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动力学论文_杜轲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观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表观,固化剂,硫化亚铁,次黄嘌呤,潜伏性,表型。

表观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杜轲[1](2019)在《DNA表观遗传修饰6mA抑制DNA聚合酶eta催化DNA复制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报道的N6-甲基腺嘌呤(6mA)作为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标记在各种真核生物调节生命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然而,6mA影响DNA聚合酶催化DNA复制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6mA对DNA复制的影响,我们使用Y家族人类DNA聚合酶eta作为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类DNA聚合酶eta跨过6mA进行合成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研究发现DNA模板上的6mA及其中间代谢产物次黄嘌呤(I)都会抑制DNA聚合酶eta催化DNA的复制。DNA模板上的6mA会使dTTP掺入效率降低13倍,下一个碱基插入效率下降低8.5倍。DNA模板上的I对面则更优先掺入dCTP。相比6mA:C错配,6mA:T错配会导致聚合酶eta失去优先掺入能力,并且I:C配对比I:T配对更利于碱基掺入。dTTP和dCTP分别掺入模板上6mA与I对面都具有爆发相。然而,相比于DNA模板上A对面插入dTTP,模板上的6mA通过降低碱基的插入速率和增加解离常数使得dTTP和dCTP的插入效率分别降低了2.3倍和5.6倍。生物物理结合实验则表明相比未发生甲基化的A,DNA模板上的6mA和I都降低了二元复合物和叁元复合物中DNA聚合酶eta与DNA模板的结合能力。而相对于正配来说,DNA模板上A和6mA错误的插入dCTP或I模板上的dTTP的错参都会进一步削弱了聚合酶eta与DNA的结合能和力。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机制研究发现,模板上6mA和I会通过降低dNTP插入效率来影响聚合酶延伸速率以及削弱聚合酶和DNA形成叁元复合物的能力进而影响DNA的复制。因此,当模板上存在6mA时,会抑制聚合酶eta催化DNA复制能力。这一研究为表观遗传修饰6mA对人类DNA复制的影响提供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方方,叶梦醒,刘欣伟,王姗[2](2019)在《新型聚脲潜伏性固化剂的表观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潜伏性固化剂2-异丙基-3-苯基-1,3-恶唑烷(OX)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叁聚体按照异氰酸酯指数为1.05混合固化,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Kissnger方程计算的表观反应活化能为95.763×10~3 J/mol,结合Crane经验方程计算的反应级数为1.08,以此推断反应的固化机理。其中,OX水解反应为控制步骤,且水解反应速率主要与OX浓度和温度相关。由特征温度与升温速率关系曲线的外推结果可知,该聚脲体系的固化温度应控制在84.9~157.4℃,最佳固化温度为136.8℃。(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1期)

