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肿瘤机理的体外研究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肿瘤机理的体外研究

姚爱琳[1]2004年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肿瘤机理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目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已从临床观察进入到分子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机理,本研究:1.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子宫肌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应用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的子宫肌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寻找治疗子宫肌瘤的最佳米非司酮浓度;2.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分子机理;3: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与凋亡的关系。 研究材料与方法:1.采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10~(-8)~10~(-4)mol/L)加入体外培养的子宫肌瘤细胞中,培养3天,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照相,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作用叁天后的肌瘤细胞生长情况,取10~(-6)mol/L、10~(-4)mol/L两组及对照组做电镜观察并照像。2.取对照、10~(-6)mol/L、10~(-4)mol/L叁组在盖玻片上生长的肌瘤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肌瘤细胞ER、PR、PCNA、VEGF、TGFβ、Fas、FasL、bcl-2、Caspase3的表达。3.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叁组肌瘤细胞分泌PRL的情况。4.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叁组肌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 结果:1.肌瘤培养成功率58.8%,不同的肌瘤所需消化时间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稍有差异;消化下来的细胞经台盼蓝染色,细胞成活率达90%。细胞24小时贴壁,5一7天约70一80%汇合成片。2.光镜下观察肌瘤细胞呈梭形生长,卵圆形核;10一8一10一吮。讥米非司酮对细胞生长无影响,10一6mo比时肌瘤细胞开始萎缩,1丫mo比时细胞成圆球形,绝大多数死亡,但a一SMA染色均为强阳性。3.电镜观察:对照组:核膜、核仁清晰,细胞膜结构及细胞器较活跃,细胞可见伪足样结构。10一6mol几组:见细胞呈收缩状态,部分膜结构溶解破坏,胞浆多呈空网结构,核仁固缩,染色体裂解。10一4mol几组:细胞变性水肿,胞膜、核膜破坏,核染色体固缩变形。4.解T检测结果显示:10.6mol几浓度米非司酮对细胞的生长开始抑制,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加。5.免疫细胞化学法可见,米非司酮下调体外培养的子宫肌瘤细胞ER、PR、PCNA的表达,上调easpase3、bel一2、Fas、VEGF、TGFp的表达,米非司酮对肌瘤细胞的FasL的表达无明显意义,并且抑制PRL的分泌,差异极显着 (p<0.05)。6.流式细胞仪对叁组细胞检测:对照组无凋亡细胞,GO/Gl期:96.190,0、S期:0.17%、GZzM期:3.64%;10一6mol/L组:凋亡细胞3.18%,G。/G:期:94.61%、S期:2.19%、GZ从期:3.20%;20一4mol/L组:凋亡细胞4.71%,G。/GI期:95.01%、S期:2.61%、GZ/M期:2 .38%。天津医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结论:1、如采用适当浓度的消化酶,并掌握好消化时间,注意无菌操作,可提高子宫肌瘤体外培养的成功率。2、从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可见,米非司酮破坏肌瘤细胞结构,干扰核膜、胞膜、细胞器、及染色体,并与米非司酮浓度成正相关。3、通过MTT检测,10一“mof几米非司酮浓度对肌瘤细胞有抑制作用,10一知。比抑制作用最强,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米非司酮下调ER、PR的表达,推测米非司酮缩瘤机制除了竞争性与PR和非竞争性抑制EZ、P在子宫肌瘤中的作用外,还干扰PR、ER的表达。此种作用与浓度成正相关。5、米非司酮可直接抑制肌瘤细胞自分泌PR工的作用,推测通过干扰肌瘤细胞的自分泌/旁分泌而使肌瘤缩小,此种作用与浓度成正相关。6、米非司酮上调肌瘤细胞VEGF、TGFp的表达,且只有达到10一4mol几时才有显着差异,这与文献不一致。因文献中研究的是米非司酮对人体肌瘤的作用,推测VEGF、TGFp的表达是否与肌瘤细胞萎缩变形有关,在人体内的作用可能与干扰EZ、P的活力而下调VEGF、TGFp有关。7、米非司酮上调肌瘤细胞bel一2、Fas及casPase3的表达,与浓度成正相关,且只有达到10一场。讥时才有显着差异,推测米非司酮通过Fas正asL、bcl一2、casPase3的相互作用而促肌瘤细胞凋亡。而流式细胞仪所测结果凋亡细胞并不多,是否与米非司酮对肌瘤细胞的作用时间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短,只引起细胞早期凋亡,DNA未解体,而流式细胞仪对此不灵敏所致。

