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背接触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背接触层,Sb2Te3,欧姆接触
背接触层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娇[1](2014)在《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背接触层Sb_2Te_3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被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中,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当今世界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总体来看,制备低成本、高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今后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在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中,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效率高、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和易于产业化等诸多优势而备受关注。在最近叁十年成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要制备出效率较高的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需要解决几项关键技术,背接触层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本文以Sb2Te3作为电池中的背接触层,首先,研究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Sb2Te3薄膜的过程并对其进行表征;其次,研究了其欧姆接触特性;最后,将Sb2Te3背接触层应用到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研究它对整个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以Ni为基底,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其上生长Sb2Te3菜花状阵列薄膜,通过测试电解质溶液的循环伏安特性找到了沉积Sb2Te3菜花状阵列薄膜的最佳沉积电位。同样以Ni为基底,采用相同的制备方法,通过改变溶液中硝酸的摩尔浓度,在其表面制得Sb2Te3纳米麦穗阵列薄膜。研究了Sb2Te3菜花状阵列薄膜的欧姆接触特性,Sb2Te3/Ni的I-V特性曲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呈现出欧姆接触特性。(2)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Sb2Te3菜花状阵列薄膜表面制备CdTe薄膜,厚度约为1.5μm,然后在CdTe薄膜表面用化学水浴沉积法制备CdS薄膜,厚度约为200nm,最后,在CdS薄膜的表面用热蒸发法制备SnO2薄膜。以Ni和SnO2分别为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正负电极,用导电银浆导出引线,得到完整的具有光伏效应的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并对其光电性质进行了研究,电池的短路电流Isc为3.58mA/cm2,开路电压Voc为0.39V,填充因子FF为22.42%,光电转换效率η为0.313%,受测面积为0.5cm2。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无Sb2Te3背接触层的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Isc为1.76mA/cm2,开路电压Voc为0.37V,填充因子FF为22.88%,光电转换效率η为0.149%,受测面积为0.5cm2。通过对比可知,有Sb2Te3背接触层的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很多,说明Sb2Te3是一种较好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背接触材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金硕,武莉莉,冯良桓,曾广根,王文武[2](2013)在《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背接触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dTe太阳电池的新型纳米复合背接触层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复合材料组分配比、成膜方法及热处理工艺的优化,使这种新型材料用于CdTe背接触层后,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均得到显着提高,分别达到838.5mV和70.35%,转换效率达到14.05%。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背接触层材料值得进一步优化。(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夏中秋,李蓉萍[3](2012)在《稀土掺杂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层ZnTe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CdS/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层的制备要求考虑,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和广义梯度近似,计算了未掺杂ZnTe、稀土Y、Gd掺杂ZnTe的能带和电子态密度,得到了不同体系下系统总能和晶格常数.研究表明,稀土Y和Gd掺杂后ZnTe结构的稳定性均提高,掺杂Y使ZnTe与CdTe的晶格匹配更好.计算表明,掺杂可使载流子发生简并,掺Y比掺Gd电子有效质量小,掺Y与掺Gd的载流子浓度数量级相同.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稀土掺杂对ZnTe背接触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钟永强,郑家贵,冯良桓,王文武,贺剑雄[4](2011)在《不同沉积条件下ZnTe与ZnTe:Cu复合背接触层对CdTe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高效的CdTe太阳电池,改善电池的背接触特性是一关键技术。背接触层中掺Cu能够得到性能良好的电池,但Cu在CdTe中进一步扩散,会形成缺陷,造成CdTe太阳电池性能不稳定。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Cu原子在薄膜中的存在状态,进而有效控制Cu的浓度;另一方面,要获得良好的背接触层,必须制备出结构致密的ZnTe与ZnTe:Cu多晶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及沉积速率的变化对ZnTe:Cu薄膜质量及电池性能的影响。在常温下沉积ZnTe后,提高衬底温度沉积ZnTe:Cu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明显,得到了转化效率达10.28%的电池。(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1年02期)
何绪林,张静全,冯良桓,武莉莉,李卫[5](2010)在《石墨浆做背接触层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导纳谱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测试了掺杂石墨浆作背接触层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导纳谱,计算得到电池中存在的影响电池性能的缺陷能级及其俘获截面.掺杂石墨浆作背接触层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中存在叁个缺陷能级,其位置Et-Ev分别约为0.34,0.46和0.51eV,对应的俘获截面分别为2.23×10-16,2.41×10-14,4.38×10-13cm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鄢强,宋慧瑾[6](2009)在《用于太阳电池的ZnTe:Cu背接触层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共蒸发法制备了ZnTe:Cu多晶薄膜,采用XRD、AFM及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结构、组分及Cu在ZnTe中的存在状态,并比较了它们在退火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刚沉积的(本文来源于《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5)