沈健[3](2019)在《表观遗传基因调控网络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观遗传的基因调控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表达的控制。在生物系统中各种基因表达产物之间互相作用,形成庞大而又极为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对基因调控网络尤其是核心网络模体的动力学行为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热点。生物系统中的调控受到许多随机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如生命活动中由于参与生化反应的分子个数非常少而引起的明显涨落,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中随机扰动因素,基因调控中信号传递的时滞影响等,因此,在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理论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系统研究了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级联前馈型基因调控模型和肺癌细胞表型转变的双负反馈调控模型,取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基于描述体细胞重编程过程的具有与门的级联前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外源多能因子连续表达条件下,对细胞内各关键基因表达量的数值模拟结果能与体细胞重编程实验中各多能因子激活的延迟效应吻合;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加强转录调控的作用强度有利于加速多能因子的表达从而加快体细胞重编程的进程。然后利用Langevin理论对具有随机噪声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逐步解析出叁个关键基因X、Y、Z表达量的Fano因子、协方差和敏感率的理论公式。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叁个关键基因的表达量的内噪声并没有随着激活率(kS2和kY)的增长而产生显着的变化,关键基因Y表达量的内噪声在kX约为0.25时存在最小值;且叁个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内噪声都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激活率和降解率的变化。当上游转录因子取固定的激活率时,稳态的敏感率随着自激活率(或自降解率)的增长先增大,达到峰值后再降低,而且峰值的大小会随着上游转录因子的激活率的增大而减小。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级联前馈转录调控通路能用于解释外源因子OSKM诱导的重编程过程的延迟效应和不可逆转变行为;在基因调控模体的级联中上游转录因子的内噪声不能传递到下游转录因子的表达中;稳态值对系统参数变化的敏感率是类似于谐振现象的非单调性变化。在体细胞重编程诱导多能性动力学问题中,我们的结论对于内噪声和敏感率的作用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认识。(2)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miR200抑制性调控作用下的Lin28和Let7双负反馈动力学模型用来描述肺癌肿瘤细胞干性特征表型转变。首先通过Lin28表达量分岔图找到肿瘤细胞可能具有的叁种表型(高干性低分化U态、中等干性中等分化P态和低干性高分化D态),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Let7表达量增加和系统自降解率的减小有利于提高P态存在的鲁棒性,而Lin28表达量的减小能增加D态与U态表型转变的不可逆性。通过比较,本文找到肿瘤细胞的五种表型分布与肺癌的四种主要临床分型间可能的关联,并通过对各调控因素(如噪声强度、自调控强度、互抑制强度)影响表型概率分布和表型转变的平均首通时间的研究发现:激活Lin28或抑制Let7将促使细胞表型向高干性的U态转变,反之促使细胞表型向低干性的D态转变;噪声强度的增强使得细胞表型转变更频繁并倾向分布概率更大的表型转变:Lin28自激活调控的时间延迟的增加能增强细胞表型的稳定性,也使得细胞倾向于向Lin28低表达的表型状态转变。最后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抗性产生过程的模拟初步探讨了治疗抗性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克服治疗抗性可采取的对策。本文的模型提供了一种从干性特征角度理解肺癌肿瘤异质性及其表型转变的新见解,或许能为肺癌及其他癌症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点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1)