王继闯[2]2015年在《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及其干预肿瘤转移过程的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循环肿瘤细胞、肿瘤转移途径与理论、安全口服避孕药的长期使用及其显着降低肿瘤发生率的重大专项研究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认知,从而孕育着在预防肿瘤转移方面产生跨学科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我们假设口服避孕药米非司酮的主要代谢产物—美她司酮为预防肿瘤转移的候选药物。本文重点考察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以及干预肿瘤细胞转移作用,并从分子和细胞药理学的角度阐明美她司酮干预的分子靶点,以探索一条可安全有效、长期地预防肿瘤转移的创新途径。方法:以米非司酮为起始化合物,优化合成方法并制备美她司酮;通过熔点、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证;建立UPLC-MS/MS法测定美她司酮含量并研究其体内药动学;小鼠长期灌胃给药研究药物的长毒作用;利用MTT比色法和集落形成干预法考察美她司酮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应用普通倒置显微镜、DAPI染色、PI单染标记、AnnexinV-PE/7-AAD双染标记、DiOC6(3)染色,显微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划痕、Transwell、MTT等方法体外研究美她司酮的抗迁移、抗侵袭、抗粘附作用;借助流式细胞仪、蛋白免疫印迹、RT-PCR等方法探讨其抗转移的作用机制;在CT26、B16F10的两种小鼠转移模型中验证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优化制备方法并成功合成出美她司酮,收率高达80%以上;其结构经熔点分析和四大波谱分析得以确证;纯度>98%。MTT比色法证实美她司酮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抗增殖作用(IC5o=57.4±4.3~98.5±4.2μM),且比米非司酮的细胞毒作用低(IC5o=33.7±3.8~68.5±1.8 μM)。经美她司酮(0-80 μM)作用后的HT-29/B16F10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美她司酮促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凋亡/坏死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细胞集落形成受到极显着性抑制(P<0.01)。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美她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有性别差异。美她司酮(0-40μM)干预HT-29细胞与HUVECs的粘附,主要抑制 ICAM-1、E-slectin、Sialyl-Lewisx 及 Integrinβ1 的表达;并在 BALB/c 小鼠转移模型中,50 mg/kg剂量可有效的抑制结肠癌CT26细胞的肺转移。美她司酮(0-40 μM)干预B16F10细胞与FN的粘附,主要抑制Integrin α4的表达;抑制细胞的迁移、侵袭,主要是与MMP-2的表达有关,在C57BL/6小鼠转移模型中,2.5-50 mg/kg剂量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肺转移。小鼠长期给药(≤50 mg/kg)无显着毒副作用。结论:从药物化学、药动学、毒理学、药理学的角度综合性对比研究美她司酮和米非司酮,证明美她司酮具有较低毒性,可长期服用;美她司酮干预细胞表面相关粘附分子的表达,在体内、外均具有抗肿瘤细胞转移作用;该药有望成为一种预防肿瘤转移的药物,这开辟了一条新的预防肿瘤转移的研发领域。

