustela sibirica)、猫头鹰(Ninox rufa)和棕熊(Ursus arctos))与非天敌动物(藏羊(Ovis aries))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及其差异,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猫头鹰和黄鼬粪便存在时,高原鼢鼠取食时间(P=0.023,P=0.012)和食物摄入量(P=0.041,P=0.039)均显着降低;静止、直立、移动以及躲避时间和频次均有增加趋势(P<0.05),且黄鼬处理组的静止和躲避时间最长,频次最多;在棕熊气味条件下,高原鼢鼠接触时间和频次显着增加(P=0.000),食物摄入量和取食时间均显着降低(P=0.003;P=0.025),但静止、直立和移动行为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显着差异(P>0.05);对于非捕食者藏羊气味,高原鼢鼠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原鼢鼠的隐藏时间和频次在各气味组的无也无显着差异(F_(4,95)=0.86,P>0.05;F_(4,95)=0.68,P>0.05)。综上,天敌动物粪便气味显着影响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和行为,并且引起其反捕食行为的表达,其行为调节符合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付成,徐佳佳,王亚,易恋淳,肖林韬[5](2019)在《不同捕食者暴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运动能力与行为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鱼类的水中捕食者种类繁多,且不同捕食者在形态特征、活跃程度以及捕食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应对不同捕食者产生的捕食胁迫,或同时应对多种捕食者威胁,鱼类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反捕食策略,以获得最大的生存几率。为考察不同捕食者暴露对鱼类运动能力与行为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猎物鱼,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和胡子鲶(Clarias fuscus)作为捕食者,将中华倒刺鲃幼鱼分别在无捕食者、乌鳢暴露、胡子鲶暴露和双捕食者(乌鳢和胡子鲶同时存在)暴露环境中饲养两个月,随后分别测定了不同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运动能力(临界游泳速度、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和快速启动逃逸能力)和行为特征(活跃性、隐匿行为和勇敢性)。结果显示:无论何种捕食者暴露均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活跃代谢率以及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无显着性影响。但在快速启动能力方面,相比对照组,胡子鲶暴露组和双捕食者暴露组快速启动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均表现出显着提高,而快速启动反应时滞仅胡子鲶和乌鳢暴露组显着缩短(P<0.05)。在行为反应上,与对照组相比,胡子鲶暴露组实验鱼活跃性和勇敢性均显着降低(P<0.05),但双捕食者暴露组未表现出任何行为的显着性变化。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捕食者暴露均会导致中华倒刺鲃幼鱼快速启动逃逸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参数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另外在行为上中华倒刺鲃遭遇胡子鲶胁迫时表现出降低活跃性和勇敢性的反捕食响应,这有利于降低其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但各种行为在双捕食者暴露环境下均未表现出显着变化,可能与两种捕食者同时出现时捕食者之间相互干扰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胡华书,蒲志林,沈怡心[6](2019)在《一类带有扩散项和阶段结构的非自治捕食-食饵系统解的渐近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类带有扩散项和阶段结构的非自治捕食-食饵系统解的渐近行为,包括解的向前和拉回行为及拉回吸引子的存在性.利用上下解方法和线性椭圆方程谱理论以及非自治吸引子理论,得到系统解的估计以及拉回吸引子的存在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海侠[7](2019)在《一类具有Allee效应的捕食-食饵模型正解的唯一性和渐近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类具有加法Allee效应的捕食-食饵扩散模型。首先利用特征值的比较原理和不动点指数理论给出正解存在的充要条件,接着运用扰动理论讨论参数c充分大时正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存在唯一的稳定解。最后通过抛物系统的比较原理得到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条件。(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唐艺婷,王孟卿,陈红印,王燕,张红梅[8](2019)在《益蝽对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和捕食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天敌昆虫益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益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合田间观察总结了益蝽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益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671头、1.512和0.215d;益蝽偏食活猎物,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致死量大,当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大时,益蝽将一头猎物刺吸致死后并不持续吸取,而是快速攻击其他猎物,这一特点对于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十分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唐艺婷,李玉艳,刘晨曦,毛建军,陈红印[9](2019)在《蠋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评价和捕食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蠋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合田间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3.175头、1.344和0.315 d;蠋蝽锁定猎物后,其口针可从草地贪夜蛾的头部、胸部或腹部各节刺入,当猎物尝试摆脱时蠋蝽随其移动,维持口针伸展刺入猎物体内的状态,直至猎物被征服失去活力;蠋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吮吸持续时间较长,直至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躯干瘪后,蠋蝽才收回口针,继续搜索并攻击下一头猎物。试验证实蠋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可用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张蕾[10](2019)在《古生物学者发现:亿年前两栖动物的捕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张蕾)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古生物学者23日联合宣布:他们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罕见的蛙类胃容物化石,这对于了解史前两栖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发现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集团·世界石(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5-24)

捕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讨论了一类具有合作捕食行为的分数阶捕食者-食饵模型.利用分数阶微分方程系统的稳定性理论,给出了该系统在平衡点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讨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食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秋梅,吴佳洁.捕食者具有流行病的随机捕食-被捕食模型的渐近行为[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杜争光.具有合作捕食行为的分数阶捕食者-食饵模型的稳定性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杨志浩,孟玲,李保平.虫龄对蠋蝽捕食斜纹夜蛾幼虫行为参数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4].郭怀亮,姚宝辉,王缠,蔡志远,谭宇尘.不同捕食者气味对高原鼢鼠(Eospalaxbaileyi)行为的影响[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5].付成,徐佳佳,王亚,易恋淳,肖林韬.不同捕食者暴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运动能力与行为特征的影响[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6].胡华书,蒲志林,沈怡心.一类带有扩散项和阶段结构的非自治捕食-食饵系统解的渐近行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李海侠.一类具有Allee效应的捕食-食饵模型正解的唯一性和渐近行为[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唐艺婷,王孟卿,陈红印,王燕,张红梅.益蝽对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和捕食行为观察[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9].唐艺婷,李玉艳,刘晨曦,毛建军,陈红印.蠋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评价和捕食行为观察[J].植物保护.2019

[10].张蕾.古生物学者发现:亿年前两栖动物的捕食行为[N].光明日报.2019

论文知识图

1 烟粉虱天敌沙巴拟刀角瓢虫与越南斧瓢...海星捕食行为(A)海燕捕食栉孔扇贝...青蛙捕食行为神经元控制机制的理...鸟群鱼群捕食行为图28六斑月瓢虫成虫捕食行为全过程...大壁虎的捕食行为

标签:;  ;  ;  ;  ;  ;  ;  

捕食行为论文_张秋梅,吴佳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