卢金淼,李琴,李智平[4](2018)在《表观遗传学因素对转运蛋白ABCB1的影响及其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中的药物转运蛋白(drug transporter,DTR)多数是跨膜蛋白,可以通过细胞膜转运多种化学物质,包括药物以及其它内源性化合物等。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通常是由这类转运蛋白参与完成的[1-2]。目前,已经在人体器官如小肠、肾、脑和肝脏中发现10(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解恒参,赵晓倩,刘辉,陈宏振,王军强[5](2017)在《非均相体系中有机混合物光催化氧化的表观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对不同光催化剂下的造纸废水进行了光催化氧化处理,并采用COD值代替污染物浓度对其表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照分析了化纤废水、肝素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在非均相体系下光催化氧化降解了苯酚,并采用GC-MS对产物进行了分离分析.最后,还进行了太阳光光催化氧化的研究,发现太阳光能使有机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30%.结果表明:非均相体系中光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混合物的反应属于一级表观动力学,此体系中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与其种类和光催化剂的选择无关,且多元掺杂光催化剂更适合有机混合物的有效降解,并认为环境介质(水、汽和有机溶剂)的极性决定着污染物氧化产物的种类和氧化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巍巍[6](2017)在《乳腺癌DCE-MRI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DCE-MRI)增强扫描乳腺癌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2月诊治怀疑乳腺病变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乳腺癌患者DCE-MRI对乳腺癌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分析DCE-MRI诊断乳腺癌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相关性。结果 45例乳腺癌患者中,ER、PR、Cerb B-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11%、55.56%、46.67%、62.22%。其中ER癌细胞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毛刺状边缘呈正相关性(r=0.410,P<0.05);乳腺癌不均匀强化与Cerb B-2、p53癌细胞表达呈现正相关性(r=0.473,0.212,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峰值时间与Cerb B-2阳性表达呈现负相关性(r=-0.381,P<0.05),ADC值与p53表达呈负相关性(r=-0.346,P<0.05)。结论 DCE-MRI乳腺癌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具有一定相关性,可根据DCE-MRI图像对乳腺癌患者预后进行有效评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朱晓兵,金灿,李小松,刘景林,刘晨阳[7](2017)在《LED可见光下Au/TiO_2光催化氧化甲醛表观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醛是室内空气中典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之一。等离子激元型光催化剂可吸收可见光,可在室温常压下利用太阳光驱动光催化氧化脱除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反应,其表观反应动力学研究对设计等离子激元型光催化剂及应用于脱除VOCs等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LED可见光下等离子激元型Au/TiO2光催化脱除气相中甲醛的表观反应动力学,考察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源、光强及反应气相对湿度对表观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求得LED可见光催化氧化甲醛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I,H)。结果表明,在13%相对湿度、蓝光光强为38.5mW·cm-2的条件下,光反应的甲醛转化率达77%,是暗反应的近5倍。在LED红、绿、蓝、白光照射下,随着光强增加,甲醛转化率快速增加后缓慢增至基本不变。相同光强(低于42 mW·cm-2)和湿度条件下,红、绿、蓝光源的甲醛转化率相近,白光略低于其他光源。干气氛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甲醛转化率几乎为0。湿气氛下,光反应和暗反应均有甲醛转化率,光反应的甲醛转化率更高。不同光源条件下甲醛转化率随相对湿度变化规律相似。相对湿度为21.9%时甲醛转化率最高,而后保持不变,基本在80%左右。通过对红、绿、蓝、白光的数据拟合计算,得到表观动力学参数k(I)H、k(H)I、k(I,H)以及速率方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满孝玫[8](2017)在《活性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特性与表观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硫化合物自燃是引起油气生产装置和储罐着火、爆炸类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原油含硫量上升,相关燃烧爆炸事故及防范技术更加引起化工和安全人员的关注。为了开展石油石化工艺安全研究,本课题进行了以活性硫化亚铁为代表的铁硫化合物氧化自燃反应特性及表观动力学实验研究,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硫酸亚铁铵和硫化钠为反应物,通过液相合成法制备样品;以铁氧化物和硫化氢气体为反应物,通过气固相反应合成样品。活性测试实验发现液相合成样品20℃(室温)自燃,气固相合成样品80℃左右自燃,购买样品400℃左右自燃,液相合成样品与储罐铁硫化合物的反应特性类似,具备开展本课题所需的条件。2、通过XRD、电子探针技术、光学显微镜、SEM/EDX和TEM表征液相合成样品。SEM/EDX显示液相合成样品是以硫化亚铁为主的铁硫化合物,化学式为Fei-xS,x接近0;电子探针测定铁、硫摩尔比为0.9998;样品X射线衍射峰不明显,属于非晶态物质;TEM结果显示样品微观状态下呈枝状延伸生长,最小结构约十几纳米。3、通过程序升温测定硫化亚铁热重、放热曲线,研究样品在空气中自燃反应及升温速率、氧浓度、气流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空气下,样品先物理吸附,再生成单质S,最后生成SO2;参数设置范围,影响效应为升温速率>氧浓度>气流量。通过等温法分别测定空气与氧气下,样品自燃反应,结果表明:空气下,样品80℃开始发生生成S、质量增加的反应;氧气下,样品50℃开始发生生成SO2、质量降低、强烈放热的反应。4、通过FWO法推算活性硫化亚铁常温时反应,氧气气氛中样品机理函数为G(α)=[-ln(1-α)]4;空气气氛中机理函数为G(α)=[-ln(1-α)]15。高温时,采用AKTS软件计算活化能,结果表明:微分和积分法对应活化能大部分在100-150kJ/mol;ASTME698法对应活化能约90-100kJ/mol;反应气含氧量越高,ASTME698法对应活化能越低。(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6-02)