崔芳芳[3]2012年在《米非司酮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促凋亡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乳腺癌的治疗除常规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外,内分泌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美国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约占55%,日本约为48%,而我国仅占4%,故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随着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新发病例大约为130万),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内分泌治疗药物如芳香化酶抑制剂、叁苯氧胺(TAM)等的疗效已得到确认,但因其本身的诸多副作用以及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大大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能否有一种药物能够取代这些药物,并能减少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正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米非司酮(mifepristone,MIF,RU486)是一种强抗孕激素类物,对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nicoid receptor,G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同时,米非司酮还具有增强抗癌药物疗效、抗肿瘤等其它一些新的用途。有研究发现,progestogen在体外实验中有诱导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米非司酮做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以竞争性的拮抗孕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故米非司酮可用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并且已经有研究显示米非司酮对孕激素受体(+)的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往许多学者认为米非司酮的抗肿瘤作用与其抗孕激素的作用密不可分,但是米非司酮在孕激素受体(-)的乳腺癌中也同样表现出的抗癌作用表明:米非司酮不仅仅是通过抗孕激素这单一途径发挥抗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变,即米非司酮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目的:在体外环境下,观察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T47D的增殖、凋亡以及与之相关的BRCA1/BRCA2基因表达的影响。是为了探讨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调亡以及相关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并且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 MCF7细胞、T47D细胞各一株,使用DMEN高糖、RPMI1640培养基培养,传代使生物学性状稳定后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接种至孔板内或细胞培养瓶中。待细胞贴壁生长后随机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用米非司酮的溶解液代替)和药物处理组(分叁组,加入米非司酮的浓度为10μM,25μM,50μM)。最长处理72小时。分别于药物处理的24h、72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Flow Cytometer检测细胞调亡参数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BRCA1/BRCA2基因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1)细胞结构学观察结果:空白试验组细胞状态良好,贴壁均匀,各药物处理组细胞贴壁明显减少,且培养基中的细胞碎片明显增多,且这种现象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MTS增殖活性检测实验结果:各药物处理组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空白组,而且吸光度值与药物剂量、处理时间的增加成反比。(3)FlowCytometer检测凋亡因子实验结果:各药物处理组的早期调亡细胞数所占比例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且各药物剂量组之间的早期凋亡细胞数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4) Real-Time PCR结果:T47D细胞经米非司酮(10μM、25μM、50μM)处理2d后,BRCA1和BRCA2的基因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随剂量的增大而升高。而MCF-7细胞的结果是10μM,50μM的米非司酮处理2d后,BRCA1和BRCA2的基因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随剂量的增大而升高,但是25μM的米非司酮处理的MCF7细胞的基因表达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4) 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MIF处理乳腺癌细胞24h后,随着MIF浓度的增加,细胞内VEGF的表达量逐步降低,而TGF-β在细胞上清中的表达量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并且在药物浓度为25μM时,两种细胞中TGF-β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药物组。结论:(1)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T47D)的体外生长均有抑制作用。(2)米非司酮抑制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与其促进细胞凋亡有关,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3)米非司酮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与其调节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关。(4)米非司酮抑制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可能通过孕激素受体发挥作用。(5)米非司酮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可能通过调节不同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曾玉燕[4]2015年在《子宫腺肌病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作用机制及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其的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临床收集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组织标本,观察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组织及对照组miR-21、芳香化酶(P450arom)、雌二醇(E2)、雌激素受体(ER)及Ras/Raf/P-C-Raf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通过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检测雌激素激活及雌激素剥夺状态下细胞抑制率及miR-21表达水平,探讨子宫腺肌病痛经发生机制与miR-21、P450arom、ER及Ras/Raf细胞信号通路因子的相关性,有望为未来研发防治子宫腺肌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靶点。2.通过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复方、含药血清或其单体对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凋亡及miR-21、芳香化酶(P450arom)、雌激素受体(ER)、细胞上清雌二醇(E2)、Ras/Raf/P-C-Ra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拟从分子基因水平上阐明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深层作用机理;通过药效筛选确定其有效部位,为临床优化处方和辩证用药提供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选取2006年1月—2014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行子宫切除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蜡块60例,取同期59例因宫颈病变(CIN)行全宫切除患者蜡块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异位病灶及对照组内膜、肌层中芳香化酶(P450arom)、雌激素受体(ER)、Ras、Raf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收集2013年1月-2014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要求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子宫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免疫蛋白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检测在位内膜及病灶组织雌二醇(E2)、P-C-Raf、miR-21表达水平,以同期因宫颈病变(CINⅢ)行全宫切除患者的子宫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采用CCK-8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检测雌激素激活状态及剥夺状态、阻断雌激素受体、抑制Ras表达后细胞抑制率及miR-21表达水平。2.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酶联免疫法、实时荧光定量(探针法)、流式细胞技术、CCK-8法观察加味芍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或其单体对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病灶细胞miR-21、雌激素受体(ER)、芳香化酶(P450arom)、雌二醇(E2)、Ras/Raf信号通路因子(Ras、Raf)、细胞凋亡、细胞抑制的影响。以米非司酮组、不含血清培养液及空白血清组作为对照组。结果:1、子宫腺肌病与正常子宫组织E2、ER、P450arom、Ras、Raf的表达: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在位内膜中E2、ER、P450arom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肌层、内膜表达水平升高,子宫腺肌病子宫组织中E2、ER、P450arom总体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组织亦明显升高;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E2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450arom主要表达在胞浆,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与异位病灶之间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ER主要表达在胞核,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ER表达水平较其在位内膜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Rass、Raf主要表达在胞浆与胞膜,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Ras、 Raf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肌层、在位内膜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子宫腺肌病子宫组织中Ras、Raf总体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组织亦明显升高.2、子宫腺肌病与正常子宫组织P-C-Raf的表达: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P-C-Raf表达水平较异位病灶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正常子宫肌层、正常子宫内膜之间P-C-Raf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与正常子宫肌层组P-C-Raf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FTS+E2 (Ras抑制剂+雌二醇)组细胞抑制率较FTS (Ras抑制剂)组高(P<0.05);ICI182780(ER抑制剂)组及ICI182780+E2组均能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两组之间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剥夺组与雌激素剥夺+ICI182780组均能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雌激素剥夺+ICI182780组细胞抑制率较雌激素剥夺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激活状态能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E2(雌激素激活状态)组能明显提高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与ICI182780+E2组及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182780+E2组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雌激素剥夺+ICI182780组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最低,与雌激素剥夺组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及其单体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抑制与凋亡的影响: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24h及48h、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24h和48h,下同)、芍药苷高低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24h均能提高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的凋亡率(P>0.05);除甘草苷高浓度组24h组、空白血清组24h及48h外,其余各组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48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最高,除与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24h相比无统计意义外,均高于其他各组;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24h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优于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48h及米非司酮组24h及48h,与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24h、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48h、芍药苷高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24h相持平;并发现米非司酮组24h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明显高于芍药苷高低浓度48h、甘草苷高低浓度48h、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48h;而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芍药苷高低浓度组48h、芍药苷高浓度组24h、甘草苷低浓度组48h、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48h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影响相一致。药物干预时间点为24h各组之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与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对细胞凋亡率影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在对细胞增殖抑制方面,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影响最大,各单体高低浓度之间细胞增殖抑制率无差别。药物干预时间点为48h各组之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对细胞凋增殖抑制率及亡率影响最高;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芍药苷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各组48h对细胞凋亡率影响劣于24h。在细胞增殖抑制率方面,芍药苷低浓度组24h与48h相一致。5、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能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RaS、Raf表达水平,24h组能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表达水平,与米非司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均能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450arom表达水平(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24h效果最好,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中药单体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P450arom、Ras水平,芍药苷高低浓度、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降低ER作用最好;药苷高浓度组24h、芍药苷低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24h、芍药苷甘草苷低浓度组48h降低Ras水平效果最好,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苷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降低Raf水平效果最好,米非司酮组无此作用;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均能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P450arom、Ras、Raf表达水平,效果优于米非司酮组;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米非司酮组均不能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表达水平。6、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含药血清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P-C-Raf表达的影响:在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48h与其他各组比较,能明显降低细胞P-C-Raf表达水平(P<0.05);其余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能明显降低细胞P-C-Raf表达水平(P>0.05)。7、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含药血清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的影响: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48h、米非司酮组、空白对照组之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24h、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48h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均能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E2、FR、P450arom、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升高,MiR-21在子宫腺肌病子宫组织与正常子宫组织中均有表达,两者之间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E2与ER相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E2可通过Ras/Raf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E2、ER上调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iR-21表达水平,ER为影响miR-21表达水平的主要因素,E2通过与ER相结合影响miR-21表达。2、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P-C-Raf信号通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①P450arom与E2存在正反馈机制,E2与ER结合启动基因效应,诱导靶基因改变,促进细胞增殖,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展;②雌激素通过与膜受体结合激活Ras/Raf/P-C-Raf信号通路,磷酸化核内转录因子fos、jun及NF-κβ等,引起细胞异常增殖而诱发疾病;③雌激素及其受体上调miR-21,激活Ras/Raf/MAPK信号通路下游相关因子,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3、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及其单体可能通过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而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病灶缩小甚或消退,发挥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效应。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作用效果最好,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其次为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及其含药血清组,而各单体的总体效果最小,说明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其配伍成分中各中药单体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作用有效地治疗子宫腺肌病。下一步实验可进一步筛选中药单体干预子宫腺肌病病病灶细胞的浓度。4、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中药单体、加味芍药甘草汤水提液均能明显降低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 P450arom、Ras、Raf表达水平,效果优于米非司酮。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能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2水平,通过抑制E2与P450arom之间的正反馈环路,阻断E2经典途径及非经典途径生物学效应,抑制血管新生,发挥治疗子宫腺肌病及痛经作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及其单体对E2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推断其可能通过降低ER水平,阻断E2与ER结合启动的基因组效应而起作用,同时抑制Ras/Raf信号通路,阻止血管新生而发挥作用。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水提液中高浓度组效果最好,中药单体中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效果最好。5、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48h可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病细胞P-C-Raf表达,阻断Ras/Raf信号通路而抑制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6、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24h、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48h均能阻断miR-21与Ras之间的正反馈,抑制Ras/Raf信号通路,促进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细胞凋亡,缩小病灶,抑制疾病发展。总体而言,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干预ER与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形成的信号交通网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起治疗作用。

