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探析(1843-1858)

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探析(1843-1858)

邢甲志[1]2004年在《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探析(1843-1858)》文中研究指明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惟一口岸。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又相继开放了上海、宁波、厦门、福州等其它四个通商口岸,这就打破了对外贸易仅在广州进行的限制。由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关系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丧失了原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了不平等的对外贸易关系。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较五口通商前有了明显增加,英国机制品在中国市场上虽然逐渐打开了销路,但英国对华出口贸易并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大幅度的稳定增长,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对英出口贸易仍然不断增长且处于有利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自己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继续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笔者拟从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入手,探讨其商品结构、成因、特点和影响,以此考察其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关系。以便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五口通商前的中英贸易情况。主要分析了早期中英贸易状况,清政府对待中英贸易的态度以及制定的相关政策,《南京条约》及其附约对中英贸易的有关规定及影响等。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五口通商时期中英双边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并对其进行分析。首先论述英国对华输出机制品的货物种类、货物总量和货值历年变化的特点及成因;其次,论述中国对英出口特点以及对英贸易量不断扩大和攀升的原因。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的特点、性质及历史影响。通过对该时期中英两国双边贸易的分析,总结出该时期中英贸易的几个特点,并就其对中英两国,尤其是中国,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阐述。

郭卫东[2]2002年在《论清朝道咸之际的“茶用案”》文中研究说明道光叁十年(1850年),清朝广东政府同意由少数大的茶栈商号经手对出口茶叶加抽税银,谓之“茶用”。此举随即招致英国等国的强烈反对,引出长达数年的“茶用案”交涉。该案直接理由是旧行商借此偿付久拖未清的政府“商欠”,潜在背景是恢复清朝公行制度的最后一次努力。该案的交涉,具体而微地反映出鸦片战后政府、商人、列强间的错综关系。该课题,以往未见专

参考文献:

[1]. 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探析(1843-1858)[D]. 邢甲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论清朝道咸之际的“茶用案”[J]. 郭卫东. 明清论丛. 2002

标签:;  ;  ;  ;  ;  

五口通商时期中英贸易探析(1843-185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