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生物反应器论文_许美兰,李元高,叶茜,叶胜,戴思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生物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微重力,双向,桨叶,培养液,热管,细胞。

旋转生物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许美兰,李元高,叶茜,叶胜,戴思浩[1](2018)在《厌氧旋转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厌氧旋转膜生物反应器(AnRMBR)处理畜禽养殖废水(以养猪废水为代表),考察了其除污效果及膜过滤性能。在容积负荷为5. 68 kgCOD/(m~3·d)条件下,AnRMBR系统对养猪废水的COD平均去除率为94. 7%,平均容积产气率为1. 4 m~3/(m~3·d)。当膜通量为25. 0 L/(m~2·h)时,膜过滤阻力可控制在3. 3×10~(12)m~(-1)以下。可见,AnRMBR系统对养猪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且膜过滤性能较优。同时,在AnRMBR系统运行的中后期,污泥浓度上升,颗粒粒径减小,对膜过滤性能造成潜在威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膜通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23期)

马剑锋,朱雷,许颖,艾力江·努尔拉,夏俊林[2](2017)在《温度对厌氧流化床旋转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厌氧流化床旋转膜生物反应器(AFRMBR)中试装置,考察温度对其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反应器运行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出水COD保持在50 mg/L左右,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温度变化对整体COD去除率无明显影响。温度在30℃以上时,产气量达到0.2 L/g,温度降低,产气量随之减少至0.04 L/g。膜污染过程表现出显着的叁阶段污染模式。温度对污泥混合液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影响较大,温度降低,SMP含量升高。主要产甲烷微生物,如甲烷鬃毛菌属和甲烷杆菌属在温度30℃以上时相对丰度较高,产气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郭林伟[3](2015)在《叁维旋转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其流体剪切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微重力研究只能在空间站、失重飞机、落塔等空间设备上进行,但均难以避免模拟时间短,成本高的代价。旋转式反应器模拟微重力效应原理与空间失重效应类似,因此被国际上微重力实验室所采用,甚至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等领域专家学者运用该设备来观察微生物、动植物体的微重力应激反应。现有的旋转式生物反应器都面临实现培养液供给和控制流动剪切力之间矛盾问题,培养液供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剪切力作用,剪切力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长。本课题来源于福建省农科院生态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2010AA74304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01101)。以叁维旋转生物反应器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培养液供给和流动剪切力这2个基点出发,研制一种能够模拟植物微重力效应叁维旋转反应器,本文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运用功能分析法对叁维旋转反应器进行功能元分解和形态学矩阵重组设计,得出多种解法并选取最优解;2)测量304不锈钢内壁实验组与对照组2种条件下栽培盘的光照强度,验证304不锈钢内壁能否满足植物光源需求,此外,运用ANSYS对旋转轴进行结构分析;3)应用FLUENT软件对二维、叁维旋转生物反应器栽培盘流体分析,比较二维、叁维旋转生物反应器水培植物的剪切力整体水平对比,结果表明,叁维旋转反应器较小的剪切力水平更适合栽培植物,研究离轴位置与流体剪切力关系,得出结论,离轴距离越近,剪切力峰值越小。样机完成后应用于多种植物体(红萍、苋菜)进行旋转培育实验,实验结论表明:说明叁维旋转生物反应器对红萍根系生长有着显着影响;此外,苋菜株高实验结果表明,栽培位置X轴为基准旋转轴,离轴距离越小,幼苗的株高在同等培育条件下略高与对照,这种方式宏观上亦验证了FLUENT流体分析的剪切力理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潘康明,周焕城,张志,高毅,徐小平[4](2013)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共培养CL-1肝细胞与人肝星形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CL-1肝细胞跟人肝星形细胞(HSC)的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来提高CL-1肝细胞的活力与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为两组:CL-1肝细胞微载体微重力单培养组和CL-1肝细胞、HSC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计数、MTT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两组肝细胞的形态、细胞活力差异,并通过、培养上清中ALT、白蛋白浓度等功能指标测定,比较两组肝细胞活力和功能差异。结果共培养组较单培养组细胞生长迅速,细胞从24 h贴壁后开始增长,到第5天进入高峰。共培养组1~7 d的肝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单培养组的细胞密度(P<0.05)。两组肝细胞ALT、白蛋白从第1天开始不断分泌增加,第5天达到峰值,第6、7天有所下降。ALT功能比较,共培养组明显低于单培养组(P<0.05)。白蛋白功能比较,共培养组明显高于单培养组(P<0.05)。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MTT均提示共培养组肝细胞形态、活力优于单培养组。结论人肝细胞、HSC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研究有利于维持及增强旋转生物反应器的肝细胞活力及功能,对人工肝的培养模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文捷,张亮,赵春明,张威[5](2013)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内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RCCS)对髓核细胞功能表达和组织工程髓核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体外扩增培养的兔髓核细胞接种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治疗组在RCCS内培养,对照组静态培养。培养4周后取出细胞与支架复合物,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RCCS下构建的组织工程髓核的厚度、大小及组织弹性好于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15.0±4.6比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式生物反应器能促进髓核细胞增加Ⅱ型胶原的分泌,有利于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髓核。(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3年14期)

