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地震图论文_吴永祺,张海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地震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地幔,时差,橄榄,海底,水层,核爆炸。

理论地震图论文文献综述

吴永祺,张海明[1](2018)在《利用反透射系数确定理论地震图计算过程中的积分限阈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基于理论分析来求解积分限阈值k_c,即通过反透射系数来确定k_c。根据计算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透射系数法,在反透射系数中进行求逆运算的矩阵行列式的零点将会使得被积函数产生较大的变化,通过具体实例显示出自由界面处的反射系数中含有的零点可以作为合适的k_c。多种情况的实例显示,通过反射系数来确定k_c具有较好的普适性。通过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根据本文方案所确定的k_c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姚陈,郝重涛,陈九辉[2](2018)在《穿透上地幔橄榄岩层的SKS分裂—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地区的地壳厚度相比陆地地区要薄的多,解释SKS分裂可更多着眼地幔橄榄岩各向异性。但太平洋区的实际观测表明(Fontaine et al., 2007),即便同一接收点不同方位和震中距的SKS分裂,快波偏振会比较散,到时差能相差几倍,有些台站(如PTCN),方位接近的两个SKS分裂偏振相差153°(-69°,84°)到时差值相差将近一倍(0.84s,1.60s);有的台站(如RKT)两个SKS记录的方位相差(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期刊2018-10-21)

姚陈,郝重涛[3](2018)在《南海OBS记录S类多次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OBS观测记录包括海底叁分量和水压记录,我们先着眼共接收点道集的整体记录特征并分析各类反射的性质。P分量(水压记录)更多记录到P波,水层下包括S波路径的反射少有显示,可解释为海底过渡层使得上行S波到水层P波的透射转换非常弱。海底叁分量直接记录到反射P波和S波。垂直z分量主要记录P波及弱S波投影,两水平分量x和y主要记录S波, x分量上P波投影较为突(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期刊2018-10-21)

姚陈,郝重涛[4](2018)在《来自海底高速层径向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反射率技术计算理论地震图,提出海底高速薄层会产生沿高速层水平传播的波(简称径向波),这种波在水层中作为P波,在固液界面激发下行横波,该均匀横波以临界角入射高速薄层,在层内作为超临界角的非均匀横波水平传播,再以临界角转换为上行传播的均匀横波,最终在固液界面上行透射转换为水层中P波.高速薄层传播的径向波不同于界面折射波,也不同于具有频散的面波和通道波.理论地震图的研究表明,径向波具有线性时距,能与海底强反射具有同等振幅水平;径向波有其振幅、时距位置和斜率这些观测记录参数,分别对应高速层的厚度、深度和近似的横波速度;径向波可以克服折射波解释中遇到的振幅强弱和高速层速度等困难.径向波可作为探测海底高速薄层的有力工具,对于研究高速层屏蔽、海底反射类型的多样性和相应的资料处理解释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郝重涛,姚陈[5](2017)在《海底高速层径向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地震反射中水压记录上出现强弱不同的沿水平径向传播的波。对比实际记录中出现的这种强弱不同的沿水平径向传播的波发现,其时距具有线性特征,并且于中等炮检距时出现在一次反射的前面,该波与水底一次强反射具有同等强度的振幅;类似多次波,径向传播的波也周期性出现,成为水(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八)——专题56: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7-10-15)

胡少乾,Lupei,Zhu[6](2017)在《球形层状模型的指数传播矩阵方法和理论地震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concise and unified approach to calculate complete synthetic seismograms of spherical earth model resulting from a point source using exponential propagator matrix is provied.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ly derived formulations and previous earth flattening transform formulation is clarified.The source terms which were alwarys overlooked(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期刊2017-10-15)

姚陈,郝重涛[7](2016)在《关于横波多次分裂—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5年以来,地方震横波分裂的观测解释历时超过了30年。此前,英国Crampin教授曾对地震波传播各向异性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各向异性导致横波分裂,即横波进入各向异性介质分裂成近似正交偏振的两个准横波,它们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从震源到达接收点则记录到快波和慢波,类似物理光学中的双折射,并提出横波分裂可称为探测介质各向异性的最重要的标志。Hudson(1981)提出(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4:活动断层、地震结构与地震、专题35: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6-10-15)