杨帆,钟永强,郑家贵,冯良桓,蔡伟[7](2009)在《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层的XP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蒸发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Te和ZnTe∶Cu多晶薄膜,通过XRD和XPS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各元素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衬底温度下沉积的薄膜,结构无明显变化,利用XPS溅射剖析获得了薄膜中各成分浓度随溅射时间变化的分布图,发现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薄膜,溅射速率不同,各成分随溅射时间的变化也不相同。薄膜中Cu的浓度随溅射时间增加而快速增加,并达到一极大值,然后快速下降。根据Cu浓度的变化研究了ZnTe层对Cu原子的阻挡作用,通过对Cu浓度随时间变化分布图的比较,作者认为,用70℃制备ZnTe,而后在常温下制备ZnTe∶Cu的复合膜作为CdTe太阳电池的背接触层,能有效阻挡Cu原子的扩散,提高电池效率。(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9年04期)
宋慧瑾,郑家贵,冯良桓,夏庚培,王文武[8](2009)在《Cu_xTe背接触层对CdTe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由共蒸发制备出的CuTe多晶薄膜的性能及其对CdTe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刚沉积的CuTe薄膜为非晶相,退火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不同配比的样品有着不同程度的物相转变,其中Cu/Te为1:1.44的薄膜多晶转变最为明显,结晶度较高。以CuTe结构为主相的CuxTe薄膜作为背接触层电池,性能改善不显着,转换效率随膜厚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以Cu1.44Te结构为主相的CuxTe薄膜作为背接触电池,转换效率有极大提升,在膜厚40nm处电池呈现最高转换效率;Cu2Te为背接触主相的电池相对于Cu1.44Te为背接触主相的电池,器件性能略有下降,但优于CuTe为背接触主相的电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2009年04期)
杨培,雷智,张静全,冯良桓,蔡亚平[9](2009)在《石墨浆做背接触层的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及组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掺杂石墨浆作为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的背接触层。研究了石墨浆的成分、涂覆了石墨浆后的热处理工艺对单元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使用优化工艺制备了大面积集成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结果表明:使用石墨浆背接触层,可将单元电池效率从3.8%提高到10.2%;将优化了的石墨浆处理工艺应用到27.0cm×36.7cm的大面积集成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上,得到了7.4%的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仲政祥,郑家贵,冯良桓,蔡伟,蔡亚平[10](2008)在《ZnTe/ZnTe:Cu复合背接触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dTe电池制备中,由于CdTe自补偿效应,不易实现重掺杂,在CdTe吸收层和电极间获得稳定的欧姆接触是决定转换效率的关键技术,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CdTe和电极间制备一层重掺杂的ZnTe:Cu的过度层。我们用共蒸法沉积了ZnTe/ZnTe:Cu复合多晶薄膜,通过XRD、AFM、C-V、I-V等研究了沉积温度对薄膜结构及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温度对薄膜的结构影响不明显,薄膜呈立方相,且沿(111)择优取向,晶粒随着沉积温度增加而增加,经185℃退火后出现了六方相。100℃沉积的ZnTe/ZnTe:Cu的复合层做太阳电池的过度层制作的太阳电池X_D较大,电容较小,二极管特性较好,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期刊2008-09-19)
背接触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CdTe太阳电池的新型纳米复合背接触层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复合材料组分配比、成膜方法及热处理工艺的优化,使这种新型材料用于CdTe背接触层后,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均得到显着提高,分别达到838.5mV和70.35%,转换效率达到14.05%。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背接触层材料值得进一步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背接触层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娇.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背接触层Sb_2Te_3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金硕,武莉莉,冯良桓,曾广根,王文武.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背接触层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3
[3].夏中秋,李蓉萍.稀土掺杂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层ZnTe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2
[4].钟永强,郑家贵,冯良桓,王文武,贺剑雄.不同沉积条件下ZnTe与ZnTe:Cu复合背接触层对CdTe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1
[5].何绪林,张静全,冯良桓,武莉莉,李卫.石墨浆做背接触层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导纳谱表征[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0
[6].鄢强,宋慧瑾.用于太阳电池的ZnTe:Cu背接触层薄膜[C].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7].杨帆,钟永强,郑家贵,冯良桓,蔡伟.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层的XPS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
[8].宋慧瑾,郑家贵,冯良桓,夏庚培,王文武.Cu_xTe背接触层对CdTe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9].杨培,雷智,张静全,冯良桓,蔡亚平.石墨浆做背接触层的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及组件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
[10].仲政祥,郑家贵,冯良桓,蔡伟,蔡亚平.ZnTe/ZnTe:Cu复合背接触层研究[C].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2008
标签: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 背接触层; Sb2Te3; 欧姆接触;