潘康明[6](2013)在《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脏是机体最重要的生命器官之一,其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生理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为氧化解毒,储存糖原,代谢胆固醇,合成分泌型蛋白和某些激素以及分泌胆汁等[1]。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其病死率达到60%-90%[2]。目前治疗肝衰竭方法有:1.内科治疗。2.人工肝治疗。3.肝脏移植治疗[3]。迄今为止,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原位的肝移植[4](Liver transplantation, LT)。但由于供体缺乏,患者病情危重,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等待合适肝源,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以体外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人工肝等治疗手段的出现有望像人工肾一样作为肝功能肝脏移植手术的过渡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使其能安全过渡到肝脏移植手术[5]。生物反应器是整个生物人工肝的核心部分,其性能将直接关系到生物人工肝的支持效果。通常来说,一个理想的生物反应器应该满足以下的几点:1、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肝细胞生长以及代谢;2、使得血液(或者血浆)和肝细胞之间有充分的双向物质及气体交换;3、防止肝脏细胞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损伤以保证血液(或者血浆)及肝细胞之间的高通量的物质交换;4、能够培养足够的细胞符合医疗的需要;5、反应器中的无效空间应该达到最小化[6,7]。如何设计最佳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实现体外肝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培养过程中肝细胞功能与活率的有效维持,同时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仍是目前生物人工肝发展的核心问题。经过20余年发展,目前国内外在生物反应器的结构上,至今为止可以分为以下5大类:1、单层培养/平板式的生物反应器;2、中空纤维型的生物反应器;3、灌流床式/支架型生物反应器;4、包被悬浮生物反应器;5、其它的综合型反应器[8-12]。但是,现有的生物反应器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生物反应器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1、无法模仿肝内的环境,维持肝细胞的3D结构。2、无法充分进行细胞的氧供及营养供给。3、无法在体外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理想的人工肝细胞量为正常肝脏细胞量的1/5-1/10,即1-2×1010[13]),同时维持细胞的功能[14-16]。RCCS系统是由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研制的,目前主要应用到组织及细胞培养领域,它是一种通过调整充满培养液的容器的旋转速度来抵消其内细胞的沉降率,从而实现模拟叁维微重力环境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在这一体系中,细胞处于失重状态,使细胞更好更稳固底贴壁于微载体上,促进细胞聚集、叁维生长。同时其还具有低剪切力,低湍流,能充分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交换等特点[17,18]。这种悬浮培养技术为多种细胞和组织块的生长和代谢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组织培养,并保持所培养细胞的组织分化特异性。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应用到脂肪干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肝细胞、干细胞、神经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叁维培养研究中[19]。张钰鹏[20]、江青艳[21]等利用大鼠原代肝细胞,采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进行模拟微重力培养。模拟微重力培养中肝细胞贴附微载体并出现叁维结构,发展为独特的肝细胞、微载体聚球体。姚新宇[22]对肝干细胞模拟微重力下叁维培养。证明模拟微重力环境能促进肝干细胞呈叁维立体结构生长,有利于细胞快速增殖并维持细胞活性和表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微重力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可行性,本课题组引进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Administration简称NASA)设计的500ml体积的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Rotary Culture MWTM,简称RCMW)[23],但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表明[24,25],美国航空航天局生产的RCMW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1.水平方向的力无法平衡;2.物质交换受到巨大限制,效率低下;3.系统中没有气体有效供应和交换,完全不能满足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需求。