姚陈,郝重涛,张广利[8](2016)在《SKS波对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的响应——理论地震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穿透含裂隙、裂缝地壳8s视周期的SV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表明,当地壳平均裂隙密度高于0.01即横波各向异性高于1%时,非对称面内不同方位的SKS波均发生分裂;地震图中直接的记录显示是切向T分量上出现SKS波的振动,其振幅随地壳平均裂隙密度的增大而增强,甚至能与径向R分量上的振幅相当.局限于上地壳的强裂缝各向异性同样能引起SKS分裂.长周期SKS波分裂对地壳内裂隙、裂缝的分布缺乏分辨率.直立平行排列裂隙、裂缝使得SKS分裂T分量记录特征具有方位对称性,这来自于HTI介质中快、慢波偏振和到时差随方位变化的对称性;而倾斜裂隙、裂缝使得该方位对称性丧失.对实际观测SKS分裂的偏振解释需要考虑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特别是断裂附近的强裂缝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姚陈,郝重涛,蔡明刚,张广利[9](2015)在《水压记录中鬼波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水层表面强反射(反射系数为-1),海底反射地震存在鬼波问题。鬼波作为干扰波会大大降低记录的信噪比,给海底反射的资料处理和迭加成像带来困难。理论研究鬼波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取规律性认识,对于海底地震的观测设计和资料处理都是重要的。鬼波特征是指相对反射波的时间和振幅关系。鬼波的影响因素包括水层厚度、水层下的纵、横波速度结构、震源深度和接收点深度等。我们就简单海(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48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5-10-10)

何永锋,李锴,刘炳灿,姚国政,赵克常[10](2015)在《基于理论地震图方法的波导结构对地下核爆炸Lg波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频率-波数域算法的理论地震波形图方法,可以数值模拟频率达到10Hz、震中距达1000km的区域理论地震波形图.该算法适用于计算大量分层地壳结构中激发的导波——Lg波.本文在前苏联东哈萨克斯坦地下核试验场至我国乌鲁木齐台站间的地球介质速度模型中,引入速度梯度结构、速度扰动分布的薄迭加层结构、降低Q值结构以及速度扰动与Q值变化的综合结构来模拟实际地壳波导结构,较好地模拟出东哈萨克斯坦地下核爆炸地震在乌鲁木齐台站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图,模拟出完整的Lg波序列,该序列符合Lg波能量分布特征,且能够解释Lg波波尾的特征.结果表明,Lg波的形状和峰值结构均依赖于地壳的不同波导结构.(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理论地震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洋地区的地壳厚度相比陆地地区要薄的多,解释SKS分裂可更多着眼地幔橄榄岩各向异性。但太平洋区的实际观测表明(Fontaine et al., 2007),即便同一接收点不同方位和震中距的SKS分裂,快波偏振会比较散,到时差能相差几倍,有些台站(如PTCN),方位接近的两个SKS分裂偏振相差153°(-69°,84°)到时差值相差将近一倍(0.84s,1.60s);有的台站(如RKT)两个SKS记录的方位相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地震图论文参考文献

[1].吴永祺,张海明.利用反透射系数确定理论地震图计算过程中的积分限阈值[J].地震学报.2018

[2].姚陈,郝重涛,陈九辉.穿透上地幔橄榄岩层的SKS分裂—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018

[3].姚陈,郝重涛.南海OBS记录S类多次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018

[4].姚陈,郝重涛.来自海底高速层径向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5].郝重涛,姚陈.海底高速层径向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八)——专题56:海洋地球物理.2017

[6].胡少乾,Lupei,Zhu.球形层状模型的指数传播矩阵方法和理论地震图(英文)[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017

[7].姚陈,郝重涛.关于横波多次分裂—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4:活动断层、地震结构与地震、专题35: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6

[8].姚陈,郝重涛,张广利.SKS波对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的响应——理论地震图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

[9].姚陈,郝重涛,蔡明刚,张广利.水压记录中鬼波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48海洋地球物理.2015

[10].何永锋,李锴,刘炳灿,姚国政,赵克常.基于理论地震图方法的波导结构对地下核爆炸Lg波传播特性研究[J].地震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横波沿径向偏振,检波点在圆周上,道...横波沿径向偏振,检波点在圆周上,道...横波沿径向偏振,检波点在圆周上,道...含水裂隙层CCP道集叁分量理论地震含气裂隙层CCP道集叁分量理论地震含气裂隙层CCP道集叁分量理论地震

标签:;  ;  ;  ;  ;  ;  ;  

理论地震图论文_吴永祺,张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