禹小波[5]2016年在《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据文献报道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可以降低患肿瘤的风险,同时对循环系统疾病也有疗效,而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过程与孕卵着床生理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课题通过建立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体外模型来比较两个生物系统的相似性,通过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的调节作用,建立避孕药物用于预防肿瘤肿瘤转移的药理机制基础。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对比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相似性;通过MTT实验方法分析比较避孕药对两个生物系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相似性;通过划痕实验分析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避孕药对肿瘤细胞及孕卵迁移的影响;通过粘附实验分析比较避孕药对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基质粘附,孕卵着床,孕卵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qRT-PCR、Western Blot分析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及避孕药对两个系统细胞粘附分子、MMPs、TIMPs调节作用。结果: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孕卵着床两个系统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具有相似性。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均高表达integrinβ1,α3,α5,α6,ICAM-1,乳腺癌细胞与孕卵均高表达 CD47,EpCAM,E-cadherin,integrinβ1,α5,α6,sLex。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的调节作用也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其联合作用促进孕卵着床,同时促进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通过升高孕卵integrinα5β1与MMPs的表达量而促进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同时也通过升高乳腺癌细胞integrinα5β1与MMPs表达量而促进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避孕药物米非司酮、美她司酮抑制了孕卵着床,同时抑制了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通过抑制孕卵sLex,MMPs表达而抑制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同时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sLex与MMPs表达而抑制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孕卵着床、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生物系统在粘附分子的表达上有诸多相似,同时生理浓度的雌二醇与孕酮的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粘附、侵袭以及迁移的调节作用亦有诸多共同点。传统紧急避孕药物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在低浓度抑制着床的同时,亦可抑制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以及侵袭作用,最终可以通过避孕药解决肿瘤患者手术后肿瘤的转移问题。