本实验前期[25]通过对美国NASA公司RCMW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内芯及循环模式的优化改进的基础上,加设了外置氧合器,成功研制了第一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系统,实现了有效的营养物质、氧气及代谢产物双向物质传输,最大可能减小了反应器内的培养死腔,为肝细胞提供低剪切力模拟微重力的良好生长和代谢环境,有效促进并维持体外培养人肝C3A细胞的功能;并可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能基本满足理想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各项要求,为新型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其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问题:1.系统水平方向压力不平衡,由于各个泵精密度及管道变形性差异,造成反应器进出液体有差异,导致反应罐内压力不平衡,罐子内液体进入液体过多,出来液体过少,罐子内压力过大,反应器盖子被顶开,难以运行。2.循环模式的问题,使用新的流向控制系统后,由于只有一个泵,因此泵的位置非常的关键。如果将泵放前面,由于反应罐内阻力的作用,导致流出反应罐液体减少,少于进反应罐液体,液体进出不平衡,导致系统反应罐内压力过大,反应罐停止转动,系统停止运行。3.系统氧合器F6透析柱产生气体太多,管路气体影响系统运转,每隔3小时要排气一次,操作过于麻烦,同时反复打开孵箱排气,不利于反应器的内环境稳定。4.管路设计太复杂,不方便操作。气泡过滤器、双向管路太多、太长,太复杂,难以进行操作。为此,本课题拟通过对RCMW生物反应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出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式微重力生物反应器,为新一代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方向与思路。研究目的:通过对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出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式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研究方法:在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通过动力系统及供气系统优化构建,形成由细胞培养罐、培养液池、动力控制系统(蠕动泵、换向槽)、供气系统组成的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系统。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第二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中,持续微载体叁维培养7天,并通过MTT染色、细胞计数、培养上清中ALT、AST、白蛋白、尿素浓度等指标测定,比较两组肝细胞活力、数量和功能差异。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平a=0.05.研究结果:美国NASA公司商品化RCMW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存在微载体/细胞堵塞,双向物质交换效率低下及出现培养死腔等缺点。而改进后的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中双向物质交换效率明显提高,但其存在四大问题:1.系统压力不平衡,由于各个泵精密度差异,形成水平方向压力不平衡。2.泵位置问题。3.系统氧合器F6透析柱产生气体太多,管路气体影响系统运转,每隔3小时要排气一次。4.管路设计太复杂,不方便操作。重新改进的第二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充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及MTT细胞活力染色结果可见,第二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人肝C3A细胞(C3A)的数量与活力均明显优于RCMW生物反应器组。电镜结果显示: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中,载体上细胞较少,而第二代双向反应器培养组中,载体上的肝细胞相互紧密连接,组成的肝脏样组织。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两组人肝C3A细胞密度均为先升高后逐渐下降,分别于第5天达肝细胞密度峰值。且第二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人肝C3A细胞密度于第1至7天均明显高于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功能结果显示,两组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均为先升高后逐渐下降,分别于第5天达峰值,且第二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上清白蛋白、尿素浓度于第1至7天均明显高于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第二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中ALT、AST于第1至7天均明显低于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RCMW生物反应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成功设计出了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式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可有效解决RCMW生物反应器中存在的各种设计缺点,大大提高体外培养人肝C3A细胞的密度、活力及功能,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第一代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成功设计出了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式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可有效解决RCMW生物反应器中存在的各种设计缺点,大大提高体外培养人肝细胞的密度、活率及功能,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3-31)