郑瑞璇,陶宜楠,石玉含,张环环,汪萌芽[9](2017)在《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鼠离体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刺激强度依赖性及表观受体动力学性质。方法:应用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不同强度电刺激Schaffer侧支诱发的EPSP的变化,并分析其表观受体动力学特性,以及在LTP中的变化。结果:(1)电刺激Schaffer侧支诱发EPSP的幅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r=0.9251,P<0.01),表观解离速率常数K2和表观平衡解离常数KT均随刺激强度增强而降低,对应的相关系数r=-0.9725和-0.9483(P均<0.01)。(2)给予Schaffer侧支的强直刺激在6个测试神经元中的3个细胞诱发出LTP,对LTP过程中的EPSP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显示强直刺激后10 min时K2和KT值减小(P<0.01)。结论: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EPSP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参数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方法亦可用于海马LTP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高建村,满孝玫,朱佳华,孟倩倩[10](2016)在《活性FeS自燃发火反应及表观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FeS引起油气储罐和炼油设备着火、爆炸事故的机制,以防治FeS自燃,分析活性FeS氧化发火特性,构建自燃反应表观动力学模型。首先,利用差热天平测定室温时样品放热变化及热重变化,分析样品自燃发火倾向性及化学反应机制;然后,研究氧气及空气气氛对FeS自燃反应的影响。首次通过试验证实,活性FeS在室温时即可与纯氧气或空气中的氧快速反应并释放大量热,且极易自燃;首次利用FWO法开展FeS室温下自燃反应表观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活性FeS样品在氧气中的自燃反应主要产物为Fe_2O_3,Fe_2(SO_4)_3和SO_2,表观活化能为57.101 k J/mol;在空气中的自燃反应主要产物为Fe_2O_3,S和SO_2,表观活化能为89.471 k J/mol。(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表观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自制潜伏性固化剂2-异丙基-3-苯基-1,3-恶唑烷(OX)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叁聚体按照异氰酸酯指数为1.05混合固化,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Kissnger方程计算的表观反应活化能为95.763×10~3 J/mol,结合Crane经验方程计算的反应级数为1.08,以此推断反应的固化机理。其中,OX水解反应为控制步骤,且水解反应速率主要与OX浓度和温度相关。由特征温度与升温速率关系曲线的外推结果可知,该聚脲体系的固化温度应控制在84.9~157.4℃,最佳固化温度为136.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观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轲.DNA表观遗传修饰6mA抑制DNA聚合酶eta催化DNA复制的动力学研究[D].延安大学.2019

[2].刘方方,叶梦醒,刘欣伟,王姗.新型聚脲潜伏性固化剂的表观反应动力学[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3].沈健.表观遗传基因调控网络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卢金淼,李琴,李智平.表观遗传学因素对转运蛋白ABCB1的影响及其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作用[J].儿科药学杂志.2018

[5].解恒参,赵晓倩,刘辉,陈宏振,王军强.非均相体系中有机混合物光催化氧化的表观动力学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王巍巍.乳腺癌DCE-MRI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

[7].朱晓兵,金灿,李小松,刘景林,刘晨阳.LED可见光下Au/TiO_2光催化氧化甲醛表观动力学[J].化工学报.2017

[8].满孝玫.活性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特性与表观动力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9].郑瑞璇,陶宜楠,石玉含,张环环,汪萌芽.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

[10].高建村,满孝玫,朱佳华,孟倩倩.活性FeS自燃发火反应及表观动力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超细电气石粉对海水电导率的影响不同盐度下超细电气石粉对海水pH值的...消毒过程中氯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过程中氯和二氧化氯的衰减情况...氯和二氧化氯对MS2的灭活曲线(pH7.2...表观动力学模型计算值(Xmod)与...

标签:;  ;  ;  ;  ;  ;  ;  

表观动力学论文_杜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