益敏辉[6]2017年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围绝经期功血”)是妇科常见病,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20%的围绝经期妇女可出现无排卵型功血。过去临床对围绝经期功血的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孕激素内膜脱落法、合成孕激素内膜萎缩法和应用抗纤溶止血药等,但均存在用药时间长,服药量大,副反应多等问题。米非司酮(Mifeprielone)是一种抗孕酮的药物,可与孕酮受体结合,竞争性的抑制孕激素发挥作用,另外,米非司酮还可抑制排卵、溶解黄体并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和功能,可增加子宫肌细胞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终止早孕、辅助引产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外有每日服用米非司酮连续3~6个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报道,但长期服药依从性差、造成闭经等问题常使患者无法接受。因此寻找一种服药简便、患者易掌握、依从性好,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妇科临床内分泌治疗研究的重点。在前期工作中,我们采用米非司酮五日叁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即诊刮后第3日开始服用米非司酮10mg/d,服药5d,并在以后的月经来潮首日再同法口服米非司酮5日,连续叁个周期,共服药20片。结果表明疗效显着优于连续服药90日,并能帮助患者建立较为稳定的月经周期和经期。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如对短周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可以建立正常月经周期的机理尚不清楚,多大剂量的米非司酮,作用多长时间可以通过影响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促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使子宫内膜同步萎缩、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对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观察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的作用,深入探索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机制尤为重要,这也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对米非司酮药理作用的不断了解,目前认为其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机制主要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米非司酮的抗孕酮作用降低了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DNA合成的水平,从而降低子宫内膜局部合成雌激素水平。此外,米非司酮还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雌激素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抑制雌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的增生,有丝分裂和分泌活性,可降低子宫内膜的厚度和湿重。(2)在雌激素存在情况下,米非司酮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作用于垂体,抑制GnRH诱导的LH和FSH的分泌。此外,米非司酮也可以促进卵巢抑制素的分泌,从而抑制FSH分泌,影响卵泡的发育,并减少雌激素受体ESR和孕酮受体PGR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这些作用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3)对雌激素和孕酮受体的影响和诱导凋亡。研究表明,米非司酮能在不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直接影响子宫内膜,降低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阻断子宫内膜对雌激素和孕激素性反应,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4)直接影响子宫内膜血管的生成,米非司酮能使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萎缩变薄。这些均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本研究参考既往文献研究结果,提出假说:米非司酮通过影响雌、孕激素受体,阻断子宫内膜细胞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性,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并抑制子宫内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相关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达到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从而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目的。其中,Ang-1是目前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因子之一,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而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并强烈刺激血管新生,并有调节激素分泌等功能。有关bFGF在围绝经期功血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鲜见,其在米非司酮作用下的人子宫内膜内皮细胞中如何变化,亦未见相关报道。此外,本研究还将从体外细胞学实验中观察米非司酮不同剂量、时间作用下的子宫内膜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系统性观察米非司酮在不同剂量、作用时间下对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的体外研究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研究将通过观察不同剂量和作用时间暴露下的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促凋亡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寻找围绝经期功血更加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等子宫内膜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1、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作用于人子宫内膜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在处理不同时间后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2、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作用于人子宫内膜细胞后,显微镜下观察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形态的影响。3、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经Annexin V~+/PI~-双染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4、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中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5、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中坏死途径蛋白p-MLKL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中坏死性凋亡途径因子RIPK3的表达影响。6、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SR1和孕酮受体PGR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7、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分别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24h、48h和72h后,MTT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处理可抑制人子宫内膜细胞的活性,且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的毒性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24h、48h和72h后的IC50分别为18μg/ml,15μg/ml,12μg/ml。2、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发现米非司酮处理过的细胞结构明显受损,表现为细胞膜边界不清晰、核染色质致密、细胞体积变小变圆、部分细胞出现破裂等,提示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且子宫内膜细胞的数量明显较未处理时减少。3、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可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且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增大。4、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处理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中促凋亡相关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5、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后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中坏死途径蛋白p-MLKL的表达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的检测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处理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中坏死性凋亡途径因子RIPK3的表达亦明显上调。6、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检测结果显示,5、15、20ug/ml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后,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ESR1的含量明显下降,而5、10、15、20ug/ml的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后细胞内的孕酮受体PGR的含量均明显下降。7、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细胞后,细胞内Ang-1和bFGF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结论:1、米非司酮可影响人子宫内膜细胞的细胞形态并抑制人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米非司酮可通过上调促凋亡相关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的表达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3、米非司酮可通过上调坏死途径蛋白p-MLKL、坏死性凋亡因子RIPK3的表达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坏死而发挥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4、米非司酮可能通过下调雌激素受体ESR1和孕酮受体PGR的表达在人子宫内膜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5、米非司酮可以通过下调Ang-1和bFGF的表达,抑制人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可能在抑制子宫出血中发挥作用。本研究观察了米非司酮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作用的情况下对人子宫内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发现米非司酮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的表达而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并通过上调坏死途径蛋白p-MLKL、坏死性凋亡因子RIPK3的表达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坏死进而抑制细胞生长。米非司酮还可通过下调雌激素受体ESR1和孕酮受体PGR的表达在人子宫内膜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调Ang-1与bFGF的表达,抑制人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本研究为制定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中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关永格[7]2011年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采集、归纳、整理,以分析和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有利于从中医学角度深入研究探讨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及常见症状,以期指导临床,提高疗效,为中医辨证论治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临床依据。2.建立化瘀止痛方指纹图谱,拟定其指纹特征图谱指标成分群,为药效筛选奠定基础。3.原代培养及鉴定子宫腺肌病细胞,为后期中药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理想实验模型。4.探讨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主要化学成分对子宫腺肌病细胞凋亡及前列腺素系列(PGF2α、PGE2)、雌激素受体α亚型(ERαmRNA)、缩宫素受体(OT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其具体有效部位,为药物筛选、精简处方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2001年1月-2011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及2010年1月-2011年2月妇科门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通过其一般情况及四诊资料,分析归纳其发病年龄、中医证型分布、常见症状痛经、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和不孕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2.