邢红艳,刘彦普,周密,王艳,胡翰青[7](2013)在《应用微重力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对小鼠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促进干细胞扩增的方法。方法:从小鼠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ADSCs),并对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鉴定后,利用活细胞观察法、Dil免疫荧光标记法、扫描电镜法观察微重力旋转叁维培养系统对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与平面二维培养作对比,血小板计数法记录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两组的细胞倍增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微重力旋转叁维培养系统较传统平面二维培养系统,脂肪干细胞增殖更明显,生长速度更快。结论:模拟微重力旋转叁维培养系统更有利于脂肪干细胞的增殖生长,为后期利用脂肪干细胞修复受损涎腺提供一种更快捷有效的扩增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3年08期)

蒋涛[8](2012)在《新型旋转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是将膜过滤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一项高效技术,而膜污染却成为其在市场化推广与应用中的一个主要制约瓶颈。研究证明,提高MBR中膜表面剪切速率是减缓膜污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利用运动膜组件在膜表面产生高剪切速率的运动剪切动态过滤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动态过滤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特性,以及由膜组件运动引起的水力学状态变化对膜污染的影响机理还有待研究。本论文以两种新型动态过滤膜生物反应器——旋转管式/平板式膜生物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旋转管式MBR的氧气传质等基本性能,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PLS)构建了旋转管式MBR的膜污染模型,并利用粒子成像测速系统(PIV)探究了旋转平板式MBR中机械力引起的流体力学状态变化对膜污染的作用机理,从而为运动剪切动态过滤MBR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思路,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旋转管式MBR随着膜组件转速的提高,氧传质系数及氧传质效率均呈现指数式增加,同时反应器的微孔曝气装置在氧传质性能方面要优于大孔曝气装置。反应器PIV图像和雷诺数计算证明,随着膜组件转速的提高,反应器内流体扰动加剧。(2)采用转速、曝气量、SS. EPS和污泥平均粒径作为预测变量,使用PLS回归对旋转管式MBR的膜污染速率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稳健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结果显示膜污染速率随转速的提高而减小,并且转速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较为显着,说明反应器中的剪切力加强过滤对减缓膜污染是有效的。另外,5种因素按照对膜污染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SS、EPS.转速、污泥平均粒径及曝气量。(3)旋转平板式MBR中流体速度与膜污染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随着流体速度的增大,膜污染并不一定呈现减缓的趋势;而膜污染受湍流强度的影响显着,具体来说,湍流强度和膜污染速率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由速度波动所引起的湍流对减缓膜污染是有利的。另外,对比旋转平板式MBR与普通MBR的膜污染情况可以发现,当消耗相同能量时,前者的膜污染速率比后者要低,说明旋转平板式MBR有着更出色的过滤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陈芳,张红,王中贤,印彩霞[9](2012)在《旋转热管生物反应器搅拌结构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搅拌结构形式的新型旋转热管生物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建立旋转热管生物反应器的数值模型,将多重参考系法(MRF)与滑移网格法(SM)相结合,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计算反应器内的速度分布,并对作为搅拌结构的热管蒸发段上桨叶的倾斜角度(α)在0°、15°、30°和45°时的搅拌功率和混合时间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搅拌结构中,有热管蒸发段桨叶反应器的轴向形成了3个漩涡区,轴向平均流速相对较高,并且靠近自由液面附近的流速也较大。随着桨叶倾斜角度的增加,反应器液面附近速度减小,搅拌功率减小,混合时间变长。(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车军,田卫群,周焕城,张志,高毅[10](2011)在《灌注式RCCS生物反应器CFD模拟分析微载体旋转对细胞氧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微重力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生物反应器仿真模拟分析微载体旋转对细胞氧供的影响。方法:联立不可压缩牛顿流体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微载体内以及流动空间中氧的传递和反应方程,设置参数并求解;以Gamb it建立RCCS网格模型,并用F luent软件在欧拉多相模式下进行生物反应器数值模拟及流体力学分析。结果:以微载体直径及RCCS旋转速度作为自变量,基于欧拉-欧拉多相模型和氧运输公式成功建立RCCS数值分析模型。微载体直径和旋转速度均影响细胞培养效率,直径200、300、400μm的微载体旋转速度分别为10、12、14 r/m in;旋转1 h后直径600μm的微载体RCCS中间区平均氧浓度增加85%。结论:CFD可以定量模拟分析影响微载体及氧供的相关因素,为优化培养条件提供参数。(本文来源于《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旋转生物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厌氧流化床旋转膜生物反应器(AFRMBR)中试装置,考察温度对其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反应器运行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出水COD保持在50 mg/L左右,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温度变化对整体COD去除率无明显影响。温度在30℃以上时,产气量达到0.2 L/g,温度降低,产气量随之减少至0.04 L/g。膜污染过程表现出显着的叁阶段污染模式。温度对污泥混合液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影响较大,温度降低,SMP含量升高。主要产甲烷微生物,如甲烷鬃毛菌属和甲烷杆菌属在温度30℃以上时相对丰度较高,产气效果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生物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许美兰,李元高,叶茜,叶胜,戴思浩.厌氧旋转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8

[2].马剑锋,朱雷,许颖,艾力江·努尔拉,夏俊林.温度对厌氧流化床旋转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影响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

[3].郭林伟.叁维旋转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其流体剪切力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5

[4].潘康明,周焕城,张志,高毅,徐小平.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共培养CL-1肝细胞与人肝星形细胞[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

[5].张文捷,张亮,赵春明,张威.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内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J].吉林医学.2013

[6].潘康明.第二代新型双向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

[7].邢红艳,刘彦普,周密,王艳,胡翰青.应用微重力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8].蒋涛.新型旋转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

[9].陈芳,张红,王中贤,印彩霞.旋转热管生物反应器搅拌结构的数值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车军,田卫群,周焕城,张志,高毅.灌注式RCCS生物反应器CFD模拟分析微载体旋转对细胞氧供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周期性应力场灌注式培养系统周期性应力场灌注式培养系统周期性应力场灌注式培养系统周期性机械应力场灌注式培养系统与油酸在减压旋转生物反应器自制的旋转生物反应器(1:新鲜培...

标签:;  ;  ;  ;  ;  ;  ;  

旋转生物反应器论文_许美兰,李元高,叶茜,叶胜,戴思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