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循环论文_黄龙英,袁卫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脑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治疗仪,血管性,痴呆,针法,功能,脑电图,丹参。

脑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黄龙英,袁卫忠[1](2019)在《补脾培元益智针法联合脑循环电刺激仪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补脾培元益智针法联合脑循环电刺激仪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VD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补脾培元益智针法联合脑循环电刺激仪。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结果治疗后,试验组Mo CA、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尼莫地平片治疗VD患者基础上加用补脾培元益智针法联合脑循环电刺激仪,可显着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精神状态及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1期)

肖婷,黄小红[2](2019)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行脑电刺激治疗对患者脑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着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9期)

裴璇,周琦,李丽萍,肖承文[3](2019)在《利培酮联合脑循环系统治疗仪对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疗效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利培酮与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培酮与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联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PANSS评分与SR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利培酮与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联合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7期)

任思茹[4](2019)在《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选取20例本院门诊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效果、椎动脉血管痉挛及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效果高,收缩期血流速度快(P<0.05)。结论:给予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患者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彭志勇,李茂清,叶鹏瑛,黄紫,柯诗亮[5](2019)在《高压氧联合脑循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脑循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V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PVS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加用高压氧配合脑循环治疗,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VS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和是否脱离植物状态。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优于常规治疗组的56%(P<0.05);治疗后两组PVS评分明显升高(P<0.01),以联合治疗组升高幅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脱离植物状态率为68%,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2%(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联合脑循环治疗PVS的疗效显着,能提高总脱离植物状态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代雄[6](2019)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康复期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脑循环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康复优良率为82.93%,明显较对照组60.98%的康复优良率更高(χ~2=4.894,P<0.05);两组治疗前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ADL评分分别为(70.85±9.53)分、(79.24±6.3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59.74±10.26)分、(67.52±7.16)分(t=5.080、7.825,P<0.05);两组治疗后的脑血管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明显上升,脑血管脑血管外周阻力下降,观察组分别为(18.29±1.28)cm/s、(9.53±1.18)mL/s、(1 815.36±197.53)Pa·s·mL~(-1),与对照组(15.54±1.07)cm/s、(8.14±1.11)mL/s、(1 927.43±215.46)Pa·s·m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4、5.493、2.454,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可提高脑梗死后康复期患者康复效果,也能提高其运动能力,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娜[7](2019)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配合丹参川芎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配合丹参川芎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3h~20d内开展治疗,对照组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滴,以此为基准,观察组使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分析两组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为96.0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更好,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以及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脑梗塞患者,使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配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强,且不会对血压以及心率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彭婉莹,黄茂[8](2019)在《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5例加用头部穴区推拿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治疗组45例予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组均以治疗20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及微量元素血钙、锌、铁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肌张力M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钙、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儿肌张力状况,增加微量元素水平,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建立及病情康复。(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4期)

卢雪凤[9](2019)在《甲状腺术后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预防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着降低患者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15期)

何琳琳,杜文华,崔宏建,郭乐,李雨桐[10](2019)在《针刺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血管性痴呆患者78例,使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相应穴位和脑循环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的MoCA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以及治疗前后脑电波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量表、MMSE、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有临床疗效,且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1,P<0.05),治疗组脑电图异常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4期)

脑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行脑电刺激治疗对患者脑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着改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黄龙英,袁卫忠.补脾培元益智针法联合脑循环电刺激仪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

[2].肖婷,黄小红.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

[3].裴璇,周琦,李丽萍,肖承文.利培酮联合脑循环系统治疗仪对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疗效的观察[J].当代医学.2019

[4].任思茹.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5].彭志勇,李茂清,叶鹏瑛,黄紫,柯诗亮.高压氧联合脑循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9

[6].代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J].世界复合医学.2019

[7].李娜.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配合丹参川芎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8].彭婉莹,黄茂.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9

[9].卢雪凤.甲状腺术后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预防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10].何琳琳,杜文华,崔宏建,郭乐,李雨桐.针刺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

论文知识图

通过侧脑室检测颅内压压力值的示意图提高脑循环终端阻力来模拟卒中患...脑循环外周阻力增加时心室外功总...提高脑循环终端阻力来模拟脑卒中...(a)DSA脑部血管图,包含了脑循环左侧大脑中动脉梗塞患者心室外功总功率...

标签:;  ;  ;  ;  ;  ;  ;  

脑循环论文_黄龙英,袁卫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