采用HPLC法测定化瘀止痛方的指纹图谱,采用S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nm,常规流速1.0 mL/min,柱温为35℃。采用GC-MS法测定化瘀止痛方的特征图谱,气相色谱条件(GC):采用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载气为氦气,流速1.0mL/min,质谱条件(MS):EI源(70ev),双灯丝;质量范围m/z 40-40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0.5秒。3.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人子宫腺肌病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鉴定。4.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RT-PCR、酶联免疫法等技术检测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主要化学成分对子宫腺肌病细胞凋亡率及PGF2a、PGE2、ERαmRNA、OTR mRNA表达的调控,并以米非司酮(RU486)作为对照组。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病人294例,所有纳入病人中高发年龄段在31-50岁占86.06%,其证型排在第一位的是气滞血瘀型(占44.56%),其次为肾虚血瘀型(占20.75%),第叁位是气虚血瘀型(占17.01%);其痛经发生率为73.5%,月经过多占55.8%,而经期延长发生率为11.9%,合并不孕的病例为10.5%。31岁以上子宫腺肌病患者易出现气滞血瘀证候和热灼血瘀证,而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证证均多见于41岁以上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月经过多多出现在气滞血瘀证中,其次为肾虚血瘀证;而经期延长多见肾虚血瘀证中,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 HPLC指纹图谱:根据10批样品测定结果,共标示出10个共有峰,白芍与化瘀止痛方指纹图谱有2个峰重迭:峰3及峰5,甘草与化瘀止痛方指纹图谱有2个峰重迭:峰7及峰10。经对照品、单味药对照以及参考文献资料,进行了定位归属,鉴定了4个共有峰,其中峰5为芍药苷,峰6为阿魏酸,峰7为甘草苷与延胡索乙素重迭,而芍药苷的相对峰面积最大,其次为甘草苷。3.本次研究采用GC-MS建立了化瘀止痛方挥发油的特征图谱,共计107个特征峰。根据所得到的质谱信息、相对保留时间,经计算机用标准质谱库(NIST和WILEY谱库)检索与标准图谱对照分析鉴定了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26个峰,而峰53莪术酮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峰12δ-榄香烯,峰61斯巴醇为第叁,峰36为大根香叶烯为第四,峰76藁本内酯为第五。4.成功培养了6例子宫腺肌病细胞并均经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证实,第1代与第8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5.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U486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全方组、芍药甘草汤组、余方组、挥发油组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甘草汤组、余方组、挥发油组差异呈浓度依赖关系(P<0.05),而全方高低浓度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全方高低浓度组相比,挥发油高浓度组的凋亡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发现全方组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明显高于RU486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全方、芍药甘草汤及其拆方、各化学成分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凋亡率均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组相比,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芍药汤高低浓度组、甘草高低浓度组、芍药苷高浓度组、甘草苷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相比,芍药高低浓度组、芍药苷高低浓度组、甘草苷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组间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相比,芍药高低浓度组、甘草低浓度组、芍药苷高浓度组、甘草苷高低浓度组间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PGE2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U486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组、芍药甘草汤组、挥发油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方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挥发油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挥发油高浓度组与余方组间相比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芍药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实验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高低浓度组相比,甘草苷高低浓度组、RU486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细胞上清中PGE: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相比,甘草苷高低浓度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药实验组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U486组细胞上清中PGF2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F2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余方高低浓度组、挥发油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F2。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浓度依赖关系(P<0.05);与全方高低浓度组相比,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余方高低浓度组、挥发油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F2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余方高低浓度组、挥发油高低浓度组间两两相比较,芍药甘草汤贡献值最大,挥发油次之,余方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F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及其拆方高低浓度组、主要化学成分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PGF2。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浓度依赖关系(P<0.05);与全方高低浓度组相比,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及其拆方、主要化学成分组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PGF2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芍药甘草汤对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PGF2a含量影响最大(P<0.05),其次为芍药组,第叁为芍药苷组。8.对缩宫素受体(OTR mRNA)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U486组子宫腺肌病细胞OTR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余方高浓度组及挥发油高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余方低浓度组、挥发油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OTR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方高低浓度组与RU486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高低浓度组相比,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的OTR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苷甘草苷高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实验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组相比,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芍药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芍药苷甘草苷高低浓度相比,其他各组中药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OTR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对雌激素受体α亚型(ERαmRNA)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U486组子宫腺肌病细胞ERα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细胞的ERα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U486组相比,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与阳性对照RU486组比较,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高浓度组相比,余方高浓度组、挥发油高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的ERα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方高低浓度组、芍药甘草汤高低浓度组、芍药高低浓度组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组、芍药苷、甘草苷、芍药苷甘草苷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高浓度组相比,甘草苷低浓度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子宫腺肌病细胞的ERα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与甘草低浓度组、甘草苷低浓度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细胞ERα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中药实验组与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细胞ERα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腺肌病证型与年龄、主症的具有相关性,气滞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痛经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症状,而痛经亦多见于气滞血瘀证中,因此,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诊治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2.化瘀止痛方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提示芍药苷、甘草苷为化瘀止痛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化瘀止痛方汤剂后续药理研究的有效部位选择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3.化瘀止痛方的GC-MS特征图谱结果提示化瘀止痛方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没药、叁七、广木香、当归、香附、甘草,为化瘀止痛方挥发油的后续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4.胶原酶消化法培养的子宫腺肌病细胞性能稳定,后续研究主要选择3-6代作为药物干预模型,细胞传代后4-5天加药物干预,选择24h作为药效学作用的检测时间。5.化瘀止痛方能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是其各配伍组分所含化学成分的多靶点综合作用的效果,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如下:①通过诱导子宫腺肌病细胞的凋亡而使其自然缩小或消退,其中挥发油成分、芍药单味药贡献值较大,芍药苷为芍药的有效成分。②降调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分泌PGE2、PGF2a,减弱子宫收缩强度,从而缓解痛经的发生。其中芍药甘草汤、挥发油可能是化瘀止痛方降调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的有效组分,而芍药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可能为芍药甘草汤降调子宫腺肌病细胞上清中PGE2含量的有效组分。在化瘀止痛方对子宫腺肌病细胞PGF2a分泌影响方面,化瘀止痛方全方优于拆方及主要化学成分组药物,其中芍药甘草汤贡献值最大,挥发油次之,而芍药甘草汤起作用可能与芍药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芍药苷有关。③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OTR mRNA表达,直接降低了OT与OTR的结合率,减缓了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强度,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经症状,其中余方组、挥发油组、芍药苷甘草苷贡献值较大。④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RαmRNA表达,而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大小与靶细胞内ER高低有关,当ERαmRNA表达降低时,E2与ER结合率降低,E2生物学效应降低,减少或阻断了异位病灶在肌层中的发生发展,雌激素对子宫蠕动的调节作用减缓,子宫收缩性减弱,痛经症状减轻或消失,芍药的贡献较大。

