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

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

王筱霞[1]2003年在《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本文对两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叁个部分。 引言部分从对我国初中语文和英语教学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论题,并且交代将两者进行比较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的相同之处。语文活动课和英语活动课都是活动课程的分支,因此必然有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基本特征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初中语文活动课和英语活动课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相同,并且都具有自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都普遍采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这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初中语文活动课和英语活动课的不同之处。初中语文活动课和英语活动课是两种不同语言的学习科目,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是活动内容的选择不同,其次是技能训练的重点不同,最后两者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第叁部分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初中语文活动课可以向英语活动课学习借鉴的地方。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虽然这两种活动课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能厚此薄彼。但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向外语教学借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方面,语音教学和测试评价方面,初中语文活动课都可以借鉴英语活动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结语部分指出初中语文活动课向英语活动课学习借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李洪梅[2]2006年在《初中英语活动课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呼唤大量高素质的交际型人才,人才的涌现靠教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地区仍存在重读写、轻交际的现象。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学中忽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性发挥;其次是缺乏必要的教学保障机制和资源,导致交际教学难以实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用时多、效果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探索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建构一种促进学生交际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本文针对英语教学的现状及英语活动课的特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创设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给学生提供一种探究、互动的活动方式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巩固、扩大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在活动中学会用英语交际,而不仅仅是一些英语知识的堆砌。该模式的程序如下:(1)激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一种原始驱动力,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学生一旦形成了就会对英语学习有强烈的和稳定的兴趣,将会成为学习英语的最直接、最持久的动力。在兴趣基础上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探究: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参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沟通、理解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3)互动:是在一定情境的活

赵剑宏[3]2013年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佚名[4]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指出[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赵红芳[5]2007年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叁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每一所中小学都面临着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紧迫任务。语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的协调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要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独立发展和与人合作,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开发和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力图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在对保定市区初中校长、语文教师、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个明晰的思路及切实可行的策略。本文的内容涉及对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界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分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的介绍;对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阐述;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以及对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及建议。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学校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而大部分学校虽也提及语文校本课程,但活动名不符实,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任重道远。

谢玉荣[6]2001年在《语文活动课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课程”作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世界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活动课程”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每种背景下的“活动课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渊源。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到近代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学者,他们所倡导的尊重儿童个性的“活动教学”思想不断发展,不断促进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后来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以杜威为代表提出了“活动课程”思想,掀起了“进步教育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教育者,推动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 但我国九十年代的新型“活动课程”不同于杜威及其追随者的一味与学科课程对立的“活动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设置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和学科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以便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依据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理论设计的“活动课”与“学科”的结合构成了学科类活动课。随着对我国新型“活动课程”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新型的中学“学科类活动课”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语文学科是中学各学科的基础,它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不应滞后。尤其是在目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将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并将有效地改造语文的课堂教学,使其更加符合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客观规律。 本论文在汇总有关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语文活动课的概念、地位、性质、目的、原则、任务与特征等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介绍了国外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情况和某些经验,探讨了国内语文活动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并点评了几种较为成功的语文活动课个案。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活动课提供一定的参考。

易斌[7]2010年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来展开的。对教育而言,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听不懂、说不出,不能熟练地阅读英文原着的现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外语教学现状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等,从微观上看有教学管理因素、教师因素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是课程自身,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因此,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研究对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文献分析、逻辑论证等方法,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课程体系评析、成就不足及启示叁个维度展开分析,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史分为恢复(1978~1984)、发展(1985~1991)、调整(1992~2000)和新一轮课程改革(1999~2008)四个阶段,以“改革开放——实施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论文主线,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进行总结和反思,力求通过回顾过去、关注现实与前瞻未来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寻求有效的方法与策略。除引论和结语外,论文共设五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缘起、现状、方法及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对英语课程变革的历史分期进行了说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迎来了恢复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确立了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更新了教材,并使英语教育的差异性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十年内乱”对英语教育的摧残,导致了师资奇缺,教学观念落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传授,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的大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大纲的研制日益科学、开放,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得到了正确的处理。但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句型操练,学生学习负担过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此,必须调整课程与教学计划,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此阶段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英语教材编制也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可喜局面。但囿于“应试教育”的强势地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英语教学仍旧过分强调接受学习。2001年,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前面四章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总结和反思,论文第五章对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趋势进行了展望。论文结语对改革开放30年英语课程变革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旨在倡导广大英语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变革,并努力承担好课程改革推动者的角色,为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做出贡献。

王海军[8]2006年在《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文中提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的重要时期。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建设,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时代需要。语文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课,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必需的。笔者调查发现,当前许多中学语文活动课的现状令人担忧,此课程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许多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程,已开设的语文活动课又多流于形式。本文探讨对语文活动课功能的认识,剖析语文活动课欠缺现状的原因,详细阐述了开设语文活动课中应把握的特点、途径与方法,展望了语文活动课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灵活多样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课策略。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D]. 王筱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初中英语活动课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D]. 李洪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3].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5].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 赵红芳. 河北大学. 2007

[6]. 语文活动课研究[D]. 谢玉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7].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D]. 易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8].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D]. 王海军.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初中语文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