丁明霞[8]2007年在《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核因子kB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体外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及NF-k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应用酶消化法,分离、传代培养卵巢子宫内膜囊肿异位子宫内膜。2.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鉴定: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进行细胞鉴定。3.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生长的检测: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4.NF-kB的表达:应用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检测NF-kB蛋白的表达。结果:1.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传代成功。2.MTT检测表明,米非司酮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控制异位子宫内膜问质细胞的体外增殖。3.NF-kB的表达,米非司酮可以抑制NF-kB蛋白的表达,对照组>米非司酮Ⅰ组,米非司酮Ⅰ组>米非司酮Ⅱ组,各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传代成功,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作为体外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模型。2.米非司酮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控制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增殖,其作用于降调NF-kB的表达有关。

刘文苓[9]2003年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及肌瘤内消制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该病属于良性肿瘤,其恶变率不到0.2-0.3%,但多数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子宫不正常出血、继发贫血、盆腔压迫症状和疼痛及生殖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健康。因此加强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出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独特优势。本课题在肖承悰教授既往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体子宫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及其他相关蛋白表达,来探讨子宫肌瘤发病的内在病理生理机制;以雌、孕激素负荷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模型,深入研究子宫平滑肌瘤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改变,进一步揭示子宫肌瘤的发病机理;利用动物模型及其相关手段,研究中药组方肌瘤内消制剂对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肌瘤内消制剂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希望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提供较为详尽的实验及理论依据。1人体子宫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及其他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病理图像分析等方法分别检测了人体子宫肌瘤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的平滑肌组织中ER、PR、PCNA、bcl-2和EGFR的蛋白以及ER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肌瘤组织中ERmRNA及其ER蛋白阳性信号的强度及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说明肌瘤组织局部存在着高雌激素状态。同样,肌瘤组织中PR蛋白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密度显着高于正常平滑肌组织,表明孕激素在肌瘤局部的高水平也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实验结果还显示,正常人子宫平滑肌组织PCNA阳性细胞较少,呈散在分布,而子宫肌瘤组织PCNA阳性细胞呈簇状分布,且呈强阳性表达,其增殖指数显着高于正常平滑肌组织,说明肌瘤组织中的细胞呈过度增殖状态。而对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研究发现,子宫肌瘤组织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阳性信号呈较强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肌瘤组织bcl-2蛋白阳性信号的面密度、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值都显着高于正常肌组织。肌瘤中的bcl-2蛋白过表达表明其可能通过阻止或延缓细胞的调亡参与了肌瘤细胞的生长。以上两方面的结果提示,在子宫肌瘤的发生过程中,既存在细胞的过度异常增殖,又涉及正常细胞凋亡程序抑制,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子宫肌瘤的生长。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含量的测定结果提示,与周围正常的平滑肌组织比较,子宫肌瘤组织EGFR阳性信号显着增强,呈棕黄色颗粒弥漫于平滑肌细胞浆中,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肌瘤组织EGFR蛋白阳性信号的面密度、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值均较正常平滑肌组织显着升高。据此可推测在局部组织内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促进细增殖和分化的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肌瘤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2动物实验研究2.1雌、孕激素负荷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模型本研究采用雌、孕激素负荷法成功而稳定地建立了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动物模型。以SD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每周一、叁、五日臀部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mg/天,共20周。从第十四周起每周肌肉注射黄体酮一次0.5mg/天,共7周。子宫大体各项指标及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子宫重量增,宫颈及宫体的直径均明显增大,子宫平滑肌层病理组织学改变为出现多发性、局灶性的病变,肌层增厚,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细胞增大,有双核并偶见核分裂相出现,且伴有结缔组织增多,表明局部平滑肌增殖活跃,和临床子宫肌瘤病理组织学很相似。2.2肌瘤内消制剂对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治疗作用研究本实验在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肌瘤内消制剂对病变大鼠子宫大体指标、子宫平滑肌层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肌瘤内消制剂可明显减轻雌、孕激素负荷大鼠子宫重量,减小子宫系数,缩小宫颈和宫体处最大直径,降低子宫平滑肌层厚度。病理组织学研究显示,肌瘤内消制剂能有效地治疗雌、孕激素负荷大鼠的子宫肌瘤样病变,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逆转子宫平滑肌的局灶性增生。2.3 肌瘤内消制剂对大鼠实验性子宫肌瘤模型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肌瘤内消制剂对实验性子宫肌瘤大鼠外周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中药肌瘤内消制剂能有效抑制大鼠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与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在降低雌、孕激素上作用相似。 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ER、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Rm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子宫平滑肌ER、ERmRNA及PR阳性细胞均呈弱阳性、散在分布;模型组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肌瘤内消制剂3个剂量组及米非司酮组大鼠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这进一步说明表明肌瘤局部ER、PR的含量增高是其局部高性激素水平和细胞增殖的主要原因,调节血中雌、孕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ER、PR的表达,可能是肌瘤内消制剂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增殖,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

佚名[10]2001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第36卷(2001年)论文主题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下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A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下生殖道炎一例 (王世友 ,王秀欣 ,王蒙 ) (8) :5 0 2 5 0 2癌 卵巢上皮性癌脑转移一例 (黄啸 ,蔡树模 ,顾雅佳 ) (5 ) :2 70 2 70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化学药物治

参考文献:

[1].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肿瘤机理的体外研究[D]. 姚爱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2]. 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及其干预肿瘤转移过程的药理学研究[D]. 王继闯. 福州大学. 2015

[3]. 米非司酮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促凋亡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崔芳芳. 河南大学. 2012

[4]. 子宫腺肌病ER及miR-21介导的Ras/Raf通路作用机制及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其的干预[D]. 曾玉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5]. 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D]. 禹小波. 福州大学. 2016

[6]. 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 益敏辉. 第二军医大学. 2017

[7]. 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的干预机制研究[D]. 关永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8]. 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核因子kB表达的影响[D]. 丁明霞. 山东大学. 2007

[9].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及肌瘤内消制剂作用的实验研究[D]. 刘文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10]. 中华妇产科杂志第36卷(2001年)论文主题索引[J]. 佚名.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标签:;  ;  ;  ;  ;  ;  ;  ;  ;  ;  ;  ;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肿